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之世(校对)第2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7/341

  虽然德国人已经在乌克兰南部地区集结了一支极为强大的兵力,但是其实力并不足以在明军的面前讨到好处。一生从军的曼施泰因非常务实,他知道自己的任务非常困难。
  在抵达乌克兰之后,曼施泰因仔细研究了战场形势之后认为这一场解救战役无法取巧,明军的防御也没有明显的漏洞可以使用。唯一的办法就是硬碰硬的与明军死战。而这一点却正是明军最为强大的地方所在。论起硬打硬的实力来,谁能和明军相比?
  曼施泰因唯一的优势就是他掌握着主动权,具体选择在什么地方进行突击由他来掌握。经过谨慎选择之后。曼施泰因最终将目标选在了明军防备力量最为坚固的顿河畔罗斯托夫。
  顿河畔罗斯托夫,一个又拗口又长的名字。这里是解救部队与包围圈内的盟军最为接近的地方,也是道路交通条件最好的地方。选择这里作为突围点的话,可以大大缩短双方之间的距离,这一点在此时此刻非常重要。
  此时俄国野外天寒地冻,零下数十度的气温也意味着军队大规模出行必须要借助车辆才行。依靠人的双腿在雪地之中行走的话。要不了多久他们就耗尽体力。而且也无法行走太长的距离。
  而此时被围困的盟军大部分都是步兵,就算是有一些车辆也因为缺乏燃料而很难进行长距离的行动。这种情况就迫使盟军不得不将目标放在双方附近接近的地方才行。而且就算是盟军还有部分的车辆但是因为大部分的燃料都已经被拿去取暖用掉,他们在野地之中也无法行军太远。
  野外到处都是茫茫雪原和没大腿的雪地,汽车也无法在这种地方行动。这就迫使盟军不得不选择条件足够好的地方才行。而所有符合这一切条件的地方只有顿河畔罗斯托夫。
  德国人能够想到的事情,没理由明军看不出来。在整个漫长的顿河防线上,防备力量最为坚固的就是顿河畔罗斯托夫这座城市。整整一个海军陆战队师配属了大量的炮兵工兵以及辅助部队驻守在这里。在他们的周围是数个明军装甲师和步兵师。而且,明军可以随时派出援军进行增援作战。
  虽然知道这非常困难,但是曼施泰因已经别无选择。
  时间来到1943年2月5日,一个阴云密布。飞机无法起飞的日子里。盟军解围兵团与包围圈内的部队几乎同时出动。声势浩大的解围战役正式开始。
  包围圈内的盟军部队以德法美的军队为主力,以大批能够行动的车辆为先导,众多步兵徒步跟随着向顿河畔罗斯托夫地区杀去。能够挤上各种车辆的全都是精英士兵,这些人被挑选出来坐车用以节约体力,就是为了让他们在突围行动之中成为前锋炮灰。
  而那些徒步跟随的官兵们,能不能在这种漫天大雪的时候走到战场,那真的是要老天保佑了。当然了,盟军突围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留下大批的炮灰部队用来阻拦明军南方集团军群的追击。
  规模庞大的军队被抛弃在了各自的阵地上。除了一封坚守战场的命令电报之外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却要用血肉之躯在这茫茫雪原之中,在刺骨的严寒之下与武装到了脚趾的明军精锐部队血战。用屁股想也知道这些炮灰们能够坚持多长时间。
  实际上盟军突围部队的高级军官们就没有指望这些炮灰们能够坚持多长时间。能够杀伤多少明军。在他们看来,这么多的炮灰部队被甩下在各处进行阻击。就算是荒原上的野猪也要明军去抓吧?单单只是明军去抓捕这些炮灰们被拖延的时间也就够了。
  与此同时,从乌克兰南部地区出击的德军解救军团也在曼施泰因的指挥下杀向了顿河畔罗斯托夫地区。
  而明军早在盟军出动之前就已经通过安插在盟国的高级鼹鼠们得知了盟军的行动目标。曼施泰因或许只有到战后才会知道当他将自己的作战方案提交总参谋部之后不过二十四个小时,这份作战方案的主要计划就已经被摆放在了张诚的办公桌上。
  在整个战争的形势越发向着对明军有利的局面转变之后,数百年来深受大明影响的各国之中愿意为大明做事换取战后好处的人也越来越多。大明数百年的积威早就已经深入各国的方方面面。各国之中愿意为大明做事成为某某奸的叛徒们大有人在。
  与之相反的是,大明的人无论其身份贵贱高低。全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心态和模样。哪怕他们只是极为普通的平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也极高。这一点与现代时空历史上清末民初的时候正好相反。
  曼施泰因的行动很快,他麾下的部队都是德国的战略预备队,基本上都是满员状态。每个装甲师都保有超过二百辆以上的各种型号坦克,这在俄国前线可是非常少见的事情。
  俄国战场上残酷的战斗导致各支部队全都大规模减员。同时各种武器装备的损耗也极为惊人。哪怕是实力强大的明军也很难时时刻刻保持着自己部队的满员实力。
