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2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9/733


大司空已经将自己比喻成汉时的周亚夫,临危受命出关平七国之乱,被雪藏多年的他一直期待这机会,如今万事俱备,只差一个人了。
但皇帝不愿让王邑在关中多等,绿林已全取前队,只剩下宛城的严尤、岑彭在坚守。而汉兵甚至还有余力派兵北攻左队(颍川郡),各地告急犹如雪片般飞来,这让皇帝王莽更加焦虑,勒令王邑速速出征。
好在,当王邑押着大军抵达新丰时,那人还是被从家乡给征辟来了。
“隆新公,陈孟公召至!”
“快请!”
王邑将兵书一扔,大笑着出得营门,却见来者是位垂垂老矣的长者,鬓角的头发比胡须还长,被征辟到军中来,满脸不情愿。
王邑几步上前扶着他不让下拜:“嘉威侯,真是许久不见了!”
此人乃是关中著名的“儒侠”,杜陵陈遵,与茂陵原涉并称关中双雄,唯一的区别是,原涉多混黑道,陈遵则混白道,做过汉朝的河南太守,又为王莽立建下了大功。
王邑很喜欢跟豪杰打交道,让人布置席位与陈遵亢礼,不因为他如今丢了官而慢待,在陈遵谦逊说自己来军中只会添乱时,王邑笑道:“十多年前,翟义在东方作乱,我奉命征讨,但关中亦有动荡,槐里地方大盗贼趟朋、霍鸿等人群起造反,当时陈公担任校尉,一举平定之。”
“如今纷乱再起,我需要陈公与我一同对敌!”
陈遵自谦老了不如当年,王邑却道:“人生常有危急之事,一旦有人急难而叩门求助,不以家有亲人为辞而脱身,不以身不在家为辞而推却,天下人所仰望的,古有季心、剧孟,而今世,唯独茂陵原涉,以及陈公你了。”
“如今赤眉、绿林作祟,陛下遂起用豪侠之辈,原涉已经被任命为镇戎(北地)大尹,而我军中,又焉能少了陈公呢?”
王邑倒不是指望陈遵想当年一样,扔下诗书就能仗剑杀人,也不求他进言献策,只是欲效仿周亚夫征辟大侠剧孟之事,陈遵做过河南太守,在那边很有名望,王邑料想,自己的大军在洛阳、河南一带,还得抓一些丁壮作为补充,少不了这老儿帮忙。
陈遵推脱不过,只好应诺,而等次日王邑离开新丰向东开拔时,一份急报也送到军中,是关于他小妻之兄窦融的。
“波水大将军又败了,绿林贼已攻取左队昆阳城!”
……
绿林军略取颍川,是绿林渠帅之一、颍川人王常的提议,他想打回故乡很久了。
但真正将这一战略分说明白,博得众人认可的,还是担任“执金吾偏将军”的刘秀。
“颍川古之韩地也,此郡西控汝、洛,东引淮、泗,舟车辐集,转输易通,取其粮秣,可使大军分别就食,不必耗尽宛下之粮,颍川多有豪杰俊侠之士,口音与习俗与南阳相近,较其他郡更易加入我军。”
“再者,颍川乃是南阳之门户,且不乏山溪关隘之阻,身在洛阳的新军若欲南援宛城,必走颍川。而由颍入宛无非两条路,西边的鲁阳关地形险要,大军难行,反而不如东边的昆阳城易走。”
经营颍汝,乃是刘秀很早就萌生的想法,他去年避吏游历时,就来到这一带,结交豪杰,了解风物,熟记其山川地理。尤其对昆阳城记忆颇深,知道必须在新朝抽出手镇压前夺取!
