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还我河山(校对)第3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1/903

  还没准备好的日本贸然发动战争,他们的胜率甚至还要远低于4年以后,刘浪有十足的信心,一个没准备好的中国迎击没准备好的日本,或许甚至不用曾经的时空中那么久。
  原因很简单,一个准备好了的日本很可怕,但一个准备了数年还在准备的中国,真的还不如不准备跟小鬼子提前干一仗,反正自己的实力也没提升多少。
  当然,那种想象只是个笑话。
  中国的最高领袖虽然一直没有放弃抵抗,但与此同时也一直期盼着日本人在西方诸国的调停下幡然悔悟主动撤出中国,甚至直到战争开始后4年,日本人耐不住寂寞捅了美国牛仔小屁屁一伙子,中国才正式对日宣战。
  将国家的和平寄于其他国家的身上,这简直就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而共和国的首任领袖最伟大的地方,不在于统一了全国,而是,面对外侮,勇敢的伸出自己的拳头,霸气的告诉全中国人民:所有的帝国主义,不过是纸老虎。
  和平,从来都是打出来的,不是靠天空飞翔的白鸽。
  白鸽,真的很容易被做成一盘菜。
  当然了,按道理说日本的这位裕仁天皇的策略也没错,既然四川能出石油,东北三省如此肥沃的土地没道理不出石油啊!尤其是东北三省的矿产资源如此丰富,出产的煤、铁、铜、锌等矿产简直闪瞎了从小都生活在“矿产戈壁滩”上的日本人的眼。
  可是,如果刘浪能听到日本内阁的这个御前会议,绝对会仰天大笑三声。是的,从一开始,刘浪就没担心过日本人会在东北挖出石油。
  富饶的东北,当然有石油,无论是共和国在松嫩平原那个叫大同未来改名叫大庆发现的第一座大型油田,还是辽河之滨的辽河油田,都是未来共和国数得上号的超级大油田。
  可日本人在东北,就没发现过石油,那可不是说他们没有用心勘探,相反,日本人甚至早在数年以前就在东北各地转悠了。
  为什么曾经的时空中日本人在东北三省呆了十几年就没发现呢?这其中的原因,可谓是错综复杂,总结起来无非有三点。
  第一自然要感谢美国大兵派来的救兵,号称世界上最先进的石油企业美国美孚公司了,在中国折腾了好几年,包括中国东北也没有放过,但一滴油都没发现,于是不甘心名誉受损的美孚公司联合了西方著名地质学家用海相生油理论将中国扣了个贫油国的帽子。
  日本人呢?可是精明的很,生怕被美国人忽悠了,1929年春天,满铁地质调查所的日本地质专家新带国太郎与10名俄罗斯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沿着东清铁路到达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寻找石油,两个多月后无功而返。
  1930年4月,不死心的新带国太郎等人在俄裔美国人托里斯基的指点下,乘火车前往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进行第二次找油。他们将采集的矿样带往大连,几经化验断定样品中含有石油类的沥青。
  石油仿佛近在眼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人在资源调查上就更加自由。扎赉诺尔一带始终是最受重视的地区之一。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日本人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用了重力探矿、地震计探矿等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但油田就像和日本人躲猫猫一样从未露面。
  侵入中国后,日本人的勘探脚步遍布原东清铁路沿线的牡丹江、辽宁锦州和阜新、内蒙古的扎赉诺尔以及河北省的丰宁一带,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日本彻底相信了美孚的关于中国“贫油”的结论。
  而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日本人倒霉的技术。先从学术理论指导上看,当时,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高桥纯一是公认的石油权威。他的石油生成理论是“海底腐泥起源说”。根据这个理论,日本将找油重点放在辽宁南部地区,而位于松嫩平原中部的大庆也就是当年日本石油公司找过油的“北满地区”,是典型的陆相沉积构造,理论上就是“贫油”地区。
  这破地界要是能出油,高桥纯一大师敢把石油给喝了。指导上出错也就算了,日本人打井勘探的水平也是堪忧,刘浪敢肯定,就他们打井七八百米的那水平,就算刘浪跺着大庆那块沃土告诉他们,这下面有石油,他们也弄不出来。
  原因是,大庆油田最浅的那个位置,共和国当年也是打了足足1300米才出油。或许是因为中国的地架结构是李四光黄汲青大神们所说的是属于陆相生油,石油藏得就是比其他国家要深那么一点点。
  还有第三点,同样关键,那就是,日本人是个倒霉蛋。
  这点儿,很重要。
  浪团座,坚定的认为,这个时空,他们同样会倒霉,甚至会更倒霉。
  因为,主角,不是他们。
第672章
