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8/638


第214章
不跟舅舅造反可惜了
  大伯陆有才连陆家族人都想到了,哪里想不到女儿女婿。
  陆文亮派人到海子里找二叔、三叔时,陆有才便让他把妹妹一家接来。
  娘家兄弟们扯旗造了反,陆小巧肯定得跟娘家人一起,可她男人李双喜却是个胆小怕事的人,说什么你娘家造反是要杀头的,可不能跟他们混到一块去,万一叫官府捉了去都没地方喊冤。
  陆小巧再怎么想回娘家毕竟是嫁了人的,将来死了也是李陆氏,男人不让去也没办法,便托人带话给哥哥文亮让他们多加小心,万一打不过官兵就往海子里跑。
  这陆家姑娘倒是有点心,那海子里延绵几百里都是滩涂,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芦苇,别说藏她娘家兄弟几个了,就是把她娘家兄弟拉起来的队伍全藏进去,也够官府好一阵找的。
  女婿不肯来,陆有才也没法子,也是疼闺女在海子里吃苦,叫儿子捎了一百两银子,又置了些用得着的东西用车装了送去。
  东西李双喜没要,叫送去的人又拉了回来,银子倒是留下了,却是想着将来就算老婆娘家坏了事,他老实本份的也能跟官府撇清,毕竟左邻右舍都能证明陆家的东西他可是一件都没要,造反的事那就是更加没掺和了。
  这是既想讨舅子们的便宜,又不想沾麻烦。
  大姐夫做的也忒不厚道。
  送东西过去的人也是陆家的一个族人,和陆小巧两口子说话间提到了淮军在派人找她那两叔叔的事。
  小巧也不晓得两个叔叔究竟在哪替人烧灶,而且小四子他们就算没造反,按理两个叔叔过年也应该回家,怎么就一点音信也没有的?
  这事透着古怪,李双喜虽然不想掺和陆家造反的事,还是顺嘴说了件事,就是听说海子里有些盐贩子会去哄外地人过来烧灶,到地之后却是不让再走了,有敢跑的就叫打手把人弄死扔海里,更有手段恶毒的把人腿打断弄瘸,这样就是想跑也跑不掉。
  这事可不得了,那陆家族人生怕陆有文哥俩也叫盐贩子扣了赶紧回去报讯。
  陆家一门就小巧一个女娃,打小叔叔们就疼她,听说两个叔叔可能叫盐贩子弄瘸扣了,陆小巧当时眼睛就红了,吓的赶紧托人四处打听,没想到正着急时儿子李延宗却突然不见。
  这个李延宗可是叫陆小巧两口子头疼,打小就不肯读书,成天学人家舞刀弄枪,稍大后长得五大三粗的,一天到晚跟附近几个不学好的混在一起成天偷鸡摸狗,隔个三五天总有附近的人摸到陆家闹,把陆小巧两口子脸都丢尽了。
  眼瞅着过了年延宗就十七了,陆小巧想给儿子讨个媳妇,好把心收收正经过日子。但他儿子在附近人眼里就是个不学好的,哪家肯把姑娘嫁过来?
  实在没招了,陆小巧便想托人说个侉子,没想娘家兄弟那边竟然造了反,一慌乱自是顾不上给儿子说媳妇。李双喜没要老丈人送来的东西却留了那一百两银子,其实也是想用这钱给儿子讨媳妇。
  儿子的失踪急坏了陆小巧两口子,问那几个平日和儿子一块玩的狐朋狗友都说不知道。最后还是闺女春兰偷偷跟娘说,大哥是去找二外公和三外公了。
  大人都找不到,这小子能去哪找?
  .........
