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733


东海太冷,需要渗大量的酒,浮动在杯底的是他的家谱。
他出生的哇哇大哭,或许带着点田横五百壮士的嘶吼。
他长大时的眼里,尽是五陵的斗鸡走马之游闲。
到后来,迎面而来的是西域风沙,刮得脸疼。
虽然不知过了多少年,但他的耳畔似乎还有郅支城重木楼上的鼓点,汉家大黄弩穿了来自异域的夹门鱼鳞阵,有人高呼:“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可是后来,环首短刀折于农田,五花马老迈不堪骑乘,伏枥而哭,连千片铁也甲慢慢生锈剥落,壮士头发已白。
但现在,那些曾经放下的,离第五霸远去的东西,却一点点披挂了回来。
他的勇气,他的功业,还有他消磨的壮心!
“老宗主,有点紧。”
“紧点没事。”
甲虽沉,却让人安心,第五霸带着两位年轻人,推开乡寺大门,临渠乡还剩下的四五千丁壮,悉数在邑外集结。虽然偷偷摸摸训了快一年,但他们此刻仍是乌合之众,人心不一,需要一位领袖振臂一呼。
“吾乃第五霸,第五伦之大父!”
第五霸站到邑墙之上,老家伙此刻腰杆还能挺直,学着孙儿说话,亦能赢得众人欢呼,毕竟孝义伯鱼之名,在本县人尽皆知,本乡人人崇敬。
虽然说,人无再少年,白发不能复黑。
虽说,他也不知道未来等待家族的是什么,第五伦究竟想将家里的阀阅增高到何种程度。
但这一刻。
他第五霸,不是一个垂垂老叟。
还是那个跟着陈汤、甘延寿,腰间挎刀,跃马横行西域的五陵少年!
等正午时分,昨日奉命带百多人渡过渭水,回长陵来准备举事的第七彪、第八矫抵达临渠乡邑时,见到的,便是秣马厉兵,随时准备干大事的三千乡党。
皆高举五字旗,额带黄巾。乡党族兵的士气,比第五伦那三万多被阻于灞水畔的新兵们,不知高哪里去,他们还拿下了得到诏令后,来此查探的几个绣衣使者,杀了其所从百余人练手。
“阿彪、阿矫,来了?”第五霸笑呵呵地看着两个小辈,二人没料到这边响应竟如此之快,面面相觑,立刻下马拜见,分说第五伦在鸿门举事情状。
第五霸听罢颔首不已,只似开玩笑地问道:
“汝等说,老夫若带人拿下了长陵,乃至半个列尉郡,伯鱼往后,肯给我封个万户侯做做么!?”
……
“此乃陛下诏书!”
在临渠乡没讨到便宜的绣衣使者,还是有人逃走,他们立刻往北进入长陵城,下午晡时,便将王莽的诏令拍在郡大尹张湛案几上。
一向忠恳的张湛颇为震惊:“第五伦素来忠心为国,为何竟无故而叛?”
张湛还以为,第五伦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呢!
使者也很慌,现在形势太乱了,第五伦举事的消息很快就将传遍关中,灞桥已烧,北军与叛军对峙于灞水,而王莽还在期盼六尉的勤王大军。
其中,第五伦的老家列尉,就是关键一环,只能指望张湛能继续尽忠。
“张大尹,陛下封汝为侯!君身为第五伦举主,只有派人将其宗族缉捕,方能洗脱嫌疑!吾等路过临渠乡时,那儿已经反了,请立刻发郡兵剿灭!”
但列尉郡兵都被大司空调走泰半,剩下没多少了啊。
话未曾说完,外头一阵嘈杂慌乱,郡贼曹掾匆匆赶来禀报:“大尹,出了大事!”
“何事?”
“临渠乡纠集了数千人,为首者乃第五霸,自号‘五陵将军’,兵临城下!”
……
第242章
举不举?
张湛在长陵的“尽忠坚守”,只维持了半个晚上。
五月二十六日凌晨,忙活一日守城布置的张湛好容易靠在柱子上眯了一会,等他发现不对劲醒来时,却发现自己竟被绑了起来!
郡中诸曹在厅堂里跪成一片,满脸惭愧地告诉他:“郡君,城中响应第五伯鱼者不知凡几,里闾奸雄密会,动辄上百人,四座城门频频有轻侠靠近,欲里应外合。郡兵被大司空抽走大半去了东方,吾等料想不能阻止今日之变,反正外头举事的都是本乡人,想必不会危害百姓,商量过后,长陵人不打长陵人,索性将门开了。”
他们朝张湛稽首:“缚住郡君,非欲行不轨,只是张公刚烈,唯恐伤到了自己啊!”
为免张湛气到咬舌头,他们还好心将他的嘴用干净的布塞住。
少顷之后,兵不血刃进入长陵郡府的第五霸、第八矫等人,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幕。
张湛毕竟是第五伦的举主,这意味着不寻常的关系,第八矫连忙替他松绑,张湛却只瞪着一身甲胄的第五霸:“县三老,你……”
“张公。”前年因为第五伦的缘由,被官府推举为县三老的第五霸拍着自己的甲哈哈笑道:“我不是县三老,吾乃安民大将军麾下,五陵偏将军是也!”
