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未央(校对)第1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394

  最奇怪的是韩嫣,没有被授予任何官职,却和汉武帝关系最亲密,出入宫禁如同自家。
  对于这些,忠厚老实的王成想不明白,干脆不去想,本本分分的做着自己的事情。
  临近中秋,按照惯例,宫里会制作一批月饼,分送给王侯贵戚之家,宫中还会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
  关于赏赐月饼的王侯贵戚名单,太常南皮侯窦彭祖已经拟好了,交给王成,呈请汉武帝最后的批准。
  进入未央宫后,王成找了好久,始终没看到汉武帝,连韩嫣都没了踪影。寻了一圈,王成走进了温室殿,也就是汉武帝的寝殿。
  当他走到寝殿时,莫名的感到一股不寻常的气息,似乎有轻微的喘息之声。王成愣了一下,终究还是迈入了温室殿。
  偌大的温室殿,分为几个区间,最里间才是真正的卧室,而那种奇怪的声音就是从里面传出的。
  王成无法抑制住自己的好奇心,一脚踏入,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
  只见汉武帝和韩嫣(此处有不适合公开发表内容,请自行脑补)。王成感觉自己全身发热,随即冰冷,根本无法移动分毫。
  不一会儿,汉武帝看到了王成,停止了动作,然后拍了一下韩嫣的屁股。
  韩嫣从迷乱中爬起,看到王成后,一脸的尴尬,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汉武帝镇定自若的穿好衣服后,瞪了王成一眼:“你来干什么?”
  王成许久才回过神来,咽了口唾沫,润了下嗓子,声音依然干涩:“回陛下,南皮侯拟好了中秋赏赐名单,命臣交给陛下批准。”
  “拿来吧。”汉武帝沉声道。
  王成赶紧递到汉武帝手里,汉武帝随便看了一眼,嘟囔道:“以后这种事,太常自己拿主意吧。”
  王成接过名单,正准备离开,汉武帝冷冷道:“你刚才看到什么了?”
  王成冷汗直冒,垂下头道:“臣什么都没看到。”
  汉武帝哼了一声:“睁眼说瞎话!你走吧,若是有第四个人知道这件事,你说该怎么办?”
  王成的声音有些颤抖:“回陛下,不会有第四个人知道。”
  回到家中,王成惊魂未定,脑中的那副画面挥之不去,一连几日没睡好觉。
  这一天,王成回到府中自己的卧室,关好门窗,从里面堵得死死的。
  坐定之后,他嘴里含着一块毛巾,脱下裤子,拿出一把剪刀,剪向下面,然后忍着疼痛,给自己做好了包扎。
  一连三天,王成再也没走出卧室,任凭母亲萧儿如何叫喊,始终没有回应。
  三天之后,王成打开了房门,等在外面的萧儿只看到一张面无血色的脸。萧儿哭道:“成儿,你是怎么了?是不是受伤了?”
  王成跪地道:“儿子不孝。”
  萧儿不明所以,将他扶起。王成凄然一笑:“我净身了,以后再也不回家了。”
  萧儿呆住了,继而大哭:“为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做?告诉母亲,是不是皇上逼你这么做的?”
  “没有,皇上没有逼我,是我自愿的。母亲,你要照顾好自己。”说完,王成径直入宫。
  入宫之后,汉武帝看到王成,一脸不悦道:“这几天你都跑哪去了?”似乎没有注意到王成的异样。
  王成跪地道:“回陛下,臣净身了,以后就是陛下的奴才。”
  汉武帝大惊:“你疯了?谁让你净身的?”
  “是奴才自愿的。”王成面无表情道。
  汉武帝冷冷的看了他一会儿,道:“好,你狠。既然如此,你就留在朕的身边吧。”
  王成是王信和萧儿唯一的儿子,得知王成净身入宫,臧氏和萧儿哭了好几天,王信也始终阴沉着脸。
  一段时间后,在臧氏的要求下,王信又纳了一名小妾。不管如何,生活还得继续,王家更不能绝后。
第168章
独尊儒术
  听说王成净身做了太监,王太后惊讶不已,找来汉武帝反复询问:“到底怎么回事?好好的,为什么要净身呢?”