  李延宗是不晓得二外公和三外公叫哪处的盐贩子给扣了,可他平日和人厮混时也晓得这海子里有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猜测两个外公八成叫盐贩子扣了当黑工。
  听说舅舅们扯旗造反,李延宗就想过去投奔,他才不像他爹那样胆小怕事。但又怕四舅不重视他,所以便想独自把两个外公找回来,证明一下自己。
  因为不知道在哪,李延宗离家之后就到各个地方打听,风餐露宿,没吃的就偷人家东西吃,好几次险些被人家捉住打死。但哪怕再苦,延宗都没想过回去,就是一心要把两个外公找回来,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经过两个月的多地辗转,跟个乞丐似的李延宗终于在通州小洋口听人说了一件事,就是当地有北边盐城县的人被扣在这里当灶工。
  事实果如李双喜猜的那样,陆有文兄弟俩去年听人说海子里煮盐有钱赚,就想给儿子们挣点老婆本,兄弟俩高高兴兴收拾东西便去了,结果到地方之后就叫人家关进了海边的棚子里。第二天又将他们弄上船运到了离家两百多里的小洋口,不过他兄弟俩不知道地方是什么。
  下船之后就同一块被骗的十几个人被人拿刀子赶去干活,每天天不亮就要去滩涂割芦苇回来晾晒,太阳出来再烧灶,没日没夜的。
  吃的是发霉的米,就着海里的咸鱼什么的,几个月下来兄弟俩活脱脱的瘦了一圈,眼眶子都凹了进去,当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李延宗也是胆大,竟然偷偷摸了过去,结果真见着两个外公被人押着在那烧灶。
  这小子想都不想直接抄了一根木棍从背后摸去,先是一棍子砸在一个监工的后脑勺上,再一棍子砸在拿刀的监工腿上,然后上前夺过刀就砍。
  监工的有四个人,长得也是五大三粗,可谁也没想到会冒出个小子来,且下手迅速且狠毒,都没来得及反应便叫李延宗剁翻在地。
  杀了监工后,李延宗拉着两个没认出外孙的陆家老兄弟往外跑,结果发现两个叔外公的腿上都锁着铁链。
  从监工尸体上摸到钥匙开了链子后,李延宗又帮其他人开锁,然后让他们先跑,自己则留下来把窝棚给点了,然后又在芦苇荡里到处放火,瞬间火光冲天。
  附近的盐贩子急于灭火,也没察觉有人潜了进来,李延宗就这么趁乱带着两个烧灶烧傻了的外公和其他人跑了出来。
  爷三担心叫盐贩子追上,一路专走偏僻小路往北边走,两天后遇上一队打着淮字旗的兵丁,想着娘说过舅舅们造反拉的就是淮军队伍,李延宗便叫两个外公躲好,自个去找那队兵丁。
  一听大都督的父亲和伯父还有外甥就在自己的辖区,正在执行清乡的沈瞎子赶紧从县城过来将三人接了过去,然后派人快马往扬州报讯。
  扬州又往盐城报讯,盐城再往安东。
  陆四外甥救人的经过也是惊奇,于左右道:“这外甥不跟着舅舅造反真是可惜了!”
第215章
亲朋好友齐造反
  淮安总兵张鹏翼出降那天,李延宗被盐城知县宋庆派人送到了安东,同他一块来的还有四个陆家的年轻人,分别是陆有德、陆有贵,陆文才、陆义良。
  这四人是去兴化当县令的陆有学挑的人,算是陆家年轻一代能拿得出手的。陆有德和陆文才两个还上过几年社学。
  相比大伯陆有才的女婿李双喜极力和陆家撇清关系不同,陆氏一族是全员参加淮军。
  用陆有学的话讲,只要没出五服的都来干了,没法子,谁让他们姓陆呢。
  四个陆家年轻人都是二十岁左右,按“有文广义”的班辈来说,陆四得管陆有德和陆有贵叫叔叔,不过这两位叔叔来的时候肯定被陆有学点拨过了,所以见到族侄后直接按军礼见过,半点长辈的架子都不敢有。
  陆四也尬尴,族叔是不假,往上推三代一个老太爷开的枝散的叶,可两位族叔年纪和他相仿,那一声叔父真是叫不开出口,好在这两位族叔也很自觉,省了他陆都督不便。
