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还我河山(校对)第8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7/903

  可是,让我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在这场1对10的对决中,那架中国战斗机动作坚决果断,从高空似陨石一般凌空扑向已经严阵以待的帝国机群。
  轰炸机群向四周散开,凡是能看得他的都在拼命朝它开火,但中国战斗机轻灵的动作让所有帝国战机都无法有效打中目标。真要命,我已经快被战机忽上忽下的战术机动快给弄吐了,天空仿佛都在旋转。
  可我的目光却从未离开那架无比决绝的中国战机,不超过五秒钟的时间,他纵向击穿整个帝国战机编队。这还不算什么,当我看到那架中国战机在前方一个极为灵巧的转向,返过身来继续第二次冲锋的时候,我的头竟然一点儿都不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寒意。
  那架中国战机,竟然是直冲着我乘坐的这架飞机而来的,看来,是因为我需要看清整个轰炸机编队的轰炸效果,而让这架轰炸机孤独存在于编队之外,使中国飞行员误认为我们是指挥机,所以把我们当成了目标。
  它从右侧突然杀来,冲得距离我乘坐的这架帝国战机如此之近,以至于其机翼下的中国空军机徽都清晰可辨。这架双翼战斗机射出的子弹犹如一条火链般的扫过来,如果不是我前方的少尉飞行员反应足够快,一个侧滚翻躲开了这次攻击,恐怕,就不是尾翼中弹十几颗那般简单了。事后当我记录整理这篇文字的时候,距离我座舱最近不过二十厘米的那颗子弹弹头正放在我的案头。
  如果说中国战斗机刚才直冲帝国机群的时候,我还只是惊愕和好笑,但这样近距离的一次接触,却让我感到了无比恐惧,死亡,从来没有距离我如此之近。
  然而,噩梦,才刚刚开始而已。
  就在我前方的少尉还在庆幸运气还好的时候,这架中国战斗机灵活地一转身,又从左侧转身扑了过来,目标依然是我们这架飞机。帝国已经散开的机群其余战机不是没有试图拦阻,但拦阻火力去根本拦不住这架艺高人胆大的中国战斗机,我的目光里,满是这架战斗机射出的曳光弹的轨迹。
  我想,那一刻,我目光凝固的,一定是满满的恐惧。这一次的射击没有完全成功,但依旧击中了飞机,我亲眼看着火花在金属制的战机表面直蹿,发动机好像已经出了故障,我前方的少尉发出了怒吼,努力控制着飞机转向。
  天呐!可那架中国战斗机似乎不甘心,竟然又笔直地撞了过来!少尉飞行员本能地向右转舵,避开撞击,两架飞机一时在空中出现了相对静止的状态,那架中国战斗机仿佛就悬停在我的面前达几秒之久。我甚至能看清楚那张带着几分轻蔑的脸。是的,他很轻蔑的看着我,然后两架飞机就此交错而过,距离,最多也就几米而已。
  说实话,到现在,我都无法回忆起那一瞬间我想了什么,整个思维里,只剩下中国飞行员那张面带轻蔑的脸孔。请原谅我的懦弱,因为在我记录这篇文字的时候,想到那一刻,我的手依然在颤抖。
  只差几米,我就将和帝国战机一起灰飞烟灭。天照大神保佑!
