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还我河山(校对)第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903

  但格鲁诺夫并不知道,数百万日军从一开始直到战败,也没有大面积装备冲锋枪。
  日本显然有这个研发能力,也有这个装备能力,但他们的制式冲锋枪百式冲锋枪,开始装备的时间居然是1940年,到了1943年仅仅装备1万多支。
  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连连惨败,这才补充装备了1万多支。到战场结束,整个日军一共才装备了3万支,而同一时期的美军至少装备了150万支汤普森冲锋枪,还有几十万支M3冲锋枪。
  在疯狂的子弹面前,日军引以为傲的拼刺刀成了一个大笑话。
  “谢谢您的提醒博士,不过,56式军刺的制造还是拜托您了。”刘浪固执的摇摇头,摆明了自己的坚持。
  “好吧,这种军刺结构很简单,我会很快做出样品交给您的。”格鲁诺夫见说服不了刘浪,只得苦笑着回答道。“不过,我能问问,为什么叫五六式?而不是三二式呢?”临出门时格鲁诺夫问了刘浪一个让他颇为困扰的问题。
  “因为,五六三十,博士。”刘浪露出一口白牙,他当然不能说这是二十多年后56年设计定型的武器。
  还好,小学熟背的乘法表起了作用。
  “四八三十二才是最确切的吧!”格鲁诺夫不愧是个理工博士,对于数字很敏感。
  “因为死吧不好听,就如同你们欧洲人不喜欢数字十三一样。”刘浪的反应倒也很快。
  “噢,好吧!上校您赢了。”格鲁诺夫耸耸肩,拿着木质军刺离开了刘浪的办公室。
  刘浪看着门外格鲁诺夫消失的背影,眼底闪过一丝寒光。
  正如他刚才念过的俄国名将苏沃洛夫的名言那样:子弹是个疯狂的东西,只有刺刀才是最可靠的。
  因为格鲁诺夫并不知道,刺刀这个小小的在枪炮的巨大威胁下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兵器,在中日对决的战场上,沾满了不知多少中国军人的血,包括妇孺老人。
  别说德国人不知道,就是中日双方现在的最高层,也不会知道,中日双方在未来的十几年的战斗中,会爆发高达数以千次的白刃战。那也是冠绝整个两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白刃战。
  而且令国外专家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很多时候的白刃战,并不是在某一方缺乏弹药时候爆发的,即使获胜的一方,亦是血流成河。
  以西方人的思维,可能很难理解喜欢彰显武力的日本人以及表现自己不惜决死一战的中国人的心思。
  可以说,刺刀这个小玩意儿,在欧洲战场上可有可无,但在中国战场上,却是极为重要的武器。它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杀人。
  56式三棱军刺,将会成为遇见它的狂妄的日寇此生都难以磨灭的噩梦。
  刘浪坚信。
  但有一点儿,格鲁诺夫其实并没有说错。日本工业制造业远远超出中国,为什么不配备冲锋枪这种近距离火器而避免白刃战这种残酷的战斗。
  那也是因为他并不知道,那完全是日军陆军高层极为落后的军事观念问题。
  没错,把中国数百万大军打得节节败退的日军陆军高层,其实不过是一群观念还停留在一战时期的将军。
  如果不是他们足够愚蠢,远未团结成铁板一块的中国或许撑不住八年。这是许多国外军事专家在几十年后分析中日双方军事实力以及国力对比以后得出的并不被中日双方认可的结论。
  但无论怎么说,在不装备冲锋枪这一点儿上,战后,就算最顽固的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那帮陆军精英将军们,实在是脑袋里装满了大便。
  没完全搞定孱弱的中国,还被美国大兵们吊打。
第168章
子弹是疯狂的,只有刺刀才是可靠的(2)
  之所以那帮陆军高层为何如此顽固,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日军自明治维新建军以来,在陆军中突出两项基本技能,一个是武器的精确射击,一个是所谓刺刀见红的肉搏战,并且将这两项作为武士刀精神的体现。
