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4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0/528

  而当他们被当事人逮住,交到官府的时候,每个人都言辞凿凿的把李承乾的话拿出来,声称自己是受了皇帝陛下的感召,勇于直言,不仅不该受罚,反而应该好好奖赏才对。
  面对这些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做派,当事人和官府都拿他们没办法。
  再加上皇帝的旨意当头,就更不能随意处置。
  最终,受害者只能自认倒霉,由得他们编排。
  尝到甜头的文人阶层自此将李承乾这两句话奉为金科玉律,恨不得直接拿刀刻在身上。
  直到很多年后,大唐已经踏入现代社会,那些游走在阴暗处的狗仔们,依旧把李承乾这两句话挂在嘴边,将之视为大唐「新闻自由」的发端……
  ……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长安城的秩序虽然因为那些三流文人的行为,出现了些许波动,但总体上来说还算平静,很多人都在翘首以盼,等着那些名闻天下的博学巨子进京。
  这些人当中,大多家里都有即将入学的幼童。
  之前他们还在犹豫,到底要让自己孩子拜在哪家门下,而这次太极殿之会的结果,显然将成为影响他们做出决定的重要依据。
  不止是这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全天下的目光,这段时间来都在朝长安聚焦。
  诸子百家各派,只要能在太极殿之会上表现出色,那么将来一定不缺生源。
  若是能够一鸣惊人,哪怕先前只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学派,也会摇身一变,成为影响天下舆论的门阀巨擘,甚至还有可能得到皇帝礼遇,和天子坐而论道。
  因此,诸子百家几乎是精英尽出,全都朝着长安赶来,谁都不敢有丝毫怠慢。
  ……
  元新七年夏七月丙寅(初三)。
  洛阳城西门,杜构带着属官和从辽东追随他来洛阳传道的同门登上一艘楼船。
  在他身边,商容依旧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只不过这一次,杜构再没有表现出二人初见面时那种不屑一顾的姿态,反而对商容客客气气的。
  之所以会如此前倨后恭,完全是因为他和对方在这几个月里辩论二十多次,而他只赢了个零头。
  技不如人,自然态度也就只能跟着一起软下来了。
  将船上的事情安排妥当,杜构走到船头,对一直站在那里的商容说道:“商公,一切已准备妥当,我等可以启程了。”
  商容收回看向码头另一边的目光,感叹了一句:“明府,你我此番长安之行,只怕不会轻松啊……”
第644章
:前奏(二)
  杜构当然明白对方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抬头看向商容刚才所看的方向。
  目光所及之处,在码头的另一侧,还有一支规模丝毫不逊色于他们的队伍。
  和杜构他们经历的冷清不同,那支队伍明显要受欢迎的多,洛阳百姓敲锣打鼓,扶老携幼,将他们礼送上船。
  都不用靠近了看,杜构就已知晓对方的身份——洛阳城现如今最大的学派,也是洛阳本土发展起来的学派,重民派。
  重民派这个名字,乍听上去像是儒家的分支,但实际上完全是在挂羊头卖狗肉。
  他们跟儒家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杂家的门徒,尸子(尸佼)和吕不韦的追随者。
  ……
  重民派起源于元新初年,刚开始只是一个由商人子弟组成的学习互助组织。
  当时,伟大的皇帝陛下在乾陵邑建了许多宅院,公开向天下贩售,每个宅邸还附赠了一定的国子监入学名额。
  通过购买宅邸,许多商人子弟成功进入国子监就读。
  等到他们学有所成,自然想着通过科举博取功名。
  可当他们屁颠屁颠赶到长安,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迎头痛击。
  发榜之日,那些出身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士子,对他们这些落榜的商贾子弟极尽嘲讽。
  都是年轻气盛的大小伙子,哪受得了这种委屈,当即回到家乡用功苦读,以期将来有一天找回场子。
  恰逢皇帝号召读书人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人便埋头在故纸堆中寻找帮助自己立身的理论。
  一番搜检之后,让他们找到了杂家的理论。
  于是,在总结了历代杂家言论,并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脑洞后,这些人打起新杂家的名头,号为「重民之学」。
  ……
  纵观重民派的论述,满满都是为商人洗地,为商业活动张目的内容。
  比如“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又比如“礼义生于富足,盗贼起于贫穷。”
  再比如“贤愚在心,不在贵贱,信欺在性,不在亲疏。”
  总而言之一句话——「有钱不是罪,商人也不是万恶之源,是否贤明,是否忠信,和人的身份地位无关,只在于他的本心是善是恶」。
  这种论调,实际上就是在挑战儒家固有的阶级论,角色论。
  如果真让他们做成了,儒家的根基都要为之颤动。
  但他们大胆的地方还远不止于此。
  作为一个新兴学派,还是一个主要成员是商人子弟的学派,重民派对一切新事物都持正面态度。
  他们明确提出「时移世易论」,用「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为借口,主张应该代代革鼎,去旧迎新。
  这个理论听上去和法家的「变法论」差不多,然而却更加激进。
  法家只在社会出现问题,国家机器运转不畅的时候才会寻求变法,解决矛盾。
  可是按照重民派的观点,等到社会出现矛盾再去变法就来不及了。
  他们主张国家政策要「实时更新」,要根据国家现状,不断调整政策和法律,以适应现实需求。
  ……
  一次性得罪儒、法两位大佬,重民派的胆子不可谓不大。
  放在其他地方,类似他们这样的言论,绝对是要被人喷到死的。
  可是在洛阳,局面就有所不同了。
  洛阳自古以来就以商业发达而闻名于世,除了长安的几家国字号,天下巨商富贾,一大半都出自洛阳。
  如果说其他大唐城市对商业的依赖有三四成,那么洛阳对商业的依赖,至少在七成以上!
  商业,就是洛阳最大的经济命脉。
  在重民派出现以前,商人们虽然苦于被歧视,但因为没有说话的权力,只能忍着。
  可是重民派的出现,让他们如同发现了救命稻草一般,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不遗余力地扶持这个为他们说话的学派。
  发展到今天,重民派已然成了洛阳城中最大的学派,号称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儒家表示,你们还要不要脸?),在整个河南之地都有着广泛影响力。
  其他学派,包括刚刚跟随杜构从辽东来到洛阳传道的荀子学派,都只能仰起鼻息,根本无法同其对抗。
  ……
  此刻,在这洛阳码头,面对一直以来支持自己学说的父老乡亲。
  重民学苑山长,重民派巨子严通站在船头,拱手为礼,慷慨激昂地发表临别感言。
  码头上,来送行的洛阳百姓情绪也很高涨,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身为直属于天子管辖的臣民,洛阳百姓向来高傲。
  就像后世的帝都和魔都互相瞧不起一样,当今天下,除了长安,就再没有其他地方能被洛阳人放在眼里。
  哪怕是长安,很多时候也不被他们放在眼里。
  在他们看来,长安不过是占了「自古以来」的便宜。
  真要是论地利,论交通,论经济,洛阳都远在长安那个「穷乡僻壤」之上。
  大唐身为天朝上国,她的国都,就该是洛阳这样充满活力的繁华大邑,而不是长安那座老朽之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0/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