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638

  陆四说完示意吕、左二人落座,此后便未再提及左懋第之事,只是询问左懋泰李自成离京西走的一些情况,之后就北上事项询问吕弼周的意思。
  吕弼周称自是奉旨北上,但如何个北上法,还需和定南侯商议。
  “那就碰个面吧,陛下诏我三家北上,总不能有人不去。”
  陆四请吕弼周入城转告董学礼,三方就在城外举行北上事项的详细军议。
  吕弼周颇具大局观,进城后做了大量工作,终于说服董学礼出城参加三方会谈。
  结果这次的三方会谈,陆四一反小袁庄表现出的“谦虚”和“恭让”,态度极其强硬,根本不给董学礼拖延时间,只说两天后三方便出兵北上,绝不能让满州人占河南空虚占领。
  “定南侯不会同那刘泽清一样抗旨不遵吧?”
  陆四话中的威胁意味毫不掩饰。
  董学礼讪讪无语,他虽畏惧满州人,但上有李自成的旨意,下有淮军的虎视眈眈,局面容不得他不北上。
  最终,董学礼同意北上。
  根据陆四的部署,吕弼周部、董学礼部由徐州出发进入河南汝宁府,北上开封,接管洛阳等地,就地镇压反叛官绅,收降纳叛,建立关洛防线。
  董学礼表示他的兵马只一万余人,难以同时驻扎这么多地方。陆四表示淮军可出一支兵马协助董、吕于河南布防。
  这支兵马就是淮军刚刚组建的第五镇,镇帅张国柱,全镇官兵一万两千余人。
  为了不给董学礼任何磨蹭机会,陆四除给予董、吕二部约六千石粮食接济外,还各赠一千头骡(驴、驮马)。
  淮军这边则由陆四亲自率领自徐州、海州进入山东境内,由运河进军至东昌府,占领济南、青州、德州、济宁等地。
  军力除徐州第一镇、海州第二镇外,另有铁甲卫、旗牌队、骑兵,共计步骑近四万众。
  董学礼一听淮军这边主力进山东,不由腹诽,认为陆四有避敌之嫌。因为满州人真要南下,首当其冲肯定是河南,而非山东。
  吕弼周看出董学礼心中所想,说道:“我以为满州人若南下,怕是多半沿运河走,淮阴侯率主力进山东与满州遭遇的机率要多于我们。”
  闻言,董学礼未再说什么。
  陆四瞥了董一眼,也没有说什么。
  董学礼历史上是主动降清,但当时其若不降清,便要遭到北清南明的双线夹击,现在南线无敌,是不是还降清就多了一层变数。
  三方主力北上后,徐州这边由防御使武愫暂代徐州府尹,前番武愫招降了不少徐州府辖州县,任命了很多地方官吏,这会正是将他们发动起来构建地方政权的好时机。
  收割夏粮,收拢安置山东、河南过来的难民,做好安民及剿匪工作,是陆四给武愫这个防御使的任务。
  为了让武愫能够迅速且有效的稳定徐州局面,陆四命令第二镇第六旅由沐阳进驻徐州,苏进忠部进驻邳州,这两支兵马除确保粮道外,就是协助武愫镇压徐州境内的少许散兵游勇和土寇。
  同时,陆四命人送信给宝应养伤的侄子广远,让他近期北上徐州坐镇,通泰组建的第三镇、扬州组建的第四镇各调一旅兵进至徐州。
  大体计划便是如此。
  五月初九,陆四率骑兵先行进入山东境内,名义是北上察探动静,实际则是要搜寻福藩、潞藩下落。
  不过刚进入山东境内就遭遇暴雨,不过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本以为需要花很大精力搜寻的福藩、潞藩竟在鱼台被发现,这算是北上的一大成功。
  吕弼周、董学礼两部是在陆四出发后的第二天率兵马进入河南,第五镇也由张国柱带领开进河南。
  陆四没有给张国柱定下明确任务,只要其见机行事,并密令其若董部有异动可加以诱杀。
  张国柱自是意会。
  第五镇是以原第一镇的第三旅,也就是弹棉花出身的谢金生旅为主混编刘泽清部降清军组建的,其中大股降军就是张国柱的四千兵,马三宝的两千余兵,其余是凌散小股。
  莫看谢金生是弹棉花出生,但其狠辣程度不下张国柱,加之除张国柱本部四千兵外,其余降兵各有派系,因此陆四不疑第五镇有反复。就算张国柱能拉走所部降清,其余兵马也未必会跟他走。
  对谢金生,陆四不必多做交待,走时只与他说了一句多加小心。
  .......
  齐宝那边挨个通知过后没多久,旅帅以上的骑兵将领就陆续过来了。
  “舅舅!”
