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之世(校对)第2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9/341

  许多汽车质量不错,能够搭载着汽车继续前进的德军也不好过。虽然他们不需要像是自己的战友们那样在雪地之中摸爬滚打,但是当他们已经很慢的速度靠近拉斯韦特村的时候,村庄里面的明军立刻就调转炮口将一辆接一辆的德军卡车打成了火球。
  许多受伤的德军掷弹兵们倒在雪地之中,身下泊泊流淌的血渍很快就被冻结成了冰疙瘩。失去了温度。而这些凄厉嚎叫的士兵们如果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那他们因为伤口导致的失温很快就会要了他们的命。这就是为什么说受伤就死定了的原因所在。
  明军普遍装备的75毫米反坦克炮的重量很轻,和号称打坦克神器的88毫米高平两用高射炮比起来那可真是轻的多。这种火炮的机动能力很强,挂上运输车辆就能够拖着到处跑,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就赶到这里的原因。至于88毫米高射炮。在现在这种天气条件和道路条件下,那些重达数吨的大家伙们根本就来不了战场。
  德国人的卡车因为是在雪原上行动,其速度之慢简直让德军掷弹兵们崩溃。对于这些装着防滑链在雪原上慢吞吞前进的卡车,明军炮手们简直就是在打靶子。
  看着一辆接一辆的卡车被打坏,看着一车接一车的官兵们伤亡惨重。这种天气下依旧是满头大汗的德军掷弹兵团长立刻下令官兵们下车徒步前进。
  别看距离只有数百米,如果是平时的话这点距离对于精锐的掷弹兵们来说不过是毛毛雨。可是现在零下三十多度,天上飘着大雪,在厚达一米多的雪原之中艰难前进。而且重要的是,对面的明军躲在各处废墟构建的阵地上使用各种武器向着这些行动不便的掷弹兵们开火。在这种条件下这数百米的距离堪称地狱之旅。
  天气虽然很冷,但是机枪的射速却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且因为气温低,高速射击的时候枪管过热的情况反倒是有些好转。
  明军大量装备的通用机枪成为了德军掷弹兵们的噩梦,他们在空旷到了极致的雪原上根本就没有地方能够躲藏。而且厚厚的积雪严重限制了他们的机动能力,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人被一群一群的放翻在血泊之中。
  至于钻到雪地之中这种事情在现在这种天气条件下要不了多久人就会被牢牢的冻在雪地里面,再也别想出来了。
  看着自己麾下的士兵们伤亡惨重,德军指挥官气的牙都要咬断了。这种战斗是所有人最为痛恨的。德军虽然也架设起来了重火力与明军对轰,但是其规模和力度完全无法和明军相比。这就是明军抢先占据了村庄所带来的好处。
  双方的机枪迫击炮全都投入激战之中,纷飞的弹雨将整个灰蒙蒙的天空都给映亮。成串的弹链和炙热犹如飞火流星一般的迫击炮弹来回飞舞,将一团又一团的巨大雪花掀上半空之中再纷纷扬扬的洒落下来。而在地面上则是无数的生命在快速消逝。
  双方的步兵都穿着白色的雪地服,不过明军的官兵们都额外配备有防备雪盲症的墨镜,德军就没有。在这种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人的双眼会受到极大的刺激,时间太长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视力减退甚至是失明。
第476章
封锁与突围
(七)
  一整个团的德军掷弹兵在短短半个小时之内就战损过千,这种剧烈的损失让德军指挥官们心急如焚。他们根本就无法顶着明军的弹雨靠近拉斯韦特村。自然也就无法阻止明军使用反坦克炮对战场上的德军装甲部队进行猛烈的侧击。
  原本攻击这种阵地使用装甲部队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德国人现在早就已经将全部的装甲力量投入到与明军装甲部队的激战之中,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再调集装甲部队了。双方的步兵在围绕着拉斯韦特村展开激战,双方都在不断的加大增援力度,其惨烈程度丝毫都不亚于村子外边的坦克大混战。
