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瞳(校对)第4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6/1175

  要不是因为天色已黑,热情高涨的梁思成甚至有立即下水的冲动。
  因为船上有足够的物资,所以几人也没有去彭山县城过夜,而是直接把船开到岸边,放下铁锚后,晚上在渔船上休息了一晚,反正一路过来,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渔船上度过的,连刚开始娇生惯养的梁思成都习惯了。
  由于刘东第一天有所收获的关系,晚上三人庆祝了一番,当然在船上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庆祝方法就是啤酒和烧烤了!
  等吃过喝过,梁思成和陈墨因为酒量有限已经进入了梦乡,在两人睡熟后,靠在舱壁上休息的刘东陡然睁开了双眼。
  再没有什么环境能够比黑夜更方便刘东的挖掘行动了!所以今天晚上他是绝对不容错过的!
  悄悄起身,经过梁思成和陈墨身边时,分别在两人颈后的昏睡穴上按了一下,能让他们充分睡眠的同时,也不会因为一些零星的响动醒过来。
  来到船尾,一阵浓郁的水腥味从鼻尖进入刘东的胸腔,让他精神陡然振奋起来。而潺潺的流水声,更是让他的心情仿佛也随之波动起来,也许是想到马上就要挖掘一条元代沉船,太过兴奋的原因吧!
  因为此刻已经是晚上近十点,岷江上游的河道中除了偶尔驶过一两条百吨左右的小型货轮外,基本上没什么动静。而远处曾经轰鸣一天的工地,除了几只高度数的灯泡恒定的散发着昏黄色的亮光外,也早已变得安静。
  一切都是那么宁静,除了潺潺流淌了千百年的岷江!
  而这正是刘东最想要的!
  没有什么环境比现在更适合他了!
  眉宇间闪过一丝喜色后,刘东立即把身上的衣服和鞋子脱下来收进芥子空间,然后一个鱼跃,整个身体划过一道美丽的抛物线,带着轻微的入水声,落入三米之外的江水中!
  从小到大练就的娴熟水性,再加上自己远超常人的身体素质,让刘东在水中有着惊人的灵活性,而且速度也非常快,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便来到了距离陈墨渔船1000米外,他发现元代沉船的地方。
  此刻原本应该是平缓江底的地方,已经完全大变样了,一个长30米,宽10米,深3米左右的长方形大坑赫然出现在江底。
  原本不需要挖这么大的,但刘东开挖时发现,江底的泥沙层并不是太稳固,当他挖出一块土后,急速灌入的江水总是带来大量的泥沙,让他的劳动成果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个麻烦,刘东不得不把这个坑挖的更大。
  因为是晚上,所以刘东也不渝被人看到江中的异常,所以改变了白天每次只能200×200×20的挖掘办法,不仅在长宽上翻了一倍,而且挖掘深度上多加了30公分,再多刘东就不敢了,他怕突然涌进来的江水会损坏沉船的结构进而影响船舱内的古玩!
  不过就算是只能挖50公分,那效率也是下午时的几倍,虽然再越靠近船体的时候,刘东挖掘深度越浅,但等到凌晨3点的时候,已经被刘东挖到一个长30米,宽10米,深度达到8米的大坑内,中央明显一个长条形的船体已经显露出来。
  “终于完成了!”
  把最后一点碍事的土层收进芥子空间后,看着长20米,宽5米,高2米的船体,刘东忍不住兴奋起来。
  当然现在还差最后一步,而这时候刘东的心里非常忐忑,万一要是不能把整个沉船收进芥子空间,对喜好收藏的刘东来说这无疑是个非常大的遗憾,因为古代沉船也是收藏的一部分,而且还非常珍贵!
  不过他的担心并没有成为事实,等他手亲自摸到已经沉到江底七百多年的船体时,残存的船体很顺利的出现在了芥子空间中。
  而在芥子空间中,刘东的意志跟传说中的神灵一样,只是心中一动,黏贴在沉船上的泥土,点滴不存的被全部剥离出来,那怕你用显微镜来看都找不出丁点土粒!
  最后拼着耗损舍利子的灵光,刘东对整个船体和其内部的古玩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幸好刘东虽然没有突破400米的极限,但从缅甸到乐山大佛,存储的黄色灵光非常浓厚,直到整条沉船修复完毕,也没有造成芥子空间的萎缩。
  而这对刘东来书无疑是个再好不过的结果。
  不过他也知道,这种修复的事情不能多做,除非找到能够足够保证消耗的灵光来源!
