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2/638

  陆四没有看刘定生,只是吩咐了一句:“计时。”
  立时有两个旗牌亲兵将一半人高的物件抬到了陆四马前,此物名自鸣钟,乃是西洋人的计时工具,得自于沈园。
  此自鸣钟据说最早是西洋和尚献给明朝万历皇帝的,因为精思神巧很得京师及江南富人喜爱,所以澳门那边的西洋教士及商人便常年捎带此物卖于明朝富人。
  沈园的主人就买了一座,急于逃命没来得及带上这座钟,结果落在了随后入住的陆四手里。
  因为没有准确的时间计量,以及对这个时代时辰概念的模糊,陆四见到这座自鸣钟自然喜欢的紧,但他没有将此物单纯当做是家里知道时间的工具,而是用在了军事上。
  他需要随时随地都晓得现在是几点几刻。
  于是,这座钟就出现在了兴化城下。
  知道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刘定生不得不咬牙带着陆四分给他的一千名降兵准备攻城。
  面对淮军第一镇近万兵马的威逼,刘定生可是生不出半点反水的念头,他将这帮降兵的军官召集了起来,很是明确的告诉他们一个时辰若拿不下兴化城,陆都督会砍掉他的脑袋。不过在他死之前,一定会砍了这帮军官的脑袋。
  一层一层的重压,一层一层的威逼,使得这一千降兵在攻城时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很快,兴化城墙上空就响起了喊杀声和惨叫声。
  一架架云梯上是奋不顾身往上涌的降兵,他们执盾挡在头上,上面的飞落下面的又迅速攀上。
  攻城的激烈程度远超之前以淮军风字营为主的攻势,那些被发了双甲的死士更是悍不畏死,任凭上面的砖块如何如雨下,也咬紧牙关手脚并用往上飞快爬去。
  观战的淮军视线内,就是单调的下坠、上爬。
  守城的兴化百姓很快就意识到他们守不住了,因为贼人涌上来的太多太多,就跟蚂蚁一般不停的往城上爬。
  终于,有人翻上城,大刀肆意的砍杀在那些手拿木棍的守城青壮身上。
  爆发出惊人战斗力的降兵们没用到一个时辰,仅仅用了半个时辰,更加准确的说是自鸣钟上的指针才走了八个格子。
  “日他娘的,我们连帮降兵都不如了!”
  夏大军呸了一声,他觉得很丢人,特别特别的丢人。
  在他的指挥下,三千多人围了兴化城一个多月都没能拿下,而现在一帮被陆四兄弟收服的降兵仅用了半个时辰就把城破了,你说他丢不丢人。
  蒋魁、宋五他们也都是一脸通红,除了丢人外,他们也有自己好像不行了的感觉。
  当初在淮安分兵时,陆四兄弟和他们带的人差不多,可人家陆兄弟不仅打下了扬州城,如今更是领了一镇的精兵过来,他们却在兴化被人家搞得灰头土脸,兵没扩充多少不说,反而折损了好几百人,这人比人可气死人了。
  陆文亮却没什么丢不丢人的感觉,反而很自豪,这帮降兵能打不正说明他家兄弟能干么。
  但是,有件事他必须提醒自家兄弟,所以他走到堂弟边上,低声道:“小四子,这城既然打下了,你可不能再下令屠城啊。”
第174章
淮军第一镇
  陆文亮的担心是多余的,陆四从来没有想过屠城。
  他只会杀人。
  杀应该杀的人。
  不杀人,他哪来的钱财维持淮军运作,又哪来钱财赏赐那帮卖命的降兵。
  做人厚道也要公平,陆四就这么个理,谁给他卖命,他就给谁好处。
  早在扬州开拨之前,陆四就召集降兵于扬州梅花岭下训令,所令只一条,自即日起,但凡随淮军出战五次者,不问胜负,只问进退,凡进者皆可为淮军正兵,拿正饷、食正禄;出战十次者,斩首五级,可晋一级。
  以此类推,出战次数越多,斩级越多,则晋职越高。若非随淮军同战,而是独自出战,除记出战一次,上下又可得战后缴获两成。
  此为赏。
  一人不进者,斩同队;一队不进者,斩同营,又为罚。
  赏罚分明,治军之前提。
  那么,刘定生所率出战降兵独自攻打兴化城便当记出战一次,并可得城中缴获财富两成。
  两成缴获看着多也不多,少也不少,却足够这些降兵为之鼓舞了。
  而不管降兵是胜还是负,对陆四都没有坏处。
  胜了,再战,一次又一次,便是淮军可用之精锐。
  败了,再战,一次又一次,活下来的同样也是淮军可用之精锐。
  区别只在于死的是降兵,而非淮军嫡系。
  说白了,就是如何使炮灰在一次次战斗中变得可信任,也可用的一个谁都会的简单法子。
  视线中,已有上百降兵攀上了城,不管兴化城内动员的百姓如何顽强,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失守没有任何悬念,只看究竟要死多少人。
  先前夏大军指挥风字营和徐和尚的新二营之所以迟迟无法破城,一来是因为他们缺少攻城器械,在第一次攻城失利后他们就基本上只能“望城兴叹”;
  二来是兴化境内有多股反淮势力在“活跃”,这就使得攻城淮军无法安心破城不说,还被那些地主士绅拉起的队伍分散了兵力,否则不管这些人淮军的粮草输送就成了大问题。
  夏大军之所以命人屠了三个村,就是因为被这些反淮队伍搅得方寸大乱,以致失去理智。
  说白了,兴化城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不是因为守城的乌合之众有多么能打,而是攻城的淮军人少同时没法使出全力。
  当拥有大量攻城器械的淮军主力赶到,兴化城的失陷就是定局了。
  “夏兄弟,别多想了,打不下来不是你不行,而是我给你的支持太少。”
  陆四翻身下马走到一脸羞愧的夏大军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攻城的那帮降兵道:“这些人以后就归你这个旅帅带了。”
  “啊?好!”
