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33


第五伦当然不做这种傻子:“连工资都不发,也想让我背锅?做梦!”
除此之外,第五伦铁了心辞职,还因他通过今日在县寺旁观的那场大戏,发现了平静下潜藏的危机。
他抬头看去,回家的路上会经过许多个里闾,在后世人想象中,两千年前的环境肯定是极好的,原始森林密布,黄羊麋鹿漫山跑啊,其实不然……
至少在渭水以北的诸陵地区,这片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经过秦汉数百年开发后,植被覆盖率已经不高。不少丘塬甚至被砍得只剩一堆枯萎的树桩。
第五里还好,一些村邑旁边十几里都捡不到柴火了,斧斤只能砍向更远处的森林。官府在《四时月令》里要求不准乱砍乱伐,也挡不住百姓对开发新地、劈柴烧火的迫切需求。
关中环境已较汉初脆弱了许多,泾水越来越浑,前两年还在长陵以北的长平馆拥塞改道过一次,大量灾民背井离乡。
黄河就更不必说了,那是新朝的心腹大患,第五伦听说,决口了好几年还没堵上,又在中原产生了几十万流民。
看着已经树木尽去的山,渠中有些细小浑浊的水,以及越来越向外扩张的农田、里闾,第五伦心中了然。
“今日第六、第七两家争水,绝非一件孤立的偶然事件,背后有深远的缘由。”
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争端,但频繁发生的争水背后,其实是关中平原日益饱和的人口,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毕竟,此时天下人口,已经超过了六千万,乃是这时代生产力能养活的极限。
长陵的具体户口是官府机密,第五伦不知道。但据祖父说,本县是大县,都快有二十万人了,顶得上边境两三个郡。如此多的人口,挤在这么小一块地方,缺的只是水么?
事实是,百姓们不仅缺地、缺粮、缺每日必须的燃料,还缺工作。田不足种,商受打压,工……你有那技术么?也难怪乡闾间多是游手好闲的恶少年,他们在里中活不下去,只能跑到城市周边讨食,或依附于豪右为宾客。
为了争夺资源,关中各郡县乡里矛盾日增,新朝官僚不去想如何发展生产力渡过危机,却一味将这些争端捂着,追求无讼,好维持表面的“晏然而治”。
那就捂着呗,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涌动,不知什么时候就捂出一个大浪,给新莽一个大惊喜。
“矛盾如此日积月累,等到川壅而溃的那天,伤人必多。”
如此想着,第五伦再度有了危机感,眼看天已快黑,他不由纵马挥鞭,加快了速度。
“时人总以为,明王之以孝治天下。”
“然而只靠孝悌,根本救不了天下!”
……
在县寺赤袒上身演了出戏的第七彪,直到次日清晨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中。
先前在县寺时的幡然醒悟顿时就没了,他气得将案几上的瓶瓶罐罐一股脑摔在地上,眼中满是愤恨。
能不恨么?对轻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性命,而是面子!
为了面子,他们能因为对方在路上多看了自己一眼,而拔刀相向,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横尸于道。
为了面子,他们能打肿脸装胖子,去购买自己根本消费不起的好刀好剑,整日佩着它们招摇过市。
面子就是轻侠家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若是失去了它会如何?
第七彪就感受到了,他回到家时,发现所有人都丧着脸,像是斗败的公鸡。原本依附于己家的乡闾少年竟已一哄而散,有个走得慢的正背着包袱出去,被第七彪拦下一问。
这少年虽然面有惭愧,但还是要走,朝第七彪作揖道:“乡中皆言,第五次公以七旬之躯痛打仲君,第五伯鱼一声喝令,伯君顿时伏地赤袒,第七氏不如第五祖孙远矣。”
“彼等耻于再在第七氏门下做宾客,昨晚就走了,我……我则是家里说了一门婚事,不能再为轻侠,还望伯君勿怪。”
说完就要离开,第七豹却冲了出来,他被第五霸踢的那脚伤到了肺腑,又灌了酒,走路踉踉跄跄,挥剑要追杀叛离第七氏的少年,亏得第七彪将他拦住。
“你杀了他,我家的威名就能回来么?”
第七豹嚎嚎大哭:“伯兄,第五小儿让你受此奇耻大辱,我不甘心,等养好伤,我就带人杀上第五里,用第五霸和第五伦的血来雪耻……”
其实辱他们的是县宰,兄弟俩却不敢对他有什么不满,只将一切都归咎于似乎“更好惹”的第五伦。
第七彪倒还清醒:“我家经此一难,颜面尽失,成了乡闾笑话,除了徒附和族人,数十名轻侠少年都一哄而散,如何与声名正盛的第五氏斗?何况他得了县宰赏识,更不可轻动。”
“难道此事就这么算了,往后弟哪还有脸面行走乡里?定会被县人嘲笑一生。”第七豹摸着塌掉的鼻子,多管闲事的第五伦,这次倒是将威望赚满了,往后乡中少年倾慕的对象,可能会从他们兄弟,变成第五氏祖孙。
“我兄弟纵横乡中十余年,什么时候吃过这种亏?”
