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3/528

  “唯。”
  黄安答应一声,躬身上前将曾泰的奏报递到皇帝手里。
  李承乾展开奏报,还没看上几眼,眉头就紧紧皱了起来。
  曾泰在奏报里说了两件事。
  首先就是刚才黄安提到的,西突厥新任可汗拔和那的使者请求朝觐天子的事。
  只不过曾泰奏报里的内容要更详细一些,将拔和那上位的经过和他之所以要入觐的理由都交代了一遍。
  在那之后,曾泰又将草原最新的近况和李承乾做了汇报——
  就在拔和那派出使者后不久,一些不愿服从他,或者说不愿向大唐低头的部族联合起来,对追随拔和那的部族展开了清洗,双方打得不可开交,几乎每隔几天,就要有一个部族从草原除名……
  ……
  “混账!”李承乾狠狠一拍桌子。
  在皇帝陛下看来,拔和那等人既然已经上表称臣,那么就算是自己的子民了。
  日后大唐开发草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依靠他们的力量。
  这些人竟然敢在这个时候对他们下手,简直不把大唐放在眼里。
  骂了几句之后,李承乾甩手将奏报扔到一边,对黄安吩咐道:“传令庭州刺史,准许西突厥使者入境!”
  只要使者来到长安,坐实了大唐和西突厥之间的主从关系,大唐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插手这件事。
  黄安应诺一声,转身就要下去传旨。
  只是不等他走出殿门,李承乾便又开口了:“且慢!”
  黄安连忙转身,踩着小碎步跑回到李承乾面前,恭敬问道:“陛下还有什么吩咐?”
  李承乾想了想,问道:“怀国公已经到长安了吧?”
  黄安点了点头:“回陛下的话,怀国公及其亲眷已随大军一同回到长安,随时恭候陛下召见。”
  李承乾微微颔首,吩咐道:“既然如此,稍后你亲自走一趟,告诉怀国公,朕今夜在麟德殿摆下筵席,为他接风洗尘。”
  黄安答应一声,确认皇帝没有话要说了,这才转身离开。
  ……
  看着黄安的背影,李承乾陷入沉思。
  人祸的事情倒还好解决,只要派出大军,就西突厥那些残兵败将,都不够将士们一只手揍的。
  真正让李承乾感觉棘手的,还是曾泰奏疏里提到的那场即将到来的天灾。
  虽然李承乾并没有经历过草原上的雪灾,但是他却在后世看过一本叫做《狼图腾》的小说,书中对草原雪灾有着详细的描述。
  回想起书里描写的雪灾情形,李承乾就感觉有些不寒而栗。
  那可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各种工具都十分齐整的时代,草原民族在面对雪灾的时候都那么无力,就更被说是在这个要啥没啥的封建社会了。
  沉思半晌,李承乾也没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无奈皇帝陛下只好又叫过来一个内侍,让他去将各衙门的主官都召进宫中议事……
第595章
:昆陵可汗
  是夜,麟德殿灯火通明。
  大唐的皇帝陛下在此摆下佳筵,款待来到长安的前东突厥特设(亲王)、如今的大唐怀国公欲谷设和他的妻儿。
  李承乾的身影刚刚出现在大殿门口,不用任何人吩咐,欲谷设就已经自觉上前,用着正宗到不能再正宗的大唐官话大礼参拜:“老臣欲谷设,参见吾皇陛下万岁金安!”
  李承乾缓步上前,笑容满面地扶起对方:“国公快快免礼,公远道而来,一路上可还安稳?在这长安生活得可还习惯?”
  欲谷设「感激涕零」道:“有劳陛下挂念,老臣一切都好。”
  李承乾点了点头,示意黄安扶对方回到座位上去。
  等到欲谷设坐下,李承乾也已经登上了御座。
  看着对方那张菊花似的老脸,皇帝陛下一脸赞许地说道:“卿前番所做所为,太仆已经都告诉朕了。我大唐能有此大胜,卿亦功不可没。”
  “朕已命有司议定卿之功劳,稍后便有明旨下发。朕希望卿能够不忘初心,继续为社稷江山出力。”
  李承乾指的,当然是欲谷设之前带人诛杀铁勒奸细的事情。
  至于话中提到的太仆,则是成功完成镀金,回到长安的房铎。
  ……
  欲谷设之所以要对那些铁勒奸细下手,为的就是能从皇帝这里得到好处,如今终于得偿所愿,顿时喜上眉梢,俯身再拜道:“陛下教诲,老臣必铭记于心,愿永为陛下走狗,以报圣恩之万一……”
  李承乾满意地点点头:“卿家能有如此决心,朕心甚慰……黄安,宣诏吧……”
  黄安应诺一声,捧着一卷早已写好的诏书走上前,对下方的欲谷设说道:“怀国公阿史那欲谷设接旨!”