  成功的挖出了沉船,那么这个江底的大坑自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当然刘东费劲心机挖掘出来的大坑也不能浪费了,很快沉船上十多具尸骨被刘东转移到了坑底,然后重新覆盖上了沙土。
  而他的这番动作,让表层的江水剧烈翻涌起来,好在时间很短,而刘东的舍利元光又时刻监视着周围的动静,所以倒也没引来什么人的注意。
  “各位,虽然这个墓穴不算太好,不过你们也总算有个栖身之地,不至于被后来人打扰!”心中默念完毕,然后略作祭奠后,刘东扭身朝江面上游去。
  回到船上,然后擦干身体,重新穿上衣服后,刘东回到原本自己的位置,靠在船舱上,闭上了双眼,而注意力自然也转移到了芥子空间中的沉船上,忙碌了一下午外加一个晚上,他已经迫不及待要清点一下自己的收获了!
  被刘东清理完沙土后,整条元代沉船的形状也显露出来,平底、方头、方艄,形状近似于中国四大古船之一的沙船,而这种形成于唐宋时期,适于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上航行,最高峰时全国保有量达到几万艘的船只,是中国河道运输网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这条沙船因为已经沉默江底700多年,所以船体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破损,原本三条桅杆除了边沿上一条外,剩下的已经全部折断,不过船体仍然保存的非常完整!
  而在刘东拼着消耗舍利元光进行修复后,榉木的船体已经重新恢复了韧性!
  因为整条船有6个船舱,所以刘东自然是从第一个开始,不过这个船舱应该是放粮食、蔬菜、肉食之类的日用品,除了一些粗瓷碗碟外,并没有太珍贵的东西。
  第二个船舱中应该是类似水手仓房的地方,基本也没什么收获,但等到第三个仓房后,里面的东西才真正让人激动。
  大大小小的瓷器仍然保持着它们被刘东收起时的状态,凌乱的堆叠在一起,而且周围还有腐烂的木箱残存,根据刘东的判断,这些瓷器中包含了龙泉窑、哥窑、钧窑、磁州窑等四五个窑系的瓷器,共计231件,虽然其中近一半都残损了,但碎片并没有丢失,仍然可以修补完整。
  而且元代钧窑瓷器虽然不比宋代钧窑属于官窑器,而且烧制工艺也有所下降,但现在一件完整的元代钧窑器的价值仍然在50万左右。
  而元代龙泉窑、哥窑和磁州窑的瓷器也大致在这个价位,不过残损的瓷器即便是修不好,也不过五万左右,价值缩水了十倍,不过这两百多件瓷器仍然价值5000多万。
  ……
第630章
华丽黄金鞍
  ……
  第四个船舱跟第三个船舱一样,都是用来盛装瓷器的,不过这里的瓷器没有那么多种类,312件瓶、碟、碗、盏等全都是元青花,当然并不是官窑器,而是元青花的民窑。
  元青花的历史真实,始终局限于洋人半个世纪前对“元青花官窑瓷器”的正确但极其有限的观点之中,未能全面反映包括民窑元青花在内的所有元青花的历史全貌。
  元代官窑瓷器是按“有命则供,否,则止”的规制生产的。
  其余时间,必然还要生产供中低官僚阶层和上流社会成员以及城市富裕民众需要的民用青花瓷器。
  可以肯定,由于烧制成本高的原因,当时青花瓷器尚属于高档瓷器,是民间普通老百姓还不可能享用的奢侈品。
  尽管如此,元朝存在长达97年,据记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由此可见,元代供市场需求的民窑青花瓷器的数量仍然是相当可观的。很难设想:除了元王朝和所属汗国的王公贵族使用高档青花瓷器外,其它元朝各级官僚、富足阶层都不能使用档次或高或低的青花瓷器。
  所以除了被大家高度关注的两三百件艺术价值最高的元代官窑元青花外,民间还有大量民窑的元青花瓷器,只是被认为的忽略了,或者被误认为洪武或者明代青花瓷器!
  而且才元代除了景德镇外,云南的玉溪窑、浙江的江山窑和四川的会理窑等,都是元代民窑青花的产地。
  而舍利子的鉴定结果告诉刘东,这些确实是元代民窑的青花瓷,至于具体是那一个窑系,刘东就不清楚了。
  不过不管它们是元代民窑青花,还是以后被认定为洪武青花瓷,它们的价值都值得肯定的!
  “这些瓷器,没有缺损的以后收入博物馆收藏,剩下的修复完整后,通过沉香阁卖出去!”打定主意后,刘东走进第五个船舱,从周围残存的装饰来看,明显这里应该是给船上地位最高的人居住的,有可能是船长之类的职位!
  因为水对金属尤其是木质器物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第五个船舱的家具虽然凌乱不堪,但保存的却也非常完整。
  只不过这些家具材质一般,并没有什么收藏的价值。
  不过船舱内散落的好东西却不少。
  在这里,刘东发现了几件和田玉挂件,一对金耳环,尤其是一件高49厘米的元青花龙纹梅瓶最为珍贵,这可是正经的官窑元青花!
