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世歌(校对)第6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6/1063

  “谨遵师尊教诲。”
  “起来吧,从此以后你们便是道宗山字辈弟子,为师允许你们收徒,每人名下有三个名额,谨记。”安顿妥当,叶飞乘花瓣云离去。他想的明白,自己的行为已然触碰到了佛宗的底线才会招致佛宗和上官虹日的联手一击,自己有必要稳一稳,让道观的规模维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不灭亡也不过度耀眼,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才能期待有朝一日的崛起。
  所以叶飞才会收张十三他们为正式弟子,为其赐名,命其打理道观,运营道观,以他们的能力,再加上上一次的打击,道观最多勉强维持,不会太过昌盛,也不会灭亡,这便足够了。
  接下来,叶飞会全力对付佛宗,上官虹日的出击让叶飞意识到了一件事情,那便是不将幕后黑手彻底解决,自己在人国的传道根本不可能实现,势力庞大的佛宗只要在背后搞些小小的动作就可能将自己置于死地。接下来,自己必须找到佛宗的突破口,来解决掉这个后顾之忧。
  ——前路绝不平坦,前路充满荆棘,诡变莫测。
  ……
  叶飞和上官虹日的战斗,帝都内人尽皆知,以布衣身份进入朝堂的叶飞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和楚绣的区别,证明了自己并非任人鱼肉之辈。
  上官虹日总算是消停了,志得意满地来到帝都本以为要大干一番的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到重创,现已不求扩大势力,终日藏在府中闭门不出。老皇帝始终是不敢动他的,因为他掌握着边境的军马,是肱股之臣,老皇帝对他的态度又很暧昧,经常做出一些明升暗降的举动。这让上官虹日终于明白到,无论怎样,这局棋的棋手并非自己,而是怀有皇室血统的王子殿下们,自己终归只是一枚棋子而已。
  庄严肃穆的帝都终于获得了几天难能可贵的太平,然而帝位未传,风雨就不会停歇,表面的安逸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而已。
  一封奏折平静地放置于上书房成百上千奏折之中,混不起眼,然而当老皇帝将其打开的时候,以他的定力还是大惊失色。
  刘易看出了皇帝陛下的不对劲,眼光一扫在那奏折上瞥了一眼,同样大惊失色,原来那奏折竟是用人血书写的,陈述的是十皇子拓跋真的种种丧尽天良的举动。
  读完了其中的内容,老皇帝合上了折子,后背靠在椅背上出了会儿神,紧接着大手一挥:“传朕的旨意,今日未时,群臣面圣!”
  ——风浪再起!
  ……
  斩草要除根,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在人落魄的时候便要给他致命一击,让他从此以后再也爬不起来,由此才能杜绝一大祸患。
  拓跋真遭到软禁是因为他杀死了陛下正准备大力提拔重用的奇才楚绣,从未有一封折子上书陈斥他在这件事情之外还有何错事,今日上书房里看到的是第一封。
  这一封折子由鲜血书成,别管是人血、是猪血、马血、狗血、还是牛血,总之表达出了一个态度,一个以死明志的态度。
  折子放在上铺金纸的木制托盘里,盘子被大太监刘易用双手托住,老皇帝坐在王座上,锐利的目光扫过如芒在背的群臣,冷冰冰地道:“可知道朕为什么临时召见你们。”
  “臣不知。”谁都能听出来陛下语气不善,纷纷跪倒在地。
  “就没有一个人知道吗!”
