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4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9/638

  顾君恩便说要按当年李自成入京规格及相应仪式安排,即北京城中所有人等包括大顺军将士都要于街道两侧肃立侯迎。城中也要清理,闯王入城所经的街道都要铺以黄土,以示庄重。
  陆四却以京畿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不宜扰民为由要求简办,但是再怎么简办,闯王于宫城之外接见大顺将士还是要的。
  从煤山往皇宫的路上,异常安静,沿街两旁,俱是执械军士,百姓则是家家闭门,而门外却是清一色摆有香案,从东到西,一路过来,俱是黄纸顺民。
  这一幕让陆四于马上感慨万千,这一刻便如当年李自成般,意气风发,得意至极同时,却也警醒自己不能做李自成。
  既进京赶考,便要当那状元郎!
  今北方初定,正所谓创业艰难百战多,而今迈步从头越,须好生治国。自起事以来,陆四无时无刻不在征战路上,于民政几无任何打理,如今终是有了喘息之机,自当着手民政,使治下百姓能够休养生机,恢复生气。
  不过,北京城,还是没什么人气。
  当年李自成入京时,北京百万居民只活二十万人,其余多半死在瘟疫之中。清军入关之后,因为大量八旗家眷及汉奴阿哈迁入,使北京人口恢复到了七八十万之众,如今这人口却因为八旗出京再次猛降,虽尚未统计京城人口,但最多也不会超过三十万人。
  单纯以居住人口比较的话,北京这会只能排在顺军实控区人口第三,第一是扬州,第二是淮安。其它大城如西安、济南、保定、徐州,多在二十万以下。
  以总体人口比较,扬州、淮安才是真正的顺军核心,残破的北京无论是人口还是钱粮亦或经济,都远不足以同淮扬相提并论。
  然而,北京,是京!
  政治意义是十个淮扬也无法比较的。
  陆四相信,随着大顺中央政府的建立,随着大顺政权的稳定,这座前明帝都必将再复荣光。
  承天门下,宫城外,顾君恩、高一功、夏大军、贾汉复、洪宝、蔺养成、贺珍、马科、杨祥、孙四、祖可法、蔡士英等顺(淮)军的将领都在侯着。
  同武将众多不同的是,算得上文臣的目前只有一个顾君恩,这让顾君恩于众人之中显得很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
  也表明建立大顺中央政府的迫切性。
  当年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不以朝廷称,而以政府称,六部为六政府,随驾前来北京的政府官员多达数百人,而降官更是多达千人,当真是鼎盛的很。
  到陆四这边,武将是不少,文臣就顾君恩一个,看上去肯定别扭。
  不过陆四也无所谓,两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官还不好弄么。
  承天门后,便是前明皇城,皇城内又有宫城。
  原旗牌亲兵皆已转为羽林禁军,两天前便开始负责皇城秩序,此时承天门下便有千余禁军执矛按刀侯立,宫墙上大顺旗帜遍布,看上去庄重而肃杀。
  陆四不曾下马,而是抬头看向头顶的承天之门匾额。当年李自成入京时曾箭射承天门,以去明朝不祥之气。离京时命人放火焚宫,承天门被焚毁,现在的承天门是次年满洲重建的。
  众人见闯王目视承天门,均以为闯王是在想当年永昌皇帝箭射之事,顾君恩更思索是否上前提议闯王也效永昌皇帝。
  然而众人却不知,闯王是在看承天门,但想的却是一付巨大的伟人画像,以及那两句万岁标语。
  前世今生,此门,都是禁地。
  天安。
  “此门即日起更为顺天之门!”
  陆四拿鞭指门,又道:“于顺天门左侧书驱逐鞑虏四字,于右侧书恢复中华四字,世世代代永不更换。”
  “万岁!”
  众人闻声,不约而同拜倒,三声齐呼。
  何为正统,此即为正统!
  .........
  在诸将簇拥之下入承天门后,陆四眼前便现巍峨的宫殿建筑,与前世所见并无不同。
  “这就是皇帝住的金銮殿啊,好气派!”
  樊霸先前在煤山上远望紫禁城不觉有什么,但真的步入其中,却立时为这宫中气派所震惊并摄服。
  “将军,金銮殿是说的皇极殿,可不是这紫禁城。”老太监魏良臣低眉顺眼的在樊霸耳边低语一句。
  陆广远听了好奇问叔父:“老爷,皇宫为何叫紫禁城?”
  “这...”
  陆四也是一怔,是啊,皇宫为何叫紫禁城?
  顾君恩忙为君上、少都督解惑,说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所以当年明朝修建北京皇宫时,各处宫殿都与天上星辰对应,而天帝所居为紫微宫,皇帝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住自当与紫微宫对应。
  “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久而久之,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帝王宫殿代称。又因皇宫大内为禁地,故民间称为紫禁城。”
  顾君恩这个左辅还真是博学,说什么明武宗正德以后,紫禁城才有皇城和宫城区分。
  陆四点了点头,左右看了一眼,问顾君恩道:“我现在是应当去乾清宫吗?”
