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瞳(校对)第2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0/1175

  ……
第371章
豪华的陪藏品
  ……把第二个大溶洞中的所有青铜器收起来后,周围又出现在宽窄不一的三条通道,从通道中摆放的东西来看,显然它们各自的后面还有更多。
  这次刘东也没特意挑,直接走进了最左边那一条,把过道中的青铜器,偶尔还混杂的漆器收起来后,他也来到了另一个广大的溶洞空间。
  这个溶洞跟刚才他经过的第二个溶洞相差不大,面积都在上千平方左右,不过这里的钟乳石仍然非常明显,地面并没有经过专门的处理。
  不过这里的诱惑却比之前那个洞强烈多了。一进来这里刘东眼里就看到了满眼的金光。
  放在这里入口处不远,居然有用黄金打造的九鼎八簋等一套用黄金制作的礼器。不过相比之前刘东收起来的硕大青铜器,这些黄金仿制的九鼎八簋礼器,个头都很小,最大的一件镬鼎,高度、内宽差不多都在50公分左右,不过就算如此,这也算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文物中最大的一件金器了。
  而且更难得的是,这些金器采用了失蜡法著作,器身上阴刻着华丽的云雷纹、器身中间还用浮雕的手法刻着饕餮纹,口沿的位置为云纹,除此之外在器身四周还有四条圆雕的夔龙,华丽非常。
  除了这些纹饰之外,在这些九鼎八簋的金器上还镶嵌着绿松石,还有玻璃!没错就是玻璃,不过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玻璃还有另一个名字——古法琉璃!
  琉璃,亦作“瑠璃”,中国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法高温脱蜡而成的水晶作品。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奂;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中国古代制造琉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
  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剑上,就镶嵌了蓝色的琉璃,而这套内刻“楚王熊侣用持”铭文的九鼎八簋的金器上便镶嵌了五颜六色的琉璃。
  除了这套九鼎八簋的金器,旁边还有一些纯金制成的盏、壶、盘之类的食器、酒器和水器之类,不过最大的也就二十公分左右,小点的都在十公分,数量也不多只有一百来件,远远比不上青铜器的数量,不过就价值而言仍然不可估量。
  除了这些金器之外,剩下的就是漆木器、骨器、牙角器,和少量的陶器,不过它们加在一起也就六百多件,看的出黎叔他们只是拿出了其中的精品,剩下的多半留在庄王墓葬里了。毕竟春秋战国其实加工漆木器、骨器之类的物件一般都是小件,很难有精品,市场价值也一直不高。
  不过黎叔他们挑出来的却是有不少精品,其中最大的一件就是高度达到一米二,长度将近两米,错金银的象尊,这件象尊贴合春秋时期漆器的特点,外面漆黑色,有云纹、几何纹、兽面纹,内里是红色。更难得的是这件象尊上下并没有任何拼接的痕迹,应该是从一整块木料里掏出来的。
  除了这件最大的象尊之外,旁边还有宽大的漆器木箱,漆器床等一系列的生活用具。所有的漆器加在一起有四百多件,占据了这里所有东西的绝大多数。
  “看来这黎叔还懂得不少文物保管的办法,这些漆木器和牙角器,以及陶器都加上了固定剂,保存的相当完好!”刘东把东西收拾的差不多后,心中暗自想道。
  不过就算如此,大部分陶器和木器上原本的彩绘已经消失了,看着让人心疼。
  “但愿我的舍利元光能够让它们恢复过来!”刘东心中有些期待,不过到底能恢复多少,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把周围所有的东西都收好后,刘东眼神转向了最后留下的三具棺木。
  三具棺木中最大的一件是铜棺椁,不过没有刘东在外面见到的那么大,这件青铜棺椁长度有三米,宽度和高度也接近三米,上面大量的铭刻着凤纹,还有一些兽头人身的神怪形象,以及一些浮雕的宫廷生活画面,从中可以看出能够享用这棺椁的一定是楚庄王熊侣的王后,或者地位重要的宾妃之类的人物。
  另外这件棺木也跟庄王棺椁一样并没有被打开。
  不过旁边那两件棺椁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等刘东把两座长两米五,宽和高在一米五左右的棺椁打开的时候,里面的尸骨早就被黎叔他们拿出来扔掉了,现在这两座棺椁里面放满了密密麻麻的玉器,还有小件的金银器,基本上所有春秋时期的玉器样式都能够在里面找到。不过里面的玉器没有大件,而这也符合春秋时期玉器的特点。
  当然,看着这两座盛满玉器和金银器的棺椁,刘东心中还是有些遗憾,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鲜有质地极佳的,基本上都是玉和石头混合之物,所以别看这里的玉器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几千件,不过它们真正的价值恐怕还不如这些小件的金银器值钱。
  当然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肯定不能这么算。
  “要是有那么一两件大件的玉器就好了!”把三座棺椁收起来后,刘东心中止不住暗想道。
  当然这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
  收好东西后,刘东看到再没有遗漏之后,便顺着通道出来,然后朝着中间的钟乳石洞走去,不过一进来,刘东的眼睛猛然瞪圆了,脸上满是震惊之色,“我的老天!”
