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4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6/638

  第十四牛录的佐领萨克查老姓喜塔喇氏,刚从外城回来,见到参领大人正在组织撤离,赶紧跑了过来,本以为是协助参领大人撤离本牛录家眷,不想参领大人却拿出一张名单递到他手中,吩咐他马上带些披甲人把名单上的人都抓了,然后集中到十四牛录跟他一同出京。
  萨克查接过名单一看,发现上面竟然都是汉官,不由疑惑起来,因为据他所知撤离人员并不包括前明那些降官。
  “太后的旨意,主子那里刚领的,咱们正白旗要负责带走200多汉官,你十四牛录负责十个。”
  正白旗主是摄政王多尔衮,但刚阿塔说的主子是镶白旗主豫亲王多铎,原因是两白旗是一家,且豫亲王是摄政王的胞弟,故而当然也是他们正白旗的主子。
  “除了这些汉官本人,他们的家眷也要一同带走,奴仆什么的能带便带,不能带就算了。”
  刚阿塔虽不理解太后为什么要下旨将那些对大清根本不忠心的降官带上,但既是旨意下来了,他刚阿塔便遵旨而行就是。
  而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降官多半没人愿意跟大清出关,所以上面虽说是请,但实际肯定是抓。
  萨克查点了点头,见家里面弟弟哈什他们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便挑了十几个旗兵连同二十多个本牛录的披甲阿哈按名单上的地址去抓人。
  两宫太后降旨将京中所有汉官,不问品级大小一律带出关的旨意着实让正处于混乱的北京城如一颗炮弹落下,震惊了一片。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他们都觉这道旨意下的不是时候,且根本没有意义,所谓两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汉人还不好找么。
  既然京中这些汉官已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已经动摇,那就随他们去,何必强行把人带走。
  真要用汉官,大可从养熟了的汉人阿哈中选,比如可以仿太宗时再开科举,叫汉人阿哈识字的出来考试再给他们官做便是。
  这样的汉官,可忠心着,用的也好。
  如河南巡抚罗绣锦、保定巡抚于清廉不就是为大清殉国了么。
  所以,亲王们怎么也没法想通两宫太后这道莫名其妙的旨意。
  关键是整个在京降清的前明汉官足有上千人之多,连同家眷怕有万人也不止,这么多人要带出关,光是一路供养他们的粮食就让人头疼,况带出关后还要继续给他们官做,那样大清一年要开支多少钱粮?
  若不是城外顺军要求清军不得在城中展开任何杀戮,恐怕那些汉官多半就已经被处死。
  济尔哈朗进宫想请两位太后收回旨意,却未能如愿,不得已只好同礼亲王代善商量,命在京八旗各自负责一批汉官,随同各旗行动而不是集中撤离。
  命令一下,在京的那帮躲在家里的汉官们便倒了大霉。
  ........
  萨克查走后,刚阿塔上前帮一辆马车推出胡同,正要叫第二辆车赶紧出来时,却听不远处的一间屋子内传来哀求声,并伴随着老人的怒骂声。
  是老准塔家!
  刚阿塔不知道老准塔家发生什么事,便带人过去看看,进院子后就见老准塔持着拐棍站在那,而他的小儿子达尔汉同媳妇还有三个小孙子都跪在那。
  见参领大人过来,达尔汉赶紧起来求参领大人劝劝他阿玛,原来老准塔竟然不肯走。
  老准塔老姓佟佳氏,原先雅尔虎的人,太祖年间就随太祖征战,是旗内有名的好汉。可惜三年前一片石之战时,老准塔的腿被顺军砍断,虽经抢救活了下来但却成了残废,由此脾气变得很是暴躁,十四牛录的人大多都不敢与他家来往。
  “出关,是朝廷的命令,主子们都同意了的...”
  刚阿塔想劝说老准塔别犟,可不等他话说完,老准塔就恨恨的看着他,道:“什么朝廷!是摄政王下的命令吗!除非摄政王有命令下来,否则我是死不走的!”
  刚阿塔也是正白旗的人,摄政王更是他的主子,老准塔的话实际也是说到他的心坎中的,然而有些事情现在没法说。
  各旗都在忙着撤离,他们正白旗总不能在北京等死吧,于是好生相劝,希望这位暴脾气的老准塔不要再闹。
  “我们家自打随太祖皇帝起兵攻打明朝,就一直为爱新觉罗家出生入死,我的祖父战死在萨尔浒,我的大哥战死在辽阳城,我的二哥战死在广宁,我也在山海关下断了腿,我们家为大清,为爱新觉罗流血流汗,从来没有惧怕过任何敌人,今天,却连和敌人死战的勇气都没有便放弃了这关内,怎么对得起太祖太宗在天之灵!...”
  老准塔是越说越伤心。
  刚阿塔心中也是难受,看着老准塔空荡荡的右裤腿,心头颇是沉重,但他还是要劝老准塔想开些。
  “这回真不是咱八旗软弱,不敢同顺贼死战,实是...”
  刚阿塔说朝廷已经和顺军签订协议,只要京中的家眷能够安全出关,将来还怕打不回来吗?
  闻言,老准塔笑了起来,怜惜的看着刚阿塔同跪在地上的小儿子,摇了摇头道:“汉人的话你们也信?...我们杀了多少汉人?他们怎么可能饶过我们,宽恕我们,让我们出关!你们不要忘了,就是那关外也是汉人的!”
