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2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1/733


对第五伦,董忠只将计划说到“挟天子以观时势之变”为止,并许以四辅三公之位。
“事成之后,太师、大司空、大司徒,这些位置,任君挑选!”董忠他们知道,这趟兵谏少不了第五伦。
第五太师听上去还不错……
“伦年少德薄,位列公辅非我之欲也。”第五伦依然大义凛然:“能救得吾大父出常安足矣,此事攸关宗族性命,且先说说诸君的计划。”
最初三人凑一起合谋时,本打算在大司空王邑东征,关中已空的情况下,发动政变。
由董忠大司马携带后至的壮丁募兵搞定北军各校,而卫将军王涉领宫卫发难,最后是刘歆的儿子,担任“五官中郎将”的刘叠负责殿中,同心合谋,共劫持皇帝。
但早在王莽还未代汉前,就有宫中期门郎六人图谋共同劫持王莽,立刘姓楚王为帝,被发觉后诛死。
在那之后,王莽就对宫禁宿卫十分谨慎,他喜欢玩制衡那一套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
“禁中宿卫,本是司中(光禄勋)与各中郎将主持,然陛下新增中常侍执法分其权。”
“宫中宿卫,本是太尉(卫尉)主持,陛下新增卫将军分其权。”
“常安城中治安,本是奋武(执金吾)与京兆尹主持,然而陛下新增五威中城将军夺其权。”
“常安城外北军八校,本由中垒校尉与护军使者分管,如今则加了一位宁始将军史谌统辖。”
王莽是恨不得在每个位置都搞出两头,甚至是三头分立出来,这也就难怪他每每发兵外征,都得任命两位秩阶相匹的将军相互膈应。
于是兵谏者就面临尴尬情形,能在城内参与政变的,只有一个五官中郎将、卫将军,而且这毕竟是对皇帝亮刃,底下的士卒不一定会听命,王莽依然有不少拥护者,宫中禁中不一定拿得下来。
至于北军,他们几人根本插不上手,董忠名为大司马,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实际上却是个空架子,管管征兵后勤罢了。要他带着这被王邑挑剩的几万壮丁去跟装备精良的北军打,董忠不认为自己有那本事。
于是他们就需要一位“能征善战”者入朝来协助,遂有了王涉力劝王莽调第五伦回来之事。
那你们可找错人了!
前因后果算是弄明白了,但第五伦哭笑不得。现在北军八校中,虎贲、胡骑已随大司空王邑东去,还剩下六校,不到三万人,但依然是兵谏路上的绊脚石,如何对付他们,董忠等人可有打算了?
“待到维新公军成之日……”董忠提出了自己的计划:“邀请陛下来新丰检阅,届时忽然发动兵变,挟持天子,再遣人收缴北军各校符节,而国师公、卫将军则控制城中、宫禁,如此大事可成也!”
第五伦忍着骂人的冲动,宫里的是虫豸,汝等也是虫豸啊!这种主意也能想得出来,虽然王莽数年前猪突豨勇击匈奴时确实光临鸿门,然而形势变了,以他的谨慎,连王邑的大军出征都只召入城中相送,又岂会自己送上门来?
“此事不妥。”第五伦摇头,结果董忠告诉他,国师公刘歆也认为皇帝绝不会上当,而他们在宫禁中也没有挟持的机会……
所以,只能指望第五伦硬杠北军了喽。
董忠对第五伦颇为溢美:“北军早不复昔日之勇,征西域、击匈奴、攻句町,北军多曾参与,但亦是屡战屡败,老卒伤残颇多,如今多是近几年来新兵,想来以维新公将兵,定能轻易破之。”
世上哪有那么容易的事,练了几年的常备军,就算再腐朽,加上甲兵齐备,与自己麾下这几万乞丐相比,也是精锐啊。
这政变也太儿戏了,第五伦忍住立刻上书举报这三人的冲动,得再榨取一番价值。
他遂肃然道:“以我一军敌六营,恐怕不敌,还望大司马与我一同向陛下上书,证明壮丁散漫难练,军众士气不振,只能勉强成军。需要一支北军加入,一来提振士气,二来前队平阔,我军相对于绿林,优势便是骑兵。”
第五伦已经想好他需要哪一支了:“最好是……越骑营!”
“为何是越骑?”
第五伦道:“越骑营校尉成重,先前曾与我同去新都,护送皇子北归。”
因为籍了那一趟差事的功,成重得以升官,如今也做了一营校尉。
董忠大喜:“维新公有把握说服成重加入?”
当然能,第五伦笑道:“一旦越骑与我合兵,彼辈数量不过三千,四万人包围一裹挟,纵是言语不能说服成重,用刀兵也能劝服他!”
但只能要一支,毕竟连大司空的主力,王莽都只舍得给两营,若是要的太多,他就要起疑心了。
若能将裹挟越骑营,那彼消此涨,就只剩下五个营需要对付了。
对他们而言,还有一件利好之事,北军是在城外分散立营,所处位置不同!
