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校对)第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733


“伯鱼来了。”
扬雄看到第五伦心中欢喜,笑着跟对面的人道:“伯石,这便是吾徒。”
那人转过头来,却见此人年过五旬,小头而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他孰视第五伦后笑道:“早就听说过孝义第五郎,今日终于得见。”
又指着水泥地和扬雄的轮椅道:“尊师重道,可见一斑啊。”
“伯鱼不是想要读兵书么?”扬雄介绍道:“这位,乃是自淮阴侯韩信后,天下最厉害的兵法家。”
“当朝大司马,严伯石!”
……
新朝官制,有十一上公,四辅、三公、四将。
其中三公便是: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都是万石高官。
这位大司马严尤,第五伦在常安时早有耳闻。当年,东郡翟义聚众十余万人反对王莽,严尤便随王邑出征,进言献策,帮助王师摧枯拉朽,将叛军一举平定。
新朝建立后,严尤作为开国元勋,封武建伯,后来又成为“讨濊(huì)将军”。
且说王莽代汉后,向天下派出五威使者,宣扬新室之威,并将周边邦族的王尽数贬为侯。
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单于印,改汉印文,去“玺”曰“章”,又改其名为降奴服于,欲臣畜之,匈奴单于反。
南出者,逾徼外,历益州,贬西南夷句町王为侯,句町王叛。
西出者,至西域,尽改三十六王为侯,西域诸国离心,背弃中原而重新投靠匈奴。
第五伦只想吐槽:“这什么五威使者啊,改称战争使者算了!”
其东出者,则是去了夫余、高句丽两国。
本来那高句丽建国日浅,只被汉朝封为侯,也不存在贬号。但王莽在筹划进攻匈奴时,征调高句丽和貉人出兵。结果高句丽人入塞后,联合秽貉反叛,杀了辽西大尹,王莽大怒,遂令严尤征讨高句丽。
新朝对四夷的战争基本都是败仗,唯一一胜,就是严尤这一路,他诱斩高句丽侯高朱蒙,迅速结束了交战。
尽管东北边境貉人犯边难以遏制,但严尤好歹为朝廷挽回了一点尊严,王莽遂改高句丽为下句丽,这蕞尔小国只能忍气吞声。
凭借此功,严尤成为三公之一的大司马,名义上全国最高军事指挥,被视为天下名将,与大司空王邑齐名。
严尤在与扬雄谈事,第五伦不好打搅,只与师兄侯芭远远看着,他偏头问道:“大司马与夫子有交情?”
侯芭道:“大司马祖籍也是蜀人,乃秦时樗里子之后,伯鱼可知严君平?”
严君平,前朝元、成时人,蜀中名士,不是儒生,却是道家,作《老子注》、《老子指归》十万余言。
严君平也是扬雄的授业恩师,算起来,应该是第五伦的师祖。
侯芭道:“大司马乃是严君平远亲,故与夫子相识。”
但也就是泛泛之交吧,毕竟第五伦从没见他登门过,扬雄落魄之际,这位大司马也不见伸出援手。
却见严尤和扬雄越是深谈,二人情绪一会慷慨,一会低落。
少顷,严尤起身,扬雄要送,第五伦连忙走过去为夫子推轮椅。
离开扬宅前,严尤一对白黑分明的瞳子看着第五伦,却问他道:“汝想学兵法?”
第五伦应诺后,严尤复问:“为何想学?”
这真是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啊,第五伦总不能说:“俺想学兵法,是为了以后造你家皇帝的反用!”
他只能模棱两可地应道:“四夷犯边,天下不安,羽檄争驰无少停歇,大丈夫岂能久事笔砚间,当效傅介子、陈射声,为国赴难。”
“假话。”严尤却不爱听,摇头道:“如今非是四夷冒犯中国,而是中国无故侵凌四夷,能让边塞平息的,绝不是刀兵。”
这位大司马却有一颗反战的心,严尤又对扬雄道:“子云这弟子连这点都看不清,果然需要学兵法啊。这样罢,你有闲暇时便去大司马府,我有《吴孙子》《司马法》《六韬》等,可借你一观。”
第五伦作大喜状,应了下来,乱世将至,他以后肯定是要带兵打仗的,总不能靠前世玩“低端战略游戏”时那三拳两脚的微操打江山吧。兵法教不了具体战术,却能让人提高战略素养和对战争的认识,不可不学。
等严尤走后,第五伦又好奇询问轮椅上的扬雄,严尤来作甚?