  众人默不作声。
  “那好,把折子上的内容念给他们听听。”
  刘易得了皇上的命令,从龙椅后面步出,两个小太监上前接过了托盘,刘易展开折子,尖声细雨地朗读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启禀万岁,臣,逐鹿县令左宗正有一要事禀奏。
  逐鹿为国之战略纵深,东临金陵,北出太行,为人国腹地,与外界交流困难。开皇二十八年,十王爷忽然驾临,圈用良田百亩为己所用。王爷贵为皇室,地位尊崇,圈地百亩虽然行为霸道却也无伤大雅,臣虽以为扰民,但考虑王爷身份的尊贵不以阻止。然而,不多日后,风向突变,十王爷竟将那民用良田圈禁为城,修建五米高墙阻隔外界耳目,臣深感担忧,入城查看,遭到禁止,无可奈何。
  三个月后,城池建好,无论白天黑夜,城池之中总会传来阵阵呐喊呼啸的声音,像是有人正在操练。臣深以为不妥,派人潜入查看,竟发现十王爷私募了若干壮丁,在那城里偷偷练兵,操演阵法,打造兵器,似有图谋不轨的迹象。
  不仅如此,自那城池建好以后,县内女子便常无端失踪,据说是被掳入城内遭到圈养死士的奸淫,做发泄兽欲之用。
  臣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认为王爷之行为丧尽天良,人神共愤,有图谋不轨之嫌,多次上书奏请奏陛下知悉,然而屡屡得不到回应,无奈之下写下血书一封,望您知悉。”
  奏折读完,群臣的头埋得更低了一些,老皇帝的声音从高处传来:“逐鹿那个地方是归谁管的。”
  “启禀陛下,逐鹿位于兰州境内,归于兰州府尹管辖。”说话的是户部尚书。
  “为何兰州境内发生了此等恶劣的事情却蛮而不报。”
  “这……恐怕只有将兰州府尹请过来问一问才能得到答案了。”
  “兰州府尹自然是要问的,却未必是请,很有可能是押解而来,左宗正上报的情况朕已派人去查了,一旦查明,兰州城主便是严重失责的罪名,将被处以极刑。但在那之前,朕更关心的问题是,为何如此重要的折子上奏了多次,朕却从来没有见过,更无从批复,是谁在从中作梗!”
  “陛下,臣以为此事确实蹊跷,需要审慎查明才行。”吏部尚书义正言辞地附和道。
  老皇帝不喜反怒:“竟说些没用的废话,需要查明这还用得着你说吗,朕现在便是在查,无论如何都要查出真相!明明上报给朕的折子究竟是谁从中作梗,将它拦下的。”
  这番话说完,群臣沉默,鸦雀无声。
  老皇帝冷哼一声道:“子初,你来说说看!”
  拓跋子初双手抱拳,把头抬高了几分,但仍不直视皇帝,而是目光低垂看着龙足,想好了措辞禀报道:“按照帝国的法令,全国各地的县令,府尹都有上书奏事之权。他们上奏的折子会被驿馆接受,经官道送往帝都,若是急事,可在奏折之上插入三根羽毛,注明六百里加急以言明其重要性。
  来自全国各地的奏折进入帝都,会统一在中枢省中分类,分类的方式是按照所奏内容的种类不同划分,国务分一类、战事分一类、急务又分一类总共可划分为三大类。这三类折子中枢省的官员初审之后交由左右丞相复审,左右丞相权力范围之内的自行批示,权力范围之外的再呈给陛下审阅,批复。”不等老皇帝开口,拓跋子初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此制度为陛下钦定,定此制度的原因是人国国土面积太过辽阔,每日里杂务繁多,若是事事无分大小,俱要万岁乾纲独断,于龙体不利。”
  “说的好,说的很对,子初你不愧为中枢省的负责任,对自己的业务很熟悉。那你再说说看,中枢省判定是否需要由朕审阅的标准是什么。”
  “中枢省的行政准则之上有着明确的记载,凡关乎国运之事务须呈报陛下亲批。”
  “何谓关乎国运之事?”
  “比如涉及三品以上官员的弹劾,涉及王公贵戚的不端行为,涉及战事,涉及灾情,涉及选妃,等等……另,凡帝都官员的奏折直接上呈陛下,无需经过中枢省。”
  “子初,你作为中枢省最高长官,对于帝国奏折的上报体系了解的很透彻,这很好。但朕还是要问你,你觉得,朕始终没有收到左宗正的折子,与你们中枢省是否存在关系。”
  “启奏陛下,自臣担任帝国左宰相之位以来,便立下规定,凡帝国官员呈报之奏折,需在相应驿站中留下记录,需在中枢省抄录,备份,保存三年,三年以后方可销毁。
  按照左宗正所说,十王爷进入逐鹿的时间是在开皇二十八年,距今四年,其间他多次写折呈报,若为真实,则必有相应记录,只需查阅对照即可判断真伪。
第752章
一封血书
  此为上书皇亲国戚不端行为的奏折,按照中枢省规定必会呈报给陛下亲阅,若没有及时呈报,则当以玩忽职守罪论处,除了处罚相应的办事人之外,臣作为中枢省领导难辞其咎,愿以死谢罪。”
  “此事关系甚大,若真是有人从中作梗故意拿掉了那折子,朕必会严查,到时候一个也跑不了。若不是你的问题也不要害怕,之后继续尽职尽责地为国效力便好。”老皇帝猛一跺脚,“听到没有,按照子初的说法,各州郡上报的奏折需要在驿站和中枢省留下双重印记,朕便查这两个地方,两相比对即可知道事情的真相。”
  “陛下圣明,陛下圣明如乾坤日月之光。”
  “那就让我们耐心等待最后的结果吧。”老皇帝挥挥手,“刘易听旨,朕命你彻查此事,不得有误。”
  “臣接旨。”接了陛下的口谕,大太监刘易退出了光明殿。
  看着他渐行渐远,老皇帝将后背靠在椅座上,不慌不忙地道:“便让我们耐心等待吧,等着最后的结果出来,在这段时间里,任何人不得离开帝都光明殿。如果有谁要坦白点什么,在结果调查出来之前还有机会坦白,朕会酌情予以减罪的,若结果出来再认罪悔罪,可不要怪朕不顾君臣之情!”