大司马董忠总算发挥了点作用,他对各校的分布如数家珍:“陛下近年扩招了北军,中垒营在常安城西建章宫旁,是为北军主营,人数五千。”
“射声营人数六千,且一分为三,布置在城北西、中、东三座渭桥之上,以备渭北。”
“步兵营人数最众,人数七千,守备城东灞上。”
“长水营亦是胡骑,人数两千,驻昆明池宣曲宫,在常安西南。”
“屯骑人数三千,与越骑一同在城南,驻下杜。”
北军诸校是常安外围武备,从汉初起就是中央军,他们的向背,决定了历次政变,诸如列侯诛吕,巫蛊之祸的胜败。
所以王莽才会将这五校牢牢攒在真正的心腹手中,总体归宁始将军史谌统辖,听说这位史将军,很快就要变成皇帝的丈人行,虽然他的年纪,足足能给王莽当儿子……
虽说有望借大司马董忠之手搞定越骑营,虽说他们信誓旦旦,表示一旦举事,刘歆和卫将军王涉便能在城里响应,顺便帮第五伦保护好其祖父。
但第五伦从始至终,就没指望过他们,凡事还是靠自己人去做,才稳妥。
董忠见第五伦还在摸着下巴沉吟,以为他仍在犹豫,遂亮出了己方的王牌,神秘兮兮地说道:“维新公放心,此番兵谏,与天意暗合,定能成功!”
他遂说起刘歆透露的……王莽梦金人五枚起立之事:“这五,岂不是与维新公之姓相合?”
“而卫将军之宾客西门君惠,更献上了一份谶纬,国师公姓名见于其中,预示着大事必成,忠且为维新公说之。”
第五伦不甚在意,他对谶纬之类敬而远之,哪怕对方故意往有利于己的方向引,他亦是能利用之,却决然不信:“哦?是何谶纬?”
董忠神色庄重,用酒水在案几上写下那几句话:“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
“哈哈哈哈!”
第五伦看到前两个字时,眉毛高挑,等瞧罢这谶纬,竟是直接笑场,捂着肚子根本停不下来。
这让董忠莫名其妙:“维新公何故大笑?”
我笑卫将军无谋,大司马少智。
我笑国师公苦恨年年压金线,到头来,却白白给他人作嫁衣裳!
这就是世事啊,如此滑稽,如此讽刺,如此无常,却又好似一切注定。
现在,除了第五伦,没人知道,历史上,最终让这谶纬变假成真的……
并非此秀,而是彼秀啊!
……
第232章
微操
且说刘秀这边,自“更始元年”三月份,他随绿林诸将进入颍川已来,足有两月,刘秀自觉在此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一大批本郡俊杰人才投奔。
在襄城县时,有亭长出身的傅俊,这还只是一位勇士,但带着父城县投降的郡督邮冯异,在刘秀看来,则是一位将才。不止于此,冯异还给他举荐了一群县中之士。
而近日北击颍阳城时,亦有当地豪强、县狱掾名为王霸者,带着宾客百人来投奔,谒见刘秀:“将军兴义兵,诛杀贪吏,无侵诸姓,王霸窃不自知量力,贪慕威德,愿充行伍!”
刘秀自是大喜,不止因为王霸也在太学读过书,颇有文才,还因他这名字讨喜:“王霸王霸,此王霸之兆也!”
“秀做梦都想与贤士共成功业,岂有两样?”刘秀遂任命王霸为军法官,替自己约束部曲,“汉兵中军纪最好的一支”,这是他决定坚持到底的人设。
刘秀麾下的士卒将校渐渐扩充起来,而除了拿下昆阳这个重要据点外,他们已经连取七八个县,几乎占了颍川大半,整个郡南、郡西连成一片。
如此一来,南阳的北墙,就被汉兵控制在手,此墙绵延数百里,西边的门是鲁阳关,东边则是昆阳关,不管新军会选择攻击哪一方,他们都能提前知晓,灵活应对。
然而,在奉命去河南地界查探的朱祐归来,告知刘秀朝廷大军云集的场面时,纵稳成如刘秀,亦露出了一丝忧虑之色。
“刘将军,新军,号称百万之师!”
……
早在上个月,自唐河之役后被绿林屡屡击败,已经在颍川跑了许久的窦融,终于经由两郡之间的险隘轘辕关,逃到了洛阳地界。
在窦融眼中,绿林军、汉兵和小长安之战时已经截然不同,那时候他们刚刚举事没多久,相互协调很成问题,可与官军练了半载后,各位将军越来越知道该怎么打仗,如今是士气高涨。反观窦融手下的兵卒,站在“新”的旗号下,只会让他们感到气馁。
真不知道这种情形下,宛城的严尤和岑彭是怎么以孤军守大城,坚持到现在的。
但这些窦融亲身经历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在他一五一十汇报给大司空王邑时,这位大新战神却很不高兴。
“周公莫非是败多了?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窦融只要暂时讷讷不言,不过在他在洛阳休整期间,却收到了一封来自第五伦的手书……
里面的内容,让窦融颇感惊骇,第五伦对刘秀的重视在情理之中,窦融被追得满颍川跑时也见识了此子厉害,听俘虏说,唐河之役前,分为数队袭扰官军粮道的主意,就是刘秀所献。
而第五伦关于“陨石”的描述,就有些近乎预言似的胡编乱造了,窦融暂时没看明白,选择忽视。
窦融也谨慎地与大司空提及,要小心刘秀之事,王邑却不以为然:“世人知刘伯升而不知其弟,天子悬赏,刘伯升头十万金,刘玄首级五万金,却无刘秀名号,是为微末之将,何足道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1/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