  然而,那架冲撞没有得逞的中国战斗机还没有结束自己的战斗,它丢掉我们已经负伤的飞机,再次杀入帝国战机编队。战机在帝国战机机群的包围中左冲右突,直到,他的飞机也冒起了浓烟,但他却没有坠落,而是奇迹般地突围而走,在又一阵混战之后消失在蓝天之中。
  那一刻,我很难用文字描述自己的心情,虽然他差一点儿就让我再也回不了本岛,虽然他是帝国的敌人,我希望他失败,但我,却竟然希望不要这样死去。或许,那是因为勇气的缘故吧!至少,在我的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勇士。”
  小柳次一的这篇文字一直被他精心保管着,从未见诸报端,直到他去世后才被整理他遗物的子孙翻出,那名不知名的飞行员才被世人所知。
  不得不说,小柳记者的职业素质十分出色,否则不可能在机枪朝自己扫射的时刻依然能把现场记忆的如此清晰,他的记录也极为客观。小柳座下的那架轰炸机很幸运,逃过了中国战斗机的截击,也因为负伤而提前回返,最后得以安然返航。
  当然了,这对于历史来说也应该算是件幸运的事情,否则,未来的国人们就无从知道自己的先辈曾经让残忍的敌人惊佩。
  中国飞行员单枪匹马杀入敌阵的雄姿被永远地记录在日本记者的日记本里。同样,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空战,在世界空战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名中国飞行员单机在10架日军轰炸机机群里穿梭攻击,如入无人之境。尽管因为他的飞机只有机枪,薄弱的火力使它未能打下日寇哪怕一架轰炸机。
  但这场1对10的战斗,无论什么时代,都会让人仅是观看日本记者的文字就无比惊心动魄,让人们遐想这位中国飞行员当时是怎样无畏地冲入日寇机群中英勇拼杀。
  纵观此战,包括日本海军大将,在战后看到前线空战的报告后,都不得不掩卷长叹——中国空军在这一仗里,把英勇和智慧都发挥到了极致。
  日军战地记者是不知道破旧的中国战机是从哪里来的,但中国民众知道,那是从城外起飞的,只是当时大校机场被轰炸的一片狼藉,所有能飞的战斗机全部起飞迎敌,留在机库里的几架教练机破旧不堪,没人注意,在那种兵荒马乱的时候,也不可能有人去记录。
  一直到许久以后,到共和国成立,这个在民众中流传了许久的故事才被官方重视。还是一本已经落满了尘土被归档的航空日记证明了那个故事的真实性。
  那一天,日记中并没有记录怎么升空和与日军纠缠格斗,只有一句话:“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该我这个老师上去了。”
  那是一名航校的李姓教官,之所以飞机破旧,用的正是只能做简单飞行的教练机。他仰望着天空,看着自己的学生将碧血撒满长空后,毅然登上了自己的教学器具,他甚至连子弹都没时间装满,唯有临行前的日记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该我这个老师上去了。”
  没人知道他当时的心情,但,值此国战之时,师生为国而战,死则死矣!
第1479章
决战长空(上)
  一名教官,亲眼目睹着自己的学生一一战死长空,毅然做出自己的选择,他犹如空中赵子龙,虽然毫无建树,但他以一己之力拖延了日军轰炸机群,使航空炸弹在十分钟之后依旧没有落到他挚爱的土地上。
  而那,只是这个时代勇敢而无畏中国空军的一个小小缩影。
  碧空之上,残余的中国空军依旧还在和日寇的战机生死搏杀。
  这一仗,或许就是中国空军的最后一仗。
  霍克III没了,还有魔改“雷电”,中国空军没了,但还有中华之人,哪怕他们生在异国,但他们一样拥有着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他们的口音里夹杂着些洋味儿却也带着更多的乡音。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自从他们来到祖国,他们就是中国人。
  血脉的传承,从不会因为出生地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英勇无畏,他们气贯长空,魔改“雷电”战机速度奇快和无比坚固的特性被他们发挥到淋漓尽致,一旦拼起命来,就算是一个小分队三架日机也只得暂避其锋而不敢硬拼。被那帮疯子们豁出命来“咬”上一口,或许他不一定会死,但被他“咬”上的战机却一定会完蛋。这是两月前在淞沪会战的空战余生的老鸟们传授的经验。
