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528

  以前李承乾看别的孩子的时候总觉得怎么看怎么丑,可是现在看自己的孩子,却觉得怎么看怎么漂亮,怎么看怎么像自己。
  眼睛像自己,眉毛像自己,就连撇着嘴的样子都和自己一模一样。
  李承乾开心的嘴都要咧到脖子后头去了,一边拿手逗弄着小李彻,一边说道:“彘儿,来叫声爹爹听听。”
  彘儿是李二陛下赐给李彻的小名。
  对于李二陛下起名的水平,李承乾实在是不敢恭维。
  想想李承乾的几个兄弟姐妹,李泰小名叫青雀,李治的小名叫雉奴,至于可爱的晋阳小公主,小名居然叫兕(犀牛)子……
  ……
  虽然李二陛下给小李彻起的名字的确很矬,不过他对于这个孩子还是抱了很大期望的,这一点从他将李彻封为中山郡王就可以看出来。
  中山郡王这个封号原本属于李承乾,自从李承乾当了太子以后,这个封号就一直空着,现在李二陛下把它拿出来,还封给了李承乾的嫡长子,用意不言自明。
  对于李二陛下的这个安排,李承乾很不感冒。
  小李彻还不满月,未来能不能成才谁也不知道。
  如果他是汉元帝那样的柔弱之人,甚或是宋废帝那样的二百五,李承乾难道能看着他接替自己登基为帝?
  且不说那样是对历史和天下百姓的不负责任,就是为了维护李氏统治,为了后代子孙能安享荣华富贵,李承乾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不合格的继承人上位。
  苏薇并不知道李承乾心里的各种想法,见他逗弄着小李彻叫「爹爹」,伸手轻轻打了他一下,嗔道:“殿下,彘儿还没满月呢。怎么会叫爹爹。”
  李承乾被她一提醒才想起来,刚才只顾着高兴了,此时一脸不好意思:“呵呵,孤一高兴就忘了,不过爱妃刚才不也是逗着彘儿叫娘亲吗?”
  丈夫喜欢自己生的孩子,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最大的幸福。
  看到李承乾有些郝然的脸色,苏薇觉得比吃了蜜还还甜。
  听到李承乾对自己的调侃,苏薇娇羞着躲到李承乾的怀里,夫妇二人一起逗弄着正睁大眼睛四处打量的小李彻。
  ……
  李承乾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几天就被李二陛下叫到了宫里。
  河南道的旱情刚刚发生的时候,李二陛下就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唯恐那些世家大族借着这次天灾,引导舆论,妄议朝政,给新税制的实施带来阻碍。
  事实证明往往越担心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
  就在河南道的灾情逐渐稳定,朝廷上下松了口气的时候,江南诸道出了乱子。
  作为税制改革试点的几个州县有百姓抗税,和官府发生了冲突,最后不知怎么的,抗税的百姓死了几个。
  事情传开,百姓群情激奋,在某些有心人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抗税。
  最终,不仅是那几个用作改革试点的州县,就连那些依旧遵循老版税法的州县也有抗税的情况发生,整个江南地区的税收工作陷入停滞。
  ……
  本来这件事早在前两个月就已经发生,可是下面的官吏不想着怎么解决,反而千方百计的对朝廷隐瞒,直到遮掩不住,这才万般无奈的把情况上报给了皇帝。
  那些欺上瞒下的官吏当然不会把自己欺瞒皇帝的事交代出来,只是在奏疏里说有刁民抗税云云,至于他们的行为则一字未提,具体的情况还是李二陛下手下那些人调查出来的。
  知道那些官吏的丑陋行径后,李二陛下气得犯了风疾。
  清醒过来,李二陛下第一时间就是把李承乾召进宫,让他带人下江南惩处那些胆敢欺瞒皇帝的贪官污吏,同时也处理百姓抗税的事,维护改革成果。
  为了让李承乾能更顺利的办事,除了圣旨以外,李二陛下还特地把皇帝专用的龙舟暂时拨给他用,同时还按照他的要求安排了李恪做他的副手。
  就这样,本来还准备在京城好好陪陪老婆孩子的李承乾,再次踏上了「出差」的旅途。
第103章
:乌衣巷
  李承乾正在船头发呆,李恪走到他身边问道:“大兄,在想什么呢?”
  李承乾回过头看了他一眼,说道:“没什么,就在想这大运河的事。”
  李恪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只见波光粼粼,潮平岸阔。
  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门道,李恪好奇问道:“这大运河有什么好奇怪的?”
