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8/638

  一来顺天府为天子脚下,这个顺天府的权力会被中央极大的压制,并且同其它省的巡抚不同,顺天府是没有调兵权的,故是否任命嫡系担任这个顺天府的必要性不大。
  二来,北方残破,当前顺天府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民生,安置汉奴及收拢流民,解决连年兵乱造成的农业大破败和商业大萧条,这种事情肯定也不能由武将来做。
  现在看来,方大猷这个替满清招抚安民立下极大功劳的前清山东巡抚,倒还真是个合适的顺天知府人选。
  江北省治陆四老家,淮扬地区又是大顺人口最多,财富最多的地盘,巡抚肯定要由陆四的嫡系来担任。
  几乎想也没想,陆四便将江北巡抚一职授予了其堂兄陆文亮,现任淮扬通会刘暴则调京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负责大顺“纪检”部门。
  山东省是陆四起事后占领的第二个地盘,两年多经营下来,省内人口已近两百万众,虽然这个数字不到前明山东鼎盛时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却是大顺如今人口仅次于江北的大省。
  原山东通会陈不平现调任刑政府尚书,其所空缺的巡抚一职陆四考虑之后,决定让那位前明甘肃总兵,后来随陆四北上多出谋划策的行营参议李棲凤来做。
  由于河南同淮扬已被顺军控制,山东不再是战区,军事重要性降低,以后顺军主力也不会再驻扎山东,所以山东倒成了太平省。
  河南原节度使是吕弼周,陆四对这位吕节度印象很好,因此决意调吕弼周进京到枢密院任职,其留下的河南巡抚空缺由正指挥党守素、张国柱等抵御南下清军的袁宗第担任。
  袁宗第虽是老顺军将领,也是李自成的大将,但却是最早接受陆四指挥的顺军将领,出于对原李自成系顺军的安抚,陆四必然要让袁宗第出任河南巡抚的。
  陕西巡抚一职,陆四拟任命第五镇的张国柱担任,这样陕西就有了两位忠于陆四的督抚。
  原顺军和淮军陆四也将进行一次大整编,该裁的裁,该合并的合并,届时顺军和淮军的将领也会进行对调,如顺军将领指挥淮军,淮军将领指挥顺军,如此使顺淮联军在不断的磨合下彻底成为新顺军,从而避免军中派系林立。
  山西是最近刚刚归降的,巡抚吴惟华是前明恭顺侯的弟弟,祖上是蒙古人,在李自成撤出北京退入山西后,吴惟华自请为清廷招抚山西降顺官吏很是起劲,成效也很大,倒和方大猷有些相似。
  鉴于山西的重要性以及山西境内尚有姜骧等部尚未向大顺奉上降表,所以陆四暂时不动吴惟华这个山西巡抚,但却要调至少两个镇的主力入晋。
  因为,随着陆四于北京登基称帝建立大顺中央政府消息传出,西北的大西军很有可能会因此同顺军结束合作,转而在北方形成“顺西争霸”的局面。
  西军那里,和平解决的可能性也不大,从前因为满洲这个华夏大敌存在,陆四千方百计同西军联合,现在,则要为他陆家的江山同大西军一决雌雄了。
  但是陆四不会先开第一枪。
  河北巡抚人选陆四也有打算,便是由一起起事的同村夏大军出任。这个夏大军虽然好杀人,被兴化人称为夏砍头,但战功却是显赫,而且乱世用重典,河北境内如今尚有不少土匪贼寇需要平定,由夏大军这个对剿灭很有经验的镇帅出任河北巡抚再合适不过。
  辽东巡抚人选按理说应当由一直在关外为陆四效命的第七镇帅李化鲸担任,但第七镇迟迟不能拿下只有三四千满八旗驻守的沈阳和辽阳,让陆四对第七镇大为不满。
  加上第七镇多是由土匪和散兵响马盗组成,军纪很差,因此陆四准备过些日子在大整编时要对第七镇来一次脱胎换骨,并且辽东也是大顺征讨蒙古的一处重要基地,必须由一个信得过,能打的人出任巡抚一职。
  最后,陆四决定命高杰为辽东巡抚,整军之后辽东将驻一个军,都归高杰这个巡抚指挥。
  原来的真保节度使、遵化节度使、徐淮节度使以及四川节度使统统取消,也不任命。
  七大巡抚,袁宗第老顺军出身,夏大军、陆文亮老淮军出身,高杰、张国柱、李棲凤前明降将出身,吴惟华降官,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表明大顺隆武皇帝对部下文臣武将都是一视同仁的。
  “诸位有什么意见?”
