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3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2/638

第407章
让他们害怕
  偷袭北京,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永昌元年至二年的冬春之交,北京极度空虚。
  轻易击败李自成夺取北京让清军骄横不可一世,事实上的战局也让清军“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结果就是为了尽快征服中国,在立足未稳、京畿、北直的统治还不算稳定的情况下,多尔衮将八旗主力分作两支派了出去。
  一支八万人,一支四万人。
  没有陆四,这十二万人扩编为了百万清军,滚雪球似的征服了中国。
  有了陆四,历史已然改写。
  原本是清军征服南明桥头堡的山东成了抗清第一线,也使得淮军直面京畿,哪怕自身实力远弱于清军,却在局部形成对清军的绝对优势。
  清军整体实力不计战斗力,单以兵员总数对淮军大概是三比一,可在山东一线,淮军对清军却形成五比一,甚至六比一的优势。
  对巴哈纳、石廷柱集团,对豪格、孔有德集团的两次大胜,就是淮军兵力优势的体现。
  只要陆四愿意牺牲淮军,他现在就可以挥师“北伐”,只不过大概率同李自成一样夺了北京之后却又不得不再次放弃。
  但不能大规模北伐,不意味历史给淮军创造的绝佳机会就要平白放过。
  从全国抗清总体战局来看,东线这边也必须有所作为。
  否则,一旦李自成败亡,陆四恐怕就再也没有兵临北京城下的机会了,因为山东和淮扬所处地域注定他会是满清第二波重点攻击的目标,也就是头等大敌。
  这块地盘,人口和钱粮产出是不错,也是必击之地。
  在敌人的拳头重重砸下前,陆四需要将这只拳头一个个的扳开、折断。
  正如陆四对自家外甥所言,你越危险,他这个当舅舅的越高兴。
  不是做舅舅的无情无义,不将外甥当人看,而是外甥那边如果真的有危险,便说明清军一定往回抽调了大军。
  那就意味着李自成的压力轻了,淮军的压力也轻了。
  贾汉复用孙子兵法中的“围魏救赵”形容这次大胆的北进计划,除了可以最大程度摧毁北直、京畿的战争潜力外,就是可以逼迫清军回师,从而使得河南不致崩盘,给淮军在山东进行下一步防御、发展争取几个月,甚至是一年的时间。
  内心深处,再怎么想继承永昌皇帝的遗产,陆四也不希望李自成败的太快。
  李自成败的太快会产生一个最直接的连锁反应,那就是盘踞在武昌的左良玉部降清。
  历史上,就是李自成被阿济格追到湖广,左良玉不敢与李自成打,这才找借口东征南京。结果半路病死,不争气的儿子左梦庚直接带几十万人降了阿济格。
  左良玉部一旦降清,淮西明军集团就要不保。
  陆四需要友军,哪怕左良玉部再不堪,只要他们不降清,就能替淮军承担清军的压力。
  抗清一方的优势在于人多。
  哪怕彼此也是敌对关系,但只要都在抗清,多尔衮就不得不把他那十几万人分散用兵。
  这也是陆四为李自成争取的最后机会了,但愿这位永昌皇帝能够在襄阳得到喘息,而不是如放弃西安一样再次放弃他那最后的根据之地。
  为此,陆四让陈不平替自己拟了一份给李自成的奏疏,疏中大意是说淮军将全线北进,希望能够为大顺中央减轻压力,请皇帝陛下及早部署新的反攻。
  不过不知道李自成能不能收到这份奏疏,现在想要和李自成取得联系已经很麻烦了。只能先通过河南顺军向荆襄转送,看看能不能由白旺转递给李自成。
  定下计划后,陆四就不改,并且要马上落实。
  第七镇可以年后渡海,第六镇却是即刻动身。
  为了鼓舞第六镇北进士气,陆四将此次北进的优势及判断的清军底子全部整理出,并制定了一套结合清军实际情况的“进击战术”,都由外甥延宗带给高杰。
  当然,做舅舅的不可能让外甥光杆一人提着把红缨枪就去高杰那里,他还是要给外甥配一支亲兵的。
  在徐州通过大比武选出的淮军最精锐人马“百人队”无疑是要跟李延宗去的,除此之外,陆四又让黄昭调500名会骑牲畜的铁甲兵,又让齐宝带500名旗牌亲兵归延宗指挥。骑兵方面,辽东人出身的曹元率1000骑兵也参加北进。
  莫看才2100人,却是淮军的精华了,碰上真满洲也是可以一战的。高杰所部的战斗力也是不差,为明军时在孙传庭的指挥下都是能同顺军主力正面硬杠的。
  高杰本人敢战,部下李成栋、胡茂桢等也都是强将,再有加强过去的这两千淮军精锐,除非多尔衮将多铎大军抽调回来,否则北直隶及京畿一带的少量留守清军不可能挡得住他们。大概同清军入关时那般,明军缩在城中眼睁睁看着清军在乡野四掠,破坏。
  解开第六镇脖子上的绳索,军粮这一块其实也不用担心,只不过会害了北地百姓。
  “到了第六镇,你听高杰指挥,不要因为是我的外甥就对高杰的将令有所不从。切记,此次北进,高杰是主将,他的军令就是舅舅我的军令,你必须服从!”