  2月5日上午,德军新近组建的顿河集团军以第16,第26,第31装甲师为先导,从顿涅斯克东南多列士地区出发向着南方的顿河畔罗斯托夫杀去。
  三个德军装甲师拥有超过七百辆的各种型号坦克,加上德国军人的高素质,这是一支威力无穷的军队。如果换做世界上除了明军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他们都会成功突破敌军的阵地。但是偏偏他们的对手就是明军。
  在早就已经通过各种分析和情报判断出盟军攻击方向的情况下,张诚大大加强了顿河畔罗斯托夫的防御力量。在其北方的沙赫金斯克地区部署有一整个装甲军,大明陆军第12装甲军。
  这个拥有三个装甲师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师的装甲军是大明陆军的精锐部队。跟随第17装甲集团军从中央集团军群之中南下作战之后就一直奋战在第一线,虽然损失严重但是其作战能力异常强大。
  第12装甲军拥有约六百五十辆左右的坦克,同时拥有强大的炮兵火力支援。他们由第59机械化步兵师作为战线主要防御力量,三个装甲师的部队则是部署在战线的后方随时准备投入反击之中。
  下午两点,担任攻击先导的德军第16装甲师进抵明军防线附近。在经过了一番匆忙的炮击之后,完全满编的德军第16装甲师二百余辆坦克就气势汹汹的杀向了明军的防御阵地。
  明军在这里经营阵地已经有段时间了。虽然因为天气严寒到了零下近四十度导致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施工作业。可是基本的防御体系和雷区还是有的。德军那不过三十分钟的炮击对于明军的防线来说基本上就是不痛不痒。
  数百辆坦克装甲车一同行动的场面看上去开始非常壮观的,而且其攻击实力也非常强大。如果明军第59机械化步兵师的背后没有强大的后备力量,那他们最多能够坚持到天黑。这就是装甲部队和步兵们的差距所在。
  此刻这片平坦的平原上早就已经被茫茫白雪所覆盖,功率强大的发动机冒着黑烟驱动着重达数十吨的钢铁怪兽扬起漫天的雪花开始冲锋。全身上下包裹的好似木乃伊一般的步兵们紧紧的跟随在坦克的后面。他们弓着身子不敢露头。
  哪怕履带上已经装上了防滑链也无法让坦克在这种路况下提上速度。德军的坦克群只能慢吞吞的向着明军阵地靠近。然后,明军的炮火反击开始了。
第472章
封锁与突围
(三)
  明军第59步兵师后方的炮兵阵地上,大团大团的雪花被火炮射击时候的气浪激起,翻滚着涌向天空,随后又纷纷扬扬的飘落在大地上。
  在靠近火炮炮位的地方已经是一片泥泞,哪怕是如此寒冷的天气之下火炮射击时候的巨大热浪依旧能够将附近的雪花化为热水,冻土开解成为泥泞的烂泥地。
  膀大腰圆的明军炮兵们已经脱掉了碍事的冬季军衣,汗流浃背的抱着一枚枚炮弹填入炮膛之中发射出去。几乎所有的炮手都是一身健壮的肌肉,看上去非常男人。
  军队之中的新兵在结束了新兵训练之后除了那些有特殊技能以及表现拔尖的人之外,大部分的人都是按照体格和体能来分配部队的。
  膀大腰圆的新兵不是去炮兵部队抗炮弹就是去步兵班里面抗机枪。身形瘦小的大部分都被分配去了装甲兵部队。不胖不瘦,不高不矮的基本上都是步兵。
  大明执行普及教育,基本上所有的官兵们都接受过基础的知识教育,上过大学的人也非常之多。而且在这个科技大爆炸的年代里,上大学的学生之中理科的人非常多。学理科的人一般都是为了能够找一份好工作。而学文科的大部分都是奔着做官去的。
  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在别的国家或许非常重要,但是在大明却是非常常见。就像是培训精锐的炮兵一样,因为需要有基础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的国家培养一个合格的炮兵很困难。但是这一切对于明军来说却全都不是问题。他们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
  新兵们在来到炮兵部队之后,不管你之前是什么学历,有什么特殊技能。就算是大学生也是上来就是直接从搬运炮弹开始。
  这一点在其它国家就很罕见了。就像是在识字的人都很少见的日本,如果一个理科的大学生去了炮兵部队。立刻就被重点培养成为优秀的炮手,哪里会像是大明这样去搬炮弹?基本上起步都是军曹。这就是真正的软实力上的差距。当然了,军队一般对于理科的学生还是比较看重的,文科的那就算了。耍笔杆子的在部队并不吃香。
  强大的明军炮兵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将成群结队的炮弹给打了出去。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之中甚至都能够清晰的看到在半空之中飞舞的炮弹痕迹。那一枚枚橘红色的光斑划破天际,带出撕裂空气的恐怖呼啸之声落在德国人的头上,将整个战场变成了一片炼狱。