  也难怪刘东如此反应,在这个大约八百多平方的宽大空间内,放置的全都是乐器,而乐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编钟、编镈和编铙。
  刘东数了数,发现这里套铭刻“楚王熊侣”铭文的编钟形制跟曾侯乙编钟差不多大,不过只有64枚,当然曾侯乙编钟多了那枚“楚惠王”所赐的编镈,否则跟这里这套编钟的数量就一样多。
  不过就算少了一枚编镈,这套编钟仍然是价值无可估量的国宝。
  另外除了这套编钟之外,旁边还有一套编镈,相比出土于太原金胜村的19件编镈,庄王墓里的这套无疑要更多,而且更为华丽。
  刘东简单的数了一下上下三层编镈共有61件,最大的一件高度达到150公分以上,重量将近两百公斤,上面的乳丁一个都比成人的胳膊还要粗,实在是惊人。而这也是目前能够知道的最多的一套编镈了。
  不过让刘东不解的是楚庄王这位春秋后期的霸主,怎么墓中还有编铙,而且还多大36件,按理说来编铙的极盛时期应该是商代晚期东岸到西周早期,到了春秋时期,编钟的发展和使用,编铙已经逐渐衰落,已经主要用于军事指挥,是军队中用来指挥进退的器具。
  当然这种事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需要考虑的事情,刘东仅仅是疑惑了一下,就迅速被得到国宝的兴奋填满了。
  除了这三套编钟、编镈和编铙之外,旁边还有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而且不是一件,不过相比之下,最多的还是琴,准确的说是七玄古琴,刘东数了一下差不多有十六张。虽然大多都残破了,不过这些古琴的主体仍然完整,修复并不是太难。
  另外,除了木质的古琴之外,刘东还发现了一张玉质的伏羲式古琴,以及一张象牙质地伯牙式古琴。
  “楚庄王熊侣曾经拥有四大名琴之一的‘绕梁’,也难怪他是如此喜欢古琴了,陪葬了如此之多。倒是黎叔,居然把这些东西都拿了出来!”刘东心中暗道。
  接下来刘东自然是把这里包括编钟等在内的两百多件乐器全都收了起来。
  剩下最后一个溶洞的时候,刘东也知道自己最想要看到的,那二十六尊代表了楚庄王功绩的大鼎,剩下的二十四尊就应该出现了。
  不过事情却往往出人意料,右边的那个溶洞里出现的全都是兵器,而且溶洞也非常小,只有不到两百平而已。
  不过用舍利元光一看后,刘东心中也是松了口气。
  然后开始收拾起洞内的兵器。
  跟大部分雄才大略的皇帝一样,楚庄王这位南征北战,把楚国的实力发展到最顶峰的君主,对于兵器自然也有自己的爱好,而且楚国的兵器,特别是铸剑方面并不次于吴越两国。所以这里摆放的十六把剑全都是毫无锈迹,寒光湛湛,而且每一把上面都有铭文,刘东拿起一把一看,上面八个填金的鸟篆文,含义是“宗候偃甲自作用持”。
  ……
第372章
镇国重器“九州鼎”
  ……很显然,刘东手中此刻所拿的这把剑,这并不是楚庄王熊侣的配剑,而是被他所灭的宗国国君偃甲的佩剑,不过看这把剑仍然锋利的剑刃和剑脊上的菱形花纹,以及兽面吞口的剑柄,上面并没有丝毫的锈迹,很难想象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小诸侯国国君的随身佩剑都有这么高超的制作工艺。
  接下来刘东又把剩下的十五把拿起来挨个拿起来,虽然腐朽的剑鞘模糊了一些字迹,不过刘东基本上辨认出了这十六把剑除了三把有楚庄王熊侣的名号之外,剩下的都是其他诸侯国国君的佩剑。
  除了这些佩剑之外,旁边还有钺、矛和戈,三者加起来大概有一百多件,不过原本连接他们的木杆都腐烂了,现在只剩下青铜制作的部分。当然最好的三件用青铜整体铸造的钺、矛和戈还完整,它们应该是楚庄王的仪仗之用。
  除了这些兵器外,旁边还有青铜支撑的盔甲和漆器盾牌,不过数量非常少,每样只有几件,想来这些东西都不是易于保存之物,黎叔他们也只是把其中相对完好的几件拿了出来。
  另外,除了这些武器铠甲之外,还有两只硕大的青铜铙,每一个都接近两米,口径超过一米,看着它们身上留下的明显击打痕迹,想来应该是楚庄王用来行军打仗用的。
