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未央(校对)第2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9/394

  于单一言不发,跟在李敢和沃阳公主的身后,和他一起去见大名鼎鼎的李广。
第328章
艰难抉择
  “末将李广拜见沃阳公主。”毕竟是正经八百的大汉公主,看到沃阳公主后,李广还算客气,躬身行礼道。
  “李将军不必多礼,本宫如今是落难之人,还请李将军多多关照。”沃阳公主在匈奴多年,久闻李广之名,对他深为敬重。
  “见过于单太子。”对于单,李广就没那么客气了,甚至连大单于的称呼都给免了。
  最近以来,关于匈奴的内乱,他略有所觉,既然于单这副样子,那一定是争夺大单于之位失败。
  “李将军威震边疆数十年,果然是老当益壮。”于单半是敬佩,半是酸溜溜的道。
  李广看了一眼于单的伤势,皱眉道:“于单太子伤势不轻,还是先行养伤吧。”随即唤过几名大夫,将于单扶到一边诊治。
  连日奔波,于单的伤势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他没有多说话,只说了一句‘多谢’,就任由大夫救治。
  不管怎么说,于单都是汉武帝的外甥,大夫们不敢怠慢,全都尽心尽力医治。
  精心调理之下,于单的伤势得到了控制,但毕竟耽搁的时间过长,别说彻底恢复,就连能不能保住性命都很难说。
  听完大夫们的诊断,沃阳公主流着眼泪道:“辛苦你们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于单的伤情时好时坏,沃阳公主不方便带着他赶赴长安,只能暂时留在右北平,让李广代为禀报于单的归降之事。
  得知于单的遭遇后,汉武帝颇为伤感,如果于单能成为匈奴大单于,说不定真的可以与匈奴和平相处,毕竟于单是他的亲外甥。
  如今,伊稚斜夺走了于单的大单于之位,而他又是个好战分子。
  汉武帝隐隐觉得,汉朝和匈奴的这一战已无法避免。想了想,汉武帝让李广先好好照顾于单,暂时也不勉强他们入宫觐见,如果沃阳公主抽得开身,随时可以回到长安。
  此时此刻,汉武帝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开发西南夷,每年都要投入数十万民力,极大的影响到了巴蜀两郡的生产力,老百姓苦不堪言,时有逃亡之事发生。
  苍海郡设立后,为了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汉武帝更是投入巨大,教导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帮助他们修建房屋,每一件事都费时费力。
  去年,卫青夺取了河南地,汉武帝力排众议,在河南地设置了朔方郡,命苏建修筑朔方城,又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与此同时,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汉武帝又提高了政府收购马匹的价格,减免养马的税收,大力鼓励百姓养马,以武装足够多的骑兵。
  正常情况下,普通老百姓是不会养马的。因为马比牛难养,耐力却不如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远低于牛。
  通过政策激励,确实能快速增加马匹数量,对于财政的压力却是巨大的。
  如果只是一件或两件事,凭借汉朝的国力是完全没有问题,但若是几件事一起进行,还是有些吃不消。
  公孙弘就任御史大夫后,非常敬业,在经过仔细的计算和考量下,他几次三番请求停止修筑朔方城。在他眼里,这件事耗费最多,麻烦也最大。
  汉武帝烦不胜烦,让朱买臣撰写了十道策论驳斥公孙弘的观点,以证明设置朔方郡的必要性。公孙弘看完这些策论后,竟然一道都答不出来。
  几番思索之下,公孙弘决定当面和汉武帝聊一聊。二月初二,汉武帝在宣室召见了他。
  “公孙弘,你对朱买臣的策论怎么看?”汉武帝好整以暇。
  “启禀陛下,臣无法辩驳。”公孙弘哭丧着脸道。
  “如此说来,你现在也赞同修筑朔方城了?”汉武帝笑道。
  “回陛下,臣依然觉得不该修筑朔方城,但臣又不知该如何反驳朱买臣,心中甚是苦恼。”公孙弘实话实说。
  汉武帝忍不住大笑:“公孙弘,你都是这么凭直觉行事的吗?”
  “回陛下,臣出身乡野,从来只知谨慎持家,还望陛下理解。”
  汉武帝点点头:“虽然儒家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治国和齐家毕竟有所不同,不能只着眼于当下,甚至不能拘泥于当代。修筑朔方城是千年大计,现在看不出来什么好处,却可能对后代影响深远。”
  公孙弘叹了口气:“如果陛下执意修建朔方城,臣请求停止开发西南夷、放弃苍海郡。”
  汉武帝皱眉道:“难道咱们汉朝真的难以为继吗?”
