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3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0/638

  “咱淮军自起事以来,死了的兄弟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大伙提着脑袋拼命图的是啥?图的还不是将来能不被人欺,不被人随便拿刀砍,能跟着都督你王侯将相,富贵还乡,叫先人有面,叫子孙有福!
  可既是提着脑袋拼命,那肯定要死人。不死人,到哪给子孙后代挣这富贵?那些当官的又凭什么把位置让给咱们?
  这要是因为死的是我沈瞎子的侄儿,我就对都督不满,那我沈瞎子算什么东西?
  当初广远那孩子不也在宝应险些叫明军打死么?从前拼命的时候,都督又哪一次落在我们这些人后面了?
  都督没什么对不住我沈瞎子的,还是那话,人死吊朝天,不死万万年,躺在家里挨穷受欺活该子孙出不了头,叫人家欺!再说,三元那孩子是和鞑子拼命死的,我这个当叔叔的没话说...心痛,但高兴,三元没丢我老沈家的脸!”
  陆四也没话说,叫侄孙义良摆了一桌,陪着沈瞎子一阵痛饮。
  沈瞎子酒量比陆四好,却没光顾着喝酒,而是将通泰方面的情况一一跟陆四说了。
  “通泰集团”取得了陆四意想不到的成就。
  当初拿下扬州城后,陆四交给程霖、沈瞎子3000人,让他们东进占领泰州、通州所辖州县,这一片区域很大,也就是陆四前世的苏中地区,人口有两三百万。
  虽然明军在这一片地区实力很弱,但仅以3000人东征,陆四也没想能一举拿下。没想到程霖和沈瞎子办到了,不但于通、泰建立了稳固的地方政权,还以这3000人扩编成淮军的第三镇。而事实上,“通泰集团”的实力远不止一个镇,达到了两个镇。
  当初陆四率淮军主力北上山东后,徐州驻防兵马空虚,易为淮西明军所乘,陆四便从第三、第四两个镇各抽了一个旅调防徐州,这使得第三镇只剩两个旅。
  但几乎是抽兵北上同时,程霖迅速又以他早已构架的“地方部队”重新组建了一个旅。
  由于通泰地区地处长江北岸,程霖还于第三镇编制外建立了淮军的长江“岸防”部队,共两个旅编制近7000人,还于通州琅琊打造了有一百多条船的水营,编有水兵3000余人。
  虽然这个水营还不足以和明朝的长江水师相提并论,却是淮军进取精神的象征。
  程霖甚至两次抽调第三镇兵马于这个长江水营展开联合演训,演训的课目就是渡江登陆。
  除了加强地方政权,恢复民生外,程霖这个卖油郎还大胆派人渡过长江,和苏州、无锡、松江等地的商人取得联系,请这些商人大胆到江北做生意,借助淮军与长江水师郑鸿逵的“默契”,大力推动通泰地区的商业发展。
  甚至程霖准备和郑家开展海贸,从而能够既为通泰百姓谋福,也为淮军收取更多的赋税。
  可能和程霖是卖油郎有关,现在通泰地区有很多地方大规模种植大豆、油菜,大小油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林立,所生产出来的油又大部分流往江南,价格便宜质量又好,被江南百姓称为“江北油”。
  不过一些敌视江北淮军政权的地主士绅则蔑称为“贼油”,可老百姓不管什么贼不贼,只要油好价格低,他们就爱买。
  民生商业的推动让程霖表现的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将领,很有主政一方的才能,其所推行的各种政策样样务实,贴近百姓所需,也符合淮军发展要求,让陆四对之刮目相看,而让他更加吃惊的是,这个卖油郎竟然知道“科技强兵,科技强国”的道理。
  沈瞎子说他们从去年开始就花重金请江南有名的匠人到通州打造各种厂坊,招收贫苦百姓的孩子到厂坊跟这些大师傅学习各种技术。
  “我们还在市面上搜罗各种书籍,不管是种地的还是打铁的,又或是养蚕的,造船的,造药子的,甚至是教人打仗的兵书,反正只要是书,我们就让人去买来...”沈瞎子不无自豪说道。
  那些买回来的书程霖同沈瞎子看不懂,就让秀才们读给他听。觉得不错,便拿钱请人去试验,行之有效就加以推广。
  “嘿,我呐也不是太懂,这方面都是老程在办。不过他说有本书是真不错,把咱种地的,纺织的,砖瓦的,兵器的,染色的,采煤的全给写全了,老程说就这一本书能顶千本。里面教的,别说都学会,哪怕学会一篇,就能一家老小吃饭不愁了...”
  陆四听的好奇,世间竟然还有这种农工业一体化的教科书?
  心中一动,问沈瞎子那书是不是叫《天工开物》?
  “是,是,都督怎么知道的?”沈瞎子一脸好奇。
  “此书如此有名,我如何会不知。”陆四笑了笑。
  “咦,连都督都说这书有名,那老程说的没错,咱们应该把那写书的绑过来给咱们做事。”
  “你们派人去绑写《天工开物》的作者了?”
  陆四怔住。
  “去了,江南那边说那写书的是江西奉新人,姓...好像姓宋?”
  沈瞎子不太是确定,抬头见都督愣愣的看着他,也愣了一下,想到什么,忙讪笑道:“绑票的事是不好,我也劝老程看人家的书就得了,把人家写书的抓来干什么。这不是鸡蛋吃的好好的,非要把老母鸡杀了烧汤么,瞎胡闹...”
