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校对)第5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1/638

  当年满洲也有不少汉官,这些人虽当了汉奸,可也不是不学无术之辈,肯定能判明这枚玉玺是假的。然而洪太君臣仍是对外宣传得天授传国玺,将假当真,假戏真做,除了政治上的宣传需要外,其实也是洪太想要成为天下之主野心的表现。
  陆之祺现在将这枚假玉玺和什么蒙古大汗法统拿来说事,便是受到洪太君臣宣传的蒙蔽。
  不过,陆四暂时也没必要澄清此事,传国玉玺也好,漠南诸部给洪太上的“博格达彻辰汗”这个所谓蒙古大汗称号也好,拿来做做文章也是可以的。
  毕竟,蒙古人中有不少是吃这一套的。
  那么想要成为蒙古人敬畏的蒙古大汗,就得弄清现在蒙古到底有多少大小势力,然后将之分门归类,必须打击的算一拨,能拉拢的算一拨,哪些打也可以,不打也可以算一拨。
  搞明白敌人是谁,以后解决起来就好办得多。
  陆之祺梳理了一下,除漠南蒙古诸部外,青海那边有厄鲁特蒙古,藏地也有一支,但这些蒙古人势力都不太强,原因是被明朝和满洲双重打击的原因,倒是漠北蒙古诸部实力强大。
  “漠北蒙古主要为喀尔喀部,其实为西北强国,共为七部,有三汗:中曰土谢图汗,东曰车臣汗,西曰扎萨克图汗……洪太在时,三汗曾遣使入朝沈阳,定各贡白马八,白驼一,谓之九白之贡,岁以为常...”
  “九白之贡”使得满洲在洪太时名义上统治所有蒙古人,然而这“九白之贡”在陆四看来不过是漠北蒙古“以和平换取发展”的一种手段。
  满洲还没有被他陆四消灭前,漠北蒙古便对漠南动手,就足以证明漠北三汗的野心。
  “监国命宋权出使漠南诸部,使高杰坐镇辽东,又使高一功复套,臣以为我大顺眼下虽兵强马壮,然钱粮缺乏,西北太平之后还是首当南征,尔后再经略北地。”
  陆之祺害怕年轻的大顺监国“好大喜功”,不顾中国尚未统一这个事实,就冒然倾举国之兵伐北,那样的话,弄得不好就是隋炀帝的下场。
  陆四这边虽让高一功复套,将河套地区重新收归中国所有,但他也清楚大顺眼下没有实力学明成祖朱棣伐北,所以不管是高杰坐镇辽东还是高一功复套,都是属于进攻性的战略防御。
  真要有能力伐北的话,他也不会让宋权去拉拢漠南诸部,又牺牲自家父子的身体纳那姑侄,将“满蒙一体”变成“汉蒙一体”了。
  “河套实,则西北无边患。辽东实,则东北无虏患。将来可以两地为伐北根据。”
  说话的是甘陕总督孟乔芳,这位孟总督自打入座之后,总是时不时的瞥两眼韩国公孙可望。
  孟话音刚落,急递入内。
  陆四看过随手放在一边,问孙可望道:“韩国公以为复套之后,当如何治套?”
  孙可望一怔,旋即躬身道:“听闻监国以河套重设五原?”
  陆四点头,并说五原府城所在便是今后的宁夏省城所在。而无论是东套还是西套,都归于宁夏一省。
  “复设五原,重现汉唐盛世,指日可期,臣向监国贺!”
  孙可望突然的“马屁”让陆四有些错愕,但旋即也是释然。前世历史上这位义王降清后,对顺治的吹捧那也是无节操的。
  这人呐,一旦没了雄心壮志,也就是随波逐流,沦于俗人了。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保的智慧。只是孙可望不会想到他再怎么藏拙,甚至学萧何放高利以污自身,还是被人家满大爷一箭射死。
  陆四当然不会杀孙可望,否则也不必如此礼待于其,只是对孙可望的小心思觉得有些好笑。
  离孙可望不远的李成栋之子李元胤起身道:“既设五原,便当筑城以重兵守之,不可再如前明一般轻易丢弃。”
  “元胤有何想法,说与大家听听。”陆四笑着鼓励李元胤将自己对于治套的想法说出。
  李元胤也不怯场,当下扬声说道首先必须从长城内迁移大量汉人充实河套地区,否则河套地区光有城,光有兵,却无民,便是无根浮萍,难以持续。
  陆四称赞移民河套确是首要,复问可望当移民多少才能实了河套之地。
  孙可望答至少十万。
  陆四问:“十万之民出移塞外,实是浩荡工程,如何迁民而使民不怨?”
  孙可望称移民可使三个办法,一是重利相诱。即以河套地区土地为“诱饵”,吸引长城内的贫苦之人前往安居。
  “一人百亩不能诱来,便以五百亩,千亩相诱。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百姓亦是如此。”
  第二个办法则是迁关内盗寇罪犯往河套,倘若一县移十犯,则一府便能移百犯,一省可移千犯,北方数省万余罪犯总是有的。此法还可年年持续,如前明将犯人流于西宁以充青海,数十年下去,河套地区的汉人数量必将占据绝对主导。
  “汉人多,则地宁。汉人少,则地乱。”
  第三个办法则是使一些军队仿效明军屯于五原,一方面驻守,一方面开垦,朝廷则想办法为这些驻边军人娶妻,如此一代、两代下去,亦能极大充实人口。
  陆四命人一一记录,因为孙可望提出的移民三法都是切实可行的。
  孙可望又建议要将河套地区的归降蒙古人与迁移汉人混居,打乱其原先聚族为部落的习俗。并且要设营庄加以统一管理,辖区内土地所产以十为总额,官府得四,民得六。
  官四民六,看上去民众负担极大,然而民众却无地主盘剥,其拥有土地规模较之家乡极大,因此净得利远比家乡要多。
  如此,既能使五原民众得实利,也能让官府军队有钱粮维持。
  “钱法,盐法、朝廷也当予以理顺,辅以市贸,无论汉蒙,一视同仁,用廉吏,除贪酷,河套虽失我中国百年,但必将我为永固之地。”
  孙可望又结合河套地区多被蒙古人用于牧原的实际情况,认为还可以五原城为中心,于附近多筑小城。
  “筑城人力,一半军队,一半民夫。可谕令陕西、宁夏二省每户出夫一人,领官米二斗,至五原交米一斗五千,余五升给夫作口粮。每夫另给脚价银二三两不等,筑城期间再予体恤,如此民夫乐于出役,必不为地方乱源。”
  “韩国公所言皆是良策,朝廷当一一施行。”
  听罢孙可望诸法,陆四这才将高一功已破威宁海的好消息于众人道出,文武自是欢喜恭贺。
  “传谕宁夏巡抚赵忠义速遣人同第一军交洽筑城之事,再晓谕蒙古诸部,叫他们速速来归,往后各安城池,或牧马、或耕织,汉蒙一视同仁,皆为我大顺子民,使子子孙孙永享太平。”
  “如此一来,蒙古降者当络驿不绝!”
  众人再次称赞监国圣明。
  陆四走到孙可望面前,点头道:“河套故土已复,今西北便只韩国公义弟定国一人,望韩国公能替大顺解此难题。”
  孙可望欣然说道:“臣明日便往定国处,断不负监国厚遇!”
  “好生与定国说,他非降我大顺,而是重归中国。”
  陆四又交待孙可望几句,这才结束国事召讲,未与文武多言匆匆离去。
  却是要同那张献忠伪后一会。
  侄孙义良先前密言那小娘子长得不