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世界许愿系统(校对)第15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05/2023

  可一场考试下来,董仲舒见到了太多真正的天才,百家之间互相争夺,更是让他有着强烈的危机感。
  被王霄仍在中常侍的位置上几年,整天和那些宦官们打交道,董仲舒的心性早已经被磨平了棱角。
  所以当之前王霄让他去做世界上第一份报纸的时候,哪怕不知道报纸是什么玩意,他也是非常兴奋的用心去做。
  “拿过来看看。”王霄露出了笑容“你到是挺快的。”
  王霄这儿当然不会有专门的新闻纸,也就是白报纸,那玩意属于细致分工。
  为了压缩成本,用的是产量最大的,那种淡黄色的纸张。
  单张大小约等于十六开的尺寸,几张钉在一起就成了一份报纸。
  ‘陛下悼念孝文太皇太后文……’
  第一张就是王霄亲笔撰写的纪念祭文,仔细看一遍那叫一个错别字都没有。
  董仲舒出声说“这是臣单独核对的,绝无一字差错。”
  这倒不是王霄在较真,而是这些东西都是要发行全天下的。
  哪怕上面只是错了一个字,成千上万份的印刷出来发下去,看到的人都会当是天子写错了。他们可不会去理解什么叫做排版校错。
  “不错,有心了。”王霄颔首,翻过去看下边的。
  ‘未央宫卫尉卫青,一个从骑奴走向将军的男子汉……’
  一连几个wei之后,这是为卫青摇旗呐喊的文章,算是为他回来之后上位在铺路。
  最起码,得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卫青的功勋。
  至于他卫青是个什么样的人,那真的是报纸上写什么,全天下的百姓们就当是什么。
  “这里有一点要修改。”
  王霄指着文章里的一处“把这句‘卫青乃卫夫人之弟’改成‘因卫青之功,天子特迎其姐入未央宫。’”
  真被挑出了错来,董仲舒连忙应声“喏,立刻就改。”
  “以后正式印刷发行之前,必须送到朕这里来审阅。审阅过了才准去印刷,并且原版要留在兰台。一旦发行出去的报纸与兰台留下的原版有不一样的地方,从编撰到印刷的,全都送廷尉衙门。”
  董仲舒背上出汗,本以为这是个能够宣扬公羊派的好机会,没想到还暗藏着如此危险。
  “别担心。”
  看到董仲舒这么害怕,王霄笑着安抚他说“印刷之术现在只有少府才有,别人想害你们也没那本事。”
  王霄在大汉各地普及了造纸术,因为纸张的确是可以很大程度上为百姓们带来好处。
  别的不说,柔软的纸张肯定比坚硬的厕筹好用的多。
  可印刷术这边,王霄却是牢牢掌握着技术源头,除了重兵看护的少府作坊之外,根本就没人知道那些几乎一模一样的字体,是怎么印刷出来的。
  知识推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种大规模推广知识的能力,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否则的话,一旦印刷术被普及开来,那些野心家们真的是什么都敢写。
  而且更重要的是,百姓们几乎都是没文化的文盲,他们基本上就是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
  所以,王霄可以普及造纸,但是印刷这边却是绝对不许外传。
  再往后面翻看下去,就是诸如‘廷尉衙门审结XX侯XX案……’
  ‘朝廷下发明文,要求各地藩王必须推动推恩令之事……’
  ‘秋收即将到来,收获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有关此次南征,立功人员名单……’
  ‘笔名‘写手注定没前途’所写封神榜第一章……’
  除了没有花里胡哨的广告,别的方面已经是比较接近现代世界的报纸了。
  王霄满意颔首“不错,比邸报强的多。”
  邸报这个东西,其实现在大汉这里就有了。
  不过这种邸报并非是报纸,而是一种定期把天子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传递去往各处的信息传播体。
  当然了,这个时候也不叫邸报,这名字是宋朝才出现的,为了行文方便才这么表述。
  而王霄手里的这份新报纸,则是涵盖了方方面面。是真正面向全天下百姓的,而不是只给郡守县令与诸侯王们看。
  “以后你就是大汉新闻的总编辑。”
  王霄起身将报纸还给了董仲舒“待遇方面中两千石。”
  之前还在忧心忡忡,害怕承担责任的董仲舒,一听到这个待遇,立马精神饱满起来。
  他郑重其事的向着王霄行礼“谢天子。”
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大汉新闻(下)
  所谓的两千石,实际上是因为大汉这里郡守的俸禄就是两千石,也就是每月一百二十斛。所以两千石就成了一个分界线,到了这个程度就是郡守级别的大人物。
  至于王霄说的中两千石,这个中字实际上指的的是在中X朝廷为官的意思,其每月的俸禄是一百八十斛,比外面的郡守们高的多。
  大汉发放俸禄,通常都是一半发谷,一半发钱。并不是全都发粮食,发钱的时候,是按照价格换算着发。
  董仲舒高兴了,不是因为待遇和俸禄高了,而是级别到了郡守级。
  在大汉这里,级别可比钱与俸禄重要的多。
  少府令赵禹被叫了过来,王霄干脆的指着董仲舒对他说“董仲舒现在是大汉新闻的总编辑,他这里需要的任何开销,都由你来支持。”
  “喏,喏。”赵禹先是连声应下来,之后才转向董仲舒询问“大概要多少开销?”
  董仲舒想了想说“先来两千万钱吧。”
  赵禹听了这个数字,差点一脚就踹了过去。
  两千万钱,还先来?
  这年头一石粮食也不过百余钱,一匹好马也不过万钱。
  他董仲舒张嘴就要两千万钱,当这是两千万粒粟米吗。
  当着王霄的面,赵禹压制着怒火问他“为何开销如此之大?”
  “主要是纸贵。”
  董仲舒开始为他算账“按照陛下的意思,每旬都要发送一刊,全天下县,侯国,邑,道共一千五百八十七个都要有。之后还要按照人口多寡分配,陛下令至少千人一份,大汉现有三千六百万人口,也就是说每旬至少需要三万六千份以上。”
  “不止。”
  王霄那边干脆摇头“瞒报人口的太多,起码四千万起步。”
  汉朝收赋很重,人头税那是每年都要交一笔。
  家中若是有五六个,六七个孩子的,那起步就是一年百钱。
  百钱的话都够买一条狗了,是吃的那种。有这么一笔钱交给天子,留在自己家里聚在一起吃狗肉难道不香吗。
  “天下间隐瞒人口之事何其多也。”
  王霄微微叹气“亭长里正都是乡里乡亲,哪怕知道了也都会帮忙掩饰。无论家中有几个孩子的,等到收赋的时候,襁褓婴孩是老二,满脸络腮胡子的壮汉也是老二。”
  收赋不是随随便便抓着人就收的,那是有专门的名册的。
  家家户户有谁有谁,都是妥妥当当登记在册的。
  收赋是按照名册收赋,名册上这家有几个人,那就只能收几个人的口算。
  家中孩子老大是必须登记的,否则你们家就成绝户了。
  老二的话,则是为了方便出门,也是让其他几个孩子能有条出路。
  再往下的话,那就没有再往名册上登记的了。
  反正淳朴的大汉百姓家中,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两个孩子,非常整齐划一。
  所以说了,经济手段是控制人口的最佳方式。
  “陛下,这个,这个……”赵禹有些紧张,因为收取口算是少府的事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05/2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