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未央(校对)第3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9/394

  猝不及防下,卫右渠被杀得大败,连夜逃回王险城固守。此时,王险城内的总兵力约有两万余人,其它部落都在观望。
  二月初九,荀彘抵达王险城下。得知荀彘的到来,杨仆这才从山上下来,和荀彘汇合,共商破敌之计。
  和杨仆见面后,荀彘终于知道了为何卫右渠能赶在他渡河之前堵在河口,他一脸愠怒的质问杨仆道:“你为何要提前出兵?如果我能先渡过浿水,必定不会耽搁这么久。”
  杨仆虽有些理亏,但碍于面子,不肯承认,还反唇相讥道:“你在浿水西岸被阻两个多月,还好意思来指责本将?若不是你的原因,说不定卫右渠已经归降,何苦在此苦战!”
  两个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闹了个不欢而散。
  出发之时,汉武帝并没有明确谁为主将。但按照当时约定俗成的习惯,两位将军级别相当时,爵位高者为尊。
  然而,杨仆的爵位虽高,兵力却只有荀彘的一半。荀彘自恃兵力优势,又怨恨杨仆率先出击,拒不交出指挥权。
  荀彘不肯伏低,杨仆更不愿做小,两人互不相让。最后,荀彘驻扎在王险城西北,杨仆驻扎在城南,各自为战,谁也不听谁的。
  两位将军不能做到协调统一,又不愿意看到对方率先破城夺取头功,开启了一种反向协作模式。
  只要荀彘攻城,杨仆就观望;
  只要杨仆攻城,荀彘冷眼旁观。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卫右渠感觉到了荀彘和杨仆之间的不合,灵机一动之下,他想出了一条诈降之计。
  三月初二,卫右渠派人前往城南向杨仆归降。对于卫右渠的此举,杨仆求之不得,因为他早有劝降之意。
  自从十月攻城失败,杨仆的部下就出现了军心不稳的情况。
  而且,相比之下,齐地士兵远不如燕代士兵彪悍勇猛。如果一直这样久攻不下,最先崩溃的一定是自己,到时候很有可能落得个卫山的下场。
  杨仆欣然答应了卫右渠的归降之意,但卫右渠提出了一个让他颇感为难的条件,那就是让荀彘停止攻城。
  杨仆答应不了卫右渠的归降条件,归降一事就此陷入了僵局。
  三月十八,荀彘终于受不了这种奇葩的攻城方式,主动和杨仆约定共同出战的日期,杨仆不予回应。
  接连几次相约,都得不到杨仆的回应,荀彘心灰意懒,也打起了劝降的主意。然而,卫右渠以不信任他为由,拒绝了他的劝降。
  遭到卫右渠的拒绝后,荀彘火冒三丈,不愿意向我归降,那你想向谁归降呢?荀彘怀疑杨仆在暗中招降卫右渠,遂派人监视杨仆。
  果不其然,经过多日的侦查,荀彘发现了杨仆和卫右渠暗中来往的踪迹。荀彘勃然大怒,想要当面质问杨仆。
  这时,他的副将李九阻止道:“将军切勿轻身犯险,也许卫右渠不是在向楼船将军归降,而是在劝降楼船将军呢?”
  “杨仆会投靠朝鲜,这不可能吧?”荀彘皱了下眉头。
  “将军不妨想一想,楼船将军先前攻打王险城损失了两千人,却没能建功,以皇上的脾气,必定会治罪于他。
  况且,他曾屡次拒绝和将军协同攻城。如果此事被皇上知道了,皇上会饶过他吗?”
  “嗯,你说的未尝没有可能。杨仆损兵折将,不肯合兵攻城,如今又和卫右渠暗中往来,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荀彘沉吟道。
  “如今之计,不如先杀了杨仆,兼并了他的部下,然后向朝廷禀报,说他和卫右渠内外勾结。到时候,只要将军攻下了王险城,杀掉了卫右渠,谁能知道个中曲直呢?”李九建议道。
  “不可!”荀彘反对道:“如果杨仆果真和卫右渠勾结,必定对咱们有所防备,咱们贸然攻打杨仆,必定会招来卫右渠。到时候,死的就是我们了。”
  “那咱们怎么办?难道就这么一直耗下去吗?一旦皇上怪罪下来,将军危矣。”李九忧心忡忡道。
  荀彘沉默不语,低头苦思,过了一会儿,他神秘一笑:“不用担心,本将自有办法。”随后附耳对副将说了几句。
  副将听完后,大喜道:“还是将军老谋深算。如此一来,平定朝鲜之功非将军莫属,楼船将军必无生还之理。”
第515章
争端激化
  四月初四,汉武帝收到了荀彘的报告,说是杨仆和卫右渠勾结在一起,有可能对汉朝不利,请求朝廷派兵增援。
  收到报告后,汉武帝一时拿不定注意,召来卫青一起商议。
  “荀彘曾是你的部下,你对此人有何评价?”待卫青看完荀彘的报告后,汉武帝问道。
  “回陛下,荀彘为人忠诚,所言应该不虚。”卫青答道。
  “那他在上书里指责杨仆和卫右渠勾结,你觉得可信吗?”