  就像是草原上的两支规模庞大的野牛群狠狠的对撞在了一起。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的装甲部队终于展开了近战。装甲部队拼刺刀与步兵们一样惨烈。钢铁巨兽们咆哮着狠狠的撞在一起,震耳欲聋的发动机轰鸣和钢铁碰撞的声音响彻战场。
  以这个时代的科技技术而言,坦克内的乘员们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人机系统的。坦克虽然有减震系统,但是乘员们却没有。重达数十吨的坦克互相碰撞的时候,许多装甲兵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有直接被撞晕撞死过去的。
  惨烈的伤亡和损失导致情绪激动的官兵们疯狂的操作各种武器试图将出现在视线之内的敌军全都干掉。火炮发射着炮弹,机枪倾泻着弹药。就连双方伴随作战的官兵们也都悍不畏死的冲上战场,怀抱着炸药和反坦克地雷爬上敌军的坦克去摧毁。整个战场上到处都是熊熊燃烧着的坦克以及那些已经被寒冬冻成了冰人的官兵们的遗体。
  这是极为惨烈的一天,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两边都是强大的精锐部队,两边都是接到了击退敌军的命令,再加上两边的实力相差不大而且都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这就直接导致这一战进行的异常残酷。双方很多的部队都是打到了全军覆没。这在其它军队之中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浓密的硝烟弥漫在战场上空,就连天空之中的雪花都好似被阻隔在外。雪原上到处都是双方的坦克残骸,那些被开膛破肚,被炸飞了炮塔,被分解成了一堆堆零部件的坦克向着所有人展示着战争的残酷以及人类对于自己的凶残。
  这场激烈的坦克战一直持续到天色彻底暗淡下来之后才宣告结束。同样损失惨烈的双方部队因为缺少夜战设备不得不在能见度降低之后选择退出战场。直到这个时候因为白天的激战而头脑发热的军官们才有冷静下来总结这一整天的得失。
  在这一天的战斗之中,双方总计投入了超过一千六百辆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在退出战场之后。明军三个装甲师总计战损了超过五百五十辆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这是自开战以来明军装甲部队在单次战斗中损失最大的一次。
  三个装甲师,或者说是明军第12装甲军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战斗力。他们剩下的装甲力量基本上都是自行火炮了。这个装甲军几乎变成了一支步兵部队。
  而且情况更加糟糕的是,第12装甲军所属的第59机械化步兵师在德俄联军的猛攻之下在天黑之前丢掉了自己的主要阵地。盟军已经杀入了新切尔卡斯克城内。
  面临全线崩溃危机的第12装甲军不得不紧急撤退,并且向上级申请援军。当这个消息送到张诚手中的时候,张诚也是大为惊讶。
  原本在他的心中认为一整个精锐装甲军还是处在防守态势之中对抗德军的攻势应该没有问题。毕竟这几年来明军的强大已经是深入了所有人的骨子里的。可是,现实却是第12装甲军在德军的猛烈攻击下只坚持了两天的时间。
  张诚对于德国人的战斗力终于开始认真起来。来自前线的战报让张诚隐约看到了第三帝国那支强大军队的影子。张诚迅速做出了应对,同意第12装甲军的残部撤退到顿河畔罗斯托夫去进行休整。这支遭受惨重损失的部队此刻几乎已经成了一支步兵部队。
  张诚很快就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调集战役预备队前往顿河畔罗斯托夫附近抵抗德军装甲部队的攻势。这些战役预备队原本是准备在反击的时候用来包抄德军解围兵团的退路,从而将德国人的解围兵团也给吃掉。
  但是战场上的情势风云变幻。德国人强大的战斗力深深的震撼了因为明军一直以来的强势而有些轻看对手的张诚。他可不想看到已经煮熟的鸭子又长出翅膀从热水沸腾的锅里再飞跑了。那样的话那可就真的成了一个铭记史册的大笑话了。
