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6/638

  “大帅万不可使大军入此岭中,那顺贼已在山上设下伏兵,大帅的兵马若入岭中必遭顺贼袭击!”
  葛义全绘声绘色将他与刘得贵看到的顺军藏于岭上那幕,道给眼前年轻的西军大将知,并说前天有顺贼大股兵马自代州而来,现宁武关守军不是之前的几百人,而是有上万人之多。
  又道出领军前来的是顺军大将李成栋,据说此人从前和他们一样都是明朝的兵。
  “李成栋?!”
  李定国勃然变色,下意识转身向那摩天岭上看去。
  于李成栋这人,李定国并不陌生且印象深刻的很,因为七年前他险些被此人一枪刺中。
  崇祯十三年李定国随义父张献忠在湖北玛瑙山被陕西同湖广、河南的明军联合击败,不得不逃往兴山、归州的大山中。明将贺人龙在后紧追不舍,而贺人龙部下就有高杰这支从前李自成麾下的义军。
  高杰这狗娘养的前义军追起张献忠来比明军还要卖命,其部将李成栋、胡茂桢更是凶悍,硬是在盐井一带追上疲于逃命的张献忠。
  一场大战下来,张献忠再次大败,不仅被斩杀数千人,妻妾军师也都叫明军给俘了去,李定国本人也险些被李成栋刺死,虽侥幸逃脱,但座骑却被李成栋夺了去,这让当时才20岁的李定国一直记在心头,发誓要报这夺马之恨。只是后来张献忠部却是再也未能和高杰部相遇,直到高杰部摇身一变成了顺军。
  如今惊闻那李成栋竟率兵伏于摩天岭,李定国自是又惊又喜。
  惊的是李成栋凶悍无比,胆敢于摩天岭设伏阴他;喜的是已知李成栋设伏,如此哪里还能着他的道。
  微微沉吟,立时便命赵得胜马上调集军中携带的大小火炮朝山上开炮,又叫各部速点火把沿山放火,不能烧死山上的顺军也要呛死他们。
  为防打草惊蛇,李定国又命上山搜索的祁三升故作没有发现返回山下,以此迷惑山上的李成栋。
  很快,赵得胜便将火炮调来对着摩天岭上就是一阵乱轰。
  因为未得命令不敢擅出的顺军一时不防,被西军炮火砸死砸伤不少人,战马也有不少受惊于山上乱跑。
  “妈啦个逼的,叫李定国看出来了!”
  阎可义见此情形,知道他们已被西军发现,又见西军竟在山下开始放火,连忙劝说李成栋趁火势未蔓延之际赶紧下山冲击西军,趁西军立足未稳,首尾难顾之际杀他们个人仰马翻。
  “干了!”
  李成栋也知战机已失,再在山上磨蹭弄不好就要被西军活烤了,旋即一把拉住因炮火而受惊的战马,猛的翻身上马持长枪向下冲去。
  岭南顺军呼啸而下,岭北胡茂桢部也没有畏战,在号角声中纷纷从藏身之地驱马向山下西军冲去。
  山脚下的康镇邦部首当其冲,虽说已知山上伏有顺军做了些准备,可面对呼啸而下的顺军骑兵,康部还是难以抵挡,一下就被李成栋部给冲了个对穿,血肉横飞,人嘶马喊。
  见顺军下山冲击己方阵营,李定国眉头微皱,因为这摩天岭虽是山岭地区,但地势并不险阻,并呈斜坡地形,顺军以骑兵居高临下猛冲,下面的西军兵马虽众,但因山下地形狭窄原因反而阵型难以施展,尤其是前面的都是降军,如此倒是让顺军“狗急跳墙”压制住了西军阵营。
  “杀!”
  一身铁甲的李成栋冲锋在前,以一当十,连续枪挑数名西军。康镇邦部降兵大溃,纷纷往后跑去,结果冲乱了后面的白广恩部。
  白广恩急得直跺脚,赶紧派人向西府爷求救。
  李定国却在顺军突入白广恩部时下令炮火猛击白广恩部所在区域。
  “府爷,那里有咱们自己人!”
