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3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2/733


“没法谈了,打罢!”王常态度忽然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支持张卬提议对河内用兵的计划。
一来,是他们控制的河南、弘农、陈留三郡收到的粮食没有想象中多:毕竟过去大半年皆是战场,新军四十万刚过完,绿林又来了,乱兵滋扰,从春耕夏种起就被耽误,最终导致秋收不景气,就算勒令收泰半之赋,也有些难以为继。
王匡已经准备翻脸,拷掠洛阳富户了,而张卬等人抢完河南尤不满足,则看着对岸的粮食积蓄流口水。
王常现在反支持用兵,与其让刘伯升单独面对第五伦,倒不如打个热热闹闹!
王颜卿这一趟北上并非一无所获,当下便指着简陋错误百出的地图道:“第五伦所辖数郡,西起扶风,东至寿良,东西相距千余里,首尾不能相应,如今刘伯升入于关中,将至长安,第五伦肯定会奔回去。”
“顾此则失彼,以我军之势,渡河击之,河内可下,塞轵道,则河东不通,魏地孤悬。再发檄文宣谕那所谓嗣兴皇帝刘子舆的假身份,只要河北三刘有一人及一郡太守动摇响应更始,所谓北汉将分崩离析!”
反正都是散装斗散装,看的就是谁更具气势,在打仗上,绿林渠帅们都是与新朝斗争几年的老行家,从来不虚。
王常的转变让其余三人面面相觑,比阳王、定国上公王匡咳嗽道:“此事要禀与天子知晓,就算要打,也得等新市、平林诸王移师至河南,再打不迟!”
刘玄一口气封了二十个王!其中七个是宗室王,十三个是异姓王。王匡言下之意,这种硬仗,不能光指望他们下江兵,其他派系也得出力啊!
然而才过了短短两天,一则噩耗却从南方传来,使得王常的大胆提议只能推迟。
“占据汝南的钟武侯刘圣未得封王,颇为不满,竟自立为帝!”
原来这钟武侯刘圣,与舂陵刘氏乃是远亲,祖宗都是长沙王,封地在江南衡阳一带,新莽时失侯,遂流窜于淮南、汝南一带,昆阳大战前后,他也在汝南拉了一支队伍。王邑的昆阳败兵有一支在新朝秩宗带领下往东南逃,被刘圣收编,如今他麾下也有数万之兵。
此人本希望也混个“汝南王”,但刘玄对他没主动来朝见不满,竟未封,只恢复了侯位。又因为刘玄字“圣公”,还要求他改名。
这两件事使得刘圣怨恼,在新朝旧臣怂恿下,头脑一热,好啊,汝不加位,我自尊耳,悍然自立!
“国号是……”
“汉!”
众人面面相觑:“这是第几个汉了?”
“第五个……”
汝南就在他们的大本营南阳左近,于是新市、平林诸王只能调转矛头,与汝南的“汉帝”交战,原本计划秋后北上,恐怕要推迟到明年了!
“唉!”
王常嗟叹不已,只觉得他们错过了痛击第五伦的最好时机,也为这时局而心痛。
天下民之讴吟思汉,早非一日,民所思者,天所与也。举大事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
王常当年劝说绿林与刘氏合流就是这样想的,但“聪明人”不止他一个啊!如今第五个汉终于出来了,这好好一面汉旗,迟早要被这群人玩坏!
“这是什么世道。”
王常忍不住骂道:“鸡犬亦敢称汉帝?”
……
八月下旬,赤旗在灞水畔飞舞。
一支和绿林渠帅的杂乱不同,颇具“汉家衣冠”架势的军队,抵达了蓝田,远远能看到那座承载了刘姓太多历史与悲喜的都邑。
“长安啊长安。”
刘伯升策马于前,意气风发。
“我当年说过,要攘除篡贼,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而今日,我回来了!”
第298章
不破不立
“大司徒,长安左近宵小已尽数肃清,士卒布于北方临渭水处,大军可放心入城!”
刘伯升是更始政权入关的前锋,而他的前锋,则是自家亲戚,出身新野大族来氏的来歙(xi),字君叔。
来歙其实是在长安出生的,他的父亲是汉哀帝时的谏大夫,娶了刘伯升、刘秀的祖姑,与他兄弟二人颇亲近,刘秀在太学读书期间,来歙常来找他。
刘伯升兄弟在舂陵举义时,来歙滞留长安,差点被五威司命抓捕,亏得他与陇右隗嚣相识,得了隗氏帮忙脱身,但辗转回到南方已经太晚,错过了昆阳和围宛两场大战,只在刘伯升北征时加入。
来歙对关中颇为熟悉,又因他好游侠,交往很广,有这文武全才的好亲戚打头阵,这趟长安之行得以开一个好头。
听来歙说,第五伦虽然放弃了渭南各县,才还是留了一支兵镇守长安维持秩序,直到十天前才撤走--那些不放心绿林军纪,舍得抛家弃产的人随之一同离开,如今城内没有任何抵抗,各门也被控制。
“善。”刘伯升目光盯着城门洞开的都邑:“进城!”
