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乡之小镇崛起(校对)第4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5/507

  “想好了。第一步,把奇克分厂搬过去。奇克公司早有这个提议,希望把奇克分厂搬到大城市去,扩大影响力,这次正好顺水推舟,还能让奇克公出点钱。第二步,三妹和三妹夫他们,有意成立一个网络公司,咱们多出点钱,当第一大股东。这家网络公司,就设到省城去。第三步,我想跟老蒋合作,成立一家投资公司,将来就设在省城。第四步,到省城后再说,看看有什么适合咱们的行业,咱们可以去闯一闯。”
  “老公,我支持你。”
  “当然了,没有你的支持,我寸步难行啊。”
  “嘻嘻,你是树,我是藤,我会永远缠着你。”
  再说第二天,省日报上,金云飞的名字果然出现在头版上。
第0599章
金总接专访,全力造舆论
  以前省里的报纸,过一天才能出现在温林市。
  现在交通发达了,上午发行的报纸,下午就会抵达,下班前能送到读者的手里。
  “企业家金云飞励志奋发,携妻参加高考双双上榜。”
  这是题目,字体颇大,出现在头版中间偏右的地方。
  具体的新闻内容,大约长十二厘米,宽八厘米,不到两百字。
  但介绍得够明白够详细,不仅有两口子的名字和身份及年龄,还有这次高考的具体成绩。
  最后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名字。
  结尾还有这样一句话:“后续将为广大读者带来详细的报道。”
  其实不仅是省报报道,温林市的日报和电视台,天州市的日报和晚报及电视台,也都做了报道,时间还比省报提前。
  金云飞这回又出了名,更比以前大大的出名。
  整整一天,金云飞的两个手机,以及办公室的座机,共收到八十多个电话,一百多条短信,全部是祝贺他金榜题名的。
  两级市领导、镇领导、工业区领导、行业领导、同行、同学、朋友,等等,都纷纷打来了电话或发来了短信。
  金云飞应接不暇,拉来老婆岳秀清,坐在办公室里专门接电话。
  晚上,工业区里的老板们又纷纷登门道喜,两口子接待到深夜,至少接待了上百位,光香烟就消耗了十二条。
  一天后的省日报,同时出现了关于金云飞和云飞公司的广告。
  广告在广告版,头版头条。
  个人报道还在日报的头版,整整占据了下面半版,详细介绍了金云飞的经历,主题就是励志,充满了正能量。
  报道只是“之一”,同时还预告,明天的报纸将推出对金云飞的“专访”。
  与此同时,省级所有媒体,都转载了省日报的新闻报道。
  下午,罗子祥陪同方一山,来到云飞公司,就在金云飞的办公室,对金云飞两口子进行了“专访”。
  先采访岳秀清,一个小时。
  方一山告诉金云飞,明天的后续报道,将先刊登对岳秀清的采访。
  下午两点半,对金云飞的采访开始。
  方一山提问,罗子祥记录。
  “金总,关于你的传说很多,我想从你的家庭开始,从你的少年时代开始,你愿意吗?”
  “当然可以,我已经没有什么秘密了。”
  “听说你总结过自己,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你用穷则思变四个字来形容。”
  “对,穷得不能再穷。因为家里人太多,上有老,下有少,家里几乎就没有余粮。”
  “但是,我采访过你当年读高中时的班主任,就是现在的市一中校长。据他讲,以你当时的成绩,你绝对可以考上大学,而且能考上重点大学。可是你没有,而是选择回家创业。”
  “是的,我当时没有其他选择。我们家一共十二口人,只有我这么一个壮劳力,我还是一家之主。就我个人来说,完全可以过上好日子。可我不能抛下家人,这是我的责任,男人的责任。”
  “都知道你是制鞋大王。近十年来,你的云飞公司始终在全国行业内名列前五。请你说说,你是哪一年开始创业的?”
