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3/638

  李二狗茫然摇头,他打小就被他娘二狗二狗的叫着,哪有什么大名。
  陆四想了想,欣然说道:“你们以后都是做官的人了,得有个像样的名字,总不能二狗二狗的吧,这样吧,既然你没有大名,我就给你起一个,便叫得功吧?如何?”
  “得功?”
  李二狗很是茫然,边上花点王却是意识到什么,赶紧拉了他一下,“还不谢侯爷赐名!”
  “啊?”
  李得功忙“扑通”跪下,“李得功多谢侯爷赐名!”
  陆四又问苏六和花点王:“你们二人有大名吧?”
  苏六赶紧摇头:“回侯爷,小人没有大名。”
  “那就叫进忠吧。”
  陆四随口便赐了苏六进忠之名。
  “侯爷,小人是有大名,但小人觉得三桂这个名字不好,可否请侯爷赐名?”花点王脑子转的很快。
  陆四一愣:“你叫三桂?”
  “是,是。”
  “三桂这个名字是不好,你以后别叫三桂了,我看叫进功吧。”
  说完,陆四看向一边的王二,“你觉得本侯给他们三个的赐名如何?”
第236章
我说崇祯没死就没死
  进忠,进功,得功。
  这三个名字表明了陆四的态度,那声“本侯”也让王二这个算命先生的思想觉悟得到了升华,终是放下了心中执念开始正视自己的处境。
  次日,王二便被委任为“清盐使”,率兵丁七百余前往海子整顿盐务,打击不法豪强,并解救被盐贩私扣百姓。
  为了让王二这个“清盐使”看着更像正经官职,陆四还特意给扬州的淮扬通会刘暴写信,请刘暴于海子某处择一地方设立清盐使司,并归刘暴直接负责。建议这个清盐使可向大顺中央奏定为正四品。
  当日,升苏进忠为沐阳都尉,升王进功为山阳都尉,升李得功为桃源都尉,各领兵1500人军下听用。
  郭老四和邱三这两个未参与城中内讧的首领,陆四也没有加以排斥,升郭老四为赣榆都尉,命其领军前往收复赣榆县城。
  升邱三为东海都尉,领所部千余兵同沈廷扬部一同前往海州,营建海州水师大营。
  至此,北路军一万七千余人基本被整编完毕,上下情绪稳定。
  陆四又听取郑标的意见,发动安东、沐阳、赣榆、东海等地的“土贼”及百姓修建海州直达盐城的道路,这样淮军就有两条直趋北方的路,而不是只能走运河这一条路。
  海州境内除明军少许残兵外便是刘泽清的兵马,不过刘泽清现在徐州和董学礼拼命根本顾不上海州,因此已经得到海州大部分土贼支持的淮军完全能大摇大摆进入海州。
  等到陆四亲率淮军主力北上,刘泽清就是明知海州落入淮军之手,也无力回天。
  余淮书的尸首早前被孙武进秘密葬在城外,陆四没有前往凭吊,搞个什么哭祭的鬼把戏自欺欺人,只叫人给余家送去白银五百两以为安家之资。
  死于淮安之乱的七千余北路军将士,但能知道姓名找到家人的,均给予十两左右不等的银钱,非抚恤之名,而是以救济的名义发给。
  淮安之乱基本上是冷处理,陆四没有深究参于此事的任何人,更无意于军中掀起对余淮书的批判。虽然清算会让淮军的思想得到高度的统合,时间却不允许陆四这样做。
  真要清算的话,一个“投降主义”,一个“妄图分裂淮军”的罪名就足以让淮军上下认知到余淮书路线对淮军的恶劣影响。
  三月二十九日,宿州的吕弼周转来大顺军攻占北京的好消息,此时距离崇祯自缢已是过了十天。同时,吕弼周催促陆四早点领兵北上,因为董学礼的压力越来越大。
  北京的沦陷让刘泽清跟疯了一般,天天督兵猛攻徐州,为了消耗城中顺军物资,这家伙甚至还将附近掳来的百姓押来强行攻城,用百姓尸体去填徐州的护城河,消耗城上的火器和箭枝。
  其实陆四有些困惑,按刘泽清反复小人的性格,此时既知北京沦陷,崇祯自缢,那他还拼个屁的命,直接易帜降顺学山西、宣大那帮明将一样摇身一变成为顺军不是很好么。
  郑标给出的解释是刘泽清名声太臭,以致连大顺都不会纳他。
  陆四觉着可能是这个原因,而且纳降不是简单换个旗号这么简单,要给出地盘,给出粮饷。
  然而蛋糕就这么大,山东又是京畿眼皮底下,虽然被清军祸害了几次,但山东相对河南,河北而言还算好的,如此一来,大顺中央的军头们哪里就容刘泽清这个败类继续在山东做土霸王。
  陆四将北京沦陷的消息通告了全军,也向扬州刘暴转告,可与此同时他却隐瞒了崇祯已经殉国的消息,反而让郑标派人散布崇祯并未殉国,北京沦陷当日这位天子出城逃到天津并有可能从海路南下的谣言。
  郑标不解,问为何要这么做。
  “若叫南都知道崇祯已死,三子皆未逃出,他们就会考虑拥立何人为新君承继明室,虽说拥立哪个宗室要半上一会,但最终还是要弄一个皇帝出来.....所以,咱要说他崇祯没死!”
