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未央(校对)第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4/394

  李广一脸赞赏的看着霍去病,感慨道:“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少年时的自己,不服老不行啊。”
  霍去病嘿嘿一笑:“可惜啊,没有遇到伊稚斜。不然,那才是真痛快。”
  “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老夫怕是等不到那一天了。”李广的眼神无比落寞。
  此战,李广没有遵从卫青的指令,擅自出击,虽没有造成损失,却也难逃处罚,以后估计很难得到重用。
  等待了半日之后,卫青循着踪迹找到了李广和霍去病,他有些奇怪道:“大敌当前,你们竟然有兴致在这里谈天说地?”
  李广躬身道:“启禀大将军,末将昨天遇到了伊稚斜,伊稚斜却避而不战,返回了单于庭。臣猜测,匈奴内部一定是出现了变故。”
  还没等卫青说话,霍去病兴奋道:“大将军,末将以为,此时正是突袭单于庭的大好时机。”
  卫青瞪了他一眼,没好气道:“血气之勇!伊稚斜突然撤退,虽有些蹊跷,但毕竟状况不明,贸然深入,必有大败。
  况且,咱们的粮草只能坚持几日,到时候可真的是有去无回。此次准备不足,下次吧。”
  粮草确实是大问题,霍去病找不到理由反对,无奈随着卫青一起返回定襄。
  走到半路,云中和雁门的两位都尉相继赶到,却也只能无功而返。
  返回定襄后,卫青将详细战报禀告给了汉武帝。此次出击,前后历时半个月,斩杀匈奴人超过八千,损失近五千,不算特别大的胜利。
  关于李广的擅自截击,卫青也做了解释,认为他虽有抗令之嫌,但毕竟没有造成损失,也给匈奴人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变相的完成了既定任务。
  收到卫青的汇报后,汉武帝沉思了许久,回复道,让卫青暂时不要返回长安,而是驻扎在云中、定襄和雁门,将当地驻军整编入军中,谋求下一次出击。
  对于李广,汉武帝没有为难他,但是建议卫青以后不要重用于他,如果下次还存在这种情况,可以罢免他后将军的职务。
  此外,汉武帝着重表扬了霍去病,授予其票姚校尉的称号。
  一般来说,校尉并无特别的名号,开此先例,是嘉奖霍去病作战劲疾如风。
  看着汉武帝送回的指令,卫青默然良久。看来,汉武帝对此次出击并不是很满意,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因为淮南王并没有采取行动吧。
  正如卫青所猜测的,汉武帝之所以没有将他调回,主要考虑就是基于淮南王。
  按理说,汉匈大战是淮南王起兵的最佳时机,那他为什么没有任何行动呢?难道他放弃了这个念头?或者说,他在等待卫青的战败?
  想到这个关键,汉武帝不禁一阵苦笑:“淮南王啊淮南王,你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对付你,朕还不至于使出苦肉计吧。”
  所谓的苦肉计,就是故意败给匈奴,但这突破了汉武帝的底线,他不能接受。想来想去,也只有离间计了。
  三月初二,汉武帝在宣室单独召见了张汤,问道:“最近,淮南王或者寿春可有什么异动?”
  “回陛下,淮南王暂时没有行动,寿春却有些不太平。”张汤答道。
  “说来听听。”
  “淮南王有个庶孙,名叫刘建。他对其父刘不害被刘迁轻视而心怀不满。况且,刘安一直没有给其父封侯,他的心中也颇有怨言。”
  “好,这件事可以做做文章。”汉武帝略感兴奋道。
  “陛下的意思是离间刘建和刘迁的关系,逼反淮南王吗?”张汤小心翼翼的问道。
  汉武帝收起笑容,淡淡道:“朕可没有这么说过,你看着办吧。”
  张汤心领神会:“是,陛下,臣立即派得力干将前往寿春。”
  回到廷尉府后,张汤召来了手下最得力的廷尉史安国少季。
  此人曾是田蚡的心腹,田蚡死后,张汤惜其才,将其纳入门下,经过他的调教,愈发精明强干。
  密室之内,张汤交给安国少季一项特殊任务,让他潜到寿春,以巨商的身份结交刘建,用言语怂恿他和刘迁作对,最好是诱使他向朝廷举报刘安。
  安国少季对此轻车熟路,稍作准备后,于三月初五启程前往寿春。
第365章
再出定襄
  三月初,安国少季抵达寿春后,易名为严正,通过一些门路,认识了刘安的庶孙刘建。
  与刘建结交之时,安国少季大肆吹捧,说他才华盖世,又有王者之气,将来必能成为一方王侯。
  刘建本就自命不凡,在安国少季的吹捧下更是神魂颠倒,将他引为知己。
  熟识了之后,安国少季自称是长安来的巨商,因得罪了权贵,被迫到寿春寻找门路。
  吸取教训,这一次他决定投到刘建门下,希望刘建能多多庇护。
  刘建平日里虽挂着一个淮南王孙的名头,手头上实际很紧,如今有一个巨商愿意投靠,自是求之不得,吹嘘日后若能继承侯爵,少不了安国少季的好处。
