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世界许愿系统(校对)第7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1/2023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有关于田地的问题。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田地是一切的基础。安排好了田地的问题,那就有着最为牢固的基础。若是安排不好,那就等着崩塌吧。
  王霄的田地政策很简单。他没有理会那些嗷嗷叫着要求恢复三代之治,行周礼,开井田的要求。
  也没有用自己在其他世界里常用的均田制。
  他的选择,依旧是大秦横扫天下的根基,军功授田制度。
  不得不说一句的是,创立军功授田制度的商鞅真的是天纵奇才。他在政事方面的才华,与吴起在军事方面的才华可以称之为齐名。
  后世名声显赫的韩非子,李斯等人实际上都可以算作是商鞅一脉的延续。
  也是商鞅,真正把法度的理念宣扬光大。
  那句著名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话语,更是流传千载。
  虽然说没办法做到,可最起码喊出来了。
  就像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也是出了一个淮右布衣嘛。
  王霄选择继承军功授田的制度,不过想要收揽人心,好处也是要给出去的。
  现在的人都是实在的很,不给好处的事情谁也不跟你干。
  别以为古人都是傻子,实际上除了因为生产力跟不上而弄不出来的东西之外,其他的所有东西古人都懂都是玩剩下的。
  什么都是假的,实实在在到手的好处才是真的。
  王霄给出的好处很简单,所有的民田都免除赋税三年。
  秦朝赋税之重,一句话概括就是刮地皮。而胡亥上台之后,一句话概括就是天高三尺。
  一下子免除了三年,百姓们就是直接张灯结彩了。
  这还不止,王霄还下达了一道新的政令,那就是在军中的正兵,全家一直免赋税,免到退役为止。
  如果是因伤退役,那就免除到死。如果是战死了,那就家中免除继承了田产的下一代的赋税到死为止。
  辅兵的话,三年之后赋税减半。不过退役之后还是要继续交税。
  这种政令推行下去,军中士气必然爆棚,战斗力突飞猛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了,军士们和百姓们都满意了,可张良范增却是直接抓瞎。
  “主公,这么下去的话,咱们吃什么喝什么?”
  张良直接找到了王霄,表达自己的不满“没有粮饷,大军很快就会散了。”
  范增也是上前劝说“就算是为了收揽人心,也没必要做到这种程度啊。”
  王霄不生气也不着急,招手示意两位重臣“遇上事情不要慌,先坐下来喝杯酒再说。”
  在这个没有快乐水,也没有唐培里侬的时代里。喝低度数的酒就成为了最大的享受。
  等到两人坐下,又喝了几碗酒之后,王霄这才慢慢的做着解释。
  “始皇帝开大工开戍边,天下壮丁十之七八都在服徭役。二世登基之后,穷奢极欲又开阿房宫,天底下的田地哪还有精壮耕种。原本就收不到多少粮食,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民变。干脆不收了招揽民心岂不是更好。”
  壮丁的确是大都被征发了,可老弱妇孺还是在的。
  这时代的老弱妇孺们可没现代世界那样娇气,都是全家一起上阵去伺候田地。
  虽然辛苦虽然累,虽然精耕细作的田亩少了,粮食收获也少了。可最起码还能有些收货,不至于干脆的饿死。
  为什么陈胜吴广区区数百人,却是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壮大到数十万之众,横扫多郡甚至攻入了关中。那是因为胡亥赵高这种蠢货,就连百姓手中这最后的口粮都要夺走。
  大秦不让百姓活下去,那百姓当然是要和大秦拼命了。
  “主公。”张良放下酒碗说“这些我们都知道。现在的问题在于,不收赋税粮食怎么来。”
  “不是还有官田吗。”
  此时全天下的人口数量,大致是在三千万左右。这个数量绝对不算多,尤其是对比田亩数来说,甚至说是少的。
  而且秦灭六国之后,很多无主之地都被收为官田,所以官田的面积极大。
  “项王。”范增跟上苦笑“官田的确是很大,也足够支持军用。可是,官田没人耕种呐。”
  秦时耕种的流程是这样的。
  春耕的时候,农民下地一遍遍的翻地,是很仔细的那种。
  翻地非常幸苦非常累,让人直不起腰来的那种。
  之后是落种,一颗一颗的落。
  你以为这就完了,可以安心等待秋收?
  做梦呐。
  之后就是精心照料小幼苗了。
  首先是浇水,这可不是有水渠直接往田地里灌水的那种。而是用肩膀去抬水,然后用葫芦瓢一瓢一瓢的去浇水。
  田地里不只是有粮食,还有各种杂草。
  浇水的时候粮食在长,杂草也在长。所以必须一根根的蹲在田地里拔出杂草。
  还有就去去除害虫,但凡是能吃粮食的虫子都得弄死。
  正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天亮的时候人就得在田里了,忙到天黑才能回家。
  小心翼翼的伺候到这种程度,等到秋收的时候才能有收获。
  也是因为如此,哪怕是一个壮劳力,一年撑死也就是照顾好十几亩的田地。一家子男女老幼一起上,几十亩就到头了。
  家中田地多的,那就干脆直接散养。
  就是抛种子进去,之后什么都不管不顾。说不定秋收的时候还能收获个十斗八斗的。
  “百姓们连自己家的田都种不过来了,哪里还有人手去种官田的。”
  “简单。”王霄对此早有应对“百姓不来种,那就让军士们去屯田。”
  屯田,农耕时代的大杀器。
  “还有,可以发布下去。百姓们帮忙种官田的,按照秋收收获的粮食数量来减免徭役天数。”
  服徭役有多可怕,全天下的百姓们都知道。
  王霄是减免了赋税,可徭役并没有解除。种官田可以免除徭役的话,肯定有人愿意啊。
  至于为什么用收获来作为衡量,当然是为了避免不用心的忽悠了。
  除了耕种之外,王霄还有别的提高产量的办法。
  像是改进木犁,弄个曲辕犁什么的扩大耕种面积。像是优化肥料,让庄稼增加产量什么的。
  这些在这个时代里堪称黑科技的东西,对于王霄来说不过是平平无奇。
  “军屯倒是可以。”张良想了想说“可人数太少了,不够用啊。”
  王霄现在掌握着会稽郡大部,东海郡与鄣郡一部分,外加快一半的九江郡。
  这是很大的面积了,官田数量也是极多。
  单纯依靠王霄手中那几万兵马,根本就是种不过来。
  “那就只有招兵了。”范增跟着说“不过现在粮草不多,招兵太多的话就不够吃了。”
  这就像是一个循环。兵多了,粮草不够吃。兵少了,官田开垦不过来。
  很是让人纠结。
  王霄一脸无所谓的挥手“这有什么困难的。找个地方狠狠弄一大笔粮食,再招兵起来不就成了。”
  理的确是这个理,说的没有错。
  可问题在于,这需要的可不是几千或者几万石粮食,而是至少数十乃至上百万石起步的粮食。
  而整个大秦之中,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的,实际上只有两个地方。
  一个是足以让关中所有人都吃上一年的太仓,还有一个则是负责提供关东六国驻军后勤辎重,修筑在荥阳东北敖山的敖仓。
  这两个存粮的基地,无论是拿下了哪一个,都能轻松拉起数十万的兵马来。
  张良若有所思的看向王霄“主公是要攻敖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1/20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