他是觉得族中除了孙儿没一个成器的,第七彪、第八矫都名声不够,索性自己来扛大旗——第五伦他祖父,是不是很响亮?也顺便过把将军的瘾。
张湛更气了:“汝祖孙二人,受天子恩德颇盛,何故叛乱?”
第五霸是那种纵心里有点惭愧,嘴上却绝不示弱的,遂拿出恶少年无赖劲来:“伯鱼乃是实打实的功绩,击匈奴、平悖逆、败赤眉,一桩桩一件件,就算放在汉朝,也足以封侯为二千石,上天假王莽之手擢拔而已,有何恩德?”
这老不要脸的,张湛还欲斥责,一旁却有人怒喝道:“张子孝,时至今日,为何还执迷不悟!”
却是第八矫,他此刻一脸正气:“王莽虐民之深,十有余载,大尹难道就视而不见?”
“那一年,泾水雍塞改道,灾民上万,然王莽以为这是土填水、新室灭匈奴之兆,竟不以为凶,反以为吉。张公数次求援,然朝廷视若罔闻,致使救灾不及时,上千户人家流离失所。”
“这之后征匈奴,訾税产,发徭役,修九庙,又使得无数人家破人亡,沦为猪突豨勇,张公屡屡劝诫,然王莽无一听从。”
“此等种种,害民不浅,而王莽不曾悔过罪己,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而张公与先前作为新室之臣的安民大将军,皆是王莽手中之兵刃!”
“如今将军不忍再助纣为虐,反戈一击,而张公竟责怪,问他为何不继续做残民虐民之兵刃,岂不是可笑?”
一席话说得张湛愧然不已,没法再站在“忠臣”的道德高地上斥责了。
第八矫得了第五伦叮嘱:张湛一定得活着!最好还能配合,因为他是第五伦举主,身份非同一般,若张湛一时糊涂自杀给王莽殉葬,那第五伦在六尉的名望也要大打折扣。
第八矫回到县中后,亦曾得其征辟,知道对张湛这种人,不能以利害关系游说,而应说之以德义。而张湛心心念念的,还是推行礼乐教化,遂道:“我知道张公一心为民,纵观邻郡之政,无如张公之用心者。但郡事反而越来越糟,盗贼频发,以至于人将食人,何也?”
“因为王莽不听忠贞之言,只迷惑于无端改制,胡作非为。政者,正也,帝尚不正,孰能正?”
“张公的努力,犹如抱薪救火啊,大将军亦是看透这点,才赫然高举义旗,既然上不能自正,就只能以下正上!”
他字季正,说出来的话也是正气十足,第五霸在一旁听着,对老八家的小儿子颇为惊异,断了指头就是不一样了啊!
张湛有所松动,但仍道:“季正用典,不要只引前半句,昔时季康子问政于孔子,还说了这样的话。”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伯鱼欲以下正上,只怕少不了杀伐,却不知,十年的苛政,尚不如一日之变乱为害深远。”
“变乱已经被王莽铸成,大将军之愿,乃安民而已。”
第八矫诗书水平可比第五伦强多了,笑道:“杀与不杀,难道不在张公一念之间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有了伯鱼之兵,张公之德,草上之风,必偃!张公颇有名望,若能下一令,则列尉郡能少多少杀戮?”
张湛被说服了,只坚持最后一点底线:“我十余年前身为汉臣,不能为汉尽忠,如今身为新臣,又不能忠于新,若再从逆,岂不成反覆小人了?”
他闭上了眼:“张湛我能,愧对本郡百姓,从今以后,只是一个阶下囚,不敢再发一言。印绶,在我身上,请君等自取之。”
纵王莽真是桀纣,毕竟也是他们这批人推上去的,那他,就做伯夷叔齐吧。
这是默许了,大概也不会自杀,这就好,此人活着就行。第八矫立刻取其印绶,奉于第五霸:“事情急迫,请五陵将军发号施令!”
你说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地主,只是想死前当个万户侯过把瘾,怎么忽然变成一郡之主了呢……
第五霸虽然是官迷,但主要是希望孙儿胡麻开花节节高升,也知道自己在行伍中还行,二千石绝对干不下来,摆手道:“你来,季正来,汝今日之言,在老夫看来,已比天下九成九的二千石都强了。”
第八矫比过去果断多了,知道这不是推让的时候,只道:“那我便暂以此印发文书,宣谕本郡十县,使之响应安民大将军,至于郡尹之职,当遣人回复大将军,再做任命。”
言罢立刻起草文书,还没写完,王隆也持着第五伦的檄文赶到长陵,正好可以抄录多份,一起分发各县。
王隆还告诉众人一个好消息:“昨日耿将军渡渭后,兵临阳陵,阳陵大姓严本曾与伯鱼有点交情,遂举旗响应,自任阳陵宰,耿将军已继续西向,去攻打安陵县了。”
阳陵之战之所以如此顺利,还是亏得豪强响应,所以各县守土长官的态度,其实并不重要,真正说了算的,是地方上的实力派,本郡的各家豪强们,能否将整个列尉发动起来,得看他们举或不举。
这也是第五伦遣王隆北渡的原因,他说道:“老将军与季正已定郡府县宰,而豪强,就由我去规劝!”
……
五月二十六,日昳时分,长陵县北,濒临渭水的长平馆,当年第五伦就是在此目睹诸豪聚会后,吟下了半首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