  陆四主要是问顾君恩的意见,这位左辅实际就是他的丞相。
  顾君恩当然说没意见,宁绍先、贾汉复、冯铨他们也是不住点头,尤其是冯铨把个“监国圣明”重复了几次,惹得陆四对他多看了三眼。
  “六政府官员及地方巡抚便就这么确定,枢密院、政务院学士、都察院相关人选这两天也要定下,军中改制也要着手,不过这些都可以推后几日,倒是有一事诸位可曾议出结果来?”
  陆四意味深长环顾众人,“我父已至临清。”
第670章
监国乃继统,非继嗣
  给老子争地位来了。
  正所谓儿子出息爹有光,陆四不可能搞革命把老子搞没了的,而这事又关系厘清李顺和陆顺承继关系的头等大事,马虎不得。
  前几天陆四已经表明自己的态度,可顾君恩他们却磨磨蹭蹭的没个准信,没办法,陆四只能亲自过来催了。
  这事再不定下,他爹有文到了京城岂不尴尬?
  是皇帝他老子,还是皇帝他舅舅,又或者是皇帝他二大爷?
  嘉靖当年还是毛头小子时都知道为了爹得把大臣们拉拢住,不仅优抚杨廷和这个首辅,还特意向礼部尚书毛澄厚赠黄金。
  陆四做人还能不及嘉靖那毛头小子。
  所以,很自然的从兜里摸出一包烟来,然后给在场的官员们一人发了一根,甚至连负责在边上抄录的两个书办也丢了一枝,直叫那两从九品的抄写员受宠若惊,打定主意这烟不能抽,得小心翼翼珍藏起来带回家与妻儿共享。
  散烟,有个讲究。
  要么别散,要散就得全部到位,哪怕其中有个大伙都看不起的傻子,也得散。
  这叫厚道,叫人情,叫世故。
  陆四现在可是即将要做天子的人,阔的很,可不像前世那般抠抠缩缩的。人多时,自个偷偷从裤袋中的烟盒摸一根烟悄悄的点上。或者左兜装包二十的,右兜装包五块的。
  顾君恩、贾汉复几人对监国散烟行为已是习惯,并在监国的带动下都爱抽几口。宁绍先、冯铨、党崇雅等人却是头一回见监国,不知监国性格,拿了那卷烟一时不知道是抽还好,不抽还好。
  陆四这边已是很熟练的摸出火折子给边上的顾君恩点烟,对这位当年岳父身边的三大军师之一,尔今大顺朝的丞相,陆四是给予足够尊重的。
  人家顾君恩也着实是辛苦,为了大顺中央政府的组建及各项章程,当真是吃住都在政务院,头发都白了几根。要不是人老顾这些日子的辛苦付出,中央政府的架子哪能这么快搭建起来。
  于大事,于战略,于宏观,陆四在行。
  或者说他陆四有作弊的外挂,知道敌人的弱点在哪。
  但于具体,于战术,于微观,陆四就不那么在行,喜欢当甩手掌柜,美其名曰放权。
  大概也就是打仗我不行,打麻将你们不行的意思。
  就是定下决策后,让下面人执行就是,千万别脑袋发热要自个表现。
  这边贾汉复自个摸出火折子点上,发现边上的宁尚书和党侍郎面面相嘘着,忙将火折递给二人。
  所谓圣意难却,隆恩难谢,尽管从前从来不抽烟,宁绍先和党崇雅还是学着顾左辅、贾侍郎的模样把烟给点了。
  要不然似乎就有点和监国、同僚们疏远了,鹤立鸡群,哪里能行?
