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1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5/638

  “大车在外,牲畜在内!”
  第一旅是易步为骑的旅,军官士兵都有“座骑”,因此有三千多头牲畜。但除了这些充为座骑的骡子、驴和驮马外,第一旅还有两百多辆大车。
  这些大车除了装运辎重和粮食外,每车还配有挡铳板三块,棉被九床。遇敌之时,将大车或以环形,或以圆形置于战阵之外,棉被湿水覆在挡铳板上用以挡铳或挡箭。
  这个办法自是宝应之战总结出来的办法,“发明人”是那位没有鸟的高太监。
  在防御前提上,夏大军等人又将车阵改进了下。每辆大车在车架上开凿六个洞,每洞安插一根长矛,再将前方本应套在牲畜身上的扣环取下,于车架后面安装两根大木棍,使得本应由牲畜拖拽的大车变成由人在后面推行,类似民间百姓用的独轮车。
  这样由于前端插有六根长矛,车上又安有三块挡铳板,完全可以变成攻击性武器,另外还可以在车上站两到三名铳手或箭手,从而达到在攻击之时能够远程再攻击的效果。
  陆四觉得夏大军他们这个改造很好,是农民式战争手段的升级,亲自将这种战车定名为土坦克。
  官兵是精锐,人人有杀气,全旅营官以上都有铁甲,五分之一皮甲,三分之一棉甲,盾牌1200余付,弓弩400多付,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如此第一旅又岂会畏惧明军,哪怕对方是骑兵。
  连同夏大军在内,第一旅上下巴不得明军放马来冲,从而叫他们知道淮军第一旅的厉害。
  然而,山坡上明军喊杀声不小,蹄声也是急促,可等来等去却没有任何一支明军朝第一旅冲杀而来,反而是后方马三宝的降兵那边打了起来。
  欺软怕硬?
  夏大军“呸”了一声,一脸的失望,他还想看看自家的土坦克能不能克制骑兵呢。
  边上的戚呆子皱眉道:“旅帅,明军是看出马三宝那帮人不顶用,他们也多半顶不住,我怕明军会驱他们来冲咱们。”
  “都督有令,许进不许退,不管什么人只要敢退,一律阵斩!包括我这个旅帅也是。”
  夏大军冷笑一声,“明军想捡软柿子捏,我还想看他们狗咬狗呢。”
  如果不是陆四兄弟没有下令,在邳州的时候夏大军就想把这帮不把百姓当人看的降兵给屠了。
第255章
淮阴侯的价码
  马三宝是软柿子。
  对昔日同属一个阵营的马三宝部,柏永馥太清楚不过,所以从一开始马部就是柏永馥重点打击的目标。
  昔日“友军”从藏身处冲出来时,马三宝部下的那两千多降兵都没摆开阵形,仍是保持行军队形,结果在匆忙列阵的过程中被明军杨文启部八百多骑兵轻而易举冲乱,软得不能再软。
  然而让杨文启吃惊的是,这些杂兵在被冲乱后却没有立即化作鸟兽四散,从而为明军所用冲击淮贼本兵阵列,而是在大小军官的带领下一团团的于山脚各处顽抗明军。
  远远能看到马三宝带着几百人团在一处土丘上,用他们不多的火铳向正纵马驱杀的明军射击。
  绵延云龙山脚下南北十几里地,不断有红色烟花在半空炸响,喊杀声也是响彻于耳。
  按柏永馥的计划,杨文启部在冲垮马三宝后就当驱使这帮杂兵去冲淮贼另外的本兵队伍,可是马部不应该有的表现让他的计划打了折扣。
  柏永馥不知道的是,在从邳州出发时,淮军陆四都督曾亲自向马三宝许诺,只要他临阵不退,大败刘泽清后马三宝便可率部向山东进军,若得一县之地为守备,若得一府之地为参将,若得数府之地即可为总兵。
  原话是:“得一县,为部总;得一府,为防御;数府可为提督,入大顺正官。”
  马部降兵则被告知凡被他们击杀的刘部明军无论将领还是士卒,其身上所携财物均归他们所有。
  若是攻城,则按淮军现行军功赏赐,以“独攻”和“同攻”分别记功,领不同赏赐。
  真金白银,绝不拖欠。
  战功积累足够,入淮军正编。
  无论是“前程”还是“财货”,大顺淮阴侯开出的价码都很诱人。
  马三宝部下这两千多兵在刘泽清那里不过是杂兵炮灰存在,能给顿饱饭吃就甘愿卖命了,这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往他们面前一摆,任谁都要动心。
  结果就是让明将杨文启震惊的一幕发生了,那些在他看来一触即溃并会跟无头苍蝇一般向淮贼本兵冲击的杂兵,竟然在被他率部冲乱之后仍未崩溃,反而跟他的骑兵缠斗了起来。
  明军来回纵马驱驰砍杀,道路为之一清,但他们刚走,后面那些逃散的杂兵又复聚了过来,根本不按明军的想法去冲击淮军本兵阵列。
  虽然这些被冲散的杂兵对明军也构成不了威胁,却像狗皮膏药似的让明军烦不胜烦。
  “妈啦个巴子的!”
  杨文启顾不得去想马三宝怎么变了个人,那帮炮灰又是怎么变得这么不怕死,他没时间再和这帮杂兵纠缠了,因为詹世勋已经攻了过去。
  ..........
