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4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9/733


王莽拄着鸠杖前去拜见樊崇,是时候了,在进入宛城,正式接管南阳前,赤眉……不,是他们的赤和政权,必须先做两件事。
“樊公,有一句古话,纵然有离娄那样精明的双目,公输班一样的巧匠,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赤眉从东泰山转战数州,终不能立足,究其缘由,就是到达一处后,未能立好规矩,使当地人知赤眉之所欲。”
樊崇对这位首倡共和的老祭酒还是比较尊重的,虽然对方说话总是文绉绉的,啰里啰嗦抓不住重点,但樊崇总感觉,这老叟比起徐宣等愈行愈远的老兄弟,更能理解自己。
总这么一直当流寇也不是办法,许多人都累了,樊崇的目标是带着手下三十万兄弟姊妹找到能安稳过日子的“乐国”,但又不愿走绿林的老路。
他确实想听听田翁如何为赤眉规划,但却先板起脸道:“过去来规劝我的士人也不少,所进之言根本不足污我耳。老樊今日丑话说在前头,田翁有三事不必说。”
樊崇伸出食指:“第一,优待刘姓宗室之言不必讲,彼辈过去两百年散布各州郡,早已吃够了膏腴。如今到了赤眉治下,该饿饿肚子了!不管过去是宗主还是族长,大宗小宗,祖宗是侯还是王,统统都要入俘虏营做活!”
又伸出中指:“第二,厚待豪强不必谈,若能打开坞堡粮仓,将粮食悉数交出,还可饶彼辈一命,可若拒不投降,便强攻下来!”
“第三……”樊崇抚了一下大胡子,哈哈大笑:“这点就不必担忧了,田翁绝不会劝我称王称帝!”
总是苦大仇深的王莽,此刻也欣然大笑,樊崇的话正对他胃口!
相见恨晚啊,王莽只觉得,自己与樊崇真是知己!只可惜……
但现在共建三代,也来得及!
王莽已经将前汉余孽与坏了心肠的豪右,视作他过去十余年改制失败的原因。而为了重现三代之治,王莽已坚定了去除暴秦残制,包括皇帝头衔和整个帝制的目标!
“樊公所思,亦是老夫所想!”
王莽道:“春秋时圣贤管仲曾言,夫王道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原话本是“夫霸王之所始也”,但王莽不喜欢霸字,遂只提王道。
“我要说的第一件事,正是关乎人!”
“还望樊公进入宛城后,便宣布共和后第一法章,那便是……”
王莽说出了那两个他想做,却一直迫于时势,遮遮掩掩的字。
“废奴!”
……
第395章
大公
“三代之时,是太平世;哪怕夏商周都是极好的升平世;可到了后来,春秋礼崩乐坏开始,就进入了衰乱世。天下人互相争夺,遂发生不平之象,富人有很多土地,穷人则一无所有。男子沦为奴隶,女子沦为婢女。”
“到了暴秦,更是道德践地,人不如畜。秦吏竟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奸虐之人见有利可图,遂出现了略卖人妻子等事,这简直是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
这若要译成后世的话,便是:“尧舜禹夏商周没有奴隶制,人人平等,奴隶制顶峰是秦汉!”
毕竟是个假穿越者,王莽当然不懂什么历史进程,对古代的了解全基于典籍的美好想象,只如此对樊崇宣扬他那一套话术。
“自汉以来,奴婢日趋增多,公卿大夫蓄养家奴已经司空见惯:豪族大家动辄数百上千的家奴,既丧失自由,听任主人打骂,又无法为国家贡献赋税。”
所以才要复古!毕竟世事是越古越美好,越近越糟糕。
“孔子亦是支持废除奴婢。”
王莽还招来了孔丘的话为自己背书:“孔子为大司寇时,鲁国有法令,鲁人在外沦为隶臣,若有人将其赎回,可以到国库获取赎金。又咒骂以人为殉者,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既然搞不清楚奴隶体制源头,王莽当然也搞不懂活殉和俑殉谁先谁后。反正他将孔子的那段话奉为圭,当年还做汉朝的侯爷时,就因为儿子打死奴婢逼其自杀。只可惜满朝公卿蓄奴太多,王莽只能退而求其次,下达《私属令》,叫停奴婢买卖。
可如今回首望去,王莽觉得,自己还是太胆小了!
不如一步到位,非但过去的奴婢要统统解救,往后也不准再有这种身份存在!
对于王莽的提议,樊崇是赞同的,赤眉军中小半人过去就是奴婢,而一路行来,他们每到一地,其实也在吸纳田奴加入,王莽不过是为此拟定了章法。
在樊崇看来,反正刘姓、豪右已经和赤眉不死不休,若是能让奴婢们支持赤眉,他们或许真能在南阳站稳脚跟,遂允了王莽之议。
议定此策后,大军继续前行,然而才短短两天时间,宛城内十余万居民已经跑光了,街道上只有几条狗在寻觅食物,很快就被赤眉兵打死扛到肩上。
没办法,赤眉恶名在外,绿林君臣怕被屠戮,豪强怕被宰割,中家怕被抢劫,而在一无所有的贫民眼里,来自东方的外乡人亦非族党,不值得信任。
至于奴婢……当然是跟着主人一起跑,在这做奴隶而不得的乱世里,能找到一个强宗投靠为奴,得其庇护性命,便是生而为人,极大的幸运了。
城池已空,由王莽起草的废奴宣言,不过是说给空气和死狗听。
王莽兴致勃勃进了城,却扑了个空,不由兴致寥寥,他一向严于律己,更严于律人,这改制的刀暂时没法往敌人头上劈,就先革自家的命。
“樊公,赤眉军中亦有不少人,名为徒附,实为奴婢,上行下效,我以为,应先统统解除其束缚!”
