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5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6/528

  这一连串的剧情变化之快,即便百官都见识过人,也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个个面面相觑,全都呆立在那儿。
  最终还是尚书左仆射褚遂良先回过神来,一脸惊疑地看着黄安说道:“黄内监,须知此事重大,开不得玩笑。吾等前两日才收到扬州刺史的奏报,怎的今日陛下便还朝了?”
  “阁老,一切见了陛下自有分晓,诸位请吧……”黄安并没有回答褚遂良的问题,只是客气地摆了摆手,做了个请的手势。
  尽管文武百官心里疑虑颇多,可皇帝召见又不得迁延,只好先将心思按下,跟在黄安身后走出大明宫,向城外走去……
  ……
  等众人出了明德门,这才发现,往日里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的渭桥,此刻已经全面戒严,羽林卫把守在桥梁两侧,宽敞的桥面上,只孤零零地立着一个身影。
  虽然离得远有些看不清对方的长相,但仅凭那件杏黄龙袍,众人就已经确定了对方的身份——当今圣上,天下的主人,皇帝李承乾!
  看到皇帝果然已经回朝,所有人都将自己心里那点小九九扔到九霄云外,一脸恭敬地朝渭河走去。
  等众人来到桥下,刚要上桥,守桥的羽林卫士上前拦住众人,面无表情地说道:“陛下吩咐,令檀王、陈留两位大王觐见,其余诸公,先在此等候。”
  李彻和李显对视一眼,没有说话,携手往桥上走去……
  看着二人挺拔的背影,百官议论纷纷,都在猜测皇帝这么安排的用意,可真正能猜到一些内情的,不过寥寥三人而已。
  这三人,正是从江南赶回长安的卢照辞一行!
  他们三个,早在七天前就已经回到了长安。
  只不过当时长安的局势太过复杂,几个皇子明面上虽然一团和气,但私底下都已经快打出狗脑子了。
  因为担心坏了皇帝的布置,他们也就没有贸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
  后来,李彻失踪的消息传来,整个长安乱作一团,他们就更顾不上去考虑那些。
  今天一早,李彻突然出现在大明宫,提出要公布立储诏书的时候,三人就对皇帝的用意隐隐有所察觉。
  如今再看到皇帝只召见李彻和李显,三人几乎可以肯定自己的猜测一定是对的。
  因此,当众人都看向李彻和李显的时候,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望向桥顶的李承乾,同时在心里说道:“自今日之后,东宫之主,怕是要定下来了……”
  ……
  话分两头,另一边,李彻和李显一步一步走到皇帝老爹身后,恭敬拜道:“儿臣李彻(李显)参见父皇,恭问父皇圣安!”
  李承乾目光平静地看着桥下滚滚而过,昼夜不息的渭河水,没有说话。
  皇帝不说话,两位大王自然不敢有多余的动作,只好继续保持躬身而拜的姿势。
  如此过了差不多有一刻钟,二人的额角都见了汗,身形都开始微微颤抖的时候,李承乾终于开了金口,一句话,就让陈留王殿下神色剧变:“李显,你真的让朕很失望!”
第726章
:薪火相传(大结局)
  “李显,你真的让朕很失望!朕昔日多番告诫尔等,凡事要以江山社稷为重,如今看来,你是一点也没记在心里啊!”
  皇帝陛下没有回头,看着川流不息的渭河水,没有丝毫感情波动地说道。
  从中秋节后到今天早上李彻出现在大明宫,中间隔了将近一个半月。
  这段时间里,李显有无数次机会能够稳定长安局势。
  可他却因为担心储君人选不是自己,因为那点私心,宁可每天累死累活,也不愿意用最简单直接的办法解决问题,眼睁睁看着局势一步步走向糜烂的境地。
  今天他能这么做,如果让他当了皇帝,再次面对这种两难的处境,他会不会再次退缩?
  李承乾不敢赌。
  故此,就算李显能力和手段都足够,就凭骨子里这点小家子气,也让他注定要成为储君之争中的失败者。
  ……
  当皇帝老爹毫发无伤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李显就已经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有所猜测。
  此刻再听到皇帝老爹的话,陈留王殿下哆嗦着的身子猛地僵住,「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首道:“儿臣不肖,有负父皇教导,伏请父皇责罚。”
  李承乾转过身,看着李显诚惶诚恐的样子,莫名一笑:“朕责罚你做什么?这些日子你也累了,回府好生将养,准备去西域就藩吧……”
  李显已经猜到了这个结局,可是当这一刻真正来临的时候,他的心里依旧满是苦涩,俯首道:“唯,儿臣谨遵父皇之制!”