  寒冷的天气也在人类科技的面前黯然失色。厚厚的积雪被摧毁。坚硬程度堪称钢铁的冻土也被溶解成了泥泞的沼泽地。炮弹爆炸的时候所产生的动能和热量彻底的改变了千万年不变的自然法则。
  在这片恐怖的地狱之中挣扎的就是德国人的军队。德军第16装甲师的部队在龟缩般的进攻之中遭到了明军炮兵的猛烈炮击。虽然以这个时代的炮火射击准确度来说很难直接命中移动中的坦克装甲车,当然也有运气好的直接命中炸成废铁。可是明军装备的大量一百毫米以上口径的重炮在炮击的时候其炮弹的威力非常巨大。爆炸之后的弹片和冲击波对于坦克装甲车同样具有极强的杀伤作用。
  德军第16装甲师的攻击部队被猛烈的炮火洗礼,同时明军防线上隐蔽炮位上的88毫米高平两用炮也纷纷开火射击。直接导致德国人损失了数十辆的坦克装甲车以及数百名士兵。德军不得不狼狈撤退。
  作为第一次与明军接触作战的部队,第16装甲师并不知道自己的对手究竟是多么的强大。虽然之前已经看多了关于明军的报道,但是这一切都比不上亲自交手。有些托大的德军很快就被压制了下去,天色渐暗之后他们也无力继续在寒冷的冬夜之中继续攻击。
  德军第16装甲师只有一个自行榴弹炮营作为火力支援。这种自行火炮威力巨大,而且机动性能很强能够跟上装甲部队的行动。但是他们的数量太少了。
  不提明军第12装甲军的直属炮兵,也不提那些增援而来的炮兵部队。单单是第59步兵师所属的炮兵团就足以和其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根本无法在炮兵火力上取得压制。别说是压制了,就连互相平衡都做不到。
  德军的攻势受阻。不得不停下来等待后续部队的到达。而冬季的天空黑的非常早,白昼短暂。等到德军部队陆续抵达前线的时候,天色都已经黑了下来。德军与明军一样基本上不进行夜战。因此这一晚上双方只是进行了小规模的互相渗透和炮兵互射,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对决。
  等到时间来到第二天,也就是2月6日上午的时候,已经重新部署完毕的德军再次发起了猛烈攻击。
  这一天天色昏暗,一连阴了好几天的天空终于开始飘落雪花。这种气候条件下是不适合飞机作战,双方的战机部队都没有参与战斗。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对于盟军是有利的。毕竟他们的空军与大明陆航相比较实力不如。
  德军后续部队的抵达使得德军在前线拥有了超过十个团的炮兵部队。这种规模已经足以和明军的炮兵一争长短了。在双方的炮兵互相对抗压制的时候,德军再次发起了攻势。担任前锋的依旧是第16装甲师。
  之所以选择这支装甲部队,除了第16装甲师是满编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装甲师是德军之中第一批进行了坦克升级的部队之一。
  之前因为明军列装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在战场上的统治力度太大。直接导致一直以明军四号坦克为主要目标的盟军装甲部队连连吃瘪。德国人紧急研发了新式坦克用来对抗明军的虎式和豹式。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克五号与马克六号坦克。
  德军第16装甲师装备了一个营的马克五号坦克与一个营的马克六号重型坦克。在这次攻击之中这些部队全都被派了出去。
  ‘轰轰轰……’明军阵地前方的雷区内不断响起距离的轰鸣声响。密集的雷区之中被不断引爆的地雷将整个雷区都给炸成了废墟。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德国人投入了包括火箭诱导绳索和歌莉娅遥控炸药坦克在内的诸多新式武器用来排雷。他们已经没有时间慢慢清除明军布置的雷区了。
  哪怕是这样,当德军的装甲部队冲入雷区之后依旧会被许多没有清除干净的地雷给炸趴窝。至少有超过三十辆的各种型号坦克冒着黑烟与火光停在了雷区之中。雪地之中有许多失去了腿脚或是肠穿肚烂的德军士兵在殷红的血泊之中哀嚎。
  明军装备的反步兵雷非常阴险,因为这种地雷压根就不是以杀人为主要目的。他们的主要作用是用来伤人。明军的步兵地雷设计巧妙。其杀伤力被控制的很好,就是要炸断敌军官兵的腿。偶尔弹片也会射入躯干之中造成极大的杀伤。
  在战场上杀掉一名敌人有时候比不上伤残一名敌人对敌军力量消耗来的大。因为战场上的士兵们死了就不会有人去管,至少在战斗的时候不会。可是如果是官兵们伤残的话那就至少需要两名以上的士兵去解救,而且还要消耗医疗物资和医务人员。
