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6/638

  “他妈的,不可能!”
  李延宗突然推开身边的亲卫急步跑向炮兵阵地,猛的从一个炮手手中夺过火把,点燃了引信。
  “轰”的一声,一发实心铁弹伴随着上万人的怒吼声笔直的射向沈阳城墙,尔后这发炮弹在所有人的注视中直直砸在了城墙之上。
  怒吼声一下停歇。
  上万人张大嘴巴紧张的看着,就如这发炮弹是所有人的心脏般。
  炮弹砸在城墙上凹在了当中,没有掉落,但依旧平静,高大的城墙没有发出任何声响。
  “怎么会?”
  李延宗气的一脚踹向炮管,却疼的他猛的一缩,抱着单脚来回直蹦。
  突然,距离城墙最近的贾老六好像看到什么,然后他的瞳孔一下扩大——他看到一处裂缝如同碎裂冰面一般迅速向整个城墙蔓延,继而一块城砖从墙上掉落。
  那块掉落的城砖也一下揪住了很多人的心。
  吼声随着那块掉落的城砖再次响起,这一次不是怒吼,而是欢呼。
  “城塌了,城塌了!”
  第一块城砖掉落的时候,城上的清军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当无数块城砖一起掉落,耳边传来尼堪们的欢呼声时,他们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然而一切都晚了,一切也都结束。
  很多清军甚至连拔腿跑的机会都没有,就随着突然崩塌的城墙一起掉落,然后被活埋进了废墟之中。
  整整一个牛录的满八旗兵就这样被积雪和石块、城砖掩埋,死的突然,也死的无声无息。
  几丈高的城墙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风雪之中晃悠悠的倒下。
  城墙,塌了。
  从东到西,整整塌了一里多地。
  豁出的缺口让城外的顺军直觉沈阳就是一个被扒光衣服的娘们。
  从未见过此景象的清军惊恐的向着两边城墙跑去,过于恐惧的他们甚至只知道跑,而不敢从口中发出任何声响。
  “杀,鸡犬不留!”
  高杰的长刀出鞘,数十枚红色发烟弹升腾上空。
  藏身于壕沟中被冻的手脚都麻木的顺军呐喊着,奋不顾身的向着倒塌的城墙冲去。
  上万名士兵如同无数条小溪一样汇聚到一处,喊杀声、火铳声、刀剑声如同交响合奏一样,响彻在整个沈阳上空。
  骑兵的蹄声更像是翻地龙,闷沉有力,马上的骑士挥舞着闪光的长刀,纵马越过废墟,直冲城中。
  无数人从废墟中踏过,却没有人注意到废墟中有几只手无助的伸出。
  李延宗骑马踏过废墟时,因为过于兴奋,以致胯下座骑踩断了一只伸出的手臂都毫无察觉。
  沈阳城的清军,失去了反抗意志,也失去了最后的生机。
  到处都是杀戮。
  高杰用血腥向世人强调脚下的这座城池是中国的盛阳,而不是什么满洲的盛京。
  雪白,血红。
第711章
江南大奴变
  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
  说起江阴县,不得不提一百多年前的一个人物,此人名叫徐经,不仅是江阴巨富且少时酷爱读书,一心立志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毕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徐经之所以一心想考功名,主要是明朝商人地位低下,哪怕再有钱于社会地位也不如普通人。比如商人可以卖轿子却不可以坐轿子,可以卖绫罗绸缎却不能穿绫罗绸缎。明朝初年,甚至不许商人的子嗣参加科举考试。
  为了提高徐家的地位,徐经便一心要考科举,因为徐家乃江阴首富的缘故,徐经与江南文士便多有交往,毕竟文人皆好与有钱人结交,一方取其名,一方取其利,两相便宜,各取所需,花花轿子众人抬,不亦乐呼。
  徐经最好的莫逆便是姑苏的唐寅,关系好的可以同睡一床。
  待到大比之年,徐经便约唐寅一同进京会试。因为家里有钱的缘故,徐经带的奴仆多达十数人,每日与唐寅于京中驰聘,招摇过市,惹人注目。结果会试结束,京中便流言蜚语,皆传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
  此事迅速发酵,虽经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复审,证明徐经、唐寅皆不在录取名单之中,所谓重金买题一说乃是乌有。然而舆论仍喧哗不已,为平息坊间议论,弘治帝着锦衣卫审讯,仍查无实据。
  最终以徐经进京晋见主考官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唐寅也因曾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送乡试座主梁储为由,将二人均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
  事后三个被告均不服,程敏政归家后愤郁发疽而亡。
  唐寅耻不就吏,归家后夫妻反目,自己消极颓废,筑室“桃花坞”以自娱,没事再喝点小酒,无形之中倒成了一代书画大师。
  徐经与仕途无缘,自此回家专心继承祖上留下的万贯家财,当他的江阴首富去了。后来产业越做越大,倒是由江阴首富做成了江南巨富。
