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瞳(校对)第5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3/1175

  巅峰时期曾经拥有上万艘远洋运输船,总吨位超过整个欧洲所有国家商船的总和,如此繁忙的海上运输,可以想象在临近荷兰本土的这片海域下到底掩藏着多么庞大的财富。
  另外,北海的平均水深只有96米,最深处也不过八百米,大部分地区都在刘东舍利元光的扫描范围内,而且现在正值夏季,北海的天气没有冬季那么糟糕,也没有多少风浪,正是搜寻沉船的好时节。
  不过,等刘东真正开着船来到艾瑟尔湖上后才发现事实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沉船是不少,但相对辽阔的海洋,就算是上百万艘沉船扔进去,都属于大海捞针!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刘东的舍利元光实在是太犀利,而且荷兰“海上马车夫”的底子也够硬,刘东离开阿姆斯特丹港口不过5公里的艾瑟尔湖里便发现了第一艘沉船。
  这艘沉船距离海面大概20米,除了还有两根桅杆露出海底不到一米外,整个船体已经全部被泥沙掩盖了。
  从船只的外形来看,应该是克拉克船型!
  克拉克帆船为一款成型于15世纪的三桅或四桅的帆船。主要特征是其硕大的艏楼和艉楼,从侧面看船身类似一个圆圆的U型。相对巨大的艏斜桅上悬挂横帆以获得额外的动力和平衡性。克拉克帆船可以说是一种专门为远洋贸易而发展出来的商船。
  克拉克帆船是伊比利亚半岛15世纪造船史上又一个高峰,也是地理大发现与全球贸易的先驱之一。直到欧洲人以这种船为蓝本发展出著名的盖伦帆船,她才慢慢退出航海的舞台。
  在东方,克拉克帆船也被称为“拿屋船”或者“黑船”!
  而且克拉克帆船也是战列舰的雏形。
  第乌海战后,海上炮战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一船三桅,载重200-600吨,多着甚至高达上千吨的克拉克战船得到广泛应用。
  此刻,刘东所见的这艘克拉克帆船并不是战舰,而是一艘长36米左右,三桅杆,三层甲板,载重在600吨左右的货船。
  整艘船并没有明显的破损,保存的仍然很完整,从中可以看出它应该是被北海的风浪吹翻的,毕竟克拉克帆船除了造价高昂外,也是除了名的难驾驶,一般它只应用于各大港口之间,以及远洋贸易!
  不过这艘船虽然保存的比较完整,却并不是刘东最期待的运宝船,只是一般的货船,船舱中纺织品、粮食等,都在漫长时间中腐烂了。剩下的一些铁质农具,船具和木材价值实在有限。
  当然也不是没有值钱的东西,整艘船上金银币还有大概8000多枚,另外一些十七世纪的精美金银餐具也极具收藏价值,还有一些瓷器,虽然精美者不多,但怎么说也值点钱不是吗?
  当然了最值钱的还是整艘沉船,虽然它远没有瑞典“瓦萨号”上几百座精美的船身雕塑,但整艘保存完整的沉船,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品。
  “看来以后很有必要在圆明园博物馆的基础上新建一座‘沉船博物馆’了!”
  想到这里,刘东走出船舱,看着坐在客厅里看电视的梅雪笑道:“雪儿,想游泳吗?”
  “现在吗?”梅雪惊讶道。
  现在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多,湖水已经开始逐渐凉下来,显然并不是游泳的好时候。
  “当然!”
  “那好吧!”犹豫一番后,梅雪点了点头。
  “你等我一下,我去换身衣服!”
  很快,佳人轻盈的身影又出现在刘东的眼前,不过换上连体泳衣后,对方的身材多少让刘东大感意外。
  “看来当年的小丫头,现在终于长成丰满佳人了!”刘东压制着欢喜禅进一步突破后,心底越发旺盛的火焰,心中暗道。
  “我们走吧!”
  刘东火热的眼神,让梅雪多少有些难为情,虽然她喜欢对方,但两人毕竟已经四年多没见,不管当初多浓烈的感情,到现在都有些清淡了,所以尽管认定对方,但梅雪还没有现在就把自己的一切付出的念头。
  也许是因为害怕,也许是因为想要重新找回当年的感觉。
  看着佳人奔跑的背影,刘东也立即追了上去。
  这次下水只是为了打捞沉船,次要才是游泳,所以刘东抽了个空,下水把克拉克帆船收入芥子空间后,便带着游累了的梅雪重新出发。
  也幸亏是这艘克拉克帆船还露出两根桅杆在湖底,要不然刘东想要把它收起来,就必须要跟在国内挖那艘元代沉船一样,费上一番功夫了。
  把游艇设定成自动驾驶后,刘东带着梅雪来到船顶的躺椅上坐了下来。
  仰望着蓝天,看着蓝色的湖水,以及周围偶尔经过的货船,再加上身畔依偎的佳人,刘东心底一瞬间闪过干脆放下一切,带着自己喜欢的人周游全世界,直到生命尽头的心思。
  不过这注定只是瞬间闪过的念头而已,刘东自己的思想境界还没达到那种高度,他的心里还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
  ……
  艾瑟尔湖是荷兰第一大湖泊,是荷兰人民围海造田的产物,本来它是须德海的一部分,如今已经变成了淡水湖。
  在这片荷兰黄金时代最繁忙的海域,当然现在已经变成内湖,3440平方公里的水域下埋藏的船只当然有不少。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船只都有打捞的价值,在离开艾瑟尔湖进入瓦登海之前,加上之前打捞的克拉克帆船,刘东只下水了三次!