  说完,视线在三个小孙子脸上一一扫过后,老准塔闭了闭眼睛,目中有泪水泛出,继而对刚阿塔道:“不用再劝我了,没有摄政王的命令,我是绝不会同你们一起出关的。”
  又对儿子达尔汉道:“要走你们走吧,我年纪大了,又是个无用之人,带着我只会是你的累赘。”
  言罢,艰难的撑着拐杖默默走回了屋中。
  “阿玛!”
  达尔汉想上前拦住父亲,却被参领大人拽住。
  老准塔是个好汉,好汉就应该得到尊重。
  “如果汉人没有骗你们,将来你们替阿玛去祭拜你的祖父和哥哥们。如果汉人骗了你们...”
  老准塔留给儿子的话并不完整。
  他死了,用他心爱的匕首扎进了心窝之中。
  而同老准塔一样选择结束自己,不让无用残疾之身成为儿孙累赘的满洲老人,还有很多。
  哭声,从东直门的胡同慢慢向整个满城扩散。
第580章
老爷我还是要回来的
  前明天启五年,阉党成员、副都御史王绍徽仿照《水浒传》的方式,将时权势滔天的东林党骨干一百零八人编为《东林点将录》。
  当时任浙江道御史的东林党人房可壮便被定为左先锋,称“天暗星青面兽”,于一百零八人中座居第八。
  而“天勇星大刀手”左副都御史杨涟不过排第十,“天雄星豹子头”左佥都御史左光斗则排第十一,由此便能看出房可壮于东林党内的地位及影响力。
  然而这位清流名声至响,并于东林党内有很大威望的青面兽却于清军入关后,于家乡青州带领缙绅杀死大顺政权委任的益都县令,尔后主动前往北京归降清廷,被清廷任命为大理寺卿,次年又升刑部侍郎,是在京降清东林党人官职做的最高之人。
  相比房可壮,在京的另一位东林党大佬惠世扬就惨了些。
  此人在点将录中座次排在左光斗下一位,称“天猛星霹雳火”。于崇祯一朝,官职也是做的颇大,曾于崇祯十五年被廷推为阁臣,不过仅仅数月就被革职。
  按《东林点将录》所定座次,惠世扬上面十一人除了房可壮尚在,其他人要不死于阉党之手,要不就是早早病逝,所以严格来说房可壮、惠世扬二人实际上就是东林党现在的老宗师或者说精神领袖。如钱谦益、史可法之辈皆是徒子徒孙而矣。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破西安后,对陕西出身的前明官员甚为礼遇,惠世扬一是陕西人,二是东林党骨干,三也做过明朝阁臣,所以李自成尤其重视对这位老乡的招揽,派人多次去请惠世扬出山相助大顺,称“惠先生来则幸甚。”
  已经74岁的惠世扬听闻大顺永昌皇帝如此看重他,激动的对李自成的使者说道:“天生老臣,以遗陛下。”
  于是,老来再得意的惠世扬便成了大顺朝的右平章,而左平章就是牛金星。
  那一刻,惠大佬当真是觉得这辈子没白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离合,四十多天后的京西的某个深夜,大明的阁臣、大顺的宰相在帐中来回踱步之后,一咬牙脱下右平章的官服,偷偷换上一身老百姓的衣服,然后摸黑开溜。
  之后,这位七十多岁的东林老前辈一路跌跌撞撞摸到了北京,向大清呈上了自己的拜表,希望能以老朽之躯为大清王朝的建设添砖加瓦。
  “老刨灰有什么用?”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对惠世扬却是压根瞧不上,直言这个老梆子哪凉快呆哪去。
  入阁拜相美梦再次破灭之后的惠老梆子在北京城的日子一下就不好过了,没了生活来源的这位东林老前辈不得已只好在北京过着寄居人下的生活,每日吃用都靠京中那帮降清东林徒子徒孙孝敬,其中又以官拜刑部侍郎的房可壮接济最多。
  可这接济短时间还好,时间长了谁受得了?
  原以为惠老宗师都七老八十,活不了几天,所以徒子徒孙们为了搏个美名一开始都很乐意接济老宗师,哪想老宗师硬挺着活了三年多。
  这年头,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渐渐的,带礼物来拜访老前辈的徒子徒孙越来越少,一直坚持下来也就是房可壮了。
  可房侍郎今年也六十好几了,还能照顾惠世扬几日?
  出于善意,年初的时候房可壮提出可由他雇佣一辆马车将惠世扬送回陕西老家,以后就在老家让儿孙们照顾着,怡养天年吧。
  “廉颇未老,尚能饭矣。”
  让房可壮无语的是,比他还老的惠世扬竟然还做着大清启用他的黄梁美梦。
  于是,房侍郎往庙中寄居的惠世扬那里去的次数也少了起来,有好长一段时间忙于公务的他都把惠世扬给遗忘了。
  直到,京畿局面一夜之间回到了前明崇祯十七年三月。
  陷入对前途和性命迷茫的房可壮又一次想到了惠世扬,六神无主的他急需一位能够给他指点迷津的人,宦海沉浮几十年的惠世扬无疑是个很好的人选。
  当侍郎大人在和尚的带领下推开惠世扬所住的厢房后,却惊讶的发现屋里的墙壁上都贴满了写有“顺”字的白纸,而桌上、床上则挂着各式各样的旗帜,旗帜上无一绣有大顺字样。
  桌上几面旗帜下放着几本早就写好的奏疏,房可壮随手拿起一本,这一瞧当场就是一个激灵,原来这本竟是《大顺右平章惠世扬恭请监国闯王登极疏》。
  从茅房回来的惠世扬并未说话,仍如从前一般淡淡的坐在昔日同僚面前。
  往事沥沥在目,理不断,剪还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6/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