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638

  负责督造铁甲生产的是那位自愿追随淮军的山阳知县罗吉英,他原本是可以离开的,但见淮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扬州,这位罗知县竟然生了留下看看的念头。
  陆四正好缺人,便叫这位还算务实的山阳知县专办铁甲铁兵事。鉴于扬州铁匠缺少制甲制兵经验,效率低下,罗吉英已经派人偷偷过江往南都重金聘请匠人。
  原本陆四对铁甲卫的要求中没有铁面,但那黄昭却说他在日本时看到日本军队中的将领有铁面遮脸,只露耳口鼻,并妆画王彩如鬼形,临阵冲杀时看着很是吓人。
  看了不少日本战国电影的陆四立即在脑海中浮现画面,于是又叫罗吉英再督造铁面。
  光制甲不成,还得有符合铁甲重装步兵所用的武器。
  斩马大刀显然是再合适不过的兵器。
  这斩马大刀倒不用专门匠人的专门技术,只要刀身质量达到,配以长柄即可。
  制刀和制锄头差不多,区别就是锻造强度和工序不同。
  除入选铁甲卫的500余人外,又选同样人数为铁甲辅兵,负责临阵助铁甲兵穿甲,不临阵负责铁甲运输,甚至是吃喝拉撒。等于一个铁甲兵配一个助手,就跟曹元马队另有两百多辅兵一个性质。
  铁甲辅兵倒不必精选,从各营陆续抽了一些人过来。
  在铁厂巡视一番后,陆四虽然知道现在效率很低,但却不能打击铁匠们积极性,还是很生夸赞了一番的。
  “铁甲兵若成,则临阵有进无退,无论步骑皆挥斩马大刀,步兵当头砍去,骑兵则砍马脚...”
  铁甲卫副统领杨祥怕这位年轻的淮军领袖不太懂重甲步兵临阵使用办法,特意介绍了下。
  陆四自是不住点头,最后一句你们办事,我放心。
  离开铁厂前,黄昭召集入选的520名铁甲卫静侯陆四校阅,陆四也没什么好说,就大手一扬,说道:
  “有肉尽着你们先吃,对你们没别的要求,就是给我用这一身铁甲,用这一把斩马大刀,替咱们淮军,也替你们自己,杀出个黎明,杀出个锦绣前程来!”
第132章
南都,无人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瓜州渡口,大运河汇入长江的最后一道关口,陆四负手遥望长江,水波一线自是想到那首有名的《临江仙》。
  江对岸,是镇江,镇江过去便是六朝古都南京。
  一道长江天堑横在淮军面前,既阻隔淮军渡江,同时也有力的保护了淮军。
  因为,淮军没有能力渡过这道天堑。
  漕队的那些漕船只能在平坦的运河和淮扬其它支流行驶,根本无法进入长江。
  此时江上,没有一条船,原本以为可能会在扬州附近江域游弋的明江防水师没有出现。
  这支水师是郑家的,统帅是郑芝龙的四弟、郑成功的叔父郑鸿逵,其是去年出任镇海江军,负责江防。当时他的侄子郑森与他一起来南都,并拜东林领袖、文坛大豪钱谦益为师,其“大木”一名也是由钱谦益所起。
  据黄昭等人估测,郑鸿逵部水师约有战船百余,水兵四到五千不等。
  之所以是估测,是因为黄昭等在郑军之中不过普通士卒,无法了解到更多关于上层用兵及部署情况。
  这个兵力估测陆四认为不会有太大的偏差,郑芝龙是由海寇被招安转而成为明朝官军,其又一直在福建及东亚海域活动,水师是其根本,也是其实力,所以不可能往北方派遣多少兵马。
  在听说明军有一支拥有战船百余的长江水师后,淮军内部有不少人担心明军这支水师会就近向扬州发起进攻。
  “郑家现在没有什么人物。”
  陆四轻描淡写一句,告诉诸将不必担心那支明军的水师。据他了解,郑家的这支长江水师除了存在过以外,根本没有投入过任何一场战斗。
  不是郑鸿逵不肯打,而是郑芝龙不给他打。
  保存实力,是郑芝龙的一惯军阀作风。
  历史上清军南下之后,郑芝龙部明军基本就没与清军交过手,就是一路奉家主之命溃退溃退,最后直接全军割发留辫,主要将领傻乎乎的跟着郑芝龙去北方接受清廷的“封赏”,最后跟郑家父子一起被杀。
  而这个郑鸿逵其实不错,他虽然没有带水师阻击清军渡江,但在退往福建时将唐王朱聿键带了回去,并且抢先拥立这位朱明有血性的亲王为帝,使得弘光政权瓦解之后迅速有隆武政权扛起反清大旗。
  此后,郑鸿逵又私自放走了可能被其哥哥挟持去北京的侄子大木,并与侄子大木坚持抗清,直至病死金门。
  观其一生,身不由己的同时还是有民族大义的,比他那个哥哥郑芝龙强得太多。
  这一点,陆四还是比较认可的。
  可认可归认可,眼下双方俨然也是死敌。郑鸿逵真要吃错药带他的水师上岸攻打扬州,陆四也绝计要把他们赶尽长江喂鱼。
  历来,从未有过年动兵的。
  陆四动了。
  初二,以风字营营官程霖为主将,领风字营、陈字营、沈字营3000余兵东征泰州,除追杀甘肃总兵李棲凤和监军高歧凤外,这支部队还要一直打到如皋、海门(后世南通地区),以将扬州以东、长江以北地区全部联成一片,使州县尽在淮军治下。
  陆四已派快马至盐城通令夏大军的林字营、徐和尚的新三营往南攻击富安,兴化等地,配合程霖对泰州攻势。
  在给夏、徐、蒋等人的密信中,陆四要求若他们接到淮安求援,暂不必理会。淮军所到之处若有地主士绅结寨自保,或募青壮抵抗淮军,则不必手软,势以鲜血震慑地方。
  “南都,无人。”
  这是陆四在远眺长江之后说的第二句话,是对史德威说的。
  淮军是腊月二十八攻占扬州的,今日已是大年初四,整整七天过去,长江上未见对岸而来的明军一舟一卒,南都不是无人又是什么?
