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4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3/638

  范文程颇是心动。
  他虽是清军入关欲征服中国成为汉人之主的重要推手,但此一时彼一时,眼下不仅无法征服中国,更要面临亡国危险,那当然就要改换思路,为大清谋取最好的结局。
  诚如汉人有句话说的那般——退一步海阔天空。
  历史上,八旗可是四进关,四出关的。
  “父亲,这倒不失是个法子。”
  年纪轻轻的范承谟对冯大学士的建议很是赞同,北京也好,北直也好,甚至是中国的北方也好,如今都是残破不堪,没有江南钱粮输入维持,大清纵是占据北方也难以为继,不如出关让汉人们自个去争,等他们打得头破血流之时,大清再伺机而动再次入关便是。
  这顺贼,不也是二进北京么!
  同顺军和谈,范文程认为是可行的,但如冯铨所说要让皇帝去帝号,降称满洲国主,这个条件他怕满洲那边不会答应。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满洲从建州变成后金,又从后金变成大清,实现了地方政权向中央政权的大转变,这一转变是三十年来无数满洲勇士用鲜血取得的,或者说大清皇帝这一称号是所有八旗将士共同的努力,这个皇帝称号不仅仅是爱新觉罗一家的荣耀,更是所有八旗将士的荣耀。
  突然间要放弃这一荣耀,不仅是对大清国势的严重打击,也是对八旗将士心理的重创。
  就好像一个人努力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攒下万贯家财,可一夜之间却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于这人而言,那便是彻底失去了一切,也是被彻底抽走了所有精力。
  入关容易,出关难啊。
  当年为了抵消建州将士对明朝的恐惧,太祖皇帝费了多大的功夫,打了多少硬仗才让建州将士对明军建立必胜的信心。
  太宗皇帝更是带着八旗同明朝打了十几年,才建立起清明分庭抗礼的局面。
  如今,却要放弃,有多少人会不甘心。
  范文程眉头微皱,沉默不语。
  他知道冯铨让大清去皇帝尊号是为了给城外的顺军一个“台阶”,也是外交谈判不利一方的示弱法,从而通过示弱换取东山再起的机会,可内心里这位替大清出谋划策二十年的大学士总觉不甘。
  冯铨却进一步言,此办法不但能保存大清的元气,更能起到坐山观虎斗的效果。
  大意是关内不是他大顺一家,还有朱明和张献忠的大西。
  而大清当初能够入山海关,不是因为八旗将士有多悍勇攻破了那天下第一雄关,完全是李自成和吴三桂内斗导致的结果。
  眼下局势对大清不利,便当果断抽身出关,将北方的烂摊子丢给大顺,而清军一旦出关,那大顺接下来必然是要统一中国,那不可避免的就要和朱明以及张献忠的大西发生冲突。
  这样一来,便等于关内的汉人又自乱起来,短时间内大顺根本不可能抽出手对付关外的大清,大清便可借这时间休养生息,等待如同吴三桂开关的再一次机会出现。
  形势甚至有点像崇祯朝,顺贼成了朱明,朱明成了李闯,张献忠还是那个张献忠。
  不变的还是纷争的关内,还是残破的北方。
  大清占不住,你大顺就能占住了?
  冯大学士滔滔不绝,所讲有理有据,且切合时事,莫说范文程听得在理,就是冯大学士自个也觉得他这方法举世无双。
  看上去,也是这位冯大学士一心为大清谋算,然而私心里,这位当年的东林党、后来的阉党却是在给大清喂毒药。
  只要清廷上层就和谈进行讨论,北京城就彻底完了。
  因为,所谓和谈就是分裂——人心的分裂。
  一旦范文程动心将此提议上奏,冯铨断定满洲王公大臣们肯定会有人支持这一方案,相应的也会有人反对这一方案。
  值此北京危难之际,城中不是同仇敌忾共同对付外敌,反而是就战还是和发生争执,这本身就是亡国之象。而上层的风向不可避免会影响到下层,都不知道是走还是留的满洲八旗兵们又有多少人愿意死战到底,更不用说那些汉人披甲阿哈们了。
  要是顺军进逼得厉害,说不定这北京城中还会发生真满洲的内讧。
  无论结果是什么,于城外的顺军都是有利,于他冯铨更是有利。
  可谓是只凭一张嘴就瓦解分裂了北京守军,大顺陆皇帝岂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当然,冯铨还是希望清廷能够识趣一点,主动出关,这样他冯大学士的功绩就更加璀璨。
  不费大顺一兵一卒,就说动满清让出北京主动出关,这功绩,大顺不给他冯大学士封个伯爵,恐怕自个都不好意思。
  “章京,此事当及早定夺,迟则恐连遣使机会都没有啊!”冯铨言辞恳切。
  范文程一阵沉思,北京城中是有谈判条件的,因为城中尚有八千真满洲连同两万余披甲阿哈,北京城又是天下最为坚固高大的城池,若顺军不愿和谈一心强攻要覆没大清,于城中满洲而言便是亡国灭种之战,届时不须动员抵抗也必激烈。
  那顺军再是兵强马壮,想要夺下抵抗激烈的北京城,恐怕也要伤筋动骨,这恐怕是南方明朝乐于看到的。