  而在这所有的铠甲兵器当中,带有铭文的“王器”有45件,所谓的王器,就是带有某位王侯,比如“楚王熊侣自作用持”这种铭文的兵器。
  而除了这些铠甲兵器之外,还有一些散件的车马器,大部分都是青铜质地,有少量黄金和白银质地的车马器,想来这应该是黎叔他们从楚庄王陪葬的车马坑中偷盗出来的。在这个溶洞中就这些车马器最多,堆在一起占据了大半个溶洞,等刘东清理完成的时候,大致算了一下,数量差不多有一万多件。
  “但愿还能够从里面拼凑出几辆马车吧!”刘东心中暗自期待道。
  把这个洞口收拾干净之后,刘东来到了旁边的乱石堆旁边,然后伸手拔了起来。可能是觉得里面的东西最为珍贵,所以黎叔他们特意把这天通道用岩石堵了起来。
  这次比刘东第一次进洞的时候扒开的岩石还要多,最后为了节约时间,刘东把眼前的岩石全都移到了芥子空间中。
  大约花了五分钟,装了超过两千多块大小石块,然后打通了一段宽三米高度也有三米,长度超过二十米的宽大岩石通道之后,一个比前边刘东经历过的五个溶洞加起来还要大的巨大空间出现在刘东面前。
  而在这个巨大的空间里摆放着三十多件巨大的青铜器。
  “原来整个楚庄王墓中最好的青铜器都在这里!”刘东合上嘴巴,压抑着心中的震惊后,随即一股强烈的喜悦涌上心头。
  楚庄王铸造的二十六尊用来彰显自己功绩的大鼎自不用说,大小、形制跟之前刘东在京城得到的巢国鼎和宗国鼎一样,不过就是鼎身上的铭文,以及浮雕纹饰不同而已。
  不过相比刘东得到的宗国鼎和巢国鼎,剩下的二十四尊大鼎上都有着鼎盖的存在,而且每一个盖子上都有着一个用失蜡法制作的神兽。
  二十四座大鼎庄重而又华贵,而且在刘东的舍利元光下,这些大鼎当中并不是空的,而是放满了竹简,还有一些青铜印和古代帝王调兵用的虎符。这些代表了一国权威的东西,并不属于楚国而是被楚庄王所灭的二十六国,只不过现在只有这二十四个铜鼎中放着这些东西,而刘东已经到手的两个大鼎中却丝毫没有,而且连顶盖都没有,也不知道是遗漏在庄王墓中了,还是被黎叔他们人为的扔掉了。
  但不管如何,有这两个缺憾,刘东心里还是觉得挺遗憾的。
  除了这二十四尊大鼎之外,还有一尊个头更大的鼎,这个大鼎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三足圆鼎,而是夏商时代的那种四足方鼎,很显然它并不是楚庄王铸造,而是夺自别处,而且这尊大鼎高度超过两米,站在鼎下,刘东都看不到内里。
  这尊大鼎的口也足够宽,达到一米八左右,几乎与刘东身高一样,而宽度也有一米五,大鼎的进深足有一米。一个鼎足跟刘东的大腿几乎一样粗。
  而且,夏商时期青铜器更多的还是作为礼器,而不是食器,所以这时候青铜器的用料一般都比春秋战国时期的更多,而表现在这座大鼎上,就是鼎壁格外的厚实,宽度将近二十公分。
  站在这巨大的大鼎之前,你就会感觉到从它身上所透露出来的威严与厚重。
  这座比司母戊大方鼎还要巨大好几倍的大鼎上,纹饰也非常华丽,除了口沿处的云雷纹,和最底下的细雷纹之外,整个大鼎的四壁上用浮雕的手法,铸造有大量活灵活现的怪兽,其中不少怪兽的形象刘东也有几分熟悉,先秦经典《山海经》中有很多对它们的描写。
  刘东在大鼎周围转了一圈,数了数,在这座前所未有的巨大青铜鼎上一共镂刻着108种异兽。
  而除了这些怪兽之外,四处鼎壁上还有山川、河流、以及城郭的形象,一眼看上去,宏阔雄伟的大地和无尽的空间仿佛就在眼前。
  真是难以想象,当时人们是怎样用陶范法,把一尊大鼎制作的如此之精良。把无尽的山川大地都浓缩在这并不算大的鼎壁之上。
  而等刘东万分感叹之后,伸手触摸到鼎壁上,他的芥子空间中的舍利猛然剧烈的跳动了几下,随即金光大放,然后几个文字出现在舍利上空。
  “夏禹铸九鼎之一‘荆州鼎’”!!!
  得到这个结果,刘东震惊之下,差点把自己舌头给咬掉。
  “这……这真是九州鼎之一的荆州鼎?”刘东心中无限激动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0/11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