  陆文才这个平辈兄弟比陆四小两岁,那个陆义良比陆四大两岁,却是晚辈,所以管陆四叫“四爷”。
  陆四对这四个陆家年轻人比较满意,让识字的陆有德和陆文才在郑标手下先干着,让那不识字的陆有贵跟第二旅的标统杨祥学本事,而那个管自己叫四爷的陆义良则直接带在身边。
  陆四希望这四位陆家年轻人能够多学本事,好生磨炼,要是能得淮军上下认可,将来就要和广远一样独当一面南征北战去,谁让他们姓陆。
  宝应一战,侄子广远犯错甚多,但淮军上下却没有人指责这位少都督,反而均是佩服广远遇强不怯,敢于一战。
  被淮西兵撵的不敢止步回头的降将李棲凤听说此事后也感慨道:“这位少都督天人也。”
  高歧凤在给都督的上书中也道:“心为气城,兵为城城,心固则气固,兵固则城固。少都督不惧强敌,仁义为先,宝应军民无不敬服,虽败犹荣。”
  陆四对侄子显然也是认可的,夫战,勇气也。
  活命也好,救人也好,凭的就是心性,心性若失,便是常胜将军亦不足用之。如那田雄、马得功、董学礼之辈哪个不是良将,用兵有方,谋定而动,未虑胜先思败。然此辈人,哪个能用之。
  广远这一战折兵两千余,损了吴友福和陈大江这两位老兄弟,但却赢了人心,诚如高歧凤所言,现在的宝应已经成了淮扬地区最支持淮军的一县。
  县中青壮积极从军,老人妇孺积极输粮,上下同仇敌忾,已然视那明军为仇寇。短短数日,往宝应城中投军的青壮多达七千余,就是那乡间的地主也使长工将粮食装于大车送于城中,言称淮军保卫乡梓,家乡父老理当出力。
  这个人心不是淮军光靠刀枪就能得来的,长刀锋利是能得民心,可只要长刀稍微受挫,钝了,那民心必然反嗜。
  陆四相信,现在宝应数十万百姓哪怕是满清大军开来,也会同淮军一共生死,如那江阴城中的数十万人般。而若无此勇于救百姓的事迹,怕那满州大军开来,宝应孤城独守也,县中人等个个冷眼旁观,谁个肯“从贼”,“助贼”。
  仅此,广远有功。
  将为兵之胆,经此一战,这第二镇的军胆便算打出来了,只要广远这孩子活着,那几百随他同生共死的淮军将士们也必然会成为淮军的新精锐。
  广远之缺在于过于太平。
  所谓太平乃指淮军起事后广远未有大战经验,无论是指挥才能还是临阵经验都不足以应对淮西劲敌。
  陆四手中也没有什么名将能派去给广远当老师,但他知道这孩子一定会成熟起来,因为这孩子肯学。
  宝应一战教训很多,可不管是明军还是清军,淮军迟早要和大规模骑兵集团较量。
  所谓晚打不如早打,宝应一战总结的教训和经验对目前的淮军而言,那真是宝贵的财富。
  没有人能从一个学步的孩子变成挥舞巨斧的勇士,就是李自成、张献忠这两位大师也是从被人家揍成狗开的局。
  在放广远留在宝应的那刻起,陆四就是放手让这个侄子自己去干,自己去学,如果败了丢了命,大不了就是侄死叔再死。
  这年头,不就是死中求活么。
  .........
  陆四是第一次见到外甥,身体的原主人可能见过几次,但他真的是第一次见。
  看着这五大三粗,比舅舅还要壮实的外甥却有点害怕自己,不敢上前,陆四笑了起来:“见舅如见母,你怕舅舅干什么?”
  17岁的李延宗小声道:“人家说舅舅是万人敌。”
  “舅舅不是万人敌,舅舅说不定都打不过你小子,”陆四有些好笑的拍了拍外甥的肩膀,“以后跟着舅舅干,舅舅当不了万人敌,你小子得当。”
  “好!”
  李延宗点了点头,犹豫了一下又道:“不过舅舅最好给我爹写封信,我怕他会过来带我回去。”
  顿了顿,“我爹其实笨的很,哪有舅舅们造反,他这个做姐夫的能独存?我这个做外甥的不被官府捉去砍头?”
  “吆,你小子蛮聪明的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8/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