  陆四才不会让南都立马出个新帝出来,只要他这边封禁道路,再往江南大肆传播崇祯未死消息,南都想要弄清事实真相,至少得一两个月,到时候再拥唐拥桂什么的,又是个把月,有的折腾。
  而他,可是念念不忘福藩的。
  .........
  自江北淮贼兴起,先占淮安,后夺扬州后,南京方面其实就收不到任何北方传来的邸报。
  史可法瓜洲之战的真相,南都的百姓不知道,勋贵大臣们又哪里不知了。
  知道又能如何,他们哪个又有史可法的骨气敢与淮贼对峙呢?
  谁又敢嘲笑史可法无能?
  谁敢带兵去江北平贼!
  朱国弼的下场在那,听说为了将这位抚宁侯赎回,他那小妾寇白门只带了个丫鬟就渡江去见贼首,单这份勇气,南都城中谁敢与之相比?
  后来听说那寇白门为了七百多被贼人俘虏的官兵能够释放,变卖了所有产业,又开局筹金万两用于赎人,这份侠义心肠,南都城中又有谁能比?
  那些渡江归来的官兵们都说寇白门是观音菩萨转世呢!
  史可法这边之所以听了魏国公劝渡江回南都,而不是执意在瓜洲殉国,除了贼人压根不搭理他外,最大原因就是魏国公那句“北京若危,半壁还要依仗于公。”
  想到大明的江山社稷都在自己肩上,史可法便重新振作,回到南都便召各衙门大臣、守备太监、勋臣齐来商议再行调兵渡江平贼之事。
  然而议事堂内,南都一帮人都是眉头紧锁,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谁也说不出个丁丑子卯来。更有人从头到尾盯着屋上梁看,除了叹气还是叹气。
  兵,是没法调了。
  史可法亲自指挥的这一路好歹还过了江和贼人打了一仗,京营那一路是直接半道哗变,连贼影都没见着。
  就军心士气而言,现在哪里还有兵将敢渡江平贼?
  倒是有人提出如今除了调兵平贼外,更应治那镇江总兵张天禄临阵脱逃之罪。
  结果,史可法犹豫半天,以恐张氏兄弟降贼为由竟揭过此事。
  最终,众人达成共识,就是由史可法领衔发布“号天下臣民起义勤王捐赀急事”的南都公檄,檄文中提到“南北之耗莫通,河山之险尽失”之类的宗社危情,但檄文中除了大义凛然的话外也没什么实际措施,如果说有,就是号召百姓捐钱。
第237章
大丈夫死亦五鼎烹
  三月二十八日,水师总兵官郑鸿魁急报南都,说有副总兵郑芝豹拼死护卫漕运总督路振飞突围至通州沿江,他已令所部水师官兵乘舟接回。
  南都自与淮扬失去联络后,皆以为路振飞已经身死,不想他竟然突围,史可法立派幕僚万元吉前往迎接。
  内守备太监韩赞周却称路振飞乃皇帝亲授漕院,今淮扬虽沦于贼手,但路振飞并未降贼,节气犹张,故只以区区本兵幕僚相迎,恐叫人诟病,也会让随路振飞突围的将士寒心。
  韩赞周意可使一勋臣代表南都前往,并携大量犒赏。
  史可法不置可否,魏国公徐弘基做主命诚意伯刘孔昭前往郑鸿魁处。
  刘孔昭乃那开国功臣刘基后人,其祖上得封诚意伯。但据说就是因为他祖上刘基对大明没有诚意,反而始终心怀故元,更欺瞒太祖皇帝承认蒙元法统,所以后来太祖皇帝为了敲打刘基,才给他封了个诚意伯。
  魏国公让自己去接人,刘孔昭虽然不愿意也不能不去,结果人是接回来了,但也给南都带来了一个惊天噩耗——北京已经沦陷!
  这个消息可不是刘孔昭半道听谁嚼蛆得来的,而是那拼死突围的漕运总督路振飞亲口说的。
  饶是南都群臣都已做好北京沦陷的心理准备,但还是被这个消息惊得是五雷轰顶,乱成一团。各大衙门可以说是一天内全部瘫痪,上至主官,下至小吏,哭的哭,急得急,没一个能站出来稳定局面的。
  路振飞在见到内守备太监韩赞周后,立即表明他的态度,道:“南京当务之急,首当立君,其余诸事都当延后。”
  京师沦陷,大行皇帝必是凶多吉少,又不见太子诸王逃出,大行潜宅出身的韩赞周痛苦之余认同路振飞的意见,于是找到魏国公和史可法,称为大明社稷着想,南都群臣当马上拥立新的天子共抗北方顺贼。
  “都门失守,大行皇帝凶问频传,虽所传不一,大略颇同。今公当率诸臣奉迎凤阳唐藩,临莅南京,此中外臣民之所愿也!”
  路振飞果然坚定支持拥立就近囚于凤阳的唐王为帝,史可法和魏国公对此提议并不反对,因为眼下最近南都的就是唐王,并且唐王刚毅果强极类太祖,正是力挽狂澜之人。
  一心想拥立唐王的郑鸿魁也在南都城中大派金银,鼓动一帮官员为立唐王造势,各类公揭出了不少。
  不曾想,在籍东林领袖、大宗师钱谦益等人却反对路振飞提出的立唐之议,钱更是连夜从老家常熟赶到南都,以宗室亲远伦序为名,到处游说,提议当从神宗其余诸子中迎立,如福藩、惠藩、桂藩都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3/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