这昆阳便是古时叶县之地,叶公好龙发生的地方,楚国的北门户,素以“宛、叶”并称。
“有叶则宛安,无叶则南阳亦亡,譬如唇齿也。楚国春秋之际有叶公坐镇于此,两百年而无忧患,至于战国时,叶地为三晋所夺,宛地也渐被蚕食。”
刘秀这一席话,博得众人赞誉,他虽然冲锋陷阵不如老哥,但论战略眼光,却比刘伯升还强一些。
于是刘伯升等人围攻宛城,而刘秀则跟随“成国上公”王凤,以及王常、马武、李轶、邓晨等更始政权的九卿诸将,带下江兵、舂陵兵两万人北击颍川,在昆阳下遇阻十数日后,拿下此城。
站在城头纵观,昆阳虽然不如鲁阳险要,但也不差。正好扼住著名的“方城山“险隘缺口,北边是黄淮平原,南方是南阳盆地,真乃咽喉要地也。
拿下这座城后,王凤等人颇为自得,倒是刘秀清醒认识到:“窦周公残兵两千,退守此地,若非他一心保存实力,不欲与吾等死战,否则以昆阳之险,可以一当十,夺取不易。”
昆阳既下,在刘秀的提议下,由王凤亲自镇守此地,确保不失,而遣一军向东进发,夺取定陵、偃城,以为昆阳之犄角。
而他则与马武、王常带着万人之兵往北,追击已经完全没有心思和汉兵交战的窦融,略取父城、襄城等地,好控扼汝水要道,既能威胁郡治阳翟,又能提前得知新军南下的任何消息,让后面的昆阳乃至于宛城的汉军主力做好准备。
军队向北行进之际,刘秀还召来自己统帅这数千人的几位将校,诸如朱祐、陈俊等人,严肃下来,与他们提前说好。
“绿林诸将在南阳时性情暴横,对百姓多有冒犯。如今皆归于汉旗之下,便不能像过去一般,都要严肃军纪,敢有妄犯著姓、豪右及百姓者,皆斩之!若是攻城略地取得府库,该由我得的那份,悉数分予众人!”
“吾等进入颍川,乃是客军,不过区区两万人,要在此地与新军角逐,胜败在于颍川人心向背!在于世人厌新而怀念大汉。”
虽然更始皇帝刘玄之汉,和刘秀期盼的有所偏差,但一笔写不出两个汉字,这“人心思汉”的招牌,若能用得好了,足以事半功倍,可万万不能刚开始就砸了!
不知为何,刘秀总有一种预感。
“决战,快到了!”
……
为“决战”做准备的可不止是王邑、刘秀,还有第五伦。
魏地邺城大军云集,正在第五公巡视下接受检阅,但这分明不是秋校的日子啊?
第五伦的理由很充分,他要在魏地的常备军中,简拔入京“勤王讨贼”的部队。
这八百人,必须是精锐中的精锐,人人都能作士吏、什长来使唤。力求入关之后,得了王莽承诺的征兵,人数一变为八千甚至是四万时,依靠这群嫡系军士管着,还能保留一点战斗力。
第五伦一身戎装,站于城头检阅,经历过与赤眉鏖战的亲卫们换上了新装,背着蒙皮的盾牌,将随身利剑擦拭得熠熠生辉;弓弩兵亦持弩机攒射,更有十名壮者持旗帜站于第五伦左右,大旗随风飘扬,壮士却纹丝不动。
而随着第一通鼓点敲响,各部曲重新列队,向左右散开,呈现作战队列。
第二通鼓后,兵卒们前排执刀盾、后排持矛戟,听着号令,闻鼓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一时间刀盾如山,戈矛如林,蔚为壮观。
三鼓、四鼓已过,兵卒们额头上隐隐有汗水,却依旧飞快地重新集合起来。随着第五通重鼓敲响,他们开始排成军队列,依次从城下走过,还偏头朝城头大声呼喊了起来。
“奉诏讨贼!”
王莽的诏已经对他们不管用,吃谁的饭,听谁的“诏”呗,至于谁才是贼,亦是第五伦说了算。
数千人之呼,直震云霄,让人头皮发麻。
被第五伦邀请来观摩军阵的魏地豪强们都看得冷汗津津,西门延寿父子亦在其中。
自从春耕以来,第五伦让经历过与赤眉血战的士卒加紧了训练。如今他麾下的数千常备兵,连最晚征召的那批,也已经集训半年以上,而且全是脱产!不少人还分到了土地,对第五伦死心塌地,不复早期的散乱模样。
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辩,五鼓就行。闻鼓声合,然后举旗,在第五伦、马援的日夜操练下,还真有点强军架势。就算第五伦不在,依靠这群士卒,豪强武装加起来,也绝对奈何马援不得。
乘着魏地诸姓被大军震撼的当口,第五伦又让朝廷正牌使者王隆站出来,替自己宣布了一件事。
“近来,陛下为护元城祖陵不失,特令方士卜算,得一占言。”
“西门为护,沙麓则固。”
第五伦接过话头,笑道:“沙麓者,元城皇庙是也,而这西门,顾名思义,自然就是三老家了。故而天子令王使者传口谕,令我将西门氏大宗搬至元城,住在五鹿城西面,以守卫皇庙!”