  日军的步枪精度高,射程远,枪身长,刺刀更长,甚至不惜为突出这些性能牺牲诸如稳定性,威力等性能。在全世界步枪中,日军步枪打的最远,射击最准,最适合拼刺,但威力最小,稳定性也一般。
  在二战之前,经历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一战对德军的青岛战役,在对待这一系列比自己弱得多的对手上,日军都获得全胜。
  任何人,一旦连续胜利往往就会骄傲,日军认为自己的这套理论完全没有问题,是完全符合实战需要的。
  实际上,这套理论在一战之前都是正确的,只是一战后期的众多战役已经粉碎了这个理论。日本人如此妄尊自大,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全面介入一战,所以并不了解而已。
  一战结束以后,日军又在九一八之后中国战场接连胜利。面对落后自己半个世纪的国军,日军伤亡不多,却获得了东北四省,华北北部,上海地区的控制权(大过日本本土数倍),所以陆军更为傲慢,认为日本皇军是无敌的,也是最精锐的。
  所以到了二战期间,日军陆军高层对于冲锋枪子弹的超高消耗量,十分反感,因此并不热衷这种单兵武器。而且,由于日军的国力相比美英苏等列强来说,还是弱的。体现在后勤补给上,就是无法应付冲锋枪子弹的大量补充。
  淞沪会战后期,上海的几十万日军已经耗尽了步枪和机枪的弹药,而日本国内短时间无法提供足够的补充,只得紧急向华北方面的日军借调。日军连现有的步枪子弹和机枪子弹的需求尚且无法有效应付,还谈什么冲锋枪子弹?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冲锋枪一旦装备,弹药消耗量绝对不会少于轻机枪。那么这样一来,恐怕日军后勤供应体系就要被搞垮了。
  不过,供应问题总归是其次的,日军如果有心想搞冲锋枪,这么多年时间,现有问题总归是有办法解决。关键还是高层的观念问题,他们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如果可以一发子弹杀死敌人,又何必发射一堆子弹消耗资源”的观念上。
  日本陆军当时的各种步兵武器,不仅射程远,而且清一色的可以安装刺刀,甚至连轻机枪和冲锋枪也不例外。
  给冲锋枪装备刺刀可谓全世界独一家,其他仅有英国人的斯登冲锋枪后来曾经装过刺刀,但也没有大量实战过。
  日军高层甚至认为:冲锋枪就是可以让单人运用的小型轻机枪,可以在远处先进行单发精准射击,近距离再以全自动射击。
  显然,这种定位是莫名其妙的,也是错误的。
  因为冲锋枪的定位应该是:在100到200米内发挥威力的近战武器,要求射速高,火力猛,装弹量大。
  而日军高层的定位,实际上是后来对自动步枪的定位。
  自动步枪如果可以在远处单发精准射击,就必须要求枪管较长,使用步枪子弹。这样一来,第一整枪很重,弹药也重,单兵携带难度大,第二,因为需要远距离射击,子弹威力大,装药量大,导致连续射击时候枪口跳动明显,后坐力大。换句话说,近距离火力就大为减弱。
  为了这种定位,百式冲锋枪安装了脚架以及可以瞄准到1500米外的表尺,其实冲锋枪有效距离为200甚至100米内;除了脚架以外,日军近距离接战准则中,必须使用刺刀进行白刃战以节省弹药。百式冲锋枪就与同时期其他的日本步兵用机枪,一样安装上刺刀座。
  对于这些莫名其妙的设计,在当时的日本也不算稀奇。1909年日本修改《步兵操典》时,明确将“决定战斗最终胜负的方式是刺刀突击”。
  可笑的定位,莫名其妙的设计,但日军在和国共两党最精锐的部队面前,依旧占据着绝对上风。
  首先,从装备上,日军主要装备的30式刺刀刃身长达50厘米,加上三八式步枪的长度总共长1.65米,这个长度甚至超过了日军平均1.56的身高,也是整个二战时期最长的刺刀组合。
  拿着冲锋枪的美国大兵将此讥讽为能够发射子弹的中世纪长矛,可是,就是这个能发射子弹中世纪长矛在中国战场上逞尽了威风。
  原因很简单,30式刺刀不仅长,而且刺刀制作精良,选取优质钢材,部件加工精细,坚固耐用,虽然受岛国资源缺乏限制,全部使用的是低碳钢容易生锈,但只要经常保养,能用很长时间。从几十年后的华夏大地,小流氓们械斗的时候还经常拿着30式刺刀大杀四方,就可想而知了。
