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4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9/638

  根据陆闯王手谕中要求的整齐、精神、朝气的要求,冯铨在全城巡视一番后最终将文庙定为大顺铁血少年团的组建仪式会场。
  很快,560名无论是样貌还是身高都较优秀的满洲少年被他们的父辈带到了文庙前。
  城中不少满洲、汉官都受邀来此观礼,甚至城外的大顺军也派出一名旅帅前来观礼。
  “冯大人,时辰差不多了。”
  主动要求负责此次仪式具体事务的前明刑部尚书、前清天津巡抚张忻向着身边正与祖大寿等人笑谈的大学士冯铨躬身示意。
  “那就开始吧?”
  冯铨是以征询的语气同祖大寿说,但不等祖大寿有所回应,那边张巡抚已经转身朝早就侯着的一众满洲兵挥了挥手,扬声道:“仪式开始!首先去辫明志!”
  “去辫明志!”
  五十个拿着剪刀的满洲归正兵冲进人群,一个接一个的剪掉这些少年脑后的辫子。
  有的少年可能是早知父辈通知他们要去除辫子,所以很配合。有的则是茫然不知,陡然看到大人们要剪掉他们从小到大留的辫子,表现的有些害怕。
  560根辫子终是被一根根剪下,由专人收取装入麻袋,稍后将同城中收取的其它辫子一块装车送往北京。
  据说,这些辫子有可能会出现在大顺陆闯王的登基典礼上,目的是显赫陆闯王天位的合法与正统性。
  而原本,顺军中有人说要以几万颗满洲首级向大顺新君庆贺的。
  现在改以辫子,彰显的不仅是大顺的仁义,也彰显大顺政府的文明。
  “换装!”
  随着张巡抚的一声大呼,560根白布带被一一发给满洲少年们。时间仓促,冯铨他们实在是没办法给大顺铁血少年团成员赶制符合陆闯王要求的“精神”制服,所以便以白布带系额,而白布带上无一不用墨水写有“铁血”二字。
  如此,看着也是精神。
  当560名满洲少年系上“铁血”布条后,又每人领到了一只红袖套。这是大顺军队的传统,相传早年陆闯王在大运河畔起事时所创。
  红袖套上写有一个大写的“顺”字,以及三个小写的“少年团”,以此表明少年们的身份。
  白布系额,臂套红袖后,满洲少年们顿时焕发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机。阳光射在他们清一色的光秃脑袋上,更显无比刺眼。
  一切,都如朝阳初升。
  “不错,不错。”
  冯铨满意的看着这些换装后的满洲少年,同时能为主持大顺铁血少年团成立仪式感到自豪与骄傲。
  接下来的仪式就应该是授旗了。
  真正的军旗。
  一面三角形制的军旗被一名满洲兵恭敬的递到了冯铨手中,上面绣有“大顺铁血少年团”七个大字。
  当这面军旗授下,便表明大顺铁血少年团的正式成立,也表明在大顺军中满洲人终于有了一席之地。
  虽然,这只是少年团,但此事透露的信息却让所有满洲人感到激动。
  “明珠!”
  拿着军旗的冯大学士目光落在了最前面的那个长相清秀的满洲少年脸上。
  “到!”
  事先已经被大人教导并进行过一次演练的明珠立时挺起胸膛向前三步,这个少年并非出身爱新觉罗宗室,也非原建州八旗出身,而是出身叶赫那拉部,他的祖父正是满洲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的舅舅金台吉。
  能被从几百满洲少年中选出担任旗手,无疑是少年明珠的幸运,但也是他自己的努力所致,因为明珠是这些少年中汉话说的最好,汉文写的最好的。
  “接旗!”
  冯大学士中气十足的将军旗授到明珠手中,少年立时双脚一并,昂首大呼:“旗在人在,旗亡人亡!”
