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贞观当太子(校对)第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28

  李靖低下头:“陛下,突厥此番只有十万兵马,尚不足突厥整体兵力的三成,即使这些人全军覆没,也不足以撼动突厥根基,反而会挑动突厥和我大唐全面开战。如今天下初定,百业凋敝,民生不安,实在不宜此时便与突厥大战。”
  李世民叹了口气:“既然不行就算了,就按李卿的意思办吧,药师可有合适的人选?”
  “臣以为……”
  李靖话说到一半就被房玄龄打断了:“陛下,臣以为齐王殿下可担此重任。并州骑兵骁勇善战,齐王殿下亦有万夫不当之勇,足可击溃突厥。
  另,幽州都督罗艺乃齐王殿下旧部,二人合作无间,可遣其阻断突厥退路,必不负陛下所托。”
  听到这话,李承乾差点笑出来,说并州骑兵骁勇这一点无可厚非,可是说李元吉「万夫不当」,就纯属扯淡了。
  想当年尉迟恭初归李唐的时候被划到李世民帐下听用,那时候李元吉也在李世民帐下,二人曾有过一番较量,李元吉在尉迟恭手下撑了不到三十个回合就被夺了兵器。
  李元吉目中无人,自以为天下无敌,哪受得了这种打击,从那以后,他就恨上了尉迟恭。
  后来尉迟恭想投靠太子却不被接纳,既是因为李建成不想引起皇帝的猜忌,另外也有李元吉从中搅局的原因。
  现在房玄龄说李元吉「万夫不当」,实在好笑。不过仔细想想,房玄龄说这番话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他的目的,不过就是想让李元吉和罗艺上战场而已,毕竟这二人都曾是李建成一党,尽管现在李世民已经登上了皇位,可是李建成却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死去,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谁也不知道他的那些手下会不会因此而有非分之想,而这些人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齐王李元吉和幽州都督罗艺。
  此番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试探一下两人,一来可以看看二人有没有异心,二来也能摸摸两人的根底,万一以后有什么变故,也不至于措手不及。
  能被叫来商量的个个都是人精,房玄龄的话一出口,就都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了,当下一片附和之声。
  李二陛下思考片刻,到底还是准了,吩咐中书省拟旨用印。
  年假还没放完,一众衙门都没上班,这件事商量完了也就没事了,李二陛下带着一众臣子忆苦思甜,聊得不亦乐乎。
  李二陛下留各位大人在宫里吃过午饭,才放众人各自回府,李承乾则被留了下来,被李二陛下好一番「审问」。
  什么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对于国事有什么看法?
  李承乾小心翼翼的一一作答,最后还受了李二陛下好一番训诫,才让他退下。
  李承乾披着披风,独自走着,随侍的人都被他远远支开,李承乾一边走,一边在心里嘀咕开了:同样都是李二陛下的儿子,这待遇差的也太多了。
  每次召见李泰那小胖子都是一副慈父的模样,一到自己这里,总是板着个脸,回回都要耳提面命大半天。
  难怪历史上的承乾太子最后要造反,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真不一定扛得住李二陛下这种教育方式。
第013章
:敲诈
  书说简短,时间转眼就到了二月,大军的捷报传到了长安。
  可能是受到玄武门之变的刺激,李元吉一改往日的「谨慎」风格,直接和突厥在武功城下野战,打了突厥一个措手不及。
  突厥内部本就不是铁板一块,靠近大唐的突利可汗一部受灾不是很严重,本来就对于攻打大唐不是很情愿,再加上武功一战损失的大部分都是他的部下,让突利对于颉利的不满爆发出来,当时就带着自己的部众回了草原。
  独木难支的颉利可汗无奈只能退兵,后面包抄的罗艺没想到突厥跑得这么快,行军速度慢了些,被突厥人毫发无伤地溜了回去。
  虽然没有太大的战果,不过好在也没造成什么损失,李二陛下并没有责怪二人,该给的赏赐一点没少。
  再加上李承乾从中转圜,李元吉对于李二陛下倒没有原来那么排斥了。
  既然已经胜了,接下来就要商量追击的事宜了,其实这早有定议,以大唐现在的国力,还不足以和突厥正面对抗。
  只不过是李元吉这次出征惹得裴寂那伙人整天围在东宫门口上谏,说什么妄动刀兵,天下不安什么的,反正就是这一仗不该打。
  偏偏这些人的人数不少,声势颇为浩大,弄的李二陛下整天烦得要命。
  这次抛出这件事,听从他们的建议,不予追击,算是给他们个面子,息事宁人。
  ……
  本以为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谁知道过了没几天,又出了变故。
  这一天,李二陛下大发慈悲的给李承乾放了个假。
  一大早,长孙无忌就找上门来,说要请李承乾出宫游玩。
  自从当了太子之后,李承乾出宫的机会寥寥无几,一听这个建议,顿时动了心,简单收拾了一番,就带着杨林一起出了宫。
  坐在一间酒楼上,李承乾惬意地品着杯中美酒,一路上李承乾逛的挺开心,给宫里的那些兄弟姐妹买了不少的礼物。
  另一边,长孙无忌一直苦着个脸,像别人欠了他二五八万似的。
  吃了几口菜,李承乾实在受不了长孙无忌的样子,开口道:“舅父,我又没花你的钱,干嘛总一副我欠你钱的样子。要让母后看到,指不定还以为我欺负你了。”
  长孙无忌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唉,只怕殿下想问我借钱我也拿不出来啊。”
  “怎么?父皇扣你俸禄了?”李承乾饶有兴趣的问道。
  “那倒不是,只不过突厥前两天派了使者过来,向我大唐索要二十万石粮食,十万匹绢帛……”
  长孙无忌话还没说完,就被李承乾打断:“凭什么?!他们打了败仗还敢如此嚣张,真当我大唐不敢对付他们吗?”
