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7/528

  李承乾对身边的黄安使了个眼色,后者快步上前接过奏疏,递到李承乾手中。
  趁着皇帝看奏疏的间隙,张怀恩在一旁小心谏议道:“陛下,火器之威,确非人力所能相提并论。然火器造价高昂,运输不便,且使用起来颇为繁琐。”
  “故此经臣与墨苑同僚商议以为,我朝当继续以弓弩刀剑为先,火器之利,暂不足恃……”
  张怀恩虽然说的委婉,不过话里话外显然都不太看好火器在战争中的发挥。
  这也不能怪他。
  事实上,最初的热兵器在和冷兵器的战争中根本没有多少优势,这一点不止局限于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
  唐军这一次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完全是占了先声夺人的便宜。
  等到其他国家适应了新的战争节奏,再想仅仅依靠大炮击溃对手意志就很困难了。
  历史上热兵器真正取代冷兵器,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力量,一直要等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
  在那之前的所有大规模战争,包括明初的一系列战争,以及高卢大革命和米国独立战争,作战主力依旧是拿着马刀冲锋的骑兵和上刺刀、拼长矛的步兵。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在于热武器的成本太高,和它能发挥的作用完全不成正比。
  以眼下唐军持有的火器为例,一尊大炮造价超过千金,足够武装一个五百人的校尉部。
  哪怕是「物美价廉」的炸药包,其价值也相当于一个正卒全身装备的总和。
  一边是打几下就要冷却半天的火炮和用水一浇就废的炸药包,一边是只要活着,就能不断杀敌的战士。
  但凡不是白痴,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
  如果换成其他人,哪怕是像先帝太宗那样的明君,看到张怀恩上的这道奏疏,心里也要给火器的发展前景打上一个问号。
  然而作为穿越者,李承乾很清楚,火炮焚城、排队枪毙的那一天迟早会到来。
  如果大唐安于现状,总有一天会被敌人超越,到那个时候再来谈发展火器,就又是一次「洋务运动」了。
  好不容易穿越一次,李承乾可不想让中华民族再经历一次至暗时刻。
  虽说眼下不具备大规模装备火器的条件,但是该进行的试验绝不能停。
  这样的话,等到大唐本土踏入工业社会,钢铁、火药等原材料大幅降价的时候,就能以最快速度组建一支装备先进、规模庞大的纯火器部队,进而称霸蓝星,统一世界。
  是以张怀恩的建议只在李承乾耳边转了两圈,就被他抛之脑后。
  皇帝陛下将奏疏看完,随手放到一边,郑重对张怀恩说道:“张卿所言不无道理,然而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火器眼下虽不如弓弩刀剑,日后未必依旧如此。”
  “为后世子孙计,火器改进绝不可停。”
  “朕稍后便诏下江夏王,于金吾卫中设立一神机营,专责配合墨苑改进火器。”
  “至于关宁、鹰扬、宣武诸军卫,除配发炸药包以做攻城之用,其余火器,暂不配备。卿以为如何?”
  如果换成以前那个墨家,一旦他们认定某件事,即便是天子开口,也绝不可能动摇他们的想法。
  只不过数百年的沉沦,墨家这些榆木脑袋也开了窍,他们很清楚,想要让自己的学派发展壮大,就不能跟当权者对着干。
  再加上李承乾本来就有大恩于墨家,只要是他的命令,墨家从来就不考虑是否正确,一概照办。
  这次也不例外。
  虽然张怀恩心里还是认为就眼下的情况来说,炸药在军事上的作用十分有限。
  但既然皇帝已经开了口,那么就算炸药真的一无是处,他们也会继续研究。
  更何况炸药并非一无是处,只不过受限于现有条件,比不上刀剑弓弩而已。
  如果有一天,能够让大炮做到像弓弩那样连射,又或者炸药的威力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次实现飞跃,那么这世上将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与王师为敌。
  考虑到这一点,张怀恩郑重一拜:“陛下有命,臣与墨门诸君唯效死而已!”
  李承乾对张怀恩的态度很满意,点了点头,吩咐道:“如此,卿且先回去准备,过几日朕会让江夏王与你接洽。”
  “火器之为物,关乎我天朝能否永永凌驾于万国之上,我辈炎黄子孙,能否永为天下主宰。此重任,朕就交与你墨家了……”
  张怀恩闻言身形一震,目光前所未有的严肃,坚定道:“陛下教诲,臣必时刻铭记于心,不敢或忘!”