发现油田带来的副作用
  如果日本人真的开始疯狂的在东北找油,刘浪真心的在中国西南祝福他们,鬼子们,好好找吧!别想其他办法了……
  那是因为,曾经的时空中,日本人虽然在中国没有找到原生态石油,但他们依旧从中国东北硕取走了不少的“石油”,不过不是原生态石油,而是“人造石油”。
  东北的铁矿石、煤炭资源极其丰富。位于抚顺的露天煤矿拥有斜度30度左右、厚度达300米的优质煤层,煤层上覆盖着厚度大约200米的油页岩层。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抚顺煤矿调查时发现,从高处滚落下来的油页岩石块,有时在落下的过程中就因摩擦而燃起了大火,从而日本人推测其中含有大量的油质。
  1921年初,满铁中央实验所开始研究抚顺煤矿油页岩的开发。1929年12月,抚顺页岩油加工厂落成,以日产4000吨的规模开工了,随即被列为日本的“国防工业”。
  到1937年全面战争开始后,日本开始大量储油,由于中国东北发现了油页岩矿,煤炭资源丰富,日本人造石油计划的半数工厂设在中国东北。
  但当日本投入大规模加工后,发现原先的提纯法不仅影响了石油的品质,也根本无法供军舰使用。最后,抚顺油页岩厂负责人长谷川清二引咎自杀。
  于是,日本转向了“有成功先例”的煤炭液化。
  合成石油哪家强?答案是第三帝国。
  1933年纳粹上台以后,在解决战争机器的动力问题时采取开发液化煤炭生产“合成石油”。希特勒对化学家们说过:“现在离开石油的经济是不能想象的,对于要求独立的德意志来说,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把液化煤炭计划进行下去。”
  1939年9月,第三帝国开始进攻波兰的时候,合成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日产7.2万桶,占到了第三帝国全国石油供给量的46%。大战刚刚开始的时候,第三帝国军势如破竹。
  看到第三帝国在合成石油方面成功所带来的有利局面,日本自然坚定了开发人造石油的决心。但是,第三帝国把这项技术视为国防工业机密,不肯外泄给日本。一无所获的日本人只得自己钻研。
  到了1939年7月,日本煤炭液化作业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煤液化油。不过只装满了3个玻璃瓶,其中一瓶献给了皇宫,另一瓶送给伊势神宫,第三瓶赠给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轻臼小学校。
  日本人曾雄心勃勃地致力于生产人造石油,然而到1943年产量为100万桶,仅为原定当年生产1400万桶的8%。由于一半以上的产量来自中国东北,1944年末和1945年,日本近海航道被水雷封锁而无法将那些人造石油运回本土。
  这项工程耗尽了大量的资源、人力,以至于满铁调查部后来起草了一份措辞非常严厉的报告,警告说日本的能源前景并不光明,人造石油工业“也不是到了日本需要大量石油之日,只要一抓,仓促之间就能生产出几百万吨的程度”。
  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即使抚顺油页岩和人造石油工业全部发动,一年的石油产量也不会超过10万吨。加上本土和北桦太的石油产量,估计日本的石油生产能力最高可以达到每年67万吨。日本海军在1931年做过保守的预测,推断此后5年内,日本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最低可以压到每年250万吨;即使这样,日本每年还有183万吨的巨大缺口,需要通过从国外获得石油来弥补。要不然日本海军也不会以英美为假想敌,为了石油,他们的目光已经投到了东南亚。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的“人造石油计划”始终没有大的起色,最后不得不宣布计划破产。因此,日本的局势更加紧张。为了获得石油,它必须开拓新的渠道。
  但饶是如此,日本二十年间,从抚顺油页岩而共获取人造石油210万吨,其中很大部分都成为了轻质汽油,成为了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帮凶。
  如果能借助着中国内陆可以有油田的这一契机,让日本高层放弃继续大力发展人造油事业,减少对东北资源的掠夺,这也是刘浪乐于看到的。
  当然了,此次中国四川发现油田引来中外各方关注,中国政府的收获绝不止于拥有了一个小油田可以证明自己不是贫油国,哪怕那个小油田根本无法满足大量汽车飞机的需要。
  日本人的间谍在中国满天飞是事实,但中国人也不是傻蛋,四十年代以前中国简称为“中统”的最庞大的特务机构也早就盯上了日本人,自油田消息放出以后就严正以待。
  短短的半月时间,就捕获了日本高级间谍五人,摧毁与之有关联的联络处十余处,甚至有一人还是国党一高官的贴身女仆,连如此高官的近身之人都是日本间谍,可想而知,国府的情报在这数年间也不知道被泄露出去多少。
  震怒之中的光头大佬下令严查,在中国的地盘上,要是再搞不过日本间谍,那中统的特务头子真的可以去撞墙了。顺着高级间谍暴露的线索追查,也不知道有多少日本小间谍在这场间谍清洗战中被误中副车,死之前恐怕都还在疑惑,八嘎的,哥们儿没接到过任何命令没搞过任何行动好不好?正老老实实地当中国“平民”呢!