第七彪已经有了计划:“看着外面渐渐露出的鱼肚白:“我先去乡邑一趟,将此事告知乡啬夫第一柳。”
第一氏无疑是西迁诸家之冠,家大业大,坐拥田亩两百余顷,仆役上百,是本乡唯一的“乡豪”,关系网已经不止于县中,而到了郡上。只要能把第一氏拉下场与之对线,彪、豹兄弟就只需要躲在他们身后做狗,朝第五氏狂吠。
第七彪离开时仔细叮嘱喝酒镇痛的弟弟:“你且好好在家中呆着,切勿去招惹第五氏!”
“唯。”
第七豹答应的好好的,但在兄长刚离开家后,就立刻换了身衣裳,佩戴环刀,头上扎了帻,出门后忍痛骑上马,却不去第五里,而是径直往西而行。
他的目标,在百里之外。
“我答应兄长,不去招惹第五伦祖孙……不亲自去!”
第七豹又灌了口酒,咬牙切齿道:“我要去找茂陵的原涉大侠,求他派出手下轻侠,杀了第五伦!”
……
第10章
鸽了
清晨时分,第七彪已拜在临渠乡寺中,哭诉他家被第五氏“欺辱”的经历。
而端坐在案几后的老者,正是乡啬夫第一柳,他面貌清瘦,三缕长须,颇有威仪,手中持着一卷竹简,目光也不看装可怜的第七彪,口中道:
“汝兄弟二人也真是愚蠢,第七、第六虽已出了五服,但好歹算作同宗,被人说成兄弟阋墙,有损教化,县宰自然不愿汝等争讼,遭此羞辱也是活该,往后得谨记教训了。”
第七彪再稽首:“吾等确实是莽撞了,但啬夫,重点绝不在我家对错,而是第五氏凭什么插手此事!”
“我兄弟二人与第六氏争水,连啬夫都没说什么,第五氏却偏要管。”
“加上先前与第八氏和好,如今又帮衬第六氏,第五霸与其孙野心不小,是欲与啬夫抢夺大宗地位,成为乡中显姓啊!”
第一柳只笑了一下,却未答话,挥挥手表示第七彪可以走了。
第七彪也不敢说太多,心怀忐忑的离开了乡寺。
他一走,原本还装作聚精会神看书的第一柳便释卷起身,负手在室内踱步,思索起来。
第七彪那番话,还是说进他心里去了。
第一氏作为齐王田广的嫡子之后,常自命为大宗,其他家都是弟弟。
近来第五氏忽然高调起来,先与第八氏和解,又插手两里争水,第五霸身怀武力,第五伦则沽名钓誉,莫非真的想挑战第一氏在宗族及乡中地位?
但仔细想想,第一柳又摇了摇头:“想成为乡中显姓?第五氏还不够格。”
第五、第七、第四等几家,与第一氏这乡豪之间,在经济、土地、人口上的差距其实并不算大,可只被当做“里豪”,百余年来始终赶不上第一氏,自有其原因。
因为豪右不能只看财富,还要考虑阀阅、家学。
豪右常常会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明其等曰阀,积日曰阅,也就是祖先的官职业绩。
当然,楚汉之际的齐王田荣、田广当然不能算,从西迁开始数起,第一氏出过一个县令,两个县丞,一位郎官——虽然这是汉武帝时他家纳粮买的,但捐来的郎,也是郎啊!
反观第五氏,祖上官儿最大也就乡啬夫,家门口连阀阅都不好意思竖。
而家学则是一族世代传递的学问,第八氏经过努力,已经混到以经术传家,走太学生路线,虽然读得不咋地,师承也不被正儿八经的经术大家承认,但这是大多数关中豪右的选择。
而第一氏特殊些,他们家传的是汉时的《大杜律》,乃汉武帝时御史大夫杜周所撰,如此才能屡出县令、县丞。
说白了,一个家族不能光有硬实力,还得有软实力,否则很容易富不过三代。
遗憾的是,新朝建立后,将律令也改了不少,使得第一氏颇受打击,第一柳只混到了乡啬夫。
虽然中落了,但家族底蕴仍在,视本乡要害为禁脔,也只有他家,才有“武断乡曲”的实力。对第五氏这种没有阀阅家学的亲戚,自是看不上眼。
正因这种不屑,第一柳并没有听从第七彪的挑拨离间,对第五氏太过忌惮,只是觉得……
“上月以来,第五氏的孺子确实上蹿下跳得过分,对吾家宗族而言,不是好事。是时候给他一点教训,教之以世道艰难,让他恢复小宗谦恭之心了。”
昨日县里派人来通知,说第五伦成为本乡新任孝悌,按照过去的惯例,会在今天前来拜会乡啬夫、三老。
于是等乡佐来禀报,说三老等人商议设宴招待,餐饭要如何准备时,第一柳只淡淡道:“第五伦是我宗孙,不必如此见外。”
“再者,乡中吏员不定,若是迎来送往皆设一宴,太过奢侈,不合郡君提倡的为吏简朴啊。这种不必要的应酬,今日就免了罢。”
乡佐一愣,但啬夫又发话了。
“还有,孝悌来时,自来拜会我与三老即可,其余人就继续处置公务,不必出迎了。今年乡里收成不好,吾等应该自咎,故一切从简,不必修饰礼仪。”
乡佐明白了,乡啬夫这是要给第五伦小鞋穿,让他明白自己的位置啊!
……
准备好给第五伦的下马威后,第一柳又回到案几前,继续假装翻阅简牍,但他的心思早就不在那些律令章句上,一直在想着,待会要如何让第五伦难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