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6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7/733


“荒谬!”桓荣极力维护自己的主君:“陛下听闻彭城之难后,知魏寇将席卷淮北,难以阻止,这才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结果,淮北百姓惧怕魏寇屠戮,皆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大汉!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淮,两岸哭声不绝。”
桓荣朝东方一拱手:“当是时,陛下于船上望见此景,亦大恸曰:为朕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几欲投江而死,为群臣抱救。”
“如今淮北难民被安置于淮南各郡,皆有屯田可耕,衣食无忧,君山大夫休想将百姓祸殃,栽在大汉头上!徐淮一役,一切死伤流亡,皆由魏主不义之战所致!”
“欲使天下定于一,何谈不义?”桓谭却不以为然,他曾经在赤眉军中见识过无序带来的可怖场景,现在只求王霸杂之的秩序政治。
周武伐纣,尚有血流漂橹,部分牺牲是必然的,螳臂当车,也势必被碾碎。
更何况,桓谭现在越来越认定,自己投奔第五伦是对的!
“春卿。”
桓谭最后一次劝自己的族侄:“当初我曾说,魏主仁德英明,不逊于刘秀。“
“那是我说得太小了!”
桓谭两眼放光:“等我回到长安,再见魏皇,见其施政,听其大志,方知伍氏当真是天命民心所归,能有今日,绝非侥幸,而是定数!”
叔侄二人各说各话,桓荣却根本不相信这世上有人比刘秀更加贤明:“君山大夫当初再淮南养病时,曾与我论王霸之术。”
“汝说,尊君卑臣,权统由一,政不二门,赏罚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术。;而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后教以礼仪,而威以刑诛,使知好恶去就,是故大化四湊,天下安乐,此王者之术。”
这确实是桓谭一直以来的观念,他颔首道:“然也,王者纯粹,其德如彼,霸道驳杂,其功如此。若能杂王霸之术,便可俱有天下,而君万民、垂统子孙。”
放眼整个前汉,真正完美符合这一点的,不过中宗孝宣皇帝一人而已。
但桓荣却认为,他已经找到了堪比孝宣的中兴之主:“吾皇大汉建武天子,便兼有王霸之术,以霸道立国东南,整合诸汉,统一朝纲,又以王道治国护民,试问第五伦区区乡里之士,如何能比?”
这句名梗,也确实是桓谭说的,但他却摇头:“那是桓谭看走了眼,魏皇不是乡里之士,甚至不是天下之士能涵盖,非要用一词来评价,或许便是……寰宇之士!”
接着,桓谭便开始了在第五伦面前从不显露的夸夸模式:“吾皇乃是天下之至智者,能用天下之至和。”
从千里镜打视微镜这一系列小发明,从三言两语点出了浑天说的不足,并给苦思冥想的桓谭带来当头棒喝的提醒,在桓谭眼里,第五伦俨然成了世上最聪明的人,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吾皇又是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
桓谭最被第五伦打动的地方,在于他面对伤寒病症,没有像一般上位者那般色变跑路,而是留下来一起战斗,并推己及人,感受到天下人饱受瘟疫折磨的痛苦,决心花费大气力,对伤寒、痨病等五大病魔宣战!
“吾皇乃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也。”
而更让桓谭钦佩的是,第五伦似乎对天下的未来,有他自己的清晰规划,没有因新朝的失败就彻底摒弃莽政,而是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王莽想做却搞砸的事一点点推进。
这不就是当初桓谭支持王莽代汉的原因么?他希望看到这陷入泥潭的天下,发生改变!
桓谭感慨道:“有德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此之谓折冲千里之外。”
“没错,刘秀亦非凡俗,若是不遇魏皇,定可成为一代明君,成为中宗孝宣,甚至是汉高一般的人物。”
“但吾皇却比刘秀更甚,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魏主便是应运而出,未来当可与周公媲美!再开八百年新制!”
果然,桓谭对第五伦的评价已高到天际,直达“寰宇”了,桓荣听愣了,不明白一向理性聪慧的桓谭,究竟被第五伦灌了什么迷药,才忽然狂热笃信至此。
他只不屑地一拂袖道:“既然已各为其主,这些恭维话,君山大夫不必对我说,等回北方后再拜在第五小儿面前阿谀不迟。敢问君山大夫此来,究竟所为何事?”