  第一个过来的是陆四年仅十六岁的外甥李延宗,他虽不是旅帅,但却是都督外甥,又直接指挥都督重金打造的百人队,所以齐宝第一个把他找了过来。
  “去搬些凳子来。”
  陆四让外甥去找凳子,将百人队交给外甥不仅是满足外甥想当骑将的心愿,更是因为陆四希望这个外甥能早点成长起来。
  曹元、柏永馥、冯汉、詹世勋、李棲凤、胡尚友等人陆续进屋。李棲凤和胡尚友这对难兄难弟虽被陆四授了旅帅职务,但二人处境有些尬尴,因为他们没有直系兵马。可不管陆四到哪里,这两人都被他带着,没事也喜欢找他们闲聊几句。
  陆四示意诸将坐下后,直接问了句:“有个叫翻山鹞的,你们谁认识?这个人现在就在山东境内,弄不好就在我们前面,你们要有人认识的话能不能帮咱去招降。”
第289章
妻儿咱来养
  “谁唤翻山鹞子来,闯仔不和谐。平地起刀兵,夫人来压寨,亏杀老媒婆,走江又走淮。”
  翻山鹞子,高杰;
  闯仔,黄得功;
  夫人,邢氏;
  老媒婆,史可法。
  这是陆四前世江淮地区的一句古老童谣,说的就是高杰死后军中无主,部将乱作一团,黄得功趁机生了瓜分高杰地盘和兵马心思,史可法来回奔走劝解的故事。
  陆四有心招降高杰。
  事实上,除高杰本人很能打外,他的外甥李本深、部将李成栋、胡茂桢、杨遇明等人都很能打。
  江北四镇降清后组成的绿营兵将中,高杰旧部为满清打下的地盘也是最大,仅李成栋一人就下浙江、福建、广东,并擒斩南明绍武帝。
  跟随多铎南下后,高杰旧部也充当了为满清卖力杀戮的前驱,扬州和嘉定都有他们的身影,双手沾满江南人民鲜血。
  但陆四知道这帮人不是主犯,因为主犯是满清的豫亲王多铎,大学士范文程,汉军旗梅勒额真、兵部尚书张存仁。
  高杰被诱杀后,史可法虽调停了高杰部下和黄得功的矛盾,但自始至终没有将这支流寇出身的兵马视为明朝真正的官军,这从他不肯认高杰子为义子,反叫提督江北钱粮的太监高起潜做人家义父就能看出。
  在清军大举南下,南都无有任何援助,阁部又“歧视”的情形下,高杰部将只能降清,被迫替清军充当南下急先锋,此后成为清军屠杀的帮凶。
  这是满清的用人手段,也是陆四的用人手段。
  满清驱使绿营,陆四驱使降兵,目的一样,手段一样。
  区别在于满清为了让降军忠诚逼迫他们大量屠杀江南抗清百姓,陆四没有,他只是在淮军创建早期逼迫降军自相残杀,从未驱使他们屠杀平民。
  鉴于淮军自身实力的弱小不足以独力抗清,那么将原本的“绿营”收入淮军,通过“淮涨清消”的手段削弱满清南下的实力,自然成了陆四的既定方针。
  说白了,陆四连刘泽清的部将都愿意收编,自是不会放过高杰这帮人。并且,对于收编高杰的迫切远甚于刘泽清的部下。
  陆四前世,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现象,那就是刘泽清的部将只有一个张国柱反清,而高杰的部将却无一例外全部反清。
  他们或直接反正归明,或参与此后的“三藩之乱”,结局是全部牺牲,无一独活。
  表面看,高杰麾下将领似乎都是反复之徒,以利益为重。
  但更深层次来看,却是这帮人自加入农民军之后骨子里的反抗精神,当这个反抗精神随着形势的进展和民族大义结合后,这帮人自然而然的反思过往,从而出现他们后面人生轨迹的逆转。
  骨子里压根不畏惧满州,是高杰部下这批将领更得陆四“喜欢”的根本原因。
  如果能收编高杰,给之钱粮供应,许以更大的前程,陆四相信这帮人一定会成为淮军的中坚。
  “都督,我识得翻山鹞的部将胡茂桢。”
  李棲凤到底是在明朝混了多年的总兵官,人脉很广,认不得高杰却认得他手下的大将。
  其他人听说过,但不认识。
  陆四点了点头,直接问李棲凤能不能去招降高杰。
  这也是他为何一直把李棲凤和胡尚友带在身边的原因,毕竟是在明朝当过总兵和副将,打仗没本事,去拉人头总会吧。
  满清那边之所以起用大量明朝降官,除了安定人心外,也是指着他们去拉人头。
  “这...”
  李棲凤有些犯难,觉得难度不小,为啥?
  因为淮军打的是大顺旗号,而那高杰拐了李自成老婆是天下人皆知的。
  高杰要是能降顺,他就不会带人拼命往南跑了。
  “高杰现在走投无路,北方他肯定是呆不下去的,若真南逃至山东肯定是想往江淮地区跑,但现在徐州为我淮军所有,他压根过不去,此时都督若招降于他,对他高杰而言其实是雪中送炭。唯一麻烦的就是怎么让高杰相信都督不会把他送给陛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