  不再继续追求更多战果的张诚果断调动一直隐蔽在附近的战役预备队,七个装甲师和三个机械化步兵师组成的强大军团迅速出击去阻挡德国人指向顿河畔罗斯托夫的兵锋。
  毕竟明军要面对的可不仅仅只有曼斯坦因的解围军团而已。在顿河南岸还有规模更加庞大的盟军正在向着这座城市扑来。明军更多的部队都是部署在了各处防线上。
  大明这边损失惨重,部队放弃阵地南撤核心阵地。张诚甚至于不惜动用战役预备队来对付曼斯坦因,这就足以证明德国人的表现非常出色,出色到了他们都逼迫张诚紧急修改之前的作战计划。但是德国人在这天的战斗之中损失一点都不比明军少。
  最先投入战斗的帝国师几乎被打残,他们在撤出战场之后全师上下除了自行火炮之外只剩下了十几辆还能够使用的坦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帝国师的装甲部队可以算是全军覆没了。
  而且相比于其它的参战部队,帝国师不但几乎损失掉了全部的装甲部队,他们的师属掷弹兵部队损失同样惨重。为了占据拉斯韦特村消除明军步兵反坦克炮火对战场上德军装甲部队的巨大威胁。数千名德军帝国师的掷弹兵们血染沙场。
  为了攻占拉斯韦特村,德军掷弹兵们几乎流干了自己的鲜血。从拉斯韦特村的村口到德军的出发阵地上到处都是德军掷弹兵们的遗体。整个精锐的帝国师损失异常惨烈。很多德军士兵的遗体在寒冷的天气下很快就被冻成了一个个冰雕。
  而且最为严重的是。帝国师的师长,豪塞尔装甲集群的指挥官保罗·豪塞尔本人也在这次战斗之中身负重伤。在下午的战斗之中,一直都亲自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豪塞尔的座车被一枚炮弹命中,纷飞的弹片使得豪塞尔失去了右眼和半个下巴。
  豪塞尔装甲集群失去了自己的指挥官,这对于德军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他们很快就陷入了混乱之中。好在豪塞尔负伤的时候天色已晚。双方已经开始脱离接触,明军并没有发觉德国人的混乱,这才给了德国人一个晚上的时间重新调整过来。
  在接到豪塞尔负伤的电报之后,曼斯坦因立刻命令豪塞尔的副手,约瑟夫·迪特里希将军接替前线的指挥权。
  除了帝国师之外。大日耳曼师和第七装甲师同样在激战之中损失惨重。战后统计这三个德国装甲师总计战损了超过六百辆的各种型号坦克,官兵伤亡超过两万之众。如此惨烈的损失导致他们虽然最终艰辛的拿下了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的拉斯韦特村,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进攻的锐气和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曼斯坦因不得不督促德军后续部队加快进军的速度赶往顿河畔罗斯托夫。根据德军情报部门提供的情报显示,明军在顿河畔罗斯托夫北部只有之前击败的这一支装甲部队。因此,虽然付出的代价很大,但是曼斯坦因认为自己已经看到了胜利女神正在向他招手。
  只是,事实上的情况却是德军情报部门并没有发现一直隐藏在外线保持无线电静默待机的明军战役预备队。当这支由七个装甲师和三个机械化步兵师组成的强力军团急行军出现在顿河畔罗斯托夫以北地区阻挡在德军攻击路线上的时候,德国人大为震惊。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德军不断动员部队向着明军战役预备队发起攻击,但是每一次的攻势都被击退。德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始终无法靠近顿河畔罗斯托夫。他们派出的威力搜索部队甚至都能够看到那座目标城市的建筑,但是却始终无法攻入这座城市。
  在残酷的战斗之中,曼斯坦因的解救军团每天的损失都让人心惊肉跳。这是实打实的战损,坦克被摧毁,火炮被炸成废铁,官兵们倒在血泊之中成为一具具冰冻的尸首。在不过数日的激战之中德军就损失了上千辆的坦克和数万名官兵。这些德军精锐部队的惨烈消耗让德军高级指挥官们的心头都在滴血。
  虽然他们英勇作战同样给明军带去了巨大的损失,可是他们的战役目标却始终无法实现。不能打通与南方突围部队的联系,那这些消耗和战损都是没有意义的。
第477章
封锁与突围
(八)