  而反观国共两党这边呢?那可就差多了。先说汉阳造上面配的刺刀,先是所有人都厌恶的欧洲式样的短刺刀,刃身总共不过30厘米,后来因为考虑到了日本人的威胁开发了长刺刀,长度和日本人的基本相当,短也就短几厘米,勉强算是能够抗衡,可钢质又差了许多,很容易折断损坏变形。
  这可不是瞎黑国民政府的刺刀,刘浪记得军史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红色部队著名的疯子悍将王中将,也就是抗日神剧中李云龙的原型,反围剿的时候曾经跟国军拼过一次极为危险的刺刀。当时王将军以后带着部下和国军肉搏了1个多小时,极为疲惫。突然一个国军挺起刺刀偷袭刺向王,王措手不及,被一刀刺中腹部,一般来说是活不了啦。
  没想到这名国军的刺刀质量极差,这一刀捅在厚厚的棉袄上,居然把刺刀捅弯了。没有受伤的王将军,上去一刀把国军士兵砍翻。事后检查伤口,皮都没破,只能淤青了一块而已。
  这样的刺刀,跟日寇寒光闪闪的30式刺刀比起来,后果自然是堪忧。
  再说国军抗战前主力装备的中正式,中正式仿造的毛瑟1924步枪,并不是三八式这样的长步枪。
  德国毛瑟公司在二战前经过仔细分析认为,现代化步枪的长度已经没有必要保持一战之前那样。因为一战时期,步枪还是远距离射击的支柱火力之一,但进入二战以后,真正远距离的目标应该由机枪,步兵炮,迫击炮来消灭。
  步枪只需要在400米到600米距离发挥作用就足够了。
  既然是这样,步枪枪管可以缩短(来复线短,射程就近一些),那么毛瑟1924步枪的仿制品中正式步枪长度就大为减少,只有1米1,而汉阳造和三八式都在1米25到1米28以上,长出足足15厘米以上。
  当然,这缩短的15厘米对于步枪兵来说是很好的,短步枪更易于携带,重量也减轻,也利于狭窄空间内的使用。
  可是,对于拼刺来说,15厘米的差距,是非常可观的了。
第169章
子弹是疯狂的,只有刺刀才是可靠的(3)
  普通身材人体厚度不过十来厘米,换句话说,拼刺的时候,三八式几乎刺穿了你的身体,你的刺刀都还在刺空气。
  国民政府的军工专家们当然不全是蠢蛋,这差了的十五厘米怎么搞?好办,加长刺刀长度来弥补,中正式刺刀的刃身长度比日军的30式足足长了5厘米,但在加上枪身总长度以后依旧短了十厘米。
  短的这区区十厘米,却让无数国军将士血洒疆场,丧生在日寇的30式刺刀之下。
  性能不及倒也罢了,更可怕的是,国军刺刀的生产能力也不行。
  很多人看到刺刀就是一把钢刀,觉得很容易就制造,可是刺刀结构其实并不简单,包括弹簧,固定锁,刀鞘,血槽等等,而且刺刀的坚固性,韧性有着很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刺刀的标准型要求很高,稍有偏差,就无法有效安装在步枪上使用,或者使用的时候出现脱落,晃动,严重影响拼刺。
  所以,刺刀只能以机械化流水线生产,采用手工作坊生产的数量,质量都无法保障。
  而当时中国军工能力低下,流水线屈指可数,专业军火工人数量更是不足,导致刺刀生产出现严重问题。
  不仅是穷的叮当响的红色部队,就连占据大势的南京中央政府,刺刀的生产,几乎都是作坊手工作品。搁八十年后,手工作品那叫高品质,可在这个年代,那只能是劣质的代名词。
  硬件上不行,再说软件,也就是拼刺术。
  之前已经说了,日军把刺杀能力当做最重要的单兵能力之一,从明治维新开始,就投入重大人力财力给予完善。
  日军刺杀方面的专家,研究世界刺杀技术,并且结合日本剑道的一些特点,推出的所谓东洋刺的刺杀术。
  粗一看,东洋刺根本不起眼,甚至有人说这根本不是武术,就是刺,挡,拨这三个动作,极为简单,似乎连小孩子都会。
  实际上,这正是日军刺杀术厉害的地方。
  日军新兵进入部队以后,要进行长达一年的新兵训练,其中刺杀训练是相当被重视的。头五个月的训练,包括队列,刺杀,射击和拉练。
  所谓队列,就是战队,拉练是跑步和急行军,这是都是基础的基础,射击不用说了,也是必备的技能,而刺杀居然作为和这三项基本功相同地位的技术,交给新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9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