桓谭顿时明白了:“吴王不肯见我?”
当然不会见,两邦虽是敌国,却互不承认,若刘秀正式接见桓谭,岂不变相承认自己是“大魏吴王”了?
桓荣也明白这点,说道:“不必劳烦吾皇及三公九卿,我以九江太守,来见君山大夫,这才算相匹。”
既然如此,桓谭也不必拘泥形制,遂将第五伦派人南渡的缘由道出:
“此番来淮南,却是吾主欲与吴王休战。”
仗打到这份上,双方都撑不住了,第五伦那边四面受敌,几乎无岁不战,十多万大军出动半年,粮食消耗飞快,是得歇歇,再被伤寒折腾一波,士卒疲乏,更无战心,推进到淮水一线已是极限,再往南,淮南水网交错,骑兵优势将大打折扣。
刘秀这边也一样,荆襄、徐淮,连续损兵折将,使得他实力大损。淮南、江东出人力钱粮供应两场大战,也早已空虚不堪。目前刘秀只够维持防御,再难言收复彭城,第五伦不主动打进来给机会,他也反攻不出去。
休战是肯定的,就看谁先提出来,当然,双方也可以维持战争状态,隔淮而望,看谁更苟。
但第五伦觉得没必要,他主动遣使,却是为了另一件事。
桓谭道:“魏皇陛下深感来君叔、刘植殉命壮烈,心生敬意,遂令人妥善保存其尸骸,载于棺椁。”
“今愿将二将尸首,以及四千淮南籍俘虏一并送回,以交换虎牙将军盖延、渔阳突骑俘虏千余人!国书在此,还望春卿转交吴王秀!”
第612章
每与伦反
自汉军南渡淮水后,刘秀的大本营安在了盱眙(xū
yí),这个楚怀王熊心昔日的都城与淮泗口隔河而望,可知对岸虚实。
刘秀是希望第五伦得胜而骄,纵兵强渡淮水,欲一举灭汉的,若如此,他虽兵力劣势,却能依靠淮水天险,与第五伦一决死战!以期复制昆阳的奇迹。
然而第五伦却选择了刘秀最难受的打法:大兵团缓步推进,控制沿淮各县,开始召回流亡百姓,驻军屯田,不肯错过贵如油膏的春雨。
这下刘秀的诱敌渡淮之策也宣告失败,正当汉国君臣一筹莫展之际,九江太守桓荣将第五伦的国书连同休战、换俘两个提议送到盱眙行辕,立刻引发了汉国群臣对第五小儿的破口大骂。
其中以积弩将军傅俊最为愤怒,他赫然起身道:“第五伦不当人子!抢了硕大淮北,杀我军民无数,更害了楚王(来歙)、巨鹿王(刘植)二人性命,如今送回尸首俘虏,便打算与汉休战?这不是国书,而是在羞辱陛下,羞辱大汉文武啊!”
傅俊无法忍受,向刘秀请命道:“君辱臣死!陛下,请予臣三万兵,必可横行淮北,收复彭城,生擒第五伦!”
行辕内众人群情激奋,丝毫不比傅俊差,一时间人人喊战,然而刘秀却闭目不言,只朝行辕末尾看了一眼,自然有人站出来泼了他们一盆凉水。
“陛下,傅俊可斩也!”
众人愕然,回头一看,却见是站在末尾的祭遵。
祭遵字弟孙,乃是颍川人士,以县吏身份投奔刘秀,刘秀弃仪容,令他暂为门下吏,曾随刘秀落脚东南,是从龙群臣之一,但祭遵却不以武略见长,刘秀喜欢用他来执行军法,纵是舂陵子弟犯法,祭遵也冷面诛杀,毫不留情。刘秀遂任命他为刺奸将军,监督三军,等到正式称帝后,又提拔为廷尉。
这位祭廷尉一点不给傅俊面子,甚至连刘秀的伤疤也当面揭:“第五伦在淮北有大军十余万,去岁隆冬,陛下亲将数万将士,与之周旋,尚不能破贼,今傅俊奈何以三万众横行北徐州?此乃面欺!大战方罢,陛下明策,令军民暂退淮南,弃地而存人,于今创痍未瘳,春耕方起,若照傅俊之见,再起兵戈,贸然北伐,臣唯恐东南将为之动摇!”