  二十七日,扬州知府谭文道就派人渡江向南都火急报讯,然而报讯的人到达南京后却是无处可报。
  正旦,南都各大衙门竟然封印,不复签押,要等大年初三才开衙办公!
  封印还非各大衙门自己封,而是由掌管天象的南京钦天监来封,这也是南京钦天监一年之中最受各大衙门欢迎的时候。
  老百姓过年,当官的也要过年。
  十万火急之事,竟无处可报,急得那报讯的人团团转,好不容易得人指点找到位于城中柏川桥一带的南都守备衙门。
  现任南都守备太监韩赞周是信王储老人,崇祯九年就在司礼监任秉笔太监,清军入寇时崇祯命他为京营副提督巡防京城一职,于五个月前刚刚被崇祯任为南都守备太监。
  坊间有传闻,韩赞周此来南都出任守备太监,是为皇帝“南狩”打前站来的。
  真假传闻不知,但事实韩赞周自出任守备太监以来,就开始着手对南都三大营及操江事宜的整顿,并在这五个月内,守备衙门陆续有从北京过来的宦官任职。
  加之皇帝以史可法为南京兵部尚书,又以路振飞为漕运总督兼淮扬巡抚,着马士英为凤阳总督,令京营悍将黄得功隶归马士英,种种迹象表明,空穴不来风,似乎北京的皇帝真有“南狩”留都之意。
  韩赞周接到扬州来人急报时,正带着他的义子义孙跪在自家韩姓祖牌前烧纸钱。
  这是韩赞周老家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九到年三十这两天,后人必须给先人烧纸钱,曰为“送压岁钱”,以使列祖列宗在地府那边也有钱开支。
  待知江北竟生出贼乱,贼人兵进扬州,援剿都司史德威、甘肃总兵李棲凤、四川副将胡尚友全军覆没,韩赞周慌得连给老祖宗的压岁钱都顾不得烧,火急火了的坐上马车直奔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府邸。又叫人赶紧通知南都守备勋臣魏国公徐弘基及其他勋臣。
  史可法在知道消息后简直是如雷轰顶,当时就自乱阵脚,不等魏国公徐弘基赶到,就连发三道令箭。
  三道令箭都是给距离扬州最近的长江水师郑鸿逵部的,第一道是让郑鸿逵马上率部过江增援扬州;
  第二道是中午发的,却是让郑鸿逵暂不必过江,率水师屯于镇江,等侯新令。
  第三道是下午发的,竟是叫郑鸿逵速至南都军议。
  史可法的谋士应廷吉知道此事后,对其他幕僚急道:“公方寸乱矣,岂有百里之程,一日三调者乎!”
第133章
敢问贵军是否大顺王师?
  史可法真的是乱了。
  除淮安、扬州乃“守江必守淮”之关键外,更在于淮扬丢失将使漕运彻底中断,对于千里外的北京简直是一记绝杀。
  倘若此时河南闯贼闻风南下,则淮扬糜烂必成定局,届时闯贼饮马长江,南都拿什么抵御闯贼!
  另外,扬州城内有援剿都司史德威,史可法视此人如儿子般,因膝下无子去年六月还写信给老家的太夫人,询问是否可认史德威为义子,于族谱中添为诸孙。
  太夫人回信说此事暂不着急,待来年看儿可否添丁再言。
  史可法这才遂罢,否则定早已认了史德威为子。
  几番因素叠加之下,导致惊慌失措的史可法竟是闹了出“不过百里之程,却一日三调”的闹剧来。
  守备太监韩赞周眼见史可法如此慌乱,不得不叫人再催魏国公徐弘基。魏国公此时却不在府内,而是去钟山为其祖先中山郡王徐达上香。等收到消息再急匆匆赶回城中时,已是夜间了。
  “史公糊涂,韩公公何以不制止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