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638

  相较雨后春笋出现的这些乡野团练,张鹏翼部的乌合之众不值一提。这些乡村“土贼”不仅人数众多,更实际控制广袤农村,因此不解决这些土贼,淮军就无法从乡村征收粮食,没有粮食养兵,又何谈替大顺经营淮扬。
  情况跟前一阵的兴化很相似,不同的是兴化境内的反淮力量被整体包围在淮军势力范围之内,并且因为境内河道湖荡众多原因,这些反淮力量无法流窜作战。
  北边这些团练乡勇就不同了,他们拥有的骡马恐怕比淮军还多,已经具备陆四前世那支纵横中原的“捻军”雏形,所以若不尽快解决这些团练乡勇,就算陆四重新收回淮安,淮军也会因为境内存在的大量“土贼”不得不派兵再次“清乡”,从而无法执行陆四向北发展的“御敌于根据之外”的政策。
  这可真是个头疼的问题,要是一两个县如此,陆四毫不担心,他的长刀很是锋利,大不了再杀个人头滚滚。
  可那是相当于后世十几二十个县范围的“土贼”,就算淮军能分兵四下清剿,等到把这些土贼剿光,恐怕北边的真满州大兵已经赶着二十万绿营到家门口了。
  真是日他妈妈蛋,陆四暗叹造反真不是人干的,事太多啊。
  “其实解决办法并不难,”
  见陆都督苦闷无计可出,郑标暗中一喜,旋即提出自己的策略,即派人广而告之大顺永昌皇帝登基,再以大顺名义招降那些团练乡勇,授予他们为首的大顺官职。
  “有可用的编为淮军,不可用的都督可行免赋之策,使土贼自行解散归农...只要我大顺不坏土贼利益,土贼又如何会与我大顺为敌。”
  听完郑标所言,陆四意识到他恐怕要走上同地主士绅合流的道路了。
  屠龙英雄变成了那条龙。
第206章
淮阴侯陆文宗
  昌平,大顺永昌皇帝行营大帐,明内廷尚膳监掌印太监杜勋正跪在李自成面前。
  “听说崇祯叫襄城伯李国贞督师来打朕,朕问你,这北京城里还有兵么?”
  李自成“吧嗒”抽着旱烟,他对杜勋这个太监没什么好感,要不是宋军师说得派个人进京去劝崇祯投降,压根不会召这人过来。
  杜勋忙恭声道:“回陛下话,京城之中名有京营数万,实则兵卒俱为老弱,根本不堪战守,奴婢以为我大顺军只要至城下,这城内守军必定望风归附,不须将士奋勇,他们自个就得开了门。”
  “一路过来,不是他开门就是你开门,明朝的官啊兵啊都成了朕的官兵,搞得朕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李自成笑着敲了敲烟袋。
  东征以来,明朝除了那个周遇吉带兵在宁武关顽抗外,其余明将大多望风而降。民心更是在顺,顺军到宣府时,城中军民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
  京畿百姓更是人人皆望大顺王师,对明朝将亡幸灾乐祸,北京城内皆说闯王来了就给贫民每人五两银,这会都伸着脖子等闯军进城呢。
  人心如此,李自成岂能不高兴。
  军师宋献策挼须问道:“崇祯在干什么?听说他下旨调辽东巡抚黎玉田、辽东总兵吴三桂、山海关总兵高第,还有那个山东总兵刘泽清进京勤王,消息是否确实?”
  杜勋点头道:“不假,崇祯是给这些人下了旨。”
  宋献策“噢”了一声:“他们来了么?”
  “一个都不曾至。”
  杜勋摇了摇头,“山东总兵刘泽清拒不奉旨,听说带兵南下淮扬去了。关门那边辽东总兵吴三桂上奏说入卫京师就要弃关,他们手里有几万百姓须要一同带往京师,所以一时半会来不了。”
  闻听此言,同样也在抽旱烟的刘宗敏不由晒道:“这吴三桂明明是害怕我们大顺不敢进京,偏找借口。”
  “人家害怕咱们不好么?这样也省得再打了,少死点人不好么。”
  李自成笑了笑,示意杜勋起来,然后对他道:“你替我进京跟崇祯说一下,只要他让出江山我便不杀他,他的儿女我也不杀,以后安心做我大顺的臣民便是,丹书铁券什么的朕就不弄了,反正他崇祯放一百个心便是。”
  “奴婢晓得,奴婢这就进京去!”
  杜勋暗自大喜,李自成将劝降崇祯这等大事交给他,可是别人争都争不来的大功啊!
  宋献策微微一笑,补了一句:“陛下以后也是要用内侍的,你辛苦些,将来总还能大用。”
  “是,是!”
  杜勋还算沉稳,没敢将喜色露在脸上,起身缓缓退了下去。
  “你们说崇祯会让出江山么?”
  李自成将烟袋放下,随手拿起一张肉饼咬了起来。
  刘宗敏和宋献策随意坐在桌边,虽说大顺已经立国,且有各项礼制,但他们都已习惯如此,且在军中也没那么多讲究。
  “崇祯性格刚强,不会开城出降,杜勋料想说不动他,我看这崇祯多半会寻了短见。”宋献策猜测崇祯会殉国。
  “唉,降朕又有甚为难,我李自成又不是小鸡肚肠之人,怎会容不了他?降朕总比死了好吧...其实原先你们叫朕登基称帝东征京师,那会朕倒是想来着崇祯要是与我议和,割了西北给朕便罢了,现在,这江山朕是不要也得要了,谁个知道这明朝的兵都不肯打了呢。”
  月余就打到了北京,进展之快李自成都有些吃惊。
  “这是陛下威望所至,也是人心向背,大顺代明已成定局,陛下莫要再想其它。”说完,宋献策却皱了眉头道,“不过吴三桂和高第不敢进京来倒是麻烦。”
  刘宗敏奇道:“军师,他关宁兵不敢来不好么?”