  时间很快来到2月14日,西方文化中传统的情人节。这一天原本应该是一个欢乐的节日,但是在遥远东方的战场上,盟国的军队将这一天变成了血染的情人节。
  由曼斯坦因指挥的德军解救军团彻底的失去了攻击能力。他们已经失去了手中大部分的装甲部队,物资补给消耗也极为惊人。各支部队战损伤病被俘失踪的人员已经接近十万之众!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这几天的调整和重新部署,张诚已经再次集结起来一支规模强大的军团开始出击绕向曼斯坦因部队的后方,意图一举切断曼斯坦因的后路,将德国人的解围军团也给吃掉。
  曼斯坦因派出了协同作战的俄国军队向着明军包抄军团反动了猛烈反击,短时间内阻止了明军包围他的势头。但是他此刻手中已经没有了能够继续战斗下去的力量。
  虽然后方已经再次派来了军队对他进行增援,但是曼斯坦因知道自己已经无力继续作战下去了。再这样拼死坚持的话,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没解救出来友军不说,还把自己给搭进去。
  最终,曼斯坦因无视了来自上级要求他继续战斗的命令,强行带着自己麾下受损严重的部队快速撤退返回了乌克兰。德军的解围行动就此宣告结束。
  在曼斯坦因撤退之后,明军并没有就此收手。他们继续追击,一路追杀到了二月底。从顿河畔罗斯托夫一直追击到了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附近遭到盟军的强力阻击才停下了自己的脚步。而此时他们已经将盟军外围部队与高加索包围圈内的盟军部队之间的距离推开到了超过二百公里之远。
  如此漫长的距离再加上数以百万计的明军部队驻守,盟军在高加索包围圈内的部队已经没有了出路。这次付出了极大代价的解围行动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曼斯坦因率领部队向着明军防线发起攻击的时候,位于高加索地区的盟军部队同样也向着顿河一线的明军进行大规模出击,试图逃出生天。
  得益于俄国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此刻宽阔的顿河河面上已然冻结成冰。对于突围的盟军部队来说,他们不需要再架设浮桥,只要能够突破明军的阻拦就行。但是漫长的顿河沿线上突围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他们必须要选择和北方接应的部队碰头才行。
  毕竟明军在这么漫长的顿河上设置的防线可不是随便就能够选择一个地方突破的,就算是过了顿河没有接应部队和物资供应,那盟军的官兵们在冰天雪地之中根本就走不了多远。他们只能是选择与解救部队共同攻击同一个目标。
  经过调整部署之后。盟军突围部队以精锐的德军第六步兵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作为突围主力杀向他们选定的突破口,顿河畔罗斯托夫。
  此时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都在战斗和封锁之中受到了不小的损失。这两支部队减员超过三层,大部分的损失都是伤病号,尤其是许多官兵被冻伤却因为缺乏运输机和药物不得不被仍在了原地等待明军的救援。
  明军因为其高素质和自身的骄傲使得其名声非常高也很正面。盟军在与明军作战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明显违反普世道德的事情出现,例如杀俘什么的。在无法继续的情况下,盟军也会选择放下武器向明军投降。
  不过像是直接就将伤员们遗弃在阵地上交给明军的事情却极为打击军心士气。但是对于现在的盟军来说他们别无选择。他们如果选择直接抛弃伤员的话,那部队就会崩溃,因为这些盟国军队并不是黄军。他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军队大规模遗弃伤员的情况下还能继续坚持作战。
  可是如果盟军突围部队带着伤员行军,那一路上那些哭号的伤员们也会毁掉军队的士气。在这种情况下。盟军只能是选择将伤员们主动留给明军去俘虏。毕竟盟军官兵们都知道,以明军的骄傲来说,他们基本上是不会对盟军的伤员们坐视不理的。
