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仙兽师的小民警(校对)第2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7/361

  有一些特殊能力,甚至要异兽下一代才能激发继承。
  秦旭听老秦师父说了半天,没有异议。
  但是他很好奇,老秦师父神情笃定
  “老秦师父,你直接说,我们下一个要培育的小家伙是什么?”
  在公交车的报站声中,老秦师父娃娃脸笑眯眯地说道:“蚕,和蜜蜂。”
  老秦师父给他的这个答案,秦旭隐约猜测到了。
  秦旭知道老秦师父最近在写关于蜜蜂的论文。
  他的论文长得像是一本书,早在一个月前就投稿给华国生物界的权威期刊,但等了这么久,却一直没有刊登出来。
  倒是那个据说全国顶尖的刊物,又发了三次邮件,都是进行提问咨询。
  老秦师父给它们的回答,每一次回答,都是上万字。
  总得加起来,并不比论文短多少。
  “在你们这个世界的历史中,蚕和蜜蜂这两种昆虫,拥有很长时间的训话历史。而且也有很明显的生物特性,所以,它们很适合使用炼兽诀育成篇来培育。”
  老秦师父解释说道。
  “明白了。”
  秦旭坐在公交车的最后一排,他拿出自己的手机,开始在网络上检索这两种昆虫的购买方式。
  反正秦旭的经验告诉他,上网购买,是现在获得某些动物最省心最最不麻烦的方式了。
  当然,花钱简单,有些自然规律,确实没有办法改变。
  现在已经是深秋,岭南省虽然满大街都是单衣薄外套,但越往北方,天气也就越冷。
  而华国最北端,早就雪花飘飘了。
  买蜜蜂不难。
  只要搜索蜜蜂活体,网络上随处可见,一百多元钱,可以买到一脾蜜蜂。
  无论是意大利蜂还是中华蜜蜂,当天购买,两天之内就能收到。
  秦旭干脆找了一个当地的蜂农,订了一箱中华蜜蜂。
  以岭南省发达的物流,不用等明天,估计傍晚的时候,就能送到。
  倒是蚕就麻烦了。
  有一句古诗,名叫春蚕到死丝方尽,可见养蚕的季节,主要是在春季。
  春季的气温正适合蚕宝宝的孵化和生长,而桑叶也鲜嫩繁茂。
  现在都快要冬天了,养蚕就很不合时宜了。
  果然,秦旭上网一搜,发现并没有蚕宝宝的成虫购买,只有放在低温环境下蚕卵。
  既然没有孵化出来的蚕,秦旭干脆就买蚕卵了。
  而想要蚕卵孵化,也不是难事,弄一个恒温箱就好了。
  而关于蚕宝宝的口粮,岭南省气温还不算低,现在桑叶应该还挂在树上。
  就算断粮了,秦旭还能通过明湖图的手法,以桑叶为原材料,制作一批很受蚕宝宝欢迎的“桑叶丸子”。
  等车到站的时候,秦旭已经把该买的东西都买齐全了。
  老秦师父从窗户上站起来,感慨说道:“你们这个世界,虽然灵气枯竭,但其便捷之处,并不逊色修真界,甚至犹有过之。”
  在现代社会生活久了,老秦师父也不会像当初那样,对着汽车,一口一个“丑陋的铁皮盒子”。
  他越来越习惯接受科技社会的生活方式。
  ------------
第329章
蜂毒论文
  京城市,晚上八点二十分,《华国昆虫应用》编辑部,审稿编辑尤梁正在极为认真的核对每一个字。
  他表情严肃,戴着眼镜,一丝不苟地确认核对,不放过任何瑕疵。
  这是他审核过最长的一篇论文。
正文十一万字。
  附属解释说明,十万字。
  足够出一本专著书籍了。
  而这篇名为蜂类毒素综合应用的论文专著,论审核难度之高,不仅仅是尤梁二十年编辑生涯之最,同样也是《华国昆虫应用》这本杂志前所未有。
  尤梁将这篇论文的手稿打印出来,时常翻阅。
  每次翻看时,他脑中都不由自主地感到惊叹。
  这位名叫刘景怀的作者,到底花费了多少时间在蜂毒的研究上,才能将蜂毒的研究应用,进行地如此透彻深入。
  到目前为止,关于蜂毒的应用推广,涉及到医学,药学,化学,材料学,冶金学,农业学等多个方面。
  当初华国昆虫应用这本杂志的编辑部,第一位编辑刚刚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看得哈哈大笑。
  当时尤梁就坐在他的身边。
  名叫湖东河的审稿编辑,资历较浅,但他却是毕业名校的博士生,拜师华国生物学的院士,同时也在京城市当兼职教授。
  他当时指着电脑屏幕,就像看到一个天大的笑话一样,说道:“尤哥,你看看,我刚才收到一篇多么荒唐的论文稿件。天呐,一共竟然有十一万字,看起来就像古代医术一样可笑。真不明白,他是将他知道的所有偏方,都收集整理寄给我们吗?”
  这篇论文的内容和写作手法,跟他们平日经常接触的昆虫学论文有很大不同。
  如今大部分的生物学论文,无论是宏观方向,还是微观方向,都依赖大量的观察实验数据。
  他们是专门刊载昆虫学相关研究的专业杂志,论文当然也不能这样写。
  而这个叫做刘景怀的论文作者,这篇论文更像是结论与案例的结合体,并没有具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明。
  这种论文,在湖东河这种常年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来看,完全是蒙骗人,胡编乱造的办法。
  “这个人怎么敢寄到我们杂志社来,当我们这是什么三流杂志吗?我们可是华国最权威的生物学杂志之一。”湖东河满脸不屑地抨击这篇文章的作者。
  尤梁最初听湖东河的描述时,也觉得挺好笑的。
  不过,他毕竟年纪大了,性格沉稳,并没有像湖东河反应那么激烈。
  湖东河将下载下来的文件快速删掉,然后对尤梁说道:“梁哥,你是二审编辑,这篇文章绝对没有任何价值,完全是胡编乱造的东西,一种物质,夸出花来了,什么消炎,止痛,还什么修补谷骨骼问题,听听,比以前那些穿街走巷的行医郎中还能吹,他怎么不上天呢!”
  尤梁也下载了这篇论文。
  华国昆虫应用研究的编辑部,要求任何一篇投稿的论文,都要两个编辑同时交叉审核。
  无论这篇论文的质量如何,是否通过初审,都必须有两名编辑的审核签字。
  听到湖东河的话,尤梁笑了笑,没多说什么,只是从文档的第一页开始看起来。
  湖东河的判断确实没错。
  单纯从行文上来看,这并不是一篇让人信任的论文。
  比如说论文的第1部
分,中华蜜蜂蜂毒的五十六种处理手段,不仅有冰冻加热的物理手法,还有配合草药的萃取化学手段。
  这些手段还处于比较合理的范围,但比如说“用黄金碾压锤将蜂毒风干的粉末碾压成细粉末”,这种处理方式,就有点无厘头了。
  至于每个处理方式后面所跟随的使用方式,都标注着清清楚楚。
  比如说那个用冷热交替处理蜂毒提取液的方法,最后的成品,跟某种植物的花瓣混合加工之后,就成为一种治疗鼻子问题的药物。
  一日三次,基本三天痊愈。
  这种描述方式,听着就像是江湖郎中。
  什么三天痊愈。
  尤梁自己就患有比较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对尘螨的过敏指标,是普通人的四百倍。
  按照医嘱,尤梁必须要进行两年的药物脱敏治疗,还要每日用特殊仪器清洗鼻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7/3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