  宋献策摇摇头:“好也好,不好也不好。”
  李自成“嘿”了一声,将肉饼扔在桌上,道:“军师说话怎的又弄玄虚了,昨个好法,昨个不好法嘛?”
  宋献策轻笑一声:“好在我们可以轻松拿下京师,毕竟宁武关一战我军损失七万人,他关宁军真要力守北京,我军恐怕要付出很大伤亡才能拿下。”
  李自成点了点头:“那不好在何处?”
  “吴三桂他们驻在关门,离京师不过百里之距,若不肯归降对我大顺实是肘腋之患。另外,臣担心他们会勾结满州鞑子。万一这满州鞑子趁我大顺新占京师立足不稳和关宁军一起来犯,以我入京之军力怕难以抵挡,故臣以为须再调些兵马进京才好。”
  宋献策不无道理,据顺军细作探明,关门那边明军约有三四万人,而关外满州鞑子有十万劲旅,顺军这次随皇帝到北京的不过十万出头,其余兵马都留在各处监视那帮降兵,所以关宁军真要勾结满州鞑子入寇,兵力这一块大顺便是落了下风的。
  李自成却不以为然道:“这件事朕也一直在想,不过我认为军师多虑了,吴三桂他们有四降于我的道理,岂会勾结满州鞑子。”
  宋献策忙问道:“陛下所言四降是指?”
  李自成道:“其一,唐通、白广恩等关宁旧将朕悉数重用,吴三桂他们看在眼里便知朕对明朝降将一视同仁,都予重用,如此自不会疑朕不用他们。”
  宋献策点头称确实如此,又问其余三降。
  李自成所言其余“三降”乃指关门明军与满州鞑子打了二十多年,双方士卒水火不容,所以不可能勾搭在一起。此外顺军和关门明军没有多大恩怨,降顺于那帮明军而言没有心理抵触。
  “这其四嘛,我李自成毕竟是汉人,不是什么鞑子,仅此,难道不够吗?”
  李自成摊开桌上的京师地图,雄心勃勃道:“且不说关门明军是否会勾结满州鞑子入关,就是朕这大顺新朝鼎立之后,朕也要提雄师出关会会那鞑子,要不然他鞑子就会把朕的大顺当成明朝一样欺负了。”
  宋献策一脸感慨道:“陛下睿谋宏远,烛照虏情,洞悉深远,实非臣所及!”
  “陛下英明神武,英明神武,”刘宗敏个大老粗翻来覆去就这四个字。
  “行了,少拍朕的马屁,如果连你们两个人都要拍朕的马屁,朕的大顺怕是不比明朝强多少喽。”
  李自成笑着一挥手,“拿下京师后,叫唐通去关门劝降吴三桂他们,便直接对他们讲,只要来朝见朕这新主,朕不会亏他们。”
  “是,陛下。”
  宋献策应了声,又说道:“河南副使吕弼周上奏说已经拿下徐州,现正和董学礼挥兵攻打宿州,不过淮安正被明军围困,据说围城明军有黄得功等人,兵力不少也颇能打,而且刘泽清南下,吕弼周和董学礼手头没多少兵马,没法两面同时对敌,所以希望陛下能够调派援军给他。”
  “那个刘泽清不肯勤崇祯的王,倒是给吕弼周他们添了麻烦,不过朕现在哪有兵马调给他。”
  李自成想了想,“董学礼还是不肯用命,这样吧,你明天叫老牛替朕拟个旨意给董学礼,封他为定南侯。”
  “陛下英明。”
  宋献策不是拍马屁,而是李自成这道册封的确能激励董学礼卖命,前天也刚封了唐通为定西伯、白广恩为桃源伯。
  这也是牛金星给李自成出的主意,就是通过封赏明朝降将爵位稳固他们,使之甘愿替大顺卖命。
  只是这次直接给董学礼封侯,也有些让宋献策惊讶,他认为封个定南伯就行了。
  但细想淮扬地区关系大顺能不能平定江南钱粮重地,意义重大,酬以侯爵也说得过去,便没有反对。
  刘宗敏却不乐意了,嘟囔一声:“陛下,这么个封法,咱们大顺的侯爷是不是太不值钱了?”
  宋献策忙道:“汝侯这就不知了,那董学礼乃是杂侯,如何能与汝侯这真侯比呢。”
  “且封着,眼下咱们抽不得身子,还得指着人家替咱们打天下呢。他董学礼要不肯出力,这淮扬就定不下来,不拿下淮扬,将来怎么渡江?总不能北边是我大顺,南边还是他明朝吧?宗敏,你莫使小心眼子,大不了等这天下一统后,朕给你封王就是。”
  李自成“哈哈”一乐拍了老伙计一下,想到淮扬还有个大功之人,一时想不起来,问宋献策道:“那个谁来着,朕封他做节度使的那个?”
  “陛下,是陆文宗。”宋献策提醒道。
  李自成问道:“他被明军给围在淮安城了?”
  宋献策道:“那倒没有,吕弼周说刘暴派人给他送过信,陆文宗已经拿下扬州了。”
  “噢?拿下扬州了!”
  李自成大喜过望,一拍桌子,激动说道:“这陆文宗真是我大顺的功臣啊,给他封侯,给陆文宗也封侯,封个什么侯呢...淮安是不是就是淮阴?”
  宋献策说是,李自成于是竟说就给陆文宗封淮阴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