  “陛下圣明。”
  “耐心等着吧,最晚后天结果就会出来,左宗正也会被接入宫中,这段时间你们便在这光明殿上好好呆着,饭食朕会为你们安排好的。”
  又一次,群臣又一次无比狼狈地老皇帝圈禁了起来,这明显是只针对少部分人的调查却如此兴师动众的圈禁了所有人,老皇帝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可想而知。
  若真是训练了死士,那便是意图谋反,罪行的轻重可就完全不一样了,若罪名落实,拓跋真作为贵妃娘娘的亲子即便再受宠爱,只怕也要难逃一劫了。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一切都是假的,是他人编造来陷害拓跋真的,但这种可能性出现的概率真的很小很小。
  ……
  有了老皇帝的两日之限期,内务府的办事效率极高,第二天的未时已将调查到的所有情况汇总在一封折子上,上交到老皇帝面前,折子上是这样写的:“启奏万岁,经内务府调查整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经微臣调查,中枢省内无左宗正呈报奏折的记录,更没有相应的抄录模本,但逐鹿县驿馆记载有折子发送的日期,从开皇二十八年至今总共有七条记录。两边呈现的信息明显矛盾,臣为了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将逐鹿到长安官道上所有的驿馆检查了个遍,发现所有有关折子的记录都是在泗水城驿馆中断的,也就是说泗水城主,或者泗水城驿馆的管事与折子的丢失有着直接系。
  经过调查,臣认为此事与中枢省无关,是有地方势力从中作梗,才使得左宗正呈报的问题不能及时为陛下知悉,获得批复。”
  读完了折子,老皇帝表情反而更严肃起来,对刘易道:“那二人可曾带来了。”老皇帝指的自然是泗水城主和驿馆的管事。
  “现正在天牢内关押,时间有限臣还没来得及审问。”
  “事情办得不错,把他们押上来吧,由朕亲自审讯。”
  “是,陛下。”
  不多时,一胖一瘦两个人便在内务府太监的押解下进入了光明殿,他们全部佩戴着手铐脚镣,穿着囚服,即便其中一人贵为城主,但在皇上身边的近臣大总管刘易面前也是不值一提,当时缉拿他的时候毫不费力,管你有没有罪,直接带上手铐脚镣押解到帝都再说。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两人并不知道自己因何事被缉拿,进入光明殿后不敢表达些许不满,直接跪在地上,向着陛下重重叩头。
  老皇帝道:“抬起头来!”
  两人依言而行,但都不敢直视皇上,而是盯着对方的足尖。
  “你们二人谁是泗水城城主,谁又是驿馆的管事!”
  “启禀陛下,臣是泗水城主汪直。”说话的是两人中偏瘦的那个。
  “启奏陛下,小的是泗水城驿馆的管事。”原来驿馆管事是两人中偏胖的那一个,说实话,他看着肥头大耳、红光满面的倒像是个大官。
  老皇帝接着问:“知道朕为什么在朝堂之上审问你们吗。”
  “微臣不知,请陛下明示。”“小的冤枉啊。”
  “放心,朕绝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请陛下明察。”
  “朕问你们,你们在现任的岗位上都干了多长时间啦。”其实陛下对地方城主多少有些印象,毕竟那是他亲自任命的官员,但还是再问一次,已确定了身份免得闹笑话,同时可以展现出秉公无私的姿态。
  “启禀万岁,微臣是开皇二十三年任职的泗水城城主之职,距今已经有九年的时间啦。在这九年时间里,微臣谨记陛下的教诲,恪尽职守,宽以待民,真抓实干,砥砺前行(后省略五百字,全部为他历年的功绩)”
  “停停停,你给我住口……朕问什么你就答什么,没有问的就不要回答,一直说起来没完小心朕割了你的舌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6/10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