此言一出,稍后赶到宛城的赤眉大佬徐宣、谢禄等人,顿时就炸锅了。
谢禄骂道:“樊三老被那田翁迷惑,竟不商量一下就禁止蓄奴,让吾等这一路来所收的诸多奴婢怎么处置,扔掉还是杀了?”
赤眉渠帅们攻城略地,对豪强自然是毫不犹豫打掉,吃光他们家的粮食。但其手下的奴婢,倒也不是“解放”,只是换了个主人。除却樊崇外,其余从三老到从事,莫不如此!
很多漂亮话,虽然众人都在说,但也就樊崇一个人信。
其余诸公,即便视赤眉党羽为兄弟姊妹,但对异乡人的性命也不在乎。让南阳两百万生民,乃至于天下数千万百姓,做赤眉三十万人的奴婢,这个想法对众人更有诱惑力。转战数载,谁不想做个人上人啊,难道还要自己挥镰刀割粮食?
但他们也就私底下抱怨,表面上还是愿意服从,樊崇的威望依然最高。赤眉虽是五公共和,但亦有高低之分。
樊崇就被称之为“大公”,地位在其余四公之上。
而赤眉战士中出身隶臣者颇多,对废奴亦很支持。
然而上有对策下有政策,徐宣是学过律令,通《易经》的文化人,既然视田翁为大敌,也在观察和琢磨此人。
这一琢磨,就发现田翁和那些他在东海郡做狱吏时,戏耍过的蠢笨上司很像。
来自高层,动辄引经据典,想法层出不穷,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可具体落到实处,却两眼一瞪,不知所措。
事情究竟办成什么样,还不是下头的人说了算!
真以为世事这么容易,上下嘴皮子一动,就能出口成宪了?
赤眉不是一个人,是三十万人,三十万颗心,三十万种想法。
徐宣有了主意:“依我看,吾等麾下的私奴,改个名就能骗过去。”
“男子不叫奴,叫家丁;女子不叫婢,叫家妇;幼者也不称僮,而是叫义子、义女。”
“当然,也就换个名罢了,依然做牛马之务,给口粥吃,不饿死就行,该打就打,该杀就杀。”
赤眉军将宛城粮仓洗劫一空,因为各营还要继续上路,分别去进攻各地,所以粮食就又分到了诸公和各三老、从事手中,每个营万把人的性命,自然也就控制在他们手中。
谢禄有些担忧:“若是樊大公派人来查呢?真能瞒过去?”
徐宣笑道:“大公麾下皆是乡党,对此议也不以为然,给点好处,送个美人,自然能替吾等遮掩,就算田翁亲来,那七旬老叟,还能一个营一个营亲巡不成?”
“且勒令手下奴婢……不,是家人、家妇们,到时候谁敢乱说话,就带上全家,滚出营去,自己想办法活。”
“不是想要自由么?便给他们,离开营中,去做无人约束的流民,得到旬月内,就会饿死的自由!”
……
“吾弟,快,快给田翁磕头。”
“若非田翁解救,汝现在还在做奴!”
若放几年前,还做式侯嫡长子时,刘恭肯定不会支持这“废奴”之议,人有尊卑贵贱,天经地义。
可在他们兄弟给赤眉当了几年奴后,刘恭想法就变了,眼下只按着弟弟刘盆子,给老王莽稽首,感谢他的良策。
王莽此刻心情复杂,一方面是郁闷,本心是将自己在位时没做成的废奴一举完成,岂料最先得到解救的,竟是俘虏营中那一群姓刘的侯子。
这一幕,像极了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大汉忠良,取代汉室十几年后,天下人果然从厌汉到人心思汉!不愧是安汉公!
世事当真让人啼笑皆非,所想与所得之间,往往有巨大鸿沟。
但王莽一方面也暗暗自喜,在他看来,这次废奴改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进入宛城不过数日,诸公积极拥护废奴政策,各营都听从樊崇之命,革除弊病,取消了所掳奴婢。
从今往后,各营除了赤眉战士和他们的家眷子女,就只剩下“家人”“家妇”“义子义女”,人人平等,其乐融融好似一家了!
但刘盆子毕竟年纪小,才十四,没搞懂状况,磕完头后,抬头不解地问道:“田翁,赤眉从事说吾等刘姓宗室暴虐百姓,得享富贵,所以要罚做奴放牛偿还罪孽,终日吃不饱饭,经常被从事呵斥打骂。”
“可如今吾等不是奴,也是赤眉兵了,却还是在放牛,我得兄长帮衬尚可,但其余人还是吃不饱饭,还是要被从事打骂,我请求去沛地寻夫子桓公,也不被允许……”
那是当然,他们走了,牛谁来放,麦谁来割,粪谁来捡,柴谁来拾?赤眉战士要忙着进攻各县,追击绿林,哪有闲暇干这些,他们的家人苦了大半辈子,也该享受享受了。
这就是刘盆子想不通的地方:“那吾等做不做奴,有何区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9/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