  夏大军大喜,他是昨天才晓得自己被任命为第一镇第一旅旅帅的。
  .......
  淮军已经是家大业大,现有兵力不计淮安那边已高达四万人。
  其中,扬州地区的淮军就有旗牌队、铁甲卫、新一营三千余,南下河工又有四千余,降兵则多达八千余,总兵力高达一万五千人。
  此外,通州、泰州又有以程霖新一营、沈瞎子的沈字营为主力的九千多人。
  这也是陆四倍感惊喜所在,当初他只给了程霖、沈瞎子不到三千人“东征”,没想到这两人不但靠这三千人拿下了泰州、海州的广大区域,还将部队一下扩编到近万人。
  战果之大,扩兵之多,让陆四对卖油郎和扶重的真是刮目相看,也不禁想到前世某支军队中那些大半都是农民出身的将领。
  一个连拉出一个营,一个营拉出一个团,一个团拉出一个旅...
  如果不是程霖和沈瞎子那边也没有缴获到明朝水师的战船,陆四认为这两个大字不识的傻大胆说不定都能把江南给他扫平。
  盐城、兴化这里有夏大军的风字营,徐和尚的新三营,辎重营以及其余盐城县各营,虽然因为兴化这块粪坑中的石头使得夏、徐、蒋等人没法扩大战果,也没法扩军,但也有七千多人。
  如此,加上宝应广远那边,高邮的二陈,仅从账面计算,陆四领导的淮军南路军就已经多达三万七千余人,这个兵力和留在淮安城的北路军差不多,实力却是远超北路军,这是绝对没有疑问的。
  此外淮军老营已收纳八千余将士家属,不过老营都是老人妇孺,所以不计战兵。
  高达四万人的南路军,军制最高不过营一级,各营兵力也不相等,有多有少,指挥系统也乱,且散在各处没有形成“主力”这一概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淮军“高速”发展的需求,更加不能适应即将到来的抗清斗争起大兵团作战的要求。
  故而,早在从六合回来的路上,陆四在考虑“清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改编淮军。
  按理,他陆文宗既当了大顺淮扬节度使,那么淮军就当按照顺军的营制进行改编,成为真正的大顺军,但陆四没有这样做。
  原因是顺军的军制也比较乱,主力是五营十二将,什么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之类的,地方又有卫帅、掌旅、都尉、部总等武职,此外还有大量明朝的降将降兵,什么总兵、副将之类的明朝官职在顺军中依旧存在,权属指挥跟淮军一样也是乱得一塌糊涂。
  估计顺军高层肯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他们现在忙于东征北京顾不上来。
  陆四这边却是要马上着手淮军的“正规化”,在考虑淮军实际情况后,他决定在什、哨、队、营原基础上再加标、旅、镇三级。
  即10人为一什,30人为一哨,90人为一队,270人为一营,840人为一标,2520人为一旅,7560人为一镇。
  此外,一队配旗牌兵2人;一营配旗牌兵10人;一标配旗牌兵30人;一旅配旗牌兵100人;一镇独设旗标840人,镇再辖骑兵一营,铁甲一标,这样算下来,一镇便辖官兵10500余。
  定下镇制后,陆四没有马上将所辖近四万淮军一下编成四个镇,而是先建一镇,通过这个新镇的军事系统磨合淮军精锐,使之先成为主力,拥有大量实战经验丰富的军官后再建第二镇。
  否则,各镇和从前的各营又有什么区别。
  这个第一镇,陆四是亲自统领。
第175章
小四子的戾气越来越重
  现在是主力,将来更要为第二、第三、第四乃至更多镇提供军事人才和各级主官的第一镇,实质就是陆四为淮军创建的大号军官教导团,甚至称之为淮军的中央军校都不为过,那么陆四必定要亲自统领,主抓第一镇的训练及军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2/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