  “这一次和往年不一样,这次要的是赎金。”长孙无忌解释道。
  “赎金?什么赎金?竟然敢要这么多东西!他们把四叔抓了?”李承乾问道。
  长孙无忌摇摇头:“那倒没有,只是突厥撤兵的时候,路过绥州,将整个绥州劫掠一空,他们不仅抢财物,还抢人,整个绥州十室九空,有三万多人都被掳到突厥去了。”
  “前两天颉利可汗的使者来要的就是这三万多人的赎金。不管是为了百姓民生,还是替陛下的声誉考虑,这三万人是一定要赎回来的。”
  李承乾点点头:“赎就赎呗,民部(即后世户部,唐高宗时期因避太宗讳,将民部改为户部。)不至于连这么点东西都拿不出来吧?”
  “那倒不是,大唐这两年都没什么大的战事,民部的结余还是不少的。虽然去年冬天北方十数州遭了雪灾,朝廷赈灾花了不少,可是赎人的钱还是有的。”
  “关键是赎回来了怎么办?绥州几乎被突厥夷为平地,重建的花费本就不小,加上赎金,这数目可就有些大了。
  今年才刚刚开头,指不定就有什么花钱的地方,总得留点东西应急吧?再者说了,这些赎回来的灾民怎么安置也是个大问题。”
  “那……”李承乾刚想接话,突然觉得不对。
  今天早上李二陛下突然说给自己放假,过了没一会儿长孙无忌就来找自己,然后还一路摆着这么个死了亲爹一样的脸色,不会是挖了坑给老子跳吧。
  想到这里,李承乾一脸「我知道了」的表情看着长孙无忌,说道:“舅父,你不会和父皇商量好的坑我的吧?”
  虽然不知道李承乾说的「坑」是什么意思,但是他的话长孙无忌还是听懂了,讪讪地笑了两声,说道:“这可不是我的主意,我只说了民部存钱不多了,陛下就让我来找你。”
  李承乾瞬间就反应过来,自己那些家底怕是已经被这个皇帝老爹打探的一清二楚了,他让长孙无忌找自己,恐怕就是想让自己出这笔钱,看来这次非要出点血不可了。
  认清了现实,李承乾倒也干脆,一口答应下来:“行,安置灾民的钱粮我出了。不过这些钱粮可不能直接发到灾民手里。”
  听到李承乾答应下来,长孙无忌松了口气:“殿下准备怎么做?”
  “以工代赈。”李承乾一脸的高深莫测。
  “以工代赈?怎么个以工代赈?”长孙无忌糊涂了,不是说他不懂这句话什么意思,只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而已,毕竟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干过。
  李承乾解释道:“所谓的以工代赈,就是朝廷建设某个东西,让灾民来干,朝廷付给他们报酬。现如今绥州不是被突厥人毁了吗,我们就可以出资,由这些灾民自己修建,朝廷付给钱粮。
  等到建设好了,他们直接就能住进去。而且,重建的过程中还可以将整个绥州重新规划,让突厥下次再来的时候碰个头破血流。”
  长孙无忌想了一下,眼神一亮,鼓掌赞道:“妙!此法一来可以替朝廷省下不少钱粮,二来也能防止这些人成为流民,为害一方,三来可以为下次突厥犯边做准备。如此一举三得,殿下大才啊。”
  “呵呵……”李承乾表面上谦虚了两句,心里却在吐槽:这后世用烂了的招数到大唐来就成了大才了。唉,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啊。
  问题解决了,长孙无忌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李承乾端起酒杯,调笑道:“舅父这下有心情陪承乾饮酒了吧?”
  长孙无忌端起酒杯:“臣敬殿下。”
  吃过饭,又逛了一圈,买了不少东西,这一回李承乾全都让长孙无忌付钱了,美其名曰:“弥补太子殿下受伤的心灵”。等到太阳快要下山才告辞回宫。
第014章
:商业规划
  有了钱,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朝廷几天之后就拿出了一个方案,派出使者前往突厥赎人。
  李二陛下虽然因为摆了李承乾一道而龙心大悦,可是打了胜仗反而要赔款这件事还是像根刺一样深深地扎在了他的心里。
  成功的帝王都是骄傲的,李二陛下也不例外,可是他的这种骄傲现在被颉利可汗重重地踩在脚底下。
  这种耻辱,他日必将百倍千倍的偿还!
  ——贞观二年——
  由于没有玄武门之变,大唐的朝廷没有历史上那么动荡,不过同时,想做出改变也没那么容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