  “回陛下,臣觉得杨仆不会和卫右渠勾结,荀彘是判断失误,并非有意陷害杨仆。”
  “从十月出兵,到现在过去了半年,仍然不能攻下一个小小的朝鲜,这两人太让朕失望了。”汉武帝的脸色很不好看。
  卫青主动请缨道:“启禀陛下,臣愿意前往朝鲜,统一指挥荀彘和杨仆,必能在一个月内平定朝鲜。”
  以卫青的威望,一旦前往朝鲜,无论是荀彘,还是杨仆,都不敢有异议,也能最快统一军心,确实是当前最好的办法。
  沉默了好一会儿,汉武帝缓缓道:“你还是留在长安吧,身为大将军,不到决定天下兴亡的大战,朕是不会让你亲冒矢石的。”
  卫青愣了一下,但也没有多说什么,而是问道:“敢问陛下,准备如何协调荀彘和杨仆呢?要不要另外增援?”
  “增援就不必了,以朕来看,这并非兵不足,而是将不力,派个人过去督促下就好了。”
  “陛下的意思是另派统帅吗?”
  “不,是派个人去分辨曲直,挑选一个统帅。”
  卫青眉头一皱,他觉得,当此复杂局面下,与其派一个人去分辨曲直,不如另派一个德高望重的将军统一指挥荀彘和杨仆,比如公孙贺。
  汉武帝看出了卫青异样的表情,淡淡道:“你以为,派谁比较合适呢?”
  想了想,卫青道:“回陛下,臣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还请陛下决断。”他隐隐觉得,汉武帝不会派出公孙贺,干脆不给出任何建议。
  汉武帝似乎料到了卫青会这么说,沉吟道:“让济南太守公孙遂跑一趟吧。他是辽西的世家大族,素有威望,应该可以分辨是非。”
  卫青又愣了一下,公孙遂不过是济南太守,荀彘是左将军,杨仆是楼船将军,级别、爵位都不低于他,会服从他的协调呢?
  然而,卫青只是在心里有所怀疑,并没有说出口。
  第二天,汉武帝颁下诏书,命令济南太守公孙遂持节前往朝鲜,督促荀彘和杨仆尽早攻克王险城,并明确指出,他可以便宜从事。
  接到命令后,公孙遂不敢耽搁,立即收拾行装。为了节省时间,他没有走陆路,而是从东莱出海,直奔王险城。
  四月十五,公孙遂出现在王险城以南。杨仆刚好驻扎在城南,又曾从同一地点登陆,第一时间发现了公孙遂。
  对于公孙遂的出现,杨仆很意外,但对方既然持有朝廷的符节,必定是汉武帝派出来的,毕恭毕敬的前往迎接。
  不料,无论杨仆怎么说,公孙遂都不肯进入他的大营,而是进了荀彘的大营。
  汉武帝的诏令中并没有提到荀彘对杨仆的怀疑,只是说让他前往督促。既然如此,公孙遂为何不信任杨仆呢?
  原来,杨仆当年平定南越后,不满汉武帝夺了他的兵权,回到洛阳居住。
  公孙遂时为洛阳令,几次求见,都被杨仆拒绝,故而对杨仆怀恨在心。
  出发之时,公孙遂已经打定主意,想要趁此机会打压杨仆,不让他在朝鲜再立新功。
  得知是公孙遂持节督军,荀彘很高兴。幸亏来的不是卫青或者公孙贺等军中宿将,不然自己真的很难说服他们相信自己。
  客套已毕,荀彘大吐苦水:“公孙大人,您有所不知啊。朝鲜之所以久攻不下,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楼船将军。”
  “敢问楼船将军怎么了?”公孙遂淡淡道。
  “两个月前,末将抵达王险城,多次发起进攻,楼船将军都在观望。后来,末将还和他约定一起出兵,他都没有回应。末将怀疑他已经和卫右渠勾结在一起,意图背叛大汉。”
  公孙遂吓了一大跳,惊道:“竟有这种事?皇上为什么没告诉本官?”
  “皇上没和您说这些吗?”荀彘也有点惊讶。
  “皇上只让本官前来看一看,督促你们尽快攻下朝鲜。”公孙遂如实道。
  “那么,皇上有没有让您便宜从事呢?”荀彘小心翼翼道。
  “当然有!不然的话,皇上为何要赐予本官符节呢?”公孙遂一脸得色。
  荀彘大喜,兴奋道:“好!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果不能先发制人,咱们危矣!请公孙大人早下决断,诛杀杨仆,兼并他的士卒!”
  “杀了他?这恐怕不妥吧。他手下毕竟还有五千人,万一激起兵变,咱们就麻烦了。”公孙遂头摇得像拨浪鼓,临阵斩将,他还没这个胆子。
  得不到公孙遂的支持,荀彘也没那个胆子,沉吟道:“末将有个提议。明日,请公孙大人以天子符节召楼船将军前来,将其逮捕,然后以朝廷的名义宣谕他的部下,由末将统一指挥。”
  “好,那就这样。”公孙遂想了想,点头答应。
  第二天,公孙遂果然以天子符节召杨仆前来议事。杨仆虽心生疑虑,但也不敢不往,乖乖的赴会。
  杨仆刚刚迈入大帐,公孙遂持节大喝道:“大胆杨仆!前有不顾战局抢先出击,后有不听协调拒不出战,谋反之心昭然若揭。本官奉朝廷号令,暂将你逮捕,听候朝廷发落。”
  话音刚落,荀彘的手下一拥而上,将杨仆捆了个结实。杨仆大怒,反驳道:“本将不出战,是因为正在招降卫右渠。卫右渠早有投降之意,若不是左将军屡次破坏,朝鲜早就收复了。”
  “杨将军,事到如今,你还要狡辩吗?你害怕承担丧师之责,和卫右渠眉来眼去,意图背叛大汉,别以为本将不知道!”荀彘冷冷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9/39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