  “一九八五年,从做布鞋开始,从街头摆摊开始。”
  “这么说来,你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
  “可以这么说。但确切的讲,我是第二代或准一代民营企业家。因为在我之前,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就涌现了一大批个体户,他们才是真正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我的成功,是因为我向他们学习,是因为我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前进。”
  “比较典型的,是福建的曹顶贵和本地的于克非?”
  “呵呵,你们记者真是无孔不入。不错,他们教了我很多很多。无论从年龄还是经历,他们都是我的前辈。”
  “金总,我可听说,你为了向他们学习制鞋技术,可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学习嘛。为了学习,我扒过墙头,我乔装打扮,我还赖在人家的门口不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努力,我与他们成了朋友。”
  “金总,在温林市的民营企业界,流传着很多你的传说。比方说,你这个人抠门,你这个人不喜欢张扬。还说你做事高调,做人低调。最离谱的是,说你从没去过娱乐场所。请你告诉我,这些都是真的吗?”
  “基本上都是真的。但有两点,我要特别说明。一,我不抠门。二,我去过一次ktv,就是高考期间。”
  “金总不抠门,这一点我都可以为你证明。你是温林市民营企业家慈善榜上的第一人。这些年累计下来,你捐助出去的钱,早已超过了一千万。”
  “谢谢,回报社会,是企业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从没忘过这一条。”
  “金总,到目前为止,你认为你是成功人士吗?”
  “当然,我觉得我已经相当成功了。”
  “你的成功标准是什么呢?”
  “一是家庭。我有七个弟弟妹妹,五个成了大学生,其中一个还是留洋博士。如果加上在我家成长的表弟表妹,现在我家已经有了两个博士,将来肯定能成为科学家。”
  “还有呢?是赚了不少钱?”
  “对,二是赚了点钱。”
  “金总,能告诉我你现在有多少资产吗?”
  “呵呵……这个保密。我没具体算过,我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有多少钱。”
  “好吧,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金总,听说你常在同行里吹牛,说自己是知识分子,有这回事吗?”
  “这个么……呵呵,我确实说过,但决不是吹牛,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请金总告诉我们事实。”
  “一,在我们市商会所属的五千多个会员中,有一千个左右是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创业的。这一千个人中,高中生只有五十三个,我就是其中之一。我还是全市最好的高中,市一中重点班出来的,与他们相比,我不就是知识分子吗?”
  “有道理,请金总继续摆出事实。”
  “二,我的钢笔字写得不错,我还是市书协副主席,也刚成为省书协的会员。你说说,我不算是知识分子吗?”
  “说得是。那还有吗?”
  “还有三。方记者,你知道鞋业通讯杂志吗?”
  “怎么能不知道,全国行业杂志的翘楚,发行量曾高达每期一百万册。”
  “那是我提议创办的,也是我亲手创办的,我还是首任社长和总编。累计下来,我在上面发表过上千篇文章,总计字数超过三百万。方记者,你能说我不是知识分子吗?”
  “我承认,金总,你是知识分子。”
  “呵呵……纠正一下,是制鞋行业里的知识分子,仅此而已。”
第0600章
为了进大学,豪捐五百万
  采访继续。
  “金总,有一个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曹顶贵和于克非两位老板,年过六十才得以退休。可你今年只有三十七岁,却在两年前,就把公司交给了你的三妹金晓红,这是为什么呢?”
  “落后,是因为我落后了,我感到我的能耐到此为止了。我要再干下去,我就难以为继,我的公司就有可能倒闭。”
  “有这么严重吗?”
  “我不是危言耸听。九十年代初,我们市认证了首批上规模的民营企业,以员工总数达到一百人为标准。我们制鞋行业共有三十五个,到目前为止,只剩下了八家,其中有三家还岌岌可危。另外的二十七家,或倒闭,或转让,现在已不复存在。这其中,就包括我二弟的企业。”
  “你认为,是企业家的素质不高,才将企业引入了歧途。”
  “对,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我已经难以让企业进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5/5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