  显然,这并不是个好借口。
  一个小小的油田消息,就让日本在中国首都南京的间谍结构损失惨重,这估计也是海的那边山的那边个子小小的蓝精灵,哦,不,是个子小小的野心却是大大的裕仁所没预料到的。
  不过,中国并没打算掩盖小油田产量这个事实。甚至可以说小油田的象征意义远大于产油可以自用的意义,反正中国还是要继续进口原油,那点儿油真心的不够用。
  要是产量大于五十万吨或者百万吨,光头大佬还敢满世界宣扬,那真是叫傻蛋了。闷声发大财才是王道。
  显然,中国目前的最高领袖没那么弱智。
  日本人出动的高级别间谍终究还是从中国专家那里获取到了四川油田真正的产量,岩层极厚,出油量太少,年产三十五万桶已经是极限。
  小小垃圾油田何足道哉?日方高层集体放下了心,继续埋头搞他们的整军备战计划,继续造他们日后被美国大兵苍蝇一般四处飞舞的飞机打成翔的超级战列舰。
  可爱的日本人,总是那么爱被美国人忽悠。要知道,美国大兵的工业生产能力是他们的十倍以上,一年可以几艘航空母舰下水。
  至于战列舰,呵呵,哥们儿早就不玩了,骗你们呢!
  这个道理,是日本人在数年以后才明白,要不然对美国大兵也是很愤怒呢!一言不合就玩偷袭屁股上捅刀子。
  而这段时间,浪团座自然也是没闲着,忙的也是不亦乐乎。
  华商集团的神药——百消片,在四川悄然上市了。
第673章
白色小药丸
  百消片的效果究竟怎么样呢?
  用四川人的话说,那就是,“巴适的很!”。
  硬是要得!
  一片百消片虽然不便宜,要银洋五角,但架不住人家疗效好啊!
  尤其是进入夏季,天气炎热,本身农村人就不怎么讲究,别说什么井水山泉水随意灌上一口,就是口渴了堰塘里的水鞠上一把也是常事。
  细菌性痢疾在这个时候的四川很常见,细菌性痢疾这种病在未来或许没什么大不了,就算拉得很了,也不过是挂个吊瓶补补液消除下炎症完事儿,可在这个时代,尤其是在缺医少药的四川,绝对是个要人半条命或者是个要命的事儿。
  中医不是不能治,只是中药见效慢,细菌性痢疾病势又来得极为凶猛,缺医少药的平民们本身体质又弱,那里还来得及等中药起作用?
  各大药房推出的“百消片”却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顶多两天到三天,病人的病势就得了控制。别看这个时期资讯并不发达,但百姓口口相传的作用比未来数十年后的互联网一点儿也不逊色。毕竟未来人们查询互联网都还带着几分怀疑的心理,实在是上当受骗太多了,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虚假广告,而这个时代口口相传的,几乎没人怀疑,百分百信任。
  更牛叉的是,在四川各大西医院开始投入试用的百消片,心存疑虑的西医们竟然惊讶的发现,这种貌不惊人的白色小药丸竟然对败血症这种近乎于绝症的病有疗效。
  而且还不是一例,仅仅一个月,蓉城和山城这两个四川最大的城市就有数十例患败血症的病人因为这个小药丸奇迹般的存活。
  因为刘浪的关系,刘湘的军队也大量采购了一批百消片,在军医的指导下,将药片研碎,撒在伤口上,对伤口创面感染也起到了奇效,最少有百分之七十的士兵扛过了伤口感染这一关重新活了下来,虽然并没有所有人都药到病除,但伤兵的死亡率第一次降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下。
  要知道,在此之前,遭受枪伤的士兵的死亡率可是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一个小小的百消片就将生存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多,而价格不过区区5角银洋而已。
  华商集团并不仅仅只卖给新科四川王,已经和刘湘签署完协议承认战败退避西康省的刘文辉也获得了百消片,同样的,因为药效出奇的好,华商集团公司的药顺利的打入了西康省的市场。
  刘湘本身就是华商集团公司的股东,再加上华商集团出产的第一个产品又极为争气,华商集团在四川省内更是通行无阻,只要是华商集团公司的运输队,设卡的川军基本不会检查车队,只看看通行证就放行了。
  在四川声名鹊起的同时,华商集团在邻近的湖北市场、湖南市场也都小批量的投放,自然也获得了极好的口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1/9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