  日军海航的飞行员也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精英,他们也很聪明,利用96式战斗机拐弯机动性能优于魔改“雷电”的优势和中国战机缠斗而不死拼。两个月的空战,让他们知道了这批由海外进口的中国战机一个巨大的弱点。
  由罗罗公司研制的魔改“雷电”1200匹马力的梅林发动机马力远超这个时代所有战机,因为这个巨大无匹的优势,战机可以肆无忌惮的加载装甲,整个飞行员座舱甚至都敢装上10毫米厚的钢板还装了一百多公斤重的无线电通话装置,整个战机的空重要比96式战斗机重多达600公斤依旧能保持高速。
  可是,正因为如此,魔改“雷电”也要更耗燃油,哪怕是油箱已经比96式大了很多,但依旧只有600公里的极限作战半径,而且在极限作战半径的区域内空中战斗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
  这是这批性能优异中国战机的最大劣势,而且,日军海航飞行员很笃定这批数量已经不多的战机不会逃走,否则,当他们打开加力以最高速逃遁,96式战机400公里的最高时速恐怕只能跟在后面吃屁。以数量的优势和其缠斗,将其拖至油料告罄,是对付这批战机最好的战法。
  日本人狡猾至极的战法很有效,超过40分钟的空战,魔改“雷电”战机费尽全力,也只打下了不超过六架日机,却被转弯变向更加灵活的日机死死拖住,导致日军轰炸机编队突破防御圈。
  还好,他们有一名更不怕死的教官,以一己之力拖住了日军轰炸机群10分钟之久。
  日军的轰炸机群最终没能进入城市上空,在那架破旧的教练机拖着浓烟消失在远方的那一刻,城市的另一边一群小黑点飞来。
  城下捏着拳头满脸绝望已经准备等待死亡的中国民众欢声雷动。
  那是涂着青天白日的中国战机编队。
  周大鹏和乐以卿率领着中国战机的最后一批飞机编队在最关键的时候杀回来了。
  150公里的距离,以这个时代螺旋桨飞机的正常的260公里时速的巡航速度,差不多得飞40多分钟,但疯狂打开加力的中国战机编队仅用了不足25分钟,平均时速达到了霍克III设计的最高时速360公里。
  不要以为战机设计了最高时速就可以一直以最高时速飞行,那样不仅会大量的损耗燃油,而且会对发动机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飞行员是绝不会用持续最高时速飞行的行为损坏自己的座机。这就像未来的家用汽车一样,上面标注的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但很多人将汽车开报废也没开到过标注的最高时速的道理一样。
  但乐以卿就这么做了,道理更简单,如果机场被轰炸,首都被轰炸,那还要战机做什么?还要中国空军做什么?就算是飞机会报废,那也要报废在战场上。
  150公里的路途对步行的人来说很远,对飞机来说很近,但就是这150公里的距离,宜兴空战后仅剩的4架霍克III却只有三架能飞抵首都上空的战场边缘。
  有一架在以全速飞行20分钟后发动机再也无法维持这样的极限速度,发动机爆缸,骤然的失速导致机体直接在空中解体。就在“江南大地之钢盔”数百米外的前方,肉眼可见的,自己的战友犹如一颗流星砸向地面。
  年轻的中国空军中尉瞬间泪流满面。他如何能不伤心?编号187的战机驾驶员,是他在中央航校的同乡兼学长,在他这个青葱新嫩进入航校后给了兄长一般的关怀和帮助。战死是每一名中国空军在这片蓝天的归宿,求仁得仁而已。可是,他的学长并不是战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他下令全速飞行的军令里,如果,他下令以340公里时速飞行,或许他这位学长的战机发动机就还能坚持,或许,他还能有机会迎接属于他的光荣。
  但现在,他只能默默的死在赶赴战场的路途中,连光荣也得不到。
  可是,在伴飞一旁的周大鹏发来减缓速度的手势询问时,年轻的空军中尉流着泪摇头拒绝。如果失去了时间,他就算是赶到战场,他又怎么面对着废墟下的万千同胞呢?用仰天长啸的愤怒吗?与其如此,他宁愿和民众一起赴死,哪怕是死在赶赴战场的路上。
  幸好,他们及时赶到了。