  正说着,对面的都督放下酒碗,打了个酒嗝,摇了摇头,道:“要绑,要绑,老程干的对,以后书写得好的都得派人绑来,让他们讲给咱们听。”
第434章
陆四初一,清军十五
  卖油郎的想法是对的,非常好。
  只有将大量的有识之士弄到淮军治下,才能确保中国文人阶层的优秀精英为淮军所用。
  譬如《天工开物》这本17世纪杰出的工业、农业、军事、经济领域的综合实用教科书,如果淮军不将书上的内容“变现”,就会被埋没,被满洲人刻意束之高阁。
  而这本书的作者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他明明宁死不愿出仕满清,在江西山区以明朝遗民的身份隐居去世,死后几百年却被推翻满清的后人强行在脑袋上加上一根辫子。
  极度荒唐的一幕。
  陆四不会令这让死人都不得安生的事情重演。
  他绝不会让汉民族的脊梁骨被人家打断。
  这个时代的西方开始了大航海,但东方的科技却没有落后于他们。
  一切,大有可为。
  不过陆四有些惭愧,两世为人的他眼光竟然没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弟强。
  他早就应该想到宋应星,想到提升科技的。
  所谓亡羊补牢,犹时未晚。
  “人才引进”这个项目是时候启动了,不再由通泰这个“地方”主导,而是由整个淮军的“中央”来主持,从而使引进人才成为淮军上下的共识,进而通过人才的引进促进淮军整体实力的提高。
  至于怎么把人才引进来,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回头有必要以督府名义发文淮、扬、徐、山东,令各地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并在二线地区(非一线临敌地区)开展科教方面的工作,比如设立学校,拨专款培养人材,印刷编写教程,引进辖区以外的优秀人才。
  哪怕是西洋人都可以。
  崇祯都知道招募葡萄牙雇佣兵抗击满洲人,陆四还能不如崇祯。
  当然,诗词歌赋,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这些大儒、小儒就不必专门引进了,这些人是太平时期的锦上添花者,却不能在大乱之世雪中送炭。
  陆四需要的是实务型人才,如宋应星。
  “引进”之外也要注重淮军本土人才的发掘工作,如程霖这个大字不识一个卖油郎竟然于军务、政务、商务如此精通,那淮军治下上千万人口中又有多少个“程霖”。
  术业有专攻,时事造英雄。
  陆四不担心人才引进和发掘工作会没有成效,中国有句老话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只要他这个淮军的大都督热衷,下面的官员一定会发挥十二分能量去将大都督喜欢的事情落实并发扬。
  因为,大都督决定他们的官大官小。
  “你和老程干的不错,在一些方面甚至比我这个都督干的都好,是时候给你们一些担子了。”
  陆四起身给沈瞎子倒满酒。
  还是洋河酒,这淮安老家生产的酒已成了陆四甚至是淮军的专用招待酒。要说陆四对这时代别的酒还有什么印象,可能就是那个1573了。不过1573产地在四川庐州,是大西王张献忠的地盘,暂时还尝不到。
  “要过江?”
  沈瞎子有些激动,他理解的担子就是过大江。江南那些跟烂鱼臭虾一样的明军,他和程霖可是半点也不放在眼里。
  “长江,我们是一定要过的。”
  陆四给了沈瞎子明确答复,淮军将来一定会过长江,但不是现在。
  有关潞王是怎么南渡当上弘光皇帝这件事,淮军内部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知道这件事真相的目前大概也就二三十人。
  沈瞎子和程霖是通泰方面唯一知道此事的人,只是二人对扶保潞王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程霖说这是都督准备和南京联合共同抗清,结合当下局面,程霖认为这个手段是高明的,至少可以让淮军不必腹背受敌,可以专心抗击北方的满清。
  沈瞎子却认为这是都督准备渡江占领南京,因为扶保潞王的可是他的好兄弟孙武进。而孙武进最热衷的事情就是劝人做从龙功臣,给都督黄袍加身。
  所以,沈瞎子对渡江灭明充满信心。
  他断定只要淮军渡江,南都的孙武进立即就会动手响应。到时候南都就是不战而下,有了南京城,都督就可以光明正大登基称帝,取代明统,成为中国之主。
  至于那个大顺,别的地方沈瞎子不知道,反正他通泰地区没有使用永昌年号。为这事,大顺任命的淮扬通会刘暴还多次行文责难,都被程霖顶了回去。
  听说永昌皇帝兵败北京退回陕西后,刘暴也变得有些消极,之前派过几拨人去淮西劝降黄得功,现在也都不派了。
  陆四对沈瞎子说的“担子”是扩军整训,通泰、扬州的第三、第四镇都要扩军,但不是准备渡江战役,而是准备向西进攻淮西。
  他将李自成放弃西安向荆襄地区撤退的事情大概说了下,并说李自成一旦到了荆襄,左良玉一定带兵沿江东下,到时候湖北和淮西战局就会发生连串反应。为了避免湖北和淮西崩盘,淮军就要做好进军淮西的准备。
  陆四在说这些的时候并不知道李自成经商州退到河南后,因为河南节度使吕弼周奏报的“山东大捷”,提升了继续与清军作战的勇气,所以将御营设在了南阳,并没有如原本历史直接撤到襄阳。
  “我这次娶周王郡主,是为了南都那些官员不再对我淮军偏见,从而可以达成联合抗清的目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0/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