祭遵战前就力主退保淮南的,傅俊听闻此言大怒,斥责他畏敌,但刘秀拦下了二人。
“廷尉所言有理,第五伦此举,名为国书,实为挑衅,文中处处只云‘吴王秀’,故意示以轻蔑,若怒而兴兵,反是中了其诡计。”
刘秀比任何人都清楚,战争已经打不下去了,长达半年的徐淮之战,第五伦坐拥人口繁盛的北方尚被拖得疲乏,更何况是他这东南的小朝廷呢?江东、淮南财力已近枯竭,秋收后才能缓口气,在此期间防守有余,攻则不足。第五伦不主动冒进的情况下,他也只能在淮南舔伤口。
既然如此,怎样应对这份国书,变成了今日行辕谈论的焦点。
“臣以为,休战不可,换俘则可。”
说话的是三公之一的“大司空”侯霸,他本是新朝临淮太守,作为第一个接待刘秀的地方势力,很得刘秀感激重用。如今刘秀的大司马来君叔战死,大司徒邓禹罢官,侯霸俨然成了百官之首。
侯霸是聪明人,知道刘秀与第五伦,乃是“汉贼不两立”,和谈休战绝不可能,第五伦占据优势,可以随意遣使,但劣势方的刘秀,一旦露出服软倾向,他努力构建的汉家小朝廷,必然人心瓦解——时至今日还追随刘秀的人,无不希望能随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文武尚欲死战,陛下岂能先降?
按照侯霸的想法,战大可不休,反正就算定约,不过又是一份鸿沟之盟,双方互不信任,随时可以撕毁。
但交战状态下的换俘却可以考虑,第五伦若真愿将四千淮南、江东俘虏送回来,而己方只需要交出盖延和千余渔阳兵,这笔买卖无疑是划算的,四千人,对于南方而言,已是不少的人口了。
“不然,非但勿言休战,换俘亦不可!”
已经罢大司徒之官,如今只屈居区区大夫的邓禹,在听遍众人意见后,向刘秀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臣听闻,上月淮北有伤寒大疫,死者数千,魏军之所以休兵不战,多因瘟疫横行。汉军俘虏饥寒交迫,染病者亦不知凡几。”
“第五伦一贯狠辣阴毒,忽愿换俘,莫非欲将病卒遣归,使得淮南江东也流行大疫,以期不战而胜?”
……
因为刘秀以及朝中三公九卿皆不便见桓谭,所以一切交流,都得由九江太守桓荣代劳,当桓荣从邓禹处得知第五伦“真意”,带着愤怒去质问他族叔桓谭时,桓谭却只觉得想笑。
“以瘟代兵?”
桓谭不屑地说道:“此乃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
话虽如此,但当初骤闻第五伦欲换俘时,桓谭心里还正冒出过这种猜想,然而等第五伦袒露意图后,桓谭才明白,原来魏皇陛下这次确实在第五层……
“汉兵俘虏多在彭城,未曾染上伤寒,这旬月之间,彼辈也好吃好喝,淮北籍者,甚至还发给归家粮秣,淮南籍的,思虑其不耐严寒,还将军中破旧冬衣发了下去,几人一件取暖。”
放眼天下,这些俘虏的待遇,绝对超出寻常。
“如今答应换俘,确实是要散播瘟疫。”
“但并非身体之伤寒。”
桓谭记得,自己南下前,第五伦用手指着太阳穴,如此说道:“而是思想上的疾病!”
此番换俘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瓦解刘秀阵营的意志——当四千俘虏期间好吃好喝的汉兵回到淮南江东,必然会将他们的经历告诉乡党邻居,因幽冀军团军纪差而被妖魔化的魏朝形象,便能得到一定扭转,等再打仗时,淮南、江东士卒便不会拼死而战,而是心存侥幸了。
再者,这四千人里,绣衣卫也已经策反了不少人,他们一旦回家,便是鱼入大海,成为打入敌人内部的细作间谍,可使未来灭吴之战事半功倍。
虽然很希望刘秀能答应换俘,但第五伦并未给桓谭下死命令,休战换俘一事,是连环计,在第五伦出手那一刻,就给刘秀埋下了许多个大坑,不论他选择进退,都会踩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7/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