  害怕外甥年轻冲动的陆四反复叮嘱延宗,又将曹元、齐宝叫来托付。
  临出发时,陆四亲自备酒为出征将士送行,每人三碗酒、两斤肉,吃饱喝足上路。
  第一碗酒一饮而尽。
  “我陆文宗不是让你们去送死,我要你们活着!我要你们活着摧毁鞑子和一切帮助鞑子的汉奸!”
  第二碗酒一饮而尽。
  “我们淮军想要强大,就要自己争取。你们想要荣华富贵,也要自己争取!明军打不过鞑子,顺军打不过鞑子,我们淮军打得过!所以我们要勇敢站出来!”
  “不仅是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这个民族!”
  第三碗酒举起来。
  “喝了这最后一碗酒,我也没什么好和你们说了,你们只要知道你们的身后站着我陆文宗就行!”
  一饮而尽。
  “去吧,用你们手中的长刀去告诉那些满洲人,我们淮军才是这世间最强的军队!”
  “让他们害怕,让他们恐惧!”
  陆四大手一扬。
第408章
山东战区
  攻占临清驱逐了清山东巡抚方大猷的第六镇北上后,淮军在山东北部的驻防也要随之调整。
  德州全境因为前番的“坚壁清野”,已经彻底沦为无人区,济南府东北部与北直接壤的武定州、海丰、阳县、乐陵等地基本和德州情况差不多,眼下也只临清、高唐一带由淮军第六镇驻防。
  第六镇一旦北进,临清、高唐包括东昌府辖大部分县城就面临没有驻军或驻军极少的情况,取得对豪格集团大胜的陆四显然不可能将好不容易夺取的州县再拱手送给清廷,因此对山东全境的布防及在鲁淮军的合并整编也势在必行。
  陆四马上要去徐州,不仅是为了成婚的事,更是要去解决淮西明军及针对左良玉部可能降清进行相关部署。
  李自成同左良玉的死在陆四前世是一前一后,现在李自成是不是依旧要走老路,要看这位永昌皇帝是不是继续放弃襄阳根据地。
  但左良玉肯定是必死无疑的。
  因为,他是病死,不是意外。
  战局再怎么革新,也不可能影响到左的病死。
  虽说主导降清的是左良玉之子左梦庚,但实际上左梦庚也是被部将挟制,其部下大将卢光祖、李国英、张应祥、徐恩盛、郝效忠等辽东人皆要降清,只有非辽东人的马进忠和王允成两人不从率领部下逃走。
  马进忠后在湖北向阿济格部伪降,清军南下之后,马进忠却把清军责令他运送的南征大炮丢弃在江中率兵西上湖南岳州,此后投靠何腾蛟,后又投孙可望,再投李定国,最后病逝于风雨飘摇之时,算得上是个坚贞的民族英雄。
  王允成大体同马进忠一样的人生轨迹,不过其是真降了孔有德。李定国将孔有德包围在桂林时,派马进忠在城下喊话王允成让他投降。
  孔有德其时已经决意投降李定国,可部下其余将领却不肯降,结果王允成同马进忠在城墙上下对话时,孔有德将自己给烧死了,大概就是差了前后脚的事,要不然定南王孔有德恐怕就成了三顺王第一个反正归明的王爷了。
  左良玉部大多数辽东将领一心降清,其余明军情况也差不多,陆四认为除了这些辽东人对清军过于熟悉、畏惧之外,便是清廷的拉拢招抚工作做得好。
  比如刘良佐的弟弟现在就在清汉军旗,黄得功手下的马得功等人都有亲友故旧在清军效力。
  严格来说,左良玉部其实也是关宁集团的分支,那么在其“总部”降清的情况下,这个分支选择追随总部脚步,根本不为奇。
  将绿营及三顺王、汉军组成情况做个统计的话,关宁军出身或其分支大概要占六成。
  换句话说,明朝用三饷喂饱了的辽东将门集团一手葬送了明朝。
  除淮西明军集团、武昌明军集团这两件大事外,陆四还要将南都那边给“拍”下来,哪怕弘光政权因为仇视农民军的史可法、东林党人在,也要把联合抗清这个主基调定下来。
  如果史可法他们还是不老实,陆四说不定就要发兵“清君侧”了。
  左良玉从上游清君侧,他陆老四从江北清君侧。
  看上去,倒也讽刺的很。
  那么,在陆四南下这几个月,山东就必须有个统筹。
  左潘安的第二镇七天前攻占了威海卫,同事先陈不平估计一样,降清的胶州副将柯永盛听说登莱巡抚陈锦渡海跑了,是“一枪未放”就向淮军投降,所部被左潘安收编,现正在文登、荣成等地配合第二镇“剿匪”。
  第二、第七镇在胶东地区作战同时,山东招抚大使胡尚友的工作也没有落下,前后陆续招抚大小官员120余人。
  只不过这帮胶东地区的官员明显吃了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2/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