  李承乾微微颔首,转而看向李显身边的李彻,微笑道:“李彻,你做得很好。”
  这句话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的称赞,更是皇帝对继承人的肯定。
  在这次的事件中,李彻的表现可以称得上完美。
  刚收到皇帝遇刺的消息,李彻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一边稳定辽东局势,一边差使王妃带人前往江南问安。
  这份镇定,已经超过常人远矣。
  至于后来长安局势失控,按说跟远在辽东的李彻没有半毛钱关系,就算真出了乱子,也怪不到他头上。
  可他却不顾属官的阻拦,只带了十几个人,就义无反顾地回到长安,而且一露面就将混乱的局势稳定下来。
  前前后后的一系列举措,李承乾觉得就是自己,恐怕也就做到这个程度了。
  是以向来对儿子们不假辞色的皇帝陛下,这一次也对李彻缓和了表情。
  ……
  换做其他人听到皇帝这么称赞自己,尾巴早就翘上天了,可李彻却淡定的很,只是躬身一拜,平静道:“全赖父皇平日教导有方,儿臣不敢贪天之功。”
  李承乾不置可否地点点头,说道:“你二人随朕一起去见见百官公卿吧……”
  言罢,也不管两人是什么反应,直接抬脚朝桥下走去。
  李彻应诺一声,上前搀起李承乾的胳膊。
  李显也从地上爬起来,亦步亦趋地跟上了两人的脚步……
  眼见皇帝陛下走近,围观的百姓全都跪倒在地,文武百官也都躬身一拜:“臣等参见吾皇陛下万岁,恭问吾皇圣安!”
  “朕躬安。”
  李承乾淡淡应了一句,接着便道:“朕有些乏了,不便与诸位卿家久叙,明日一早,含元殿大朝,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尽皆列席。”
  众人躬身再拜:“臣等谨奉诏,恭送陛下。”
  李承乾点点头,在官员百姓的欢送声中登上停在一旁的御辇,缓缓向城内走去。
  ……
  长安城的局势,因为皇帝的归来,瞬间风止浪息。
  之前一系列事情的真相,也随着卢照辞三人的解说,逐渐为百官所知。
  虽然对皇帝脑洞大开的行为不敢苟同,但是储君人选终于尘埃落定,还是给百官打了针强心剂。
  从下午开始,檀王府上的宾客就没有断过,切切实实让李彻体验了一把「痛并快乐着」的生活。
  一直过了三更,长安城都已经安定下来,檀王殿下依旧不得不强打精神,在偏厅待客。
  ……
  第二天一早,百官公卿齐聚含元殿。
  皇帝陛下御殿升座,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颁布了两道诏书。
  第一道,迁陈留王李显为岐王,于西域之地为王,封国三千里。
  第二道,立檀王彻为太子,居东宫,上承天子,下安黎庶。
  大家期待皇帝立太子期待了十几年。如今,这一天终于到来,每个人都欢欣鼓舞,恨不能当着皇帝的面相拥而泣。
  朝会后,文武百官满面春风地走出大明宫,相约着要找个地方开怀痛饮,以作庆贺。
  然而,不等他们将喜悦的心情宣泄出来,一道制书的出现,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所谓「天子之言曰制,书则载其言」。
  「制书」就是皇帝言论的书面形式,跟前文提到的中旨差不多,只不过中旨是指挥某人去做某事,而制书则有点像后世的通知,告诉天下臣民,皇帝打算做什么。
  这一次也不例外,皇帝在制书中将自己的计划直白地告诉了天下人——
  老子不想干了,接下来的朝政都交给太子处理,等到冬至那天,老子就要在上天的见证下,将皇位禅让给太子!
  此议一出,众皆哗然,文武百官还没回到衙门,就纷纷回头再次赶往大明宫,跪请天子收回成命。
  只不过皇帝似乎早已猜到这些人会做什么,百官刚一出宫,大明宫就落了锁,所有人都被挡在丹凤门外,任凭他们叫破喉咙也没人理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6/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