  李承乾指了指船下的水面,说道:“都说炀帝荒淫无道,浪费民脂民膏,才使得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可是如果没有这大运河,江南地区的稻米如何能像现在这么方便的运到洛阳?如果没有这大运河,关中只怕等不到天下大乱就已经饿殍遍野了。”
  李恪把手里的折扇一收:“是啊,炀帝虽然品行不堪,但是有些事的确做得不错,朝廷里那些老夫子们只知一味的贬低他,却没想到自己却受着他的恩泽。”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杨广虽有功绩,可到底是过大于功。只是不知此间事了以后,你我二人会被后人如何评说。”李承乾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兴致有些不高。
  李恪听出他话里有话,问道:“大兄是想好了怎么解决这次江南的事情了?”
  李承乾笑了笑,一脸无所谓的说道:“没什么好想的,这次的事情摆明了就是那些世家在捣鬼。”
  “山东的几大世家当年投靠王世充和刘武周,被父皇惩治了一番,实力折损不少,如今慑于朝廷压力不敢有所动作。”
  “这些江南的世家却仗着天高皇帝远,一直都对朝廷的政令阴奉阳违、大打折扣,朝廷早就想整治了。”
  “借着这次机会,该杀的杀,该抓的抓,孤要让那些平日里自命清高的人看看和朝廷作对的下场,让他们以后都给老子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
  虽然李承乾说的很轻松,不过李恪还是察觉到他话语间的腥风血雨,心知这一次的江南之行死的人肯定不少。
  深知世家实力的李恪觉得自己喉咙有些发紧,抓着扇子的手有些发白,沉声道:“如果那些世家暗中使坏,就算大兄身为储君,只怕也招架不住。”
  “关于这一点孤早就想好了。你以为孤带你来是来干嘛来了。那些日薄西山的世家还不值得我们兄弟两个一起出手。”李承乾并没有避讳李恪,直接把自己的打算和他说了。
  ……
  听完李承乾的计划,李恪唯有苦笑:“大兄你这是打算拿小弟做挡箭牌啊。”
  李承乾满面春风地拍了拍李恪的肩膀,语气里满是理所当然的味道:“咱们是兄弟嘛,你放心,孤肯定是不会亏待你的。”
  “我可以选择拒绝吗?”李恪一脸无奈地问道,虽然他已经知道答案了。
  “哈哈……”李承乾打了个哈哈,板着脸说道:“不行!”
  【我就知道是这样。】
  李恪无奈地耸耸肩,淡定的接受了这个事实。
  就在两人聊天的时候,下面的侍卫上来禀报:“启禀太子殿下,前方不远便到了庐州地界了。”
  “嗯,知道了。传令下去,加快速度,今晚便在庐州城中休息。”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来到金陵的时候,王谢两大家族都已经成为了过眼云烟,昔日繁华的朱雀桥、乌衣巷都已经被滚滚的历史烟尘所掩盖。
  虽然在唐德宗的时候,王谢两家都已经日薄西山,可是唐朝初年,贞观年间,身为千年世家,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等众多高官显贵的王谢两大家族还是这金陵城中众多世家之首,俨然便是这一方的土皇帝。
  王家是金陵城第一世家,就算是和王家齐名的谢家,相比之下也有不足。
  在这金陵城中,有时候王家族长的一句话,比刺史大人还管用。
  此时,王家家主的书房。
  王家的总管王福正在向王家这一代的家主王盛禀告外面的消息:“老爷,从长安传来的消息,皇帝派遣太子来到江南处理抗税案,估计也就是这两天就要到了,我们是不是要做些准备?”
  王盛身为王家主家的家主,更是整个王氏一族的族长。
  虽然王家在这金陵城中可以说是只手遮天,不过这个王家的族长在外界看来一直是个很神秘的人。
  此时的王盛一身简单的布衣,头发披散着,手里握着一把剪刀,正精心修剪着面前一盆文竹。
  如果只是看他这个样子,不知道内情的人估计还以为自己碰到的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世外高人。
  满腹经纶是没错,不过世外高人就很值得商榷了。
  作为王氏族长,王盛不仅不超然物外,反而时常在暗中上下其手,金陵城中但凡发生什么大事,八成和他脱不了干系。
  将自己不满意的枝丫剪去,王盛淡定地问道:“那些参与这件事的人都处理的怎么样了?”
  “请来的那些游侠儿都已经料理了,至于其他知道这件事的人,该处理的也已经处理完了。
  有可能被牵连进去的分家也都已经按着惯例逐出了宗族,应该不会影响到本家的。”王福将现在的情况一一禀报。
  李承乾猜的不错,这次江南诸道的抗税案其实就是这几个世家在暗中操控。
  首先他们花银子鼓动一些百姓抗税,然后请游侠儿将这些带头抗税的百姓暗地里做了,把杀人的罪推到官府头上,这些人再暗中挑拨老百姓和官府的关系,这才导致局面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点子的确不是什么高明的点子,可是很多时候,那些平头百姓往往就是这样,人云亦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