  现在若通过和谈不必折损过多兵马入主北京,顺军方面没有理由非要让士卒无谓伤亡,在北京损兵折将。
  范文程决定和谈,他一人上书份量略微不足,便找到了另一位汉官重臣宁完我。
  听了范文程所说和谈之事,宁完我久久未语,半响深叹一口气道:“便是和谈成功,恐怕我大清再无入关之日。”
第562章
入关容易出关难
  没有入关机会总比北京城破,朝廷被人家一锅端的要好。
  宁完我深知豫亲王多铎绝不可能接受和谈,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同饶余郡王阿巴泰可能支持和谈,因此宁完我同范文程先去见了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早在去年就对关内局势忧心仲仲,认为对中国的征服恐难成功,为避免陷入关内汉人反抗的泥潭之中,大清还是携那抢掠来的财富出关的好。
  只不过多尔衮强势,八旗兵权又被其胞兄阿济格、胞弟多铎所掌握,因此济尔哈朗等人可以私底下做些小动作,比如背着多尔衮进宫面见太后,召开议政王公大臣会议,然而却捍动不了握有兵权的多尔衮地位,如此自是不能将其主张付诸实践。
  现在多尔衮率军出征不仅没能改变战局的不利,反让北京被顺军团团合围,于公于私、于情于理,也都是他济尔哈朗为爱新觉罗家出力的时候了。
  “若顺军同意和谈,于我大清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损失。”
  济尔哈朗看得颇开,左右这北京城都是抢来的,让出去也没甚大不了。但他却提出一个问题,就是顺军如果同意和谈,多尔衮和阿济格的大军如何出关?
  尽管对多尔衮怨意深重,济尔哈朗也绝不可能坐视两路大军覆没。
  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万一顺军占据北京之后,不许两路清军主力同朝廷一起出关,那就算北京城中的朝廷同八旗家眷能够出关,到了也不过是人家顺军的嘴边肉。
  再说,现在关外也有顺军的兵马肆虐,如果不能确保关外的安全,朝廷是不能轻易让出北京的,否则就是关内关外两个家,却一个家都回不得了。
  所以,济尔哈朗提出两个和谈必备条件,第一就是顺军方面要确保大清在外两路主力可以安全出关;第二就是顺军要撤回关外的兵马。
  只要顺军能答应这两个条件,大清同大顺以后仍以山海关为界,两国世代交好,互通有无。
  宁完我、范文程对郑亲王的这两个条件不觉有何不妥,确保英亲王和摄政王大军安全出关,也是和谈的重点。
  饶余郡王阿巴泰那边也很快得到了济尔哈朗的告知,对是否和谈,这位太宗时期的郡王名将只说了一句:“关内不可久留。”
  除此并无它话。
  但光有济尔哈朗同阿巴泰这两位支持和谈,显然还不能压制手握北京城防大权的多铎,于是济尔哈朗亲自到礼亲王府去了一趟。
  “时事已是艰难至此了吗?”
  六十四岁的礼亲王代善入关之后身子骨一直就不太好,几乎不问国事,但于此大清生死存亡之际,当年的古英巴图鲁还是强撑着病体同济尔哈朗好生商议起来。
  最后,代善只提出一个条件,就是大清不能去皇帝号,但可以承认大顺为关内的中国唯一政权,也就是说大清可以承认现在的顺军领袖陆文宗为中国皇帝,并且大顺不能要求同明朝一样对朝鲜具有宗主权。
  “此事怕顺军不会答应。”
  济尔哈朗觉得老哥哥有点异想天开,眼下这局面咱大清可不如人家大顺,要是和谈不能达成,北京城破就是眼面前的事。
  “顺贼若咄咄逼人,本王便领兵同他们血战到底便是!”
  代善却是强硬,坚持在不去帝号的基础上进行和谈,至于朝鲜藩属权这一块,倒是可以谈。
  这也是代善的一个小聪明,也是汉人常说的漫天要价,坐地还钱。
  倘一开始便将己方底线托出,顺军方面肯定要求更多。
  同时代善提出和谈一事暂时不要公开,更不能让十五弟多铎知道,参与其中的人员也是越少越好,至少,在顺军方面明确答复前,这件事知晓得人仅为议政王公大臣人员。
  这也是理所当然之事,济尔哈朗知多铎脾气,也知没能成功之前就泄露和谈风声,绝不是智者所为。
  关于出城和谈人选,济尔哈朗提了两人,一满一汉。
  满即户部满尚书英俄尔岱,此人当年一直负责同朝鲜的谈判事项,于交涉极有经验,朝鲜人称他为“龙骨大”。
  汉官自是提出和谈建议的礼部汉尚书冯铨。
  当天夜里,从郑亲王口中得知要和谈的英俄尔岱在再三思量之下同意出城谈判,而一直等着的冯铨更是早早就在东便门侯着。
  东便门的守军是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城上满洲将校自是早得了旗主通传,于夜色之中悄悄将英俄尔岱同冯铨吊出城。
  出城之后的两位大清和谈使者摸黑往前走了不到一里地,就被埋伏于此的顺军士卒擒获,表明身份和来意后,英俄尔岱同冯铨被带到了镇帅左潘安面前。
  “你们是要投降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3/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