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还我河山(校对)第8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1/903

  能被副师长大发过来和刘浪说话的当然是个机灵人,一看自己报了个副师长,那个老妇人眼里涌出失望,忙又补了一句:“我们夏师长军衔少将!”
  这下,算是说对了。
  一听说面前有个将军,老妇人的呆滞的眼中迸射出令人难以理解的光,“扑通”一声跪了下去。“长官,求你,让我见见我的娃儿们,求求你!”
  “大姐,起来说话,起来说话!”陆军少将连忙扶起跪下的老妇,看向一边若有所思的刘浪,道:“如果只是打听,我夏某完全可以办到,但若是去见,恐怕只有刘团长他能帮你了,你还是先说番号来听听。”
  “我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都在20军参军,娃儿他爸担心娃儿,前年也去20军当了个伙头兵,家里就留了我和幺儿一锅,哪知道,我那个幺儿,说是出去做买卖,其实也是去当兵了,要不是三个月前我收到他给我留的信,我都还不知道。”看看站在自己身边的两个军官,老妇人显得干干的眼窝里猛然涌出泪水,哭了起来。“按理说,当兵吃饷扛枪打仗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我老婆子是不该来找他们,可是,家里就剩我一锅啰!如果娃儿他爸和娃儿们都死了,我也没啥子活路了,我只是想,给我们杨家留条根,哪怕是一锅,也行那!求求各位长官了。”
  此言一出,全场默然。包括两个陆军少将。
  谁也没想到,这名衣衫褴褛来寻找儿子的老妇人,竟然全家五口,尽在军中。
  第20军,是川军杨森部,已然在前线血战近月,死伤惨重,没人能保证老妇人的丈夫和三个儿子还能活着。
  这样的一位老妇人,自然赢得了所有军人的尊重。独立团团部野战电台因军事保密不便开机,就由第172师师部电台向第20军发电,并附属老妇人的丈夫和三个儿子的名字以及步兵团的番号。
  至于她的小儿子,却是有些难办了,因为是瞒着母亲去参的军,虽然赶赴淞沪前线前给母亲留下离别书信,但却没有留下自己部队的番号,甚至都不知道他是在哪个军参军的。
  不过,大抵不会去别处,想来也是隶属于川军所属。邓锡侯所属的第22集团军多为川北人,第23集团军多为川东,也就第20军和第43军为靠近贵州西南,根据老妇人的家乡所在地,刘浪将核查重点依旧放到第20军和第43军军中。
  等待第20军和第43军电文反馈还需要时间,将老妇人安置在刘浪所乘的车上小憩,并安排人给她拿来热茶和食物,虽然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茶点,但老妇人还是吃得甚为香甜,看她狼吞虎咽的模样,刘浪能想像得出,一个大字不识从未离开过家乡,去镇上集市就是最远抵达的农妇,去选择离开家乡来寻找亲人,她是鼓足了多大的勇气又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为了能见丈夫和儿子一面,她甚至一路靠着步行走到了淞沪,又被难民潮裹挟着离开,而这一路上,她没有任何给养。
  如果,没有足够坚定的信念支撑,刘浪知道,就是一名经过训练的士兵,也很难这样独自生存下去,在失去任何保护自己的能力的情况下。
  但,这名母亲做到了,支持她活下去的动力,可能就是身在军营的儿子和丈夫。哪怕生死未卜,但亦有希望。
  一家五口,俱在军中,饶是刘浪的心已经足够坚硬,此刻,也忍不住在为这名母亲祈祷。
  他怕,怕这位母亲失望。而她的失望,或许就代表着她生命的终结。因为,两军传来的消息,或许会无比残酷。
  第20军抵达淞沪为两个师,刘浪现在无法了解第20军的具体伤亡,但曾经的时空中,第20军共战死3706人,伤7049人,失踪241人,伤亡比例占到全军一万七千余人总兵力的百分之六十五。
  尤其是老妇所说的三个儿子所在的第20军第133师,其三个步兵团之一的794团,在退出战场之时,全团仅余40人。传说,来接替防区阵地的第48军将士看着794团剩余士兵将牺牲战友遗体放置于战壕之中,足足填满了500米的战壕时,当场失声痛哭者不在少数。
  此时,已是正午,能见度极高,虽然秘密电台中并没有传来百公里外密探传来的预警,但两军如此堵塞在公路上,显然极为不安全。
  可,想让任何一方将自己的重装备搬下公路,都绝非异事。第21集团军虽是溃兵,失去了曾经的勇气和信心,但他们至少还能保持着完整建制,只要将他们曾经的信心还给他们,他们就还能是一支可战之军。