  汉武帝调侃道:“对朕太忠心了呗,想要服侍朕一辈子。”
  “哼,别以为我不知道,一定是你逼的!哪里找不到一个听话的太监,非要剜你舅舅的心肝?”王太后冷笑道。
  “母后,您这就冤枉朕了,朕怎么会干这种缺德事?”汉武帝辩解道。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不管怎样,一定要好好对待王成。”王太后叹息道。
  “那是自然。王成和朕一起长大,如同朕的兄弟一般,朕不会亏待他的。”
  之后,王太后曾多次私下里逼问王成,王成始终一口咬定是自愿的,王太后无可奈何,就当是他一时脑袋发热,钻了牛角尖。
  花了半年的时间,基本熟悉汉朝的典章制度,以及主要的人事安排,汉武帝踌躇满志,决定大干一场。
  这一天,他在宣室单独召见了卫绾。多年的老师,汉武帝对卫绾极其信任,况且他还是大臣中唯一托孤的。
  “丞相,茂陵的事规划得差不多了,就交给下人吧。您老身体要紧。”汉武帝和颜悦色道。
  “陛下陵寝乃大事,臣不敢怠慢。多亏武安侯推荐了一位得力助手,臣轻松多了。”
  “哦,武安侯给你推荐了什么人?”汉武帝有些好奇。
  “武安侯给臣推荐了一位茂陵尉,名为张汤。此人虽是小吏出身,办起事来却是极为能干。”
  “好,对于人才,就要不拘一格。即使是布衣,只要有才干,直接二千石也未尝不可。”汉武帝略顿了顿,继续道:“朕想让公卿大臣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到时候,朕要亲自策问。”
  “陛下渴求人才之心,臣深为感佩。”
  是年十月,汉武帝正式颁下诏书,命令天下郡国守相以及朝廷二千石以上官员,每人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两名,择日在未央宫亲自策问。
  诏令一下,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无数饱学之士纷纷自荐,最终只有数百人得到了公卿大臣的举荐。经过考核,有数十人得到了汉武帝亲自策问的机会。
  最终,博士董仲舒被汉武帝定为对策第一。对于董仲舒,汉武帝并不陌生,早在还是太子时,卫绾曾把他请到课堂上讲授《公羊春秋》,受到汉武帝的高度认可。
  此次,董仲舒洋洋洒洒数千言,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理念,汉武帝读完后龙颜大悦,当即定为第一。
  这一天,汉武帝在宣室单独召见了董仲舒。为表尊重,汉武帝特意设置坐席,和董仲舒相向而坐。
  “读了先生的对策,朕一宿未睡,有些事情,还想当面向先生请教。”汉武帝毕恭毕敬道。
  董仲舒捋须而笑:“陛下虽是少年天子,胸襟气魄却远迈古今,臣才得以一展胸臆。”
  “先生反复提到大一统,可否说得详细些。”汉武帝求知心切,单刀直入。
  “汉兴以前,天下邦国林立,虽有天子,号令却不统一;虽有政府,思想却五花八门。这也造成了天下虽大,却不强,人民虽多,人心却不齐。要想真正大一统,必须做到思想统一,尊王攘夷。”
  “思想统一?先生认为,天下应该以何种思想为准呢?”汉武帝若有所思道。
  “自然是儒家。臣以为,应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不容置疑道。
  “为何是儒家?以朕看来,道家、法家、纵横家都有可取之处,君主不应该兼收并蓄吗?”
  “请问陛下,天下各种学说,哪一家对君主最有利呢?”
  汉武帝想了想:“儒家讲究礼制、等级、三纲五常,似乎对君主是最有利的。”
  “这就对了。臣之所谓的思想统一,是对老百姓而言的,是对臣而言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要让天下臣民对君主绝对服从,只有绝对服从,才能上下一心,国家才会强大,才能达到尊王攘夷的目的。”
  “什么是尊王攘夷呢?”汉武帝继续问道。
  “所谓王,就是天子。天下只能有一个王,这个王只能是陛下您,不能是其他诸侯王。只要是不服从您的,那就是夷。”
  “我汉朝立国,分封诸侯,目的是为了强本固枝。那些诸侯王都是宗亲,应该如何处置呢?”
  “臣刚才说过,天下只有一个王,那就是陛下您。高皇帝打下大汉江山,每一代只能有一个天子,而天子是代天理政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
  诸侯王不是上天所认可的,自然不能拥有权力。念在同姓宗亲,陛下只要保证他们的温饱即可。”
  “温饱即可?未免有些太无情了。”
  “不,这不是无情。人人都应该通过劳作获取资源,只有劳作,才能让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
  没有付出的得到,只会让一个人的欲望无限膨胀,养成骄奢淫逸的恶习,害人害己。陛下给与诸侯王越多,对社稷的伤害就越大。”
  汉武帝低头想了想,感慨道:“先生所言,振聋发聩。是啊,诸侯林立,朝廷想要做点什么事情都是力有不逮。”
  “统一了思想,天下臣民就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只有承担责任的臣民,才是合格的臣民。”
  汉武帝站起身:“恳请先生留在朕身边,助朕一臂之力。”
  董仲舒也站起身:“臣长于立论,疏于为政,恐怕很难帮到陛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3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