刘伯升虽然莽了些,但毕竟不是绿林草莽,麾下来歙等辈都是有学问见识的豪强子弟,对入城的仪式仔细思量过。
“长安久为篡逆之贼王莽所占,第五伦亦未打汉家旗号,吾等须得旗帜鲜明,使人重见汉家衣冠。”
刘伯升本来就身材魁梧,他今日以绛服大冠,腰挂长剑,骑在高大雄骏的乌驹上,更显得他的威严和气概,为了凸显”汉家“的色彩,马匹竟是红辔头、红丝缰,披上了一副漆染赤色的具装,俨然成了小红人,极其醒目。
他左右是猛将刘稷,和妹夫邓晨,降将岑彭跟在末尾。
被选中入城的士卒亦是精锐,一律是赤甲赤帻,十分整齐,让那些趴在门缝里偷偷向外看的人暗暗颔首:这颜色,是大汉没错!
入城的地点,选在长安城南出正大门,安门。
“当年我与刘嘉在太学读书时,入城必过此门。”
刘伯升从门洞下经过,故地重游,感慨良多,而今日却与过去颇为不同,既没有市井繁茂,人来车往的安宁,也没有奔跑逃命,呼儿唤女之混乱。家家关门闭户,大街小巷中十分寂静,但闻疾驰的马蹄声和甲兵的碰击声。
这光景让刘伯升皱眉,不由得想起件往事来。他当初举兵进入新野时,百姓们男女老幼在离城几里外的官路两旁迎接,当真是欢天喜地。南阳的家乡人,常常提着壶罐,挤到他的马头旁边,拉着马缰,要刘伯升喝一碗热乎乎的粟粥再往前走。人们向他控诉王莽的无道,新军的残害,地方官吏的暴虐,对他一点不害怕,都将在家乡颇负盛名的刘伯升当救星。
他原本想着,自己进入长安市,那盛况一定比新野热闹十倍,庆祝复汉的欢呼会震得未央宫的砖瓦都颤抖,却没有料到,竟是如此这般地冷冷清清,多数人被这月余时间渭南的乱相吓到了,不敢出来。
但当刘伯升走到武库附近时,城内的迎接终于来了,知道“汉兵”今日进城,在第五伦没来得及杀光的前汉遗老遗少们开始浮出水面,上蹿下跳,挨里挨户通知:“大汉光复长安了,立即悬挂绛旗!”
“没有绛色怎么办?”
“那就以赭色代替啊!”
人们急切地把丢在衣柜最底层,王莽朝不太允许穿的绛袍翻出,做红衣裳的面料也成了抢手货。因为第五伦走时刮走了几乎所有布匹,找不到合适颜色的遗老情急之下,竟动用了囚犯的赭服,剪一剪竖起来作为旗帜,一时间满城赭旗飘飘。
以萧何的后代,萧乡侯萧言为首,众人组织起来迎汉兵于未央宫外,及见刘伯升的服色旗号,皆欢喜不自胜,萧言更是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然后便是义愤填膺,控诉第五伦对老臣公孙禄等人的屠戮。
倒是来歙凑在耳边告诉刘伯升:“彼辈大多都受过‘西汉’伪帝之印。”
同受两印,反正我打出的汉旗,你还能分得清是西是绿不成?这是关中豪强的套路。
刘伯升心中恼火,好在妹夫邓晨对他摇头,他们得倚靠彼辈控制各地,现在不是清算这些的时候。动辄喊打喊杀,反而会将他们推到对立面去,作为豪强,最清楚应该怎么利用和对付豪强了。
“诸位保全长安有大功,皆复原爵位、官职。”
刘伯升伸出手,与来歙要来一三支羽箭,然后当着众人的面,一根根折断。
“昔日高皇帝入咸阳,约法三章,今日縯亦是如此!”
立刻有传令官勒马出了队列,转眼间在街心将刘伯升的话,用铜钟般的洪亮声音,铿铿锵锵地向城内各里闾宣布:
“将军有令,军民谨遵。”
“约法三章,杀人者死。”
“大兵入城,四民勿惊。”
“家家开门,照旧营生。”
“三军将士,咸归军营。”
“骚扰百姓,定斩不容!“
此言惹得长安人面面相觑,都松了口气,第五伦当初进城约法五章,比这位刘将军还多了俩,尚能勉强遵守,这自诩汉兵的大军,应该也能吧?
城内紧张的气氛稍减,不少人庆幸他们没有像那些傻邻居一样抛弃贵得好命的房子和生计逃走。
给入城秩序定了基调后,刘伯升任命妹夫邓晨为京兆尹,统管民事,他则正了正衣冠,去做一件期盼很久的事。
不是进宫享乐,而是去拜谒高庙!
刘伯升想得很清楚,对众人道:“天下同苦王氏虐政,而思高帝之旧德也。《春秋》书‘齐小白入齐’,不称侯,未朝庙之故。今縯虽得更始天子封王,尤不敢受。当先祭高庙,将莽贼受诛,大汉复兴的好消息,告于高皇帝!”
他对刘玄是看不起的,虽然在南阳君臣名分已定,可到了长安却又不同。
“如今诸汉并立,但汉帝虽多,高庙却只有一座!”
刘伯升从很久前就一心入关,自有其思量:当年霍光立刘贺,故意不让昌邑王拜高庙,最后说什么“宗庙重于君,未见命高庙,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
除了西汉的刘婴小时候可能被王莽抱着去过,那北汉之“刘子舆”,绿汉之刘玄,更别说卢芳,他们来拜过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2/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