  无论怎样,都必须给他们袍泽的尊重,哪怕独立团是进,他们是退。这条路上,可不仅仅只是夏国章的172师,还有173师、174师……六个步兵师,虽然没有独立团和警卫团这样又是坦克又是卡车的,但火炮、马车、辎重之类的物资还是有不少的,可不是说夏国章嘴一张说让行,就能做到的。
  刘浪便委托警卫团团长唐永明和团副张儒浩跟着陆军少将派出的一名上校团长一起去后方找21集团军总司令廖上将汇报,请求第21集团军全军让开道路,让独立团通行。
  协商自然不会一蹴而就,哪怕唐永明手中还拿着最高统帅部的军令,人家第21集团军同样有最高统帅部的撤退电文。
  见两支部队就这样撞一起了,公路已经彻底堵死,位于田野之中的步兵干脆也趁机停下来修整,吃点儿东西准备等会儿再出发。桂军的饭食也简单,干粮袋里装的就是炒米粉,用头盔当锅把路边河沟里的水舀上一瓢煮开了一泡,这中饭就算是解决了。
  而周围的难民们有了独立团发放的米面,也有了食物,开始埋锅造饭。他们逃难的时候,可不是只走个净人,往往把家里可用的家当都带上。
  当然了,这家当说来也凄惨,其实不过就是被褥衣物和一口铁锅甚至包括菜刀。不过,这会儿却是派上用场了。
  旷野中,处处是炊烟,还飘散着米饭和野菜混合在一起的香味儿。难民们可舍不得将不多的大米一下吃完,基本都是两分米合着在旷野中寻找的野菜。说是野菜,但此时已是深秋,又经过不知路过多少难民的搜寻,哪还有多少野菜?其实大部分锅里放着的不过是一些毒不死人的树叶和树皮罢了。
  之所以说有米饭的香味儿,那是饥饿,让人的嗅觉仿佛变得灵敏了,哪怕是有树皮和树叶青涩的气味儿,也能让人嗅到米饭的味道。
  这种感觉,只有经受过饥饿的人才能知道。
  溃兵们不是没有打过难民手里粮食的主意,光是刘浪先前说的那番话,可不足以让他们从颓废中清醒过来。
  但刘浪早已料到这种情况会发生,特地命令警侦营全营负责维持秩序。并且当着桂军们的面下令,凡是敢劫掠百姓者,杀无赦。
  是的,真正让溃兵们不敢动手劫掠的,是警侦营手里的枪以及架在三蹦子上的机枪。为了震慑这群士气低落到极点的溃兵,警侦营可是拉出了自己除了炮以外所有轻重武器。
  重机枪上挂着黄橙橙的弹链,和将手放在重机枪扳机上的机枪手足以让溃兵们清醒,他们面前的这帮杀气腾腾的家伙,可是在长城抗战和华北战场上搞定过2个师团鬼子的精锐。
  他们杀的鬼子,或许比他们见过的都多。
第1539章
来自20军的信
  刘浪拿着第20军两分钟前才传来的电文,双目微润望着远方,直到急匆匆地脚步声在身后响起。
  “刘团长,您找我!是不是常大娘想打听的事儿有消息了?”顾筱白的声音随之传来。
  独立团所有女兵,在这次出征中皆被要求后撤,全军都是大老爷们,唯一一名女子就是“老百姓日报”派来的战地记者顾筱白,所以就被派去专门安抚那名已经身心俱疲的老大娘了。
  做为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女子,顾筱白太懂得失去亲人的痛苦了,她自然也能理解常姓老妇的焦虑。一个儿子在军队还在前线,已经足够让人牵肠挂肚,但那位大娘却竟然有四个儿子包括她的丈夫都在前线和日本人战斗,换做是顾筱白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熬过无比揪心的日子。
  所以,顾筱白对常姓老妇的事极为上心,接到刘浪通知她到临时团部的通知,立刻就兴冲冲地跑过来了。她希望,尽早带给那位大娘一个好消息,让她能放下心中忧虑的好消息。
  但当刘浪转过头的那一刻,出于女性特有的敏感,顾筱白的心猛地一沉。
  猛地捏了捏手中的电文,刘浪想告诉眼前这位眼中已涌上惊惶的战地记者实情,但却又有些踌躇。他担心,这个悲恸而残酷的消息,先击垮了眼前这位不过双十年华的女子。
  就连他自己,在收到这封电文时,也不忍卒读,足足花了超过三分钟才看完电文内容。
  “算了,还是我亲自去和常大娘说吧!”刘浪犹豫了半响,终于还是做出决定。“你可以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但我以我个人名义请求你,不要把今天的任何文字发表在报纸上,不管是第21集团军的还是常大娘的家事。21集团军并不是你今日所看之模样,士气如此低落,实乃非战之罪。”
  “为什么?”顾筱白微微一呆,紧跟在刘浪身后。“常大娘一家都参军保家卫国的事如果被报纸报道,一定会引起上层关注,那对她来说可是大好事,当地政府一定会对她妥善照顾。”