  倒是那冯铨在看了几个呼吸之后,忽的从党崇雅手中接过贾汉复的火折子,恭敬的走到监国身边,弯腰要给监国点上。
  值房里明明没风,这冯侍郎偏将一只手呈扇形遮着点火折子。
  其他人见了,不约而同的念头就是这冯铨马屁拍的太过份。
  陆四正要点烟,见冯铨过来“打火”,也习惯性的将脑袋往前微倾,凑着冯铨手中的火折子把烟点了,然后随意的轻拍下冯铨的右手,说了句:“老冯客气了。”
  倒没觉得冯铨在拍马屁,只觉得这冯铨颇是尊重领导,本事也有,前番不说,就最近在滦州带领大顺铁血少年团“逼宫”就很亮眼,让陆四又高看一分。
  再回味先前布木布泰的湿滑滋味,更是觉得冯铨不仅人长得帅,也着实是个干事的。
  这一声“老冯”让冯侍郎当场“咯噔”一下,然后整个人感觉年轻许多,发誓一定要为大顺新朝贡献青春三十年。
  往自个位置回的时候,都有些挪不动步。
  陆四吸了口烟,目光只落在顾君恩脸上。顾是左辅丞相,领着政务院,太上皇的事情必须老顾首先表个态才行。
  “监国,”
  顾君恩也知监国心中所想,斟酌后便欲将心中想法说出,却见那礼部侍郎冯铨在抽了一口监国御烟后,由衷说了一句:“这烟真好,抽着不咳嗽,人间不可多得。”
  “老冯要说这烟好,回头送你几条,”
  陆四回头问侄孙陆义良,“大顺卷烟厂的事弄得怎么样了。”
  陆义良说地址已经选好,相关制烟匠人也招募了一批,就等原材料送来就能开工。
  陆四点了点头,没再细问,卷烟厂这门生意他是要留给老陆家专营的,至少五十年不变,以确保老陆宗亲及皇室收入。
  这叫生意,叫投资,跟国库没关系,他陆天子家也没内库,银子是凭本事挣的,凭什么要借给你外朝。
  回过头继续追问顾君恩怎么安排他爹。
  顾君恩想了想,还是将自己的意见说了,其意按礼制必须追封永昌皇帝李自成为大顺太祖,但太祖无后,所以礼法上监国可为嗣皇帝,将来过继一子为太祖直系后人。
  过继之事,当初在商洛陆四同高太后有过共识,因为李自成无后,其侄李过也无后,李来亨乃是养子,除李翠微这个女儿外,李自成一族再无第三代血缘之人。
  因此,高太后希望陆四同翠微将来的孩子中过继一男丁为李过嫡子,以使李家不绝后。
  陆四对此是同意的,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老岳父没儿子,大舅子李过也没儿子,真是稀奇。
  大顺成立后,陆四也是要封李过为亲王的,所以其子过继给李过将来就是继承李过这支亲王,于他陆家并不亏。
  至于李来亨这个小老虎,同他养父李过一样忠厚仁义,于公于私陆四都要好生培养,将来或可国公,或可郡王,绝不使这位大陆坚持抗清的最后一位汉家英雄没个好结局的。
  但照顾君恩的说法,李自成为太祖,因无后由陆四这个女婿继嗣皇帝,那陆四的亲爹陆有文还是没法受封太上皇。
  “先生的意思难道是要我尊先帝为皇考?”
  陆四不满意顾君恩的“迂腐”,当然也能理解这位的心思,毕竟这位是他岳父生前重用的谋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8/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