扬雄也不瞒他:“先前匈奴老单于死,新单于不是派了使者来求和亲么?”
“天子派了宁胡阏氏(王昭君)的侄儿、和亲侯王歙去迎匈奴使者入常安,朝中对匈奴国策可能会有变化,于是大司马特地上门咨询我。”
“匈奴事,问夫子作甚?”
这话扬雄可不爱听了,拍着轮椅的把手怒道:“你这孺子,真当老夫只知道饮酒作赋?也太小觑我了。且让你知晓,成哀年间,但凡有匈奴事,成帝、哀帝必召我问对!”
第五伦确实不知道扬雄会这个,他还真是块宝啊。
一旁的侯芭却是知晓的,说道:“前朝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匈奴单于上书请求来朝。有人说,匈奴单于每次来朝见,都没有好事,比如宣帝黄龙时、元帝竟宁时,单于南下后,没过一两年二帝就驾崩,或许是胡巫使用了厌胜之术。”
“当时哀帝正好患疾,有些害怕,便询问朝中公卿,彼辈都认为不必再让单于入京,反正接待要虚费府帑,且让他回去罢。”
“可若如此,中原与匈奴的宾属羁縻必将决裂,恐将导致边塞战火再起。当时夫子是黄门郎,上书劝谏,列举自周秦以来中原与匈奴战和事例,说服哀帝召还匈奴使者,答应单于来朝。”
说到自己的得意事迹,扬雄也有些飘飘然:“然也,事后哀帝还赐了老夫帛五十匹,黄金十斤。”
说到这老扬雄却忽然停了,因为他记起来,那些钱帛,却是全用在送两个早逝的儿子回蜀中安葬上,悲乎。
而且也怪,匈奴单于来朝见后,没两年汉哀帝还真驾崩了。
第五伦却来了兴趣:“夫子在奏疏中如何说?想必一定文采斐然。”
“记不清了。”
扬雄明明记得,却已不想再说。
侯芭笑道:“我倒是将夫子的奏疏抄了留着。”
“快拿来。”
等侯芭将压箱底的奏疏副本找来后,扬雄靠在轮椅上闭目晒着太阳,第五伦则坐在席上读了起来。
全文逻辑缜密,引经据典,且对史事极其熟悉精准,不乏真知灼见,堪称一篇雄文政论。
而当读到下一段时,第五伦禁不住念出了声。
“往时尝屠大宛之城,蹈乌桓之垒,探姑缯之壁,籍荡姐之场,艾朝鲜之旃,拔南越之旗!”
“近不过旬月之役,远不离二时之劳,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云彻席卷,后无余灾!”
这莫非就是犁庭扫穴的出处?短短数句,强汉极盛时的气魄破简而出!
第五伦释卷道:“夫子,我喜欢这句。”
扬雄闭着眼睛,白胡须下禁不住露出了得意的笑,那是他壮年得志的辉煌时光。
“奏疏上后,也有人来信告诉老夫,说喜爱这一句的气魄。”
第五伦笑道:“总不会又是国师公吧。”
扬雄摇了摇头。
第五伦再次猜测:“莫非是那位是斩得郅支单于首级,扬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校尉?”
“那时候,陈校尉已卒,其实是他的忘年挚友。”
扬雄睁开眼睛,昔日的激情与梦想消散,只剩下落入现实的满眼怅然:“对待四夷态度,与陈校尉如出一辙之人。”
他语气悠长地叹息道:“便是当今皇帝陛下!”
……
第65章
皇汉
“汉朝时叫大司农。”
“本朝初年改名为羲和。”
“然后又改成了纳言,有什么意义么?”
每次来到纳言府,第五伦都忍不住想吐槽,在新朝,要如何做才能让从官吏到百姓,所有人都感到匪夷所思和不方便?
答案是改名,如果不能,那就改两次。
痛苦和烦恼是吏民们的,快乐只属于皇帝王莽一个。
虽然被改了两次名,但纳言府的工作性质并无变化,都是管理钱谷。
朝廷财政有三个主要来源:租、赋、税。租指田租,征收谷物与刍稿,前朝是三十租一,本朝则是十一租。赋指诸赋,按人或户征收,形式是货币,前些日子将列尉郡百姓逼得不得不卖谷的就是算赋、口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