  是的,从顾筱白记者的角度出发,21集团军的事的确是超出了她的认知,让还未临近战场的她已经感到了战争的残酷,一群在战场上不吝生死的勇士,却因为一场撤退而成了只想快快逃命的懦夫。但她知道刘浪不让她报道的原因,一来是不想损毁这支曾经无比英勇部队的名声,二来也是为了宣传的需要,此时的中国,需要团结一心和日寇作战,任何负面新闻都不允许出现。
  新闻,需要真实,但政治,只需要有用的。
  但常大娘一家都参军这件事,无论是从政治需要来说,还是对于常大娘本人,都是大好事,刘浪却不让她宣传报道,这就让顾筱白有些想不通了。
  “做为烈士家属,常大娘自然会有人去照顾。但,她不会需要将自己的伤口血淋淋的敞开在所有人面前。”刘浪的脚步微微一停,深深地看了顾筱白一眼,便继续向前走去。
  “烈士家属……”顾筱白脸色猛然一白。
  聪慧的女子很快听懂了刘浪的意思,常大娘的家人已经有人战死了,这绝对算不上是个好消息。
  ……
  刘浪走到车门边上的时候,老妇人身上盖着绿色的军用毛毯,头靠在椅背上,一头花白的头发在11月的寒风中微微颤动着,却睡得无比香甜。
  只是,脸上还带着一丝悲苦。显然,就算是在梦中,她也在为她的儿子们担忧着。
  相对于刘浪和一帮军人来说,虽然也穿着军服,但小记者顾筱白做为军队中极稀有的年轻女兵,她的陪伴,显然更能让川人老妇安心。
  在她的轻声安抚下,吃完饭的老妇人絮叨了几句,就垂着满是花白头发的头,靠在算不上柔软的座椅上睡去。
  显然,这一路三千里,对于儿子们的担忧和劳累,实是已经耗尽了这名老妇人的所有精神,稍稍一松懈,就让她彻底放下所有防备。
  但无疑,这个时候的她,是最脆弱的,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
  周围的士兵们见刘浪抵达,纷纷投来注目礼,没有人出声,也没有人敬礼。独立团历来的规矩,一旦进入战争状态,从士兵到军官,不能冲长官行军礼,这是铁律。
  但他们却是悄然的站成两排人墙,将可能来自两侧的袭击给挡住,那是他们对长官在战场上最有力的保护。
  刘浪已经努力将脚步放轻,他不想将老妇人从睡梦中惊醒,下意识中,他也同样希望这个消息能晚一点儿再让这位母亲知道。哪怕,大军即将启程。
  整个车队周围,因为刘浪的抵达突然变得安静下来。
  女人有直觉,男人同样也有。
  常大娘的事早已传遍全军,做为母亲的儿子,每个人都无比衷心的希望这位母亲能找到她的儿子,哪怕是见不到,只要能听到他们活着的消息就好。常大娘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没有人,希望自己的母亲担心儿子而哭泣。
  可是,刘浪有些绷紧的脸,让这些在战场上无比坚强的战士们的心在下沉。
  那个可怜的母亲,是要失去自己的儿子了吗?那对于她来说,是多悲痛的事啊!
  或许是突然而来的安静,又或许是心有所系,当刘浪站在车门前立正站直不过十秒钟的时间,老妇人突然醒来。有些茫然的转着头四下观看,还下意识的拉了拉让身上无比温暖的军用毛毯,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自己所处的环境,然后,她看到了站立于自己面前不过一米外的刘浪。
  “长官,是不是有我几个娃儿和娃儿他爸的消息了?”老妇人眼睛猛然一亮,毫不犹豫地询问。
  沉默。
  刘浪沉默。
  面对这位母亲,他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哪怕他在走过来的路上,已经想好了十几种回答她的方案。
  11月的风,已经有些凉了,但东南地区的风,格外的冷。
  冷得让裹着军用毛毯坐在车里的老妇人,脸色比先前被溃兵碰到在泥地中,还要白几分。
  “长官,你说嘛!就算有娃儿断胳膊断腿,有我和娃儿他爸在,回家也能给他们口饱饭吃的。”老妇人有些艰难的继续开口问道。
  “嬢嬢,这是第20军陆军中将军长杨军长托我向您转达的一封信。”刘浪有些艰难的从掌心中拿出已经被汗水浸透的电文。
  “常大姐,敬启,余于午时惊闻大姐独行千里于军中寻子,特命人根据所提供番号及姓名寻找,并一一寻获。
  身为一军之长,余本应该带他们归来见您,但余无法做到了。您的三个儿子和丈夫,于淞沪一役,尽皆壮烈牺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1/9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