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2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4/733


城墙脚下,无头尸体堆积如鱼鳞般密密麻麻,衣服也被剥走,像极了一群掐头无尾的虾。入夜时分,奉命搬尸体的壮丁们几次被绊倒,跌在尸堆上与尸体相触,有人甚至吓得疯了。
城里也有一些侥幸逃过王师刀斧的人,无不是碎烂鹑衣,焦头烂额,血渍成块,满面如烛泪成行,仿佛失去了魂魄。
而已经杀得人头滚滚,心满意足封刀的更始将军部属们,则住进了城中大户院落,他们将财富绸缎占为己有,左拥右抱富户淑女。她们被说成是“贼人家眷”,饱受欺凌。
“这究竟是王师,还是野兽。”
彭宠看得发怔,不由想起路上听闻的那首歌谣。
“宁逢赤眉,勿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
……
下达屠城令的更始将军廉丹,哪里会有什么坏心眼呢,他不过是一心为朝廷,为皇帝效忠尽力罢了。
廉丹的理由很充足:“无盐作为郡治,其城中豪右民众居然勾结赤眉,杀害大尹、属令,起兵响应樊崇。故而我军拔城后,不得不痛下杀手,用这上万颗头颅,来告诫青兖诸邑,万万不能背叛天子!”
“杀万人而天下安者,必杀之!即便是背负些许恶名,廉丹也绝不推辞!”
嘴上说得冠冕堂皇,不过这屠城杀俘,已经是更始将军廉丹的老艺能了。当初他打西南夷句町不下,就干出过屠杀邻郡蛮夷来凑数,从而使整个南中皆反糜烂的骚操作。
如今,不过是将当初的举止,复刻到了兖州来,此举能激励低迷的士气啊!
屠城杀了万余人,然后往朝廷报了数万级的斩首,“赤眉主力”,就这样在廉丹的奏疏里又被歼灭了一次,也算给皇帝一个交待了。
倒是廉丹在清点部众时,发现了一件事。
虽然军队从各郡征调,统属混乱,但来自新秦中的猪突豨勇确实没到,至今依然滞留魏地。缺席了无盐“大捷”,更始将军还是有所察觉的。
一调查,发现竟是已“死”的狗头军师冯衍定的路线。
从路线到时间,这合理么?这不合理啊。就算再绕道,就算顺手帮第五伦平叛,也早该到了吧。
廉丹很不高兴,立刻派人去魏地催促,让猪突豨勇们速来汇合,十月初必至:“否则,以失期罪论之!”
九月中旬,在被王师屠戮一空的无盐城,太师王匡也抵达会师后,这对大新的卧龙凤雏更是相互吹捧起来。
王匡盛赞廉丹:“还是更始将军当机立断,不走济水一线,而从定陶往东南,绕道昌邑,过大野泽侧面越亢父之险,一举插入东平,拔有盐城。此举将赤眉两支大军,泰山赤眉与梁山赤眉,截为两段,使其首尾不能呼应啊!”
泰山赤眉是起兵较早的樊崇部,近来人数猛增到了十万之众。
而梁山赤眉则在大野泽周围活动,首领叫董宪,众数万,开始滋扰定陶、濮阳了。
现在,十万王师一路杀来,拿下东平,横亘在两部赤眉中间。用太师王匡的话说就是:“我部占据济西津要,东平即定,扼亢父之险,则梁门不开。”
这一通互吹下来,使得廉丹都恢复了些许自信,甚至暗暗觉得,自己虽打四夷不行,但在剿灭国内叛逆上,还是行家里手。只要拿出汉武帝时绣衣使者暴胜之等人镇压闹事农夫的那套,杀个人头滚滚,没有不屈服的。
但对接下来的方略,廉丹和王匡却有了分歧。
廉丹大概是觉得属下屠城太累了,提议道:“大军跋涉数月,又新近夺取了东平,应该再次休整一番。”
王匡却摇头,出示了皇帝陛下上个月派人送来的诏令:“陛下说‘仓廪尽矣,府库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战矣’。天子的意思,更始将军还不明白么?”
当然明白,四处都在闹灾,旱灾、蝗灾,没个消停,而郡国二千石截留粮食越发频繁,十多万人已经把富庶的定陶吃穷了,再拖下去,对他们不利啊。
看来这仗不能停,而后对于应该攻打泰山赤眉还是梁山赤眉,二位又起了争执。
廉丹以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不如直接东向进攻泰山赤眉,斩首恶樊崇,如此方能一劳永逸。”
王匡反对:“不然,梁山赤眉在我后方,万一与泰山赤眉合力夹击,我部危矣,更何况梁山赤眉弱而泰山强,应该先弱后强,让士卒练练手。”
练手的话,一个无盐城还不够么?
二人争执不下,最后还是太师王匡地位高了一级,拍了板,更始将军廉丹只能同意。
他与王匡将大军一分为二,太师带五万兵力去攻打梁山赤眉董宪,廉丹则以五万人守护东平,护着太师后背,提防泰山赤眉西来,待到歼灭梁山赤眉后,再合力东进。
“若能功成,地皇三年结束前,陛下就能听到赤眉尽灭的好消息了!”
在王师分兵之际,倒霉的彭宠依然带着丁壮们善后,将一具具枉死的尸体掩埋,而在枯萎的草边,秋后的蚂蚱还在到处乱跳,却茫然不知,自己已经蹦跶不了多长时间了!