  后面捞上的两艘都是盖伦船,一艘400吨左右的武装商船,一艘1300吨左右的战舰,三层甲板,拥有超过70门火炮,按照风帆时代战舰的分级,这应该属于三级战列舰的范畴。
  之所以把它们打捞上来一是因为两艘船保存的都相对完整,另一个则是打捞价值相对较高。
  尤其是那艘400吨的盖伦武装商船,应该是刚刚在荷兰交易完成,所以船上不仅拥有超过10000枚以上的金银币,还有十几件青铜雕塑,以及上百件瓷器和金银餐具等艺术珍品,保守价值不下于1亿美元。
  至于那艘战舰,纯粹是出于刘东的收藏癖,毕竟男人都喜欢高大上的海军战舰,尽管它只是十七世纪的货色。
第683章
海上风暴
  ……
  因为第一次驾船的关系,刘东开的不算快,不过在天黑之前,他也离开了艾瑟尔湖。
  通过荷兰人“须德海工程”建造的长达32公里的拦海大坝后,刘东也不得不佩服荷兰人向海要地的决心,长达一个世纪的坚持,把原本的须德海变成了现在的艾瑟尔湖,也许再过上百年,艾瑟尔湖就变成荷兰人的艾瑟尔地区了!到时荷兰人的土地又将扩大3440平方公里!
  按照现在荷兰的人口密度,这又是两百多万人口的生存空间。
  摇了摇头,把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排除掉,刘东驾驶游艇直冲大海,不过他并没有越过西弗里西亚群岛进入北海,而是沿着海岸线进入了瓦登海。
  刘东很清楚,相比去北海大海捞针,沿着海岸线找到沉船的机会无疑要大上不少,毕竟近岸地区,才是船只活动的密集区!
  而且刘东也相信,在风帆时代,不少船主都会选择风浪较小的近岸地区航行,以规避北海的风浪和肆无忌惮的海盗。
  虽然他猜测的确实没错,但真正到了大海后,刘东才发现自己原本以为已经足够的舍利元光搜索范围是如此的狭窄,500米的半径相对辽阔的海洋来说,局限性实在是太大了。
  等刘东花了一天时间走到德国北部库克斯港的时候,只找到了两艘总价值在5000万美元左右的沉船,一艘克拉克船,一艘卡拉维尔帆船,也就是常说的西班牙大帆船。
  过去一天多收获寥寥,刘东心中原本对沉船打捞高涨的热情,现在也剩不下多少了。
  所以,原本他打算沿着海岸线继续北上,走斯卡格拉克海峡,进入波罗的海的行程也变成了横穿96公里的基尔运河,越过日德兰半岛进入波罗的海,这样一来刘东少走了将近700公里,节省了最起码三天的时间。
  只是刘东自己也想不到,他才离开基尔运河一天的时间,刚刚绕过波恩霍尔姆岛正式进入波罗的海,就在晚上的时候一头撞上了大风暴。
  尽管早就知道海上的风暴要比陆上强烈好几倍,但刘东仍然低估了波罗的海愤怒的程度,最少也是八级的强风卷积着超过6米的大浪,让刘东脚下四十多米的游艇彻底成了海神手中的玩具。
  虽然四周的门窗都已经紧闭,但刘东仍然感觉到狂风和雨水从不知道哪个缝隙中晒进来。
  “噼里啪啦”的豆大雨点敲打着窗上的玻璃,感觉就像是打鼓一样。
  “不好!”
  通过舍利元光,刘东“眼见”一道将近8米的巨浪犹如山河倾覆般从后面朝自己的游艇压来。
  顷刻间,刘东的心提了起来。
  虽然经过近一个星期的驾驶,刘东的驾船技术已经熟练了不少,但距离在大洋上搏击风浪,还是相差太远。
  而刘东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快点想办法的话,也许撑不了多长时间,他跟梅雪,以及这艘豪华游轮就要被拍到海底了。
  当然了,以刘东现在的本事,平均深度不超过500米的波罗的海,还威胁不到他的生命,但梅雪就不同了!
  想到这里,刘东看了一眼旁边抓着钢铁扶手,脸色苍白,神情惶恐的佳人,晕船加上害怕,已经快耗干了她的精力。
  “雪儿,抓紧了!”刘东暴喝一声后,死死的握住方向盘。
  而经过他的提醒后,梅雪在朝他拼命的点了点头后,双臂也是紧紧搂住了旁边固定在船体上的铁架。
  “轰!”
  伴随着轰然巨响,刘东整个感觉就像是有人拿一把重量上百吨的超级大锤一下子从后面砸在游艇上。
  “啊……!”
  耳闻着梅雪的尖叫,刘东一下子感觉仿佛自己的游艇就像苍蝇一样被拍进了海底,好在风浪虽大,这次总算没有翻船,所以在刘东感觉仿佛天地破灭一样长的几秒钟时间内,游艇再次顽强的从海里钻出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被狂风和巨浪推远了上百米。
  直到这时刘东才明白,相比浑天迷地般的海上风暴,他跟陈墨,以及梁思成在长江上经历的那场暴风雨,就像是小孩过家家一样可笑。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看着已经快支撑不住的梅雪,以及外面仿佛越来越强烈的海上风暴,刘东知道他必须要做出改变。
  略作思索后,刘东也不再犹豫,趁着还没有大浪打来的时候,松开方向盘,一步跨到梅雪身边,点了她颈后的昏睡穴!
  “幸好这次出来,特意买了深潜设备,要不然这次可真麻烦了。”
  心中庆幸的同时,刘东从芥子空间里拿出高强度抗荷服和特制的深潜设备给梅雪穿戴起来。
  等一切忙完后,刘东伸手打开旁边的舱门,抱着梅雪钻了出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3/11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