  在不少盟军官兵们的心中甚至还认为,或许留下来成为明军的战俘也不错。至少也比在冰天雪地之中跋涉作战要强。
  虽然这样做同样不可避免的打击到了军队的士气,但是至少他们还能够继续作战。而且还可以给那些重视名誉的明军带去麻烦。毕竟照顾伤员不仅需要物资,更需要医务人员,甚至于可以拖累明军的行军速度。虽然相比之下对于盟军这边的损害更加长远也更大,但是他们现在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
  德军第六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使用着从各支部队之中收集来的油料在雪原上快速出击。在2月5日曼斯坦因麾下的第16装甲师开始对明军防线发起攻击的时候。由保卢斯将军指挥的第六步兵集团军和赫尔曼·霍特将军指挥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向着顿河南岸的巴泰斯克城发起猛烈攻击。
  巴泰斯克城的规模只能算是一座普通的镇子,但是它所在的位置却非常重要。因为这座城镇位于顿河南岸。在它的北边,渡过顿河之后就是大名鼎鼎的顿河畔罗斯托夫城。两座城市之间有着多座铁路公路大桥相连接。而且还设置有客运与货运码头。当然了,现在这些水上码头都已经失去了作用。
  原本这里是高加索地区主要的物资补给线之一,不过在被明军夺取之后这边就成为了盟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唯一希望。
  作为顿河畔罗斯托夫的前哨地区,德军必然是要攻占巴泰斯克城才能继续渡河攻击自己的主要目标。
  德军千辛万苦的将一批状况最好的火炮都给拉到了前线。为了移动这些火炮可是消耗了不少的燃料和车辆。至于其它的大部分火炮都因为缺乏燃料和运输车辆不得不主动破坏抛弃。毕竟这种时候宝贵的运输车辆还是以运输人员为主。
  运输这些重型火炮不但需要消耗至关重要的燃料以及保命用的车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炮弹。这些炮弹也是要用车辆来运输的。
  而盟军此刻的运输能力已经降低到了冰点。虽然盟军手中还拥有许多的车辆,但是他们在被切断了补给线之后燃料供应已经急速降低到根本不足使用的地方。军队之中储备的燃料也大都是被官兵们拿去拉木材取暖了。在这种情况下,盟军根本就无法为所有部队提供燃料需要。
  在此时此刻,只有精挑细选出来的火炮才能被运输到前线使用。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装甲部队之中。大批至关重要的装甲车辆因为缺乏燃料不得不被抛弃,装甲兵们忍痛将自己的战车毁坏。然后徒步前往顿河畔罗斯托夫。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惨绝人寰的事情,其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盟军缺少补给。
  包围圈内的数以百万计算的盟国军队其每天消耗的物资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目眩的天文数字,尤其是在此刻这种零下三四十度的情况下。
  饥寒交迫的官兵们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才不会去理会什么上级的命令。把宝贵的油料拿出来生火取暖也就成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毕竟求生是人类的天性,没有人会在有希望的情况下愿意被生生冻死。那实在是太惨了。
  这个时代的高加索地区可是非常贫穷落后的,这里基本上都是一贫如洗的农村。俄国沙皇每年都会派出端着步枪的税吏们将村民的一切全都抢走。这个时候村子里面的俄国人更是穷的一清二白。
  在这片地区除了木头之外根本就没有任何能够使用的东西,也更加不会有什么空调和取暖器。盟军官兵们想要取暖只能是烧木头生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9/34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