……
九月下旬,就在太师王匡率众调头攻击梁山之际,距离无盐不过两百里的泰山郡界平阴,泰山赤眉的主力,却也是樊崇带领下离了山林,出来找食。
樊崇依然坐没个坐像,抠着头发胡须上的虱子跳蚤,逮到就用指甲尖狠狠掐死:“说来也怪,自从那更始将军和太师带兵进入兖州后,来投奔赤眉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发现官军比赤眉更凶狠后,民众简直是归之如流水。现在的樊崇已不复刚起兵时几百人的小头领,加上老弱妇孺以及各地借名响应的,赤眉军人数已经超过了十万。
但樊崇依然没有表露出任何政治野心,连约束也依然沿用刚开始的三老、从事、巨人,依然过着抢一天算一天的日子。
这次出山,倒不是他有意迎战王师,而是粮食吃尽,再不出来抢一波,就得自相残杀了。
大河沿线的迟昭平在攻击元城失败后,游弋在黄泛区,又聚合了上万人。她也带着部众加入了赤眉,在平阴与樊崇汇合。
这位奇女子一见到樊崇,就说起河北的富庶:“我愿意为樊王引路,先攻取元城,烧了王莽的皇庙,掘其祖坟,然后便能渡河过去,任君驰骋。”
樊崇很不高兴,觉得迟昭平坏了他的规矩:“说了叫樊三老,再叫什么王啊、侯啊,乃公可翻脸了!”
而这位浓髯大汉拒绝北上的理由,更是迟昭平万万想不到的。
“我听说河北冷。”
樊崇看着身后衣衫褴褛的赤眉部众,他们再怎么打,还是在青徐兖附近打转,不愿意离开家乡太远,大多数人还念着回家种地,什么河北……不想去!
而就在这时,他们却得知了王师屠戮无盐城,并开始进攻梁山贼的消息。
“天杀的官军!”
对迟昭平苦劝仍不愿去河北的樊崇立刻跳将起来,虱子也不掐了,说道:“吾等必须去救啊!”
若是换了普通的领袖,肯定会诉说一通唇亡齿寒的大道理,然而樊崇的理由,却质朴得让迟昭平想笑。
这位天下瞩目,让朝廷既恨又怕的赤眉大三老,操着一口难懂的土味琅琊方言,大声嚷嚷道:“既然都是被逼得没了活路的穷苦人,既然都染了眉毛,用同一个名号。”
“那不管梁山赤眉还是大河赤眉,都是吾等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他看了迟昭平一眼:“或姊妹!”
而后,樊崇又在部众狂热的欢呼中,抓起一把泥土,抹在眉毛上,挥臂指向西南方的无盐。
“走!杀官军,救梁山!”
……
第187章
难民
邺城郡府分办公区和居寝区,一如宫中、禁中之别,界限分明。
而马援是为数不多,能不经通报预约,直接进入内宅的人。
今日他刚进厅堂,就看到第五伦在与女儿坐在一起同案而食,二人肩膀挨着肩膀,马援还瞅见第五伦在给马婵婵夹菜。
这时代讲究分案而食,哪怕家人亦如此,尤其是妻妾,常坐于侧面小案。同案被视为极其亲昵的象征,比如汉哀帝和董贤,就经常同坐卧共食……
所以第五伦与妻子关系和睦亲昵的传闻,早就飘到郡府外了,马援对此倒是颇为欣慰,但见得多了也腻歪,遂咳嗽一声,宣示自己的到来。
第五伦见他来了,起身道:“丈人行从内黄回来了,快,加案几餐饭。”
“不必了。”马援虽然饿着肚子,但这饭可不想吃,只道有要事禀报。
第五伦低头叮嘱妻子几句后,便与马援进了书房中,里面的简牍依然堆积得很满,第五伦不喜欢让下人进来乱碰,亏得有了贤内助后,比过去的杂乱规整许多。
“又有流民从郡东入境了。”马援神色凝重地告诉第五伦。
对于秋后流民猛增的情况,第五伦是有所预料的,去年关东大旱,飞蝗如雨,有些地方秋时几乎颗粒无收。加上王师东征,赤眉兴起,双方多有战斗,沦为战场的区域秩序崩溃,百姓成批流亡。
“青州、兖州民众多弃乡里,老弱死道路,壮者入贼中,不愿意从贼的,就往安定富庶之处跑,求一条活路。”
魏成郡因为被第五伦治理得井井有条,一时间成了难民们趋之若鹜的地方。
对境外流入魏地避难的百姓,第五伦最初是持欢迎态度的,他让人在黎阳放了五百兵卒,专门甄别渡河而来的民众,对富户收一笔重税,又招募没有生计的穷人当兵,靠收拢流民拉起了一支部队,才有了今日局面,如今那些入伍早、立功多的流民,已经在武始县分到了三五十亩不等的土地。
可若是流民涌入太多,也是个大问题,而且从兖州进入魏成的通道,可不止河津一处。
马援骂道:“郡东大河改道后,魏地失了一道天险,寿良郡的流民可以直接过来,属令史熊麾下那两千郡兵只顾得上守好元城,根本拦不住,简直漏成了簸箕。”
对这些流民,第五伦称之为“偷渡”。
亦有借道魏成东北方平河郡(清河郡)潜入的,听说那边已经有不少流民帅聚众数百上千举事,官府不能制止。
而对郡东六个县,第五伦的控制不算严格,尚处于“自治”状态。
马援告诉他:“秋收从郡东溜进来的流民起码有数千人,多为馆陶董氏、平恩许氏等豪强吸纳为流庸佃农奴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4/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