  一般失去了腿脚的士兵也就彻底的失去了战斗力。他们不但无法继续作战,退役之后还会成为国家的负担。一旦对这些伤残士兵的处置不妥。那就会极大的影响到军心士气。而且这些伤员们在战场上躺在血泊之中嘶叫哀嚎,对于整个军队的士气都是一种打击。士兵们看到自己战友的惨状总会不时的担忧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保命的情绪一旦上来,那自然就会在战场上变的畏首畏尾。
  百多名伤员在战场上哀嚎,德军对医务兵们忙的满头大汗。好在明军还不至于主动去攻击那些没有配备武器,身上带着医务兵标识的德军。不攻击医务兵和神职官兵是各国之间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需要医务兵帮忙的时候。谁都不想自己在需要的时候身边没有医务兵。
  当然了,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于某些国家的军队没有用,就像是日本军队那样。明军在与日军作战的时候经常遇到被日军射杀医务兵这种事情。甚至于有些时候医务兵是在为日军伤员救治的时候遭到了日军伤员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日军战俘数量非常稀少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
  这个世界可没有什么日内瓦公约,大明在威压全世界的时候每一次战争都是以大明的胜利宣告结束。哪怕是美利坚成功独立的那场战争也同样是以美国人低头,让大明得到了名义上的胜利。
  对于战俘的问题,一切的一切都是已经大明作为主导。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大明将儒家思想传递到了全世界,在战场上对待俘虏还算是比较善良。当然前提的明军取得胜利。
  说白了,战俘这种事情最终看的还是国家实力而已。国家实力强大的时候,敌方想要对战俘做些什么之前就会认真的考虑考虑。
  而国家实力弱小的话,可以参考现代时空历史上日本人发起的侵华战争。
  能够决定一切的,最终只能是拳头。
第473章
封锁与突围
(四)
  德军攻击部队前进的时候明军也没有闲着。阵地上各种口径的反坦克炮全都拼命开火,将一枚枚的反坦克炮弹送进德军坦克的肚子里面。
  而让明军惊讶的是,这次德军的攻击部队之中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坦克。其体积和装甲厚度都非常惊人,哪怕是明军标准装备的75毫米反坦克炮也无法在五百米外摧毁这种坦克。能够起到作用的只有那被官兵们称为神器的88毫米高平两用炮。
  而88毫米高平两用炮因为制作工艺复杂,维护保养困难,最重要的是其重达数吨,机动能力很差所以装备部队的数量其实并不多。
  因为明军本身就拥有冠绝天下的装甲力量,所以他们的主要反装甲手段其实是自己的装甲部队。虽然手握这种神器,但是真正部署在地面部队之中的反倒是不多。因为作为步兵部队之中反坦克核心的75毫米反坦克已经足够对付所有的盟军坦克了。88毫米高射炮大部分都是用在防空部队之中。
  当接连十多辆德军坦克被88毫米高射炮打掉之后,德军坦克立刻集中火力向着各处的反坦克阵地开火,给明军带去了不小的损失。
  千万不要认为坦克上面装备的那些75毫米或者是88毫米口径的火炮威力弱小。虽然口径上面都没有达到三位数,可是实际上这些火炮的威力一点都不小。
  人们只看字面上的数据自然不会觉得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当实际看到实物的时候却是决然不同。之所以会觉得口径小那只是因为不了解。实际上这些火炮非常庞大,就像是多次提到的88毫米高射炮,其单单只是底座部分就重达数吨,还有长长自紧合金的炮管。这种火炮需要至少一个炮兵班的人员进行操作。这仅仅是操作人员而没有算上其它辅助官兵。如果加上护卫,通讯。观察以及运输兵力,一门火炮就需要消耗至少数十名官兵们在伺候。
  在集防护,火力,机动能力为一体的坦克上,其装备的火炮威力强大到足以一炮就掀翻一座坚固的防御工事。加上可以无视大部分攻击的装甲以及远超步兵的机动能力。被称作移动堡垒的坦克能够取代炮兵和骑兵成为全新一代的陆地霸主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
  明军的防御阵地很快就受到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当他们的主力反坦克武器75毫米反坦克炮对付新出现的德国重型坦克非常吃力的情况下。明军的前线警戒阵地很快就丢掉了。驻守在这里的哨兵们狼狈万分的丢掉自己手中的武器沿着交通壕亡命的向着后方逃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7/3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