  “好,好,好。”
  冯大学士一连三个好,越看这小明珠越是欢喜,寻思陆闯王授意组织满洲少年团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好还是坏。要是好的话,那他冯大学士倒不介意收下这个少年为弟子,若是坏事的话,冯大学士肯定要赶紧撇清。
  “接下来是?”
  冯铨笑容满意的回头看向张忻,张忻忙道:“是少年团宣誓。”
  “请冯学士领誓!”
  祖大寿很有眼力界,知道冯铨明天就要进京担任大顺中央政府的侍郎,因此很是恭维。
  “那老夫就勉为其难,聊发少年狂喽。”
  冯大学士哈哈一笑,笑声未在众人耳畔散去,面容已是一敛,身子一百八十度面向西边京师方向,单举右臂光荣领誓:
  “我们是光荣的大顺铁血少年!”
  “我们是光荣的大顺铁血少年!”
  “我们一生为华夏征战!”
  “我们一生为华夏征战!”
  “......”
  560名少年齐整的誓言声于这滦州城中如一股清流,声音所到之处如微风吹去轻尘,如溪水涤尽污垢,使仓皇尽数消逝,使人心为之安定。
  冯大学士也如回到少年般,心中万般感慨。
  仪式进行到这里应当结束,接下来大顺铁血少年团便将随城外顺军前往京师,但不知为何冯大学士心中却有遗憾,似有未尽之事,沉思片刻后,大学士突然从少年旗手明珠手中重新拿过大旗,然后向着远处的两宫銮驾方向大踏步走去。
  众人都为之惊呆,困惑之时却见那帮少年团成员突然集体转向,紧随冯铨手中的军旗踏步而去。
  旗帜所指方向,便是少年团为之奋斗、为之牺牲方向。
第659章
太后,体面一些吧
  冯铨这是要干什么?
  祖大寿、张忻等人都被冯铨莫名举动看呆,等反应过来时那位冯学士已经带着几百满洲少年奔出好远。
  “冯大人他?”
  祖大寿一个激灵,赶紧朝傻站着的儿子祖泽溥、祖泽洪还有从前的旧将郑长春、张定辽他们叫道:“快,快去助冯大人擒拿太后!”
  “啊?”
  “噢!”
  祖泽溥同张定辽他们也反应过来,赶紧拔腿就去撵冯铨。
  祖大寿只恨年纪大了,腿脚不便,要不然一定冲在最前面。
  这可是大富贵,也是大机会啊!
  唉!
  怎的就被冯铨想到了!
  祖大寿恨极,同时也是极度懊悔太过迂腐,明明满洲大厦已倾,上至爱新觉罗,下至普通旗人都是任人宰割,偏他祖大寿还想着皇太极当年对他的情份不愿对那两位太后动强。
  结果好了,人家冯铨不想劝说了,直接改强了,这事要成了,功劳必然是冯铨的,和他祖大寿屁的关系没有。
  这让他以后如何面对大顺新君,又如何替子侄部下们谋取新朝的富贵?
  不过事情还有可为,毕竟冯铨手下那帮劳什子狗屁铁血少年团都是巴掌大的满洲娃,怎可能敌得过銮驾那边仍忠于两宫的侍卫。
  关键还是要看他们这些“大人”的。
  “戴红袖套的都跟我走!”
  汉军副将裴国珍振臂一呼,立时上百名胳膊系有红袖套的光头汉子涌了过来。
  汉军有,满洲有,蒙古有。
  红袖套,是顺军命令城中协助八旗人员佩戴的标志。
  按顺军的要求,城中的汉军和汉人阿哈一律佩戴红袖套,满洲则佩戴白袖套,蒙古佩戴绿袖套。
  只要戴上袖套,那就是真心降顺的,生命是绝对可以得到保证的。
  不仅如此,这些红袖套在滦州城中还有一定“特权”,比如可以负责口粮的发放,脑子稍灵活一些的肯定能从中“渔利”,从而可以让家人多得一些粮食。
  为了滦州城中的治安及和平事业,红袖套们付出很多,也很辛苦,不少人都跟城外的大顺兵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基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9/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