  他们,看到了对面十公里外日军轰炸机群的影子。
  刚刚赶走一架不怕死的中国战机重整旗鼓准备重新编队的日军轰炸机群也看到了风驰电掣从城市的另一端狂飙过来的中国机群,亡魂大冒。
  前一轮轰炸机群的悲催他们可不想再领略,哪怕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中国战机抵达的时候将地面下的城市化成一片瓦砾,但他们胆怯了。
  纷纷摇晃着翅膀在城市的边缘丢下炸弹,将水田炸得一片狼藉,然后迅速拐弯向后逃窜,在十公里外还有数十架战斗机群,那能让他们感到一丝安全。
  小柳次一自然没能看到这一幕,他座下的轰炸机已经被那架中国战机击中,早已提前转向从战场的边缘遁走向着太湖方向疾驰。
  否则,他或许能在他的私密日记本里记下更多的壮烈。当然了,如果他还在,很有可能和他座下的96俯冲轰炸机一起变成废墟中的一员。
  收到中国战机编队来袭的消息,天空中的日军战机纷纷脱离战团,重新编队在空中盘旋。已经精疲力竭的中方战机也得以喘息,重新集结于靠近城市方向的天空上。
  在空中,没有掩体,除了战斗就只能战斗,如果没有后续这批中国战机的赶来,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就和日军战机执行的战术一样,他们会被缠斗致油料告罄,最终不得不失败。
  再如何无畏,也代替不了油料,没人能开着一架失去所有动力的战机战斗,哪怕是他想撞上去。
  超过40分钟的空中俯冲拉升极限转向已经让许多中国战机的油表指示灯位于一个危险的位置,只需要再过十分钟,他们就不得不选择返回机场加油了。而日军机群别看都是从300公里外赶过来,但他们飞抵这片空域之前都挂着副油箱,本身负载又小得多,他们足以在这片空中比中方战机多出10分钟的战斗时间再返回。
  可是,没人知道,来援的这十余架中国战机其实已经是强弩以末。霍克III以限定的最高时速长时间飞行,早已让发动机不堪重荷,别说再进行十分钟以上的激烈战斗,恐怕再做几个极限空中战术动作,发动机就得爆缸。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以魔改“雷电”战机做为主力机型的周大鹏等人,他们座下战机的梅林发动机才是到了更为危险的边缘。
  别说日本人没法知道梅林发动机最大的缺陷,就是罗罗公司也不知道这款他们研制出来的最先进发动机的问题,在曾经的时空中,日不落帝国装备的喷火战斗机打的第三帝国最优秀的战斗机BF109没有还手之力,可在许多次激烈空战结束后,性能优异的喷火战斗机在返航的过程中突然坠机。
  那是因为,这款紧急上马研制的超大马力发动机内部的二级增压器钢材强度不够,在高速恶劣的工况环境下会突然断裂导致发动机突然停机。没人会知道,装备着梅林发动机的高速战斗机会在第几次喷水俯冲后发动机会爆缸。
  包括这帮来华的飞行员们,他们也是在战争的后期才发现这个缺陷存在的,只是,他们已经没办法再获得新的发动机了。所以,他们只能提着脑袋踩着钢丝战斗,每一次机动剧烈的俯冲,都有可能是战机最后的芳华。如果情非得已,没人愿意以超过450公里的时速进行机动,那也是日军96战机能损失不大缠斗到现在的主要原因,否则,他们的损失将会比现在大的多。
  倒不是说这批飞行员们胆小不敢牺牲,而是,他们必须得活着,否则,这片蓝天就不属于中国的了。
  有些时候,选择活着,比选择死去更艰难。
  抵达战场的周大鹏要面临这个艰难的选择,近30架战机在首都的天空中盘旋,油料已经不足,更重要的是,经过一场剧烈的空战和长途高速飞行之后,所有战机发动机隐患越来越大。
  如果再战,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战。
  可是,日机机群依旧不退。
第1480章
决战长空(下)
  “大鹏,请你告诉我,在先前宜兴战场上,你做过多少次极限俯冲和拉升战术动作。”地面上躲在简易机场防空洞中的机械师恒宇焦急的在无线通话器中和已经抵达首都上空的周大鹏通话。
  “这个,没办法统计。”周大鹏轻轻摇头,目光冷冷的看着前方十公里处盘旋整队的日军机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7/9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