  言罢,张怀恩从座位上起身,朝李承乾躬身再拜,缓步向殿外退去……
第627章
:被火力波及的王赟
  张怀恩前脚刚刚离开,后脚便有一个内侍走进大殿,来到御陛前拜倒:“陛下,缇骑卫都督赵真求见。”
  李承乾神色不动,平静道:“让他进来吧。”
  “唯!”内侍对着皇帝施了一礼,恭敬说道。
  时间不长,赵真在内侍的带领下走了进来:“臣缇骑卫都督赵真参见陛下,恭问吾皇圣安!”
  “朕躬安,赵卿平身。”李承乾点了点头,笑着说道:“赵卿脸色不错,看来此番入宫是有好消息要告诉朕了。”
  “陛下目光如炬,臣不甚钦佩之至……”
  赵真拍了记小小的马屁,从怀里取出一本册子捧过头顶:“陛下,据缇骑卫探子来报,博陵崔彦平于城中别苑会见各世家家主与各书苑山长。”
  “此乃与会者名单并其言行,伏请吾皇御览!”
  李承乾一挑眉毛,有些意外地说道:“这些家伙如此沉不住气吗?也罢,朕倒要看看,他们到底打算做什么……”
  不用皇帝吩咐,就在他说话的时候,黄安已经走下御陛,接过赵真手里的奏疏,恭恭敬敬放到李承乾案头。
  李承乾拿起奏报,一旁侍立的黄安等人同时噤声,整个大殿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书页翻动的摩擦声偶尔响起。
  ……
  片刻后,李承乾合上奏报,不屑地「哼哼」两声,吐槽道:“百官联名,叩阙请命,以为朕是杨广吗?”
  如果换成刚继位时的李承乾,或许还拿这些人没办法。
  可是近几年,唐军在他的领导下连战连捷,百姓生活也比先帝在位时更加富足。
  哪怕是曾经被某些人当做禁脔的士林舆论,也让他掺进去了不少沙子。
  诸子百家的接连复苏,佛道两教的日渐世俗化,都开始抢夺「说话」的权利。
  这天下,早已不是某些人的一言堂。
  然而那些人却依然不思进取,还想着用对付隋炀帝的老办法来对付他,未免有点太瞧不起人了。
  仅仅几个呼吸的工夫,李承乾就已经想出十几种炮制对方的手段。
  不过他却并没有马上下令,反而对下方的赵真问道:“依赵卿之见,此事朕该如何处置?”
  赵真嘴唇动了动,话到嘴边突然想到自己的身份,连忙话锋一转,躬身拜道:“圣天子明见万里,这些奸邪小人的图谋必定不能成事!下臣愚钝,唯以卑微之躯,供陛下驱策而已!”
  李承乾将赵真的反应都看在眼里,骂道:“你这懒货……”
  虽然是在骂人,可李承乾脸上却没有半分要生气的意思,反而笑开了花,显然对赵真的回答很满意。
  这才是他理想中缇骑卫都督该有的样子。
  特W就去干你特W该干的,至于其他事,自然有别的人去做。
  比如眼下这件事,李承乾心里就有一个更适合的人选:“黄安,你亲自走一趟,将御史大夫王赟给朕叫来。”
  “唯,奴婢谨遵陛下之制。”黄安答应一声,领着两个小内侍匆匆出去传旨。
  ……
  自从御史的地位被李承乾重新抬高,御史台也和三省一样,迁到了大明宫外朝办公。
  黄安这一去,不过一炷香工夫,就将王赟带了回来。
  王老大人缓步走进大殿,和赵真点头致意了一下,朝御座上的李承乾躬身拜道:“老臣王赟参见陛下!”
  “王卿免礼。”李承乾也不绕弯子,直接问道,“朕听闻,今日朝会后,长安城似乎很不安生,王卿可听到些什么风声了吗?”
  王赟一脸兴致缺缺的样子,回应道:“回陛下的话,老臣听说了一些……”
  作为太原王氏在朝堂上的代表,王赟当然知道崔家聚会的事。
  实际上王赟也收到了崔秉的邀请,只不过他没有出席罢了。
  而他之所以没有与会,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今天早朝上通过的那份《百官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7/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