豪强的根基是其坞堡、徒附以及盘根错节的地方姻亲,将大宗迁去别处看管起来,相当于把头给拧了,剩余小宗就群狼无首。
万万没想到这一刀居然砍到了自己头上,曾担任县三老的西门延寿只感觉莫名其妙,汉朝虽然有迁陵制度,可元成后就取消了,新朝更是绝无仅有。
他也不知此祸缘由,当着数千士卒的面也不敢直接拒绝,只小心翼翼地询问:“明公,这……这占卜是谁人所作?实在蹊跷。”
反正如今这局面,将关隘一闭,无符节者不得出入,就能使东西交通断绝,第五伦胆子肥了,又有师兄弟王隆背书,也不怕假传口谕,遂故作惊讶地说道:
“三老莫非还不知情?”
“作出此占的,正是君家亲戚,在朝中作为卫将军门客的西门君惠啊!”
……
第221章
托孤
西门氏与朝中音讯都断掉俩月了,对自己为何遭此无妄之灾毫不知情,只当是先前给第五伦使绊子被他发现,才有此报复。
大军云集于邺城,第五伦在故意亮出牙齿吓唬豪强们,西门氏也不敢拒绝,大宗百多人乖乖搬迁到元城去,名为迁陵安置,实为软禁。元城现在也被第五伦以“保护”为名控制,就差将几百顷皇庄皇田私吞分给越来越多的士卒了。
大多数人也不知这是西门君惠惹的祸,只当是郡中传言第五伦要离开,他为了提防西门氏作乱而采取的措施,也算中庸的处置——西门氏不比阳平侯王莫,说杀就杀,其树大根深,姻亲广众,若是直接屠戮,那只怕郡中豪强会更加人人自危,第五伦一走就要弄幺蛾子。
与此同时,八百精锐吏士也陆续遴选而出,统领他们的两位将校,则是万脩和耿弇。
万脩作战风格稳健,关心士卒,又是第五伦除马援外最信任的人,能够将自己的目的告知。
“明公去何处,万脩便去何处。”
万脩对再度跋涉毫无怨言,第五伦只让他多多安抚麾下猪突豨勇老卒们,众人才来魏地半年多,分到了地,有人还娶了亲,刚过上点安生日子,便又要远行。不少人恐怕会有意见,士卒的心理工作,可得做好了。
万君游应诺,又关心新秦中那千余“第五营”的士卒来,宣彪、第一鸡鸣等仍驻于彼地,一旦乱起,他们该怎么办?
“也不知朝廷是否会再度征调边塞士卒南下参战。”
第五伦也很矛盾,又希望如此,又不希望,未来只怕是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新秦中若有那千余士卒在,或许能自保一时,若是没有,恐怕很快就要丧于胡尘了。分裂的中原和统一的匈奴,俨然是秦末之势再现,第五伦对起家的老根据地,还是有点感情的。
耿弇的作风,则与万脩全然相反,他年轻,锐气十足,打仗十分勇猛迅捷,颇类霍骠骑,但于士卒的关心不如苦出身的万脩。第五伦对他不算百分百信任,只提了耿纯提议回关中武装“接应家眷”的策略。
耿弇家是扶风耿氏,正好奉其父之命,去往茂陵,将他们这一支接走,目标不谋而合,自是欣然应诺,辞官之言也不提了。
有了颇会打仗的二人,一攻一守,足以补上自己的短板,第五伦心中稍安,却又点了另一位。
南阳人彭宠,彭伯通。
第五伦之所以要他去,一来是自己不在时,此人不可留在魏地掌握实权。
“彭伯通与吾等不是一条心。”第五伦看人还是准的,总觉得这彭宠在魏地总是心不在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9/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