  公孙弘又拿出了几个账本,递给汉武帝,侃侃而谈:“回陛下,如今的朝廷确实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西北修筑朔方城,常年需要十万以上民夫,开发西南夷也是数十万,苍海郡更是个无底洞。
  如今,陛下为了对付匈奴,又大力鼓励百姓养马。这几件事加起来,每年都需要上百万劳动力。
  如此一来,国库的收入将锐减,陛下还拿什么与匈奴决战呢?不说战败,即使战胜都是元气大伤啊。”
  汉武帝一面翻看账本,一面听着公孙弘所言,听到最后,不免有些动容。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如今的汉朝确实面临着极大的危机,稍有不慎就会被拖垮。
  汉武帝叹了一口气,有些疲惫道:“既如此,苍海郡就不要了吧。”
  在上述所说的四件事中,苍海郡对汉朝最无裨益,因为苍海郡距离中原实在太远了,又是苦寒之地,想要彻底融入中原难度太大。
  公孙弘大喜,追问道:“那西南夷呢?是不是也该停了?”
  汉武帝坚决道:“西南夷绝不能放弃,这是朕的底线,没有商量的余地。”
  公孙弘犹豫了一下,终于道:“是,陛下。”
  二月初十,汉武帝正式颁下诏令,宣布罢除苍海郡,不再继续投入。
  原东夷人如果愿意加入汉朝,可以自由迁徙到辽东,但朝廷不再给与补助。
  从初次设置,到被迫废除,苍海郡前后存在时间不到两年,却是汉武帝心中的一大遗憾,也是他开疆拓土伟大事业中少有的失败。
  此道诏令一出,除了极少数人,绝大多数朝臣都持肯定态度,为汉武帝的勇于纠错高兴不已,有关部门更是长出了一口气。
第329章
重返故里
  二月十八,一个本以为已经死去多年的人忽然回到了长安,轰动了全城,也震惊了汉武帝,甚至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他叫张骞。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心血来潮,让他带领一个一百多人的使团前往传说中的西域,寻找匈奴人的死敌大月氏,想要说服大月氏夹击匈奴。
  不幸的是,张骞在穿越河西走廊时被匈奴人抓获,军臣单于将其扣押。
  十年时间里,张骞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始终铭记作为一个汉朝使臣的使命。
  元光二年(公元前129年),趁着匈奴人监视略有松懈,张骞带领几个随从逃出了匈奴。但他没有返回汉朝,而是继续西行。
  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旅程,张骞越过塔里木盆地,翻过葱岭,途经大宛和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还真的找到了大月氏。
  然而,此时的大月氏已在新的土地重建家园,并没有报复匈奴人的执念。
  张骞苦苦劝说无果,无奈返回。归途之中,他走访西域各国,获悉了很多前所未闻的风土人情。
  为了避免再被匈奴人俘虏,张骞没有走河西走廊,而是绕道青海。
  结果,青海的羌人已沦为匈奴人的附庸,抓住张骞后又将其交给了匈奴人。
  被匈奴人扣押约一年后,匈奴爆发了争夺大单于的内乱,张骞趁乱逃出。
  此时,跟在他身边的只有一个堂邑父,距离出使之日已过去了十三年。
  汉武帝震惊之下,于宣室召见了张骞。出发时,张骞年仅二十五岁,如今已三十八岁,但看起来却好像有五十岁,满面风霜,骨瘦如柴。
  “启禀陛下,臣奉命出使,时隔十三年,终于回来了。”看到汉武帝,张骞泪流满面。
  十三年前,汉武帝不过十七岁,如今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神采飞扬,自信满满。
  “先生辛苦了,快快请起。”汉武帝深为张骞的大毅力而感动,也为自己当年轻率的举动感到后悔。如果是现在,他还不一定真有这个勇气派出使团。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的汇报了这些年的经历,还讲述了西域各国的形势。汉武帝时而感叹,时而惊奇,时而沉思,久久难以释怀。
  “如果不是你,朕哪里知道,西域竟如此广阔,世界竟如此之大。”汉武帝叹息道。
  “臣以为,西域国家虽多,但普遍较小,如果能向他们展示汉朝的威德,他们必定会折服,甚至归顺。
  在此之前,他们大多臣服于匈奴人。如果能打通西域,不仅能壮大汉朝,还能削弱匈奴人在西域的影响力。”
  “你说的没错。多一个朋友,就多一分胜算。朕对西域势在必得!此番出使,你立下了大功,朕授予你为太中大夫。”汉武帝高兴道。
  “谢陛下。”张骞大喜道。
  “这些日子,你先好好休息一阵子,养好身体后,把在西域的见闻记下来,朕要让大臣们多看看,扩大眼界,增长见闻,对他们没坏处。”
  “是,陛下。”张骞躬身退出。
  二月中旬,于单的病情稍微稳定了一些。沃阳公主决定前往长安觐见汉武帝,希望能为于单求得一个名分,最好能够赐予一块封地,以确保他们母子俩的平安。
  “李将军,于单就拜托给您了。”临别之时,沃阳公主郑重对李广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9/3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