  前方马三宝降兵被明军攻击时,第二旅也遭到了明军詹世勋部的攻击。
  第二旅处在道路中间的狭长地带,明军攻过来时整个旅的行军队列长达三里多地。
  山坡上蹄声疾至时,从未有过与骑兵交战的第二旅官兵难免有些心慌,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明军降兵,加入淮军以后只在盐城执行过清乡及奇袭安东之战,没有打过什么硬仗,所以即便事先知道会遭到明军骑兵攻击,列队的速度也要比平日迟钝许多,加之地形受限,明显慌乱。
  “老子是徐庆标,老子就在这里!”
  关键时候,身为旅帅的徐和尚一边大声叫喊,一边命旗牌亲兵向天空连发三枚“钻天龙”。
  听到远处传来的旅帅声音,再看旅帅处升空的讯号弹,虽说很多人其实看不到旅帅身影,但那心却是瞬间踏实许多。
  古往今来,百姓也好,当兵的也好,都要有个主心骨。甭管再多人,没个主心骨在那就是一盘散沙,成不了气候。
  冲击第二旅的明军詹世勋部就是几天前重创淮军曹元部的兵马,有着大败淮军骑兵的心理优势,詹部上下自然不会将山脚下正在慌张列队的第二旅放在眼里。
  作为刘泽清的侄女婿,詹世勋从不轻敌,但山脚下这些从邳州过来的淮贼还是让他起了轻视之意,他认为这支淮贼除了极少数精锐,其余不过是拿着兵器的土匪和农民。
  骑兵的优势不在于攻坚,而在于快速机动,捕捉对手失误和薄弱而击,然后将对手的薄弱处撕开,撕成一条血淋淋的大口,最后让对方血流而亡。
  在詹世勋的指挥下,明军开始加快马速向着淮军冲去,不是全力奔驰,而是控制马力,这样可以在一击不中的情况下可以快速从对方阵中突出来,而不是就此陷进去。
  双方都在抢时间,一方要布防,一方则是要打乱对方,战场上可用争分夺秒来形容双方的速度。
  第二旅的三个标统草堰孙四、大团麻三和杨祥都是经过血战的将领,虽是第一次与大规模骑兵交战,上下均是有些紧张
  明军来的太快,到达三四百步距离时,第二旅的阵线才刚刚完成。
  “稳住,稳住!”
  大团麻三将长刀举起,大声的喝喊着,下面的营官、队官也在不断的吼叫着。
  明军骑兵在百多步外突然分成了两拨,一拨是平端长矛继续加快速度往淮军阵线冲去,另一拨却是勒住座骑下马,然后从马上取出大弓开始向淮军射箭。
  要想在马上把箭射得又准又狠,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战马前冲的时候,马上的骑士会被颠簸的厉害,这个时候在马上射出去的箭不会有什么准头。
  不管是明军还是顺军,包括满清八旗在碰到列阵的对手时,大多选择下马步射。
  阵型结合很紧密的步兵队列,骑兵往往很难直接撼动,就算冲阵成功伤亡也会很大,对于骑兵很宝贵的任何一支军队而言,直接冲阵都是绝对要避免的打法。
  徐和尚的旗牌亲兵跟在他身旁,牢牢护卫着旅帅大人和他们的军旗。
  数百明军纵马呼啸而来,另有数百明军张弓搭箭,一轮箭雨在前头骑兵还没有冲到淮军队列前就射了过来。
  “举盾!”
  第二标的三百多名盾手将挨牌顶上了头顶,既保护自己也保护着那些同伴。
  “嗖嗖”声中,几百枝箭钻入淮军阵中,掉在挨牌上发出“噗噗”的闷沉声,声音好像下冰雹似的。
第256章
淮军的传统战术
  几个月时间滚雪球的发展让淮军拥有两个主力镇,两个后备镇及其他兵马将近五万余众,单论人数,淮军是绝对超过刘泽清部明军、董学礼部顺军的。
  然而淮军的武器装备却少,尤其是火铳和弓弩这类远程作战武器。第二旅作为第一镇的三个主力旅之一就没有火铳和弓兵,全旅标配就是大刀长矛、盾牌棉甲。
  在此基础上,旅帅徐和尚是以练胆为第二旅练兵首要。
  是谓操训以练胆气为第一,练伍法为第二,练手足为第三,练耳目为第四,练营阵为第五。
  大字不识完全是农民出身的徐和尚为了锻炼部下胆气,还多次组织官兵到乱葬岗宿营,甚至还大胆搞过三次“营啸”的演习。
  第一次,担任演习的第二标全标混乱,两名士兵死亡,七名士兵受伤,一标官兵一夜跑散七成,用了两天时间才收拢完整。
  陆四知道此事后气得大骂徐和尚乱来,可徐和尚却不死心,嘴里说着再也不敢胡来,可没过几天又瞒着陆四搞了一次。
  这一次,四人受伤,没人死,但参加演习的一标官兵还是乱跑了几百人。
  陆四知道后却是没骂徐和尚,因为他也好奇这种主动“放毒”式的训练是不是有效,并且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那就是务必要告诉士兵们演习的目的是什么,要做到上至旅帅,下至伙夫辅兵,人人明白练兵意义。
  得到支持的徐和尚很快就组织了第三次“营啸”演习。
  这一次睡梦中惊醒的士兵们无一慌乱,反面迅速起身拿起武器聚集,并通过各营间的口令确定彼此是友非敌,有效的自我压制惊慌情绪,不仅没有炸营反而进行了一次很难得的“紧急集合”。
  陆四盛赞,并命徐和尚将此次演习的经营和从中得到的经验整理出来,准备全军推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5/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