  赵得胜一惊,愕然回头。
  “放炮!”
  李定国神情镇定。
  “遵令!”
  赵得胜不敢违令,连忙点火放炮轰向白广恩部,顿时炮声轰鸣,炮子不分敌我落下,不仅砸死了不少顺军骑兵,也砸死了许多白广恩部士卒。
  白广恩顾不得咒骂李定国心狠,督兵拼死力战,否则一旦顺军骑兵冲破他的阵脚,他们这帮人就是连逃的机会都没有。
  李成栋、胡茂桢也是头疼,西军炮火也是猛烈,虽说当面西军不堪一击,一冲即溃,可人数却是众多,随着顺军骑兵越往前方突入,地形也开始不利于骑兵展开。
  李定国此时已经下令西军精锐从两侧攀上摩天岭抢占高处,不断使用火铳、弓箭射杀顺军。
  西军精锐骑兵也已接到命令往前阵靠拢,随时准备扑前杀敌。
  又战了片刻,李成栋发现无法扩大战果,又担心后路被西军迂回切断,无奈只得下令收兵退回宁武关。
  此战,激战不到一个时辰,顺军伤亡过千,西军方面则伤亡数千降军。胡茂桢在撤退时被岭上的西军箭枝射中面目,虽不致命也疼得胡茂桢钻心惨痛。
  李定国命贺九仪督率骑兵追击,但因顺军方面李成栋亲自垫后,贺九仪驱兵冲击不果反折上百人,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垫后顺军在李成栋的带领下撤走。
  此战,于顺军方面来说虎头蛇尾,本是伏击战却打成了强攻战,损失颇大。
  于西军而言,也谈不上胜利,因为白广恩同康镇邦部损失较大,另外就是顺军主力撤回宁武关增加了西军夺关的难度。
  一想宁武关还有上万顺军坚守,李定国对于夺取此关的信心便有些不足,毕竟他军中粮草需靠就地筹措,难以在宁武关下长期坚持,踌躇之下竟生了退出山西,返回陕西同义兄孙可望一起夺取西安的念头。
第697章
最后的宗室
  十月,于关外已然是入冬,天寒地冻。
  辽阳城,曾经明朝的辽东最高军政中心如今成了关外满洲仅存的两座城池之一。
  守卫辽阳的是满洲黄带子费雅三,他的阿玛就是太祖皇帝第三个儿子阿拜。
  早在去年二月,辽阳城就遭到了渡海而来的尼堪贼兵袭击,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辽阳一直面临被尼堪贼兵攻陷的危险。
  直到何洛会奉命出关为盛京总管,率所部八旗将士击退了围困辽阳城的尼堪兵,辽阳之围方解。
  然而辽阳城外虽然没了尼堪兵,但整个辽东的形势却比辽阳被围之前更加险峻。
  宁远、锦州、广宁的相继失陷使得辽阳方面彻底同关内失去了联络,最近的一次消息是费雅三派出的阿哈细作冒死从广宁那边打探回来的。
  说是关内的北京城被尼堪兵围死了,朝廷很有可能已经覆没。
  这个消息,费雅三断然是不信的,并且将那冒死打探军情的汉人阿哈给处死了。
  因为他不能让这荒诞的谣言传播出去,那样会动摇辽阳城内的军心民心。
  为了稳定人心,同时为了得到粮食,费雅三在八月的时候下令麾下的满章京纳尔苏组织军士攻打广宁城。
  辽阳城的守军原本是不多,算得上精锐的只有180名披甲满洲兵,其余都是汉人阿哈。但何洛会北上增援盛京时给辽阳又留了一个牛录骑兵,同时费雅三也将大量汉奴武装起来,如此使得辽阳的守军人数增加到了2000人,战马700多匹。
  纳尔苏带了150名披甲满洲兵连同600汉人阿哈带了几十辆大车前往攻打广宁,根据那个被处死的汉人阿哈说广宁城内并没有多少尼堪贼兵,因为大部分尼堪贼兵都杀向关内了,留在广宁的只是造反的汉奴,为首者叫吴国平。
  因此纳尔苏对于夺取广宁还是很有信心的,然而他还没有到达广宁,就被原锦州驻防汉章京耿云生带领的广宁兵击败。