  徐经死后,徐家家产由三子分别继承,又过数十年,徐家又出一天下知名人物,此人便是徐经的曾孙、走遍大明万水千山的徐霞客。
  虽说徐家如今的家境不及曾祖徐经那会,但依旧堪称豪富,故而徐霞客一出生便是含着金汤勺长大。他家的产业遍布江南诸府,名下更有良田一万二千余亩,家中奴仆多达三百余人。其他祖产,现银更是不计其数。
  如此富庶,自是让徐霞客不思学业,不思劳作,整日游山玩水,不过也不是一无是处,倒是给世人留下若干游记。
  徐霞客于崇祯十三年逝去,其死之后徐家由其子徐屺继承,徐家也恢复正常,继续从事祖上经商蓄田的老行当,家境比之徐霞客在时要好许多。
  只是徐家同江南诸多豪富之家一样,对奴仆都极其严苛,动辄打骂,丝毫不把奴仆当人看。
  而明代是承认并保护奴仆制度的,明太祖朱元璋便曾一次赏给大臣李善长“奴军”一百余人。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成功之后,又将大量“不附燕兵者”清洗,家眷全部编入奴籍,尤又女眷最惨,入教坊司为官妓。
  江南地区自正德以后经济越发繁荣,因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很多农民将土地变卖换取现银,并有大量手工业者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破产,于是这些人为了生计便将自己卖于富户为奴。
  而富户因为家产的急剧扩大,也需要大量奴仆打理家产。个别富户家中奴仆更是多达数千人,比如嘉靖朝的名臣徐阶家。
  签了卖身契的奴仆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不能脱离贱籍,除江南以外,其余省份富户也是蓄奴成风。
  倘若做主人的富户能善待,或者稍稍平等对待其家奴仆,主仆之间的矛盾也说不上太激烈,毕竟明朝的律法除了承认保护奴仆制度外,也对奴仆的性命和主人有相当的约束。
  然而世上事,有钱总能使鬼推磨,有钱也总能使自己凌驾于王法之上,有钱也总会高高在上。
  于是,主人欺辱奴仆之事层出不穷,害人命者更是数不胜数,霸奴之妻女更是家常便饭。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受北方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影响,南方各地奴仆也多有反抗。
  如崇祯年间江西永新等地的奴仆捆绑主人索要卖身契,质问那些富户主人凭什么要以奴呼他们,更是喊出“铲主仆、贵贱、贫富而平之!”的口号,起事的奴军占据田产,散发粮食,虽最终被明军镇压,但影响却极其深远,也将反抗的种子传播到了江南地区。
  徐霞客家中便有一奴仆名徐有量,此人秘密参加了“削鼻班”,而这“削鼻班”便是受江西奴仆反抗由江南大富之家奴仆秘密成立的一个地下组织。
  这个组织的宗旨就是号召江南奴仆起来反抗主人,获取平等,因此很得奴仆之心,发展两年多以来,已有成员数万人,分布在松江、苏州、常州及应天,甚至是浙江的湖州等地。
  前几天,因为受主家命令下乡收田租时免了一个寡妇五分地租,徐有量被家主徐屺命人打了十棍,伤势未好又叫他再次下乡到那寡妇家将免去的五分地租重新收上来。
  气不打一处来的徐有量找到了“削鼻社”江阴地区的负责人高二爷诉苦。
  这个高二爷倒不是江阴本地人,而是打河南逃荒过来的,据说之前是福王府的家奴。
  听了徐有量所说,高二爷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徐有量喝了几碗酒后竟劝徐有量干脆带着大伙起事,他想办法给徐有量他们搞些兵器来。要不然徐有量已经得罪徐家家主,日后怕没他好日子过。
  不知是早对家主不满,还是酒精上头,徐有量竟真的应了高二爷,两人当场就写了血书约定起事。
  次日酒醒之后,徐有量也没反悔昨夜决定,当下找到与他一同参加“削鼻社”的十几个徐家奴仆,将决意起事的事情同大伙说了,并告诉大伙“削鼻社”会全力支持江阴的这次行动,如果江阴举事成功,说不定就能迫使南京修改律法还奴仆自由。
  众人听后都是热血上头,纷纷表示愿随徐有量起事,然而其中却出了一个叛徒,回去之后就将这事偷偷告诉了徐府大管家徐通。
第712章
攘外必先安内
  这个徐通同徐有量打小一块长大,算是有些情份,不想这事闹大于是带人来找徐有量,想劝他安份一些,别闹出杀头的事来。
  “只要你别乱来,这事我就给你瞒了,天不知地不知,全当不曾有过,但你要是执迷不悟,那就莫怪做老哥哥的我无情了...”
  徐通恐吓徐有量,他要不听话就去告发,到时都不用劳烦官兵,主家那边就能把他擒了,届时重则杀头,轻则也会要他半条命。
  徐有量眉头微皱,突然横眉一挑,从怀中摸出一把尖刀就捅进了徐通的胸膛。
  中刀的徐通大吃一惊,捂着胸膛怒道:“有量,你这是做什么!...你这是杀人啊!...”
  徐有量却是“呸”了一声:“老子我就是杀你了,你能拿我怎么办!告诉你,我不是为了自个,而是为了大伙...人活一世受的就不是窝囊气,我不想再做徐家的奴仆,我也不要我的子子孙孙做他徐家的奴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6/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