  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因为船只的倾覆而损毁,但原本应该跟它一起的鳜鱼纹官窑元青花高足碗,龙凤纹官窑元青花大盘,却碎裂了!
  尤其是后两件,如果完好的话,每件价值都不低于百万,现在就算修复的再出色,撑死也就十几万而已!
  心疼的万分的刘东看向了盛放三件元青花木箱旁边的箱子,黝黑生锈的表面告诉刘东这是一件铁箱,铁箱长80厘米,宽70厘米,高65厘米,箱子上的锁具已经完全锈蚀,不过在芥子空间中,刘东不需要开锁就能够把其中的东西拿出来。
  只是心念一动的功夫,一个马鞍形状的黑色物体便出现在刘东芥子空间中,这种明显的氧化痕迹,只是简单的灵光修复,就能够让它绽放出最初的华彩。
  事实也确实如刘东所料,等马鞍上的黑色退去后,一个珠光宝气的华丽马鞍出现了,马鞍长度约为60厘米,宽度因为鞍翼较长的原因达到70厘米,高度也有50厘米!
  通体用黄金铸造,前鞍桥和后鞍桥上用浮雕的手法凸显出两个狰狞狼头,狼头两侧是用古老的黄金铸造工艺,掐丝、堆叠、套联等手段,编制出细密的缠枝花卉图案,而在鞍座的边缘还镶嵌着最小都有指肚大小的宝石,而宝石的种类包括了红蓝宝石、绿松石、玛瑙和玳瑁等!
  前后鞍桥上这样的宝石加在一起有36颗!
  而鞍座上虽然没有宝石,但却用精湛的黄金铸造工艺,錾刻着一幅骑马打仗的图案,而其中人物的装饰是典型的蒙古族贵族!
  两侧的鞍翼上阴刻着卷云纹饰,而且在鞍翼的边缘浮雕着精致的马头,马头的嘴里咬着一个酒杯大小的金玲,没测鞍翼分布着六个马头,加在一起就是十二个,十二个金玲一动之下就会想起清脆悦耳的铃声!
  而在这副华丽的黄金马鞍底下,还有一行畏兀儿字,而这也是最早的蒙古语,内容是:左丞相忽鲁不花千寿!落款只有一个张字!
  很显然,这个黄金马鞍是一个姓张的人,给孛儿只斤·忽必烈麾下左丞相忽鲁不花过寿而打造的!
  张字明显是汉人的姓氏,不过很显然这人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名字,不过能够拿出这么一个黄金马鞍,以及三件官窑元青花的人不是元朝四川行省的官吏,就是大商人!刘东推测前者居多。
  而且元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官员和贪官污吏最多的时代。
  而这件黄金马鞍也是整条沉船上价值最高的古玩!
  至于第六个船舱中,除了缆绳、铁条之类的杂物外,并没有什么价值太高的古玩。
  不过能够从这一条沉船上得到这件价值不可估量的黄金马鞍,三件元青花,以及500多件瓷器,尽管是民窑,但也算是一个难得的大收获了!
  等刘东把沉船中所有古玩清点完毕的时候,外面天光也早已大亮,吃过早饭后,羡慕刘东收获的梁思成早早的准备好了家伙事,准备下水寻宝,看到陈墨也有几分跃跃欲试后,刘东便留下来开船,把机会留给了他。
  而正准备下水碰碰运气的陈墨也没推辞,不过结果很明显,一个上午过去,两人毫无收获的回到船上,看到她们垂头丧气的样子,刘东笑了笑,安慰了几句后,吃过午饭,一个人又下水了,当然这次他除了想找那些青冈棒外,更希望能够再找一条沉船!
  说实话,长江从春秋时期就已经是一条连接吴楚的重要水道,两千多年下来沉没在其中的船只怕是不下千艘,但有打捞价值的显然不到其中十分之一,而再次下水的刘东以渔船为中心,沿着岷江上下游搜过了附近两公里的河道,沉船确实发现了两艘,不过其中根本没有刘东看上的古玩,再加上挖掘太麻烦,所以刘东只是看了一眼,便放弃了。
  避免引来梁思成和陈墨更多的怀疑,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刘东并没有再拿出青冈棒,不过三天来刘东的手里也积累了五十多根,基本上这段江底下80%的青冈棒都到了他的手里,而这些青冈棒也给刘东提供了4000两黄金,25000两白银,按照现在国际金银价,大约相当于2000万人民币的价值。
  当然了,明清黄金和白银的收藏虽然不算热门,但也是古玩收藏界的一个分支,如果刘东愿意,这笔黄金白银的价值应该不至于2000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6/11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