  那股广宁兵数量其实也不多,但冲锋在前的满洲兵却让纳尔苏的部下一下都泄了气,更让那些随军出战的汉人阿哈们惊恐。
  越来越多的传闻开始在辽阳城内传播,等到了十月几乎辽阳城内所有的满洲人、蒙古人包括那些汉人都相信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清很有可能真的在关内被尼堪亡了。
  否则何以迟迟不见关内八旗兵出关收复宁远、锦州、广宁,打通同辽阳、盛京联络的锦西要道呢。
  费雅三派人向盛京的阿玛、哥哥以及代替他阿玛出任总管的何洛会求援,希望盛京方面能够派出更多的八旗兵协助辽阳收复广宁,进而攻打锦州、宁远,这样不管关内什么情况,他们总能知道山海关那边究竟发生了什么。
  可是,盛京方面却是没有兵马派出,原因是盛京承受着比辽阳更大的压力。
  半年多前被何洛会领军撵到朝鲜境内的那支尼堪兵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不仅占领了宽甸地区,还攻占了凤凰、兴京、义州等地区,据逃到盛京的人说,朝鲜国也背信弃义派出大量火铳兵协助尼堪兵反攻。
  这一次尼堪兵同朝鲜兵的联军倒是没有直接攻打盛京,可能是兵力不足又许是先前吃过亏的原因,但他们却不断在盛京周边地区烧杀抢掠,大肆放火,哪怕快要收割的庄稼也被他们放火烧毁,这使得盛京面临的粮荒比辽阳还要严重。
  要知道辽阳城内连八旗兵、披甲阿哈不过一万余人,而盛京城内却有六七万人!
  盛京对粮食的渴望比之辽阳更迫切,甚至比之飘渺的关内援军还要迫切。
  费雅三不知道盛京还能撑多久,他只知道辽阳最多还能撑个把月,届时要关内还没有援军过来,辽阳城内可能就要将人骨当柴禾烧了。
  当年他可是随过八叔太宗皇帝围困过大凌河的,知道人没了吃的会做出哪些疯狂的事来。
  幸运的是,广宁方面的尼堪兵虽然击退了纳尔苏,但他们也拿高大的辽阳城没有办法,因此在纳尔苏退走后,这些广宁兵便撤了回去。
  双方一时倒形成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
  过了几天确认广宁尼堪兵没有胆量攻打辽阳,费雅三又做了一个决定,就是组织城中军士和青壮出城去打猎,挖野菜,以及如蝗虫过境般搜索周围那些被尼堪放火焚毁的屯寨内是否还有埋藏的粮食。
  每天都有辽阳组织的搜粮队外出,有时有收获,有时没有收获。当一次搜粮队突然撞上同样外出找粮的广宁兵时,双方竟然不约而同的选择同时后撤。
  此后,你找你的,我找我我便成了辽阳清军同附近汉人军队不成文的默契。
  关内的噩耗最终还是传进了辽阳。
  随饶余郡王阿巴泰首级一起送到辽阳城的还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郎分别写给阿拜、何洛会的书信。
  而作为辽阳城守卫,费雅三也接到了两个叔叔的劝降信,让他马上开城向大顺军投降,并组织城中的真满洲进关听侯大顺军的处置。
  出乎两个叔叔意料的是,在他们眼中向来胆小的侄子费雅三却将叔叔们的劝降信撕了个粉碎,然后斩杀了十几个动摇的部下,包括他的得力助手纳尔苏,以此行动来表明他对爱新觉罗家族最坚绝的捍卫。
  费雅三做好了尼堪大军来攻的准备,反正他已决心以死殉国,便希望尼堪大军来得越快越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6/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