  顾君恩却道不可去乾清宫,当先去武英殿。称前明历代皇帝召见大臣多是在武英殿,其次是文华殿。李自成入京之后也是在武英殿办理军务,后来清军入关,满洲摄政王多尔衮同样也是武英殿为理事之所。因此,武英殿大学士也是前明大学士最贵者。
  陆四奇怪,问为何不先去乾清宫,那殿不是皇帝居处吗。
  “闯王有所不知,乾清宫并非帝王处理军机朝政大殿,乃是内宫。今闯王初入紫禁城,按礼当先往武英殿受群臣朝贺,定我大顺名义,此后再往乾清宫。”
  这是礼制,但也有一个原因是顾君恩不赞同闯王先去乾清宫的理由。
  那就是乾清宫不祥。
第621章
给闯王送妃
  乾清宫不祥,这个说法陆四还是头一次听说,不过听顾君恩详细那么一说,不禁觉得有道理。
  乾清宫为何不祥,因为前明三大案的“红丸”和“移宫”两大案就发生此宫中。
  且崇祯走投无路时所写的绝命诏书也是在乾清宫。
  顾君恩说当年李自成就一日不曾往乾清宫,后来的满洲鞑子同样也没有去。
  “那便先去武英殿吧。”
  陆四是没什么讲究的人,但有些事情他不在意,部下们却会在意,因此便听了顾君恩的意见先往武英殿接受诸将恭贺。
  贺礼后,陆四命顾君恩立即替他起草谕令,大致是命各部约束军纪,不得扰民,另外就是迅速稳定京畿人心和社会秩序,传谕山东通会陈不平、节度使下参政文彦杰入京,另命淮扬通会刘暴、陕西总督孟乔芳及顺军实控区任职一年以上官员往京中推送人材,以便组建大顺中央政府。
  “各镇俱要往行营报送名单,一镇50人,年龄不限,出身不限,除一定战功外,最好识字。若条件优秀者识字这一条可放宽...”
  除让地方往北京推送人材外,陆四也要军队报送名单,同时让第一军提督高一功将原国子监收拾出来,仿效徐州的武备学堂开始定期接收军中选送学员,除进行一定的军事培养外,便是政务的学习,以使这些学员能武之外也能文,学成便分派各地充实大顺基层政权。
  “原来满清包括前明留下的各级衙门机构,左辅也要赶紧安排接管清理,原有吏员考核任用,官员这一块缺口很大,可对被俘、解救、投诚、反正的官员进行甄别后着才任用,总之要尽快把中央的架子搭起来...”
  陆四特别强调反正投诚的官员要优于被俘的。
  眼下因为顺军自身人材(治事)的极度缺乏,陆四只能先大量启用降官,等政权运转起来稳定之后,再着手予以清退,补入顺军的基本盘。
  或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比如同满清一样搞个几个学馆,给那帮降官弄个学士的名头养着。
  总之,只要军队稳定,陆四根本不用担心大量降官替换会对大顺产生什么影响。
  而对即将到来的“降官潮”,除了极少数,大多数降官在陆四这里恐怕就是个夜壶,想用了拿过来,不想用了扔一边去。
  除此之外,陆四要顾君恩开始着手统计北直隶属、山西、辽东的具体情况,要着手向这些地区派设地方官,于战略要地派驻军队,以建立政权,稳定地方。
  “北京到扬州的运河要全线贯通,淮扬、徐州、山东、北直这边必须确保运河安全,要肃清沿运河两岸的匪患,哪段运河出了事,哪段的地方官要杀头,哪段的负责将领也要杀头!”
  北方残破,目前需要淮扬及山东往北京输血,因此陆四绝不允许这条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帝国大动脉出现问题。
  更重要的是,将来南征也要依靠运河。
  “大顺中央政府如何组建,各项政策,法令,仪注等,左辅也要在半个月内把章程拿给我,这半个月,就要辛苦左辅了。”
  “闯王放心,不须半月,七天即可。”
  顾君恩早就有了一套初步方案,只待完善之后但能呈递。
  “胶侯,”
  顾四目光看向贾汉复,“你负责清点京中及京畿各地的仓储,对被满洲圈禁的土地也要予以清理,凡八旗财产一律没收入库,另外,”
  陆四想了想,又对顾君恩道:“关于无主土地及被八旗圈占地产,左辅这边也要辛苦一二,看能不能搞个章程出来。”
  土地问题一向都是王朝兴亡的关键问题,现在北方因为人口稀少导致大量土地无主,只要大顺合理运用这些土地,或分配有功将士,或发还原地主,或组织流民开垦,必然能在短时间内既得人心,也能稳定政权,从而为南征、西征奠定基础。
  但具体怎么弄法,肯定需要一个完善的方案,陆四现在手头没什么得力文臣,只能全交给顾君恩。
  顾君恩问对前明宗室财产如何处置。
  陆四答:“使其自力更生即可,若穷困者,予以一定补贴,发给一定土地,不必专门厚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9/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