  欲谷设起身来到御陛下拜倒,恭敬道:“老臣接旨!”
  黄安展开诏书,念道:“制曰:槐路清肃,台阶重峻,经邦论道,变谐是属。然而表德优贤,昔王令典,庸勋纪绩,列代通规。”
  “安北都护府右都督、怀国公欲谷设,爰自义旗,早参缔构,冥契所感,实资同德。譬兹梁栋,有若盐梅,翊替绸缪,庶政惟允。”
  “其册怀国公欲谷设为昆陵可汗,位同郡王,赐金印紫绶,赏宝剑三十柄,米麦五万石,布帛三千匹,金通宝一万枚……”
  “立昆陵国与阿尔泰山南,瑶池以北,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
  册封欲谷设的事,李承乾其实一早就计划好了。
  之所以将他召回长安,就是为此事而来的。
  朝廷马上就要在塞外开始分封,虽说分出去的都是大唐的忠臣良将,但谁能保证他们的后代就一定也是忠臣良将?
  就好像当年的宗周,哪个不是宗周建国时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元勋?(宋国等少数特例除外)
  可是最后呢?
  欺负周天子欺负得最狠的反而就是这些忠臣良将的后代,秦昭襄王甚至逼的周天子不顾脸面地骂出「养马家奴」这种话。
  为了防止大唐走上宗周的老路,李承乾便想着在大唐和一众封国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带,而身为突厥人的欲谷设,显然是个很适合的操作对象。
  一方面,欲谷设作为东突厥「遗老」,和朝中百官只有过节,没有交情,他能够依靠的只有天子,基本不用担心他和他的后人会和其他那些封国同流合污,共同对抗朝廷。
  另一方面,突厥人的身份,让他在即将成型的「大唐帝国文化圈」中显得格格不入。
  一旦欲谷设或者他的后人有了异心,皇帝只需一道圣旨,就能卸掉「昆陵可汗」所有的权柄,以防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
  原本李承乾是打算再过几个月,等到朝中文武的功勋都论定了,再一起册封的。
  只不过雪灾眼看着就要来了,草原现在急需一个地位足够高的人前去主事,说不得也就只好提前公布这个任命了。
  ……
  欲谷设并不知道李承乾心里的种种算计,一听说自己居然混上了一个封国,连忙欢天喜地地叩首拜道:“臣谨奉诏,臣与子孙,愿永为天朝走狗,以报陛下圣恩之万一……”
  李承乾颔首道:“可汗能有此言,不枉朕看重你一场。如今朕正有一事,希望可汗能够为朕去做……”
  欲谷设早就知道这个可汗的位置没那么容易白送给自己,闻言把胸脯拍得「砰砰」直响,慷慨道:“陛下但有所命,臣必万死不辞!”
  “可汗无需如此,朕要你做的也不是什么难事……”李承乾安抚了欲谷设一句,将草原现如今的局势和即将到来的天灾都跟他说了一遍。
  听完李承乾的描述,欲谷设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身为一个草原人,他对白灾的了解,远比李承乾从书本上看来的要更多。
  早在他年幼的时候,漠南草原就经历过一次白灾。
  在那次的灾难中,东突厥部族十去其三,所有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被当时在位的沙钵略可汗下令屠杀,东突厥元气大伤。
  最终还是靠着从隋朝抢粮抢人,东突厥才渡过了那次危机。
  可是沙钵略可汗却也因此积劳成疾,在第二年秋天撒手人寰,将可汗之位传给了儿子阿史那染干,也就是后来的启民可汗。
  ……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隋朝这个血库,那么东突厥很有可能就会在那次白灾之后灭国。
  而今西突厥也要面临白灾的危机,他们的血库在哪里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3/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