  各有所求之下,两人相交莫逆。安国少季出手大方,短短一个月里,送出了价值百金的礼物,让刘建愈发的信心百倍,坚定了扳倒刘迁的念头。
  卫青在定襄获胜的消息被有意传出后,又通过刘陵传到了刘安的耳中。
  对于这个结果,他有些惆怅。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卫青竟没有回到长安,而是留在定襄,似乎在酝酿一场更大的战斗。
  “父王,您说汉军的战斗力真的这般强大吗?”刘迁忧心忡忡道。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自从卫青踏入战场,未尝败绩,绝非浪得虚名。据陵儿说,卫青为人谨慎,心思缜密,军中威望极高,不亚于当年的周亚夫。”
  “父王,我已经找好了一批亡命之徒,一旦卫青回到长安,就潜入他府中行刺。卫青一死,汉军不就群龙无首了吗?”刘迁不以为然道。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卫青如今贵为大将军,想要行刺他谈何容易。”
  “父王,我听说卫青平日里平易近人,身边卫士也不多,并非没有机会。”
  “好,这件事交给你了,绝不可露出蛛丝马迹。”刘安郑重道。
  经过一个月的休整,卫青正式将云中和雁门的骑兵纳入自己的麾下。
  如此一来,他手中已握有四万余骑兵,另有李沮的一万精锐步兵。
  这段时间,卫青也逐渐打听到了伊稚斜上次忽然撤兵的缘由。
  原来,伊稚斜的大单于之位来得并不光彩,再加上他继位后频繁与汉朝征战,匈奴内部一直有一股反对他的势力,以他的叔叔左贤王罗姑比为首。
  上次,伊稚斜带领五万精锐骑兵出击,单于庭兵力空虚,罗姑比联合国相等人趁机作乱。
  伊稚大怒之下,撤回战场,火速平乱,罗姑比率领一万余残部逃亡。
  罗姑比逃亡后,活跃在汉匈边境,还招揽了不少对伊稚斜不满的流民罪人,却不甘心投降汉朝,寄希望于伊稚斜大败后,他可以卷土重来。
  伊稚斜本想彻底解决内乱,无奈卫青驻扎在定襄,给了他极大压力。
  卫青得知这些情报后,很庆幸汉军没有班师,开始酝酿新一轮攻击。
  四月初六,经过周密准备后,卫青在定襄正式出兵。这一次,卫青采取了双前锋的战略,由苏建和赵信各率五千骑兵轻装出发,自己则带领公孙贺、公孙敖和李广以及三万骑兵随后接应,李沮带领一万步兵殿后,霍去病和曹襄各率两百骑兵往来传递消息。
  卫青的策略是,苏建和赵信是轻骑,可以寻找、跟踪或突袭匈奴人。
  一旦他们碰到大股匈奴人,通过霍去病或曹襄,他可以派人或者亲自前去接应。
  从粮草分配来看,苏建和赵信各只带了十天的口粮,卫青的大军则携带了一个月的口粮,李沮的步兵落在最后面,携带粮草最为充足。
  万一战局不利,所有骑兵都可以与李沮汇合,然后凭借步兵的阵地战稳住阵脚,即使不能建功,也可以全身而退。
  为了稳妥起见,卫青还限定了赵信和苏建出击的距离,最远不得超过一千里,李沮最远不能走出定襄两百里,具体驻扎地点根据地形判断,进可攻,退可守。
  出发三天之后,赵信和苏建已深入匈奴腹地超过五百里。沿途,他们洗劫了不少匈奴牧民,补充了部分给养。很快,匈奴人得知了他们的行踪。
  伊稚斜怒不可遏,刚刚平定内乱,卫青又开始趁火打劫,难道欺我匈奴无人吗?
  如今,高层内部的异己者都被清理,他也重新改组了四角。
  所谓四角,是匈奴高层最有权力的四王,分别是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和右谷蠡王。
  其中,刚刚任命的左贤王乌维是他的儿子,另外三人也绝对忠于他。
  经过考虑,伊稚斜让左贤王乌维和右谷蠡王坐镇单于庭,他自己亲率五万大军以及左谷蠡王和右贤王出征,麾下还包括左右日逐王和左右渐将王,以左日逐王为先锋。
  出发后,伊稚斜让左日逐王率五千轻骑寻找汉军踪迹,他会随时派人接应。
  四月初十,左日逐王偶遇苏建,苏建见他兵力于己相当,不想输了气势,立即展开大战。交战半日之后,双方各自阵亡近千人。
  这时,替苏建传递消息的曹襄策马赶到,他大声道:“苏将军勿忧,大将军随后就到。”准备加入战场。
  苏建哈哈大笑:“小侯爷还是回去禀报大将军吧,对付他一个小小的左日逐王,我毫无压力。”
  曹襄看苏建确实没有落在下风,而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传递消息,也不多废话,立即调转马头,向卫青请求增援。
  几个时辰后,曹襄赶到了卫青的大帐。作为联络消息的校尉,他麾下有多名匈奴向导,士兵和马匹也都是最精锐的,驰骋草原当得起来去如风四个字。
  而为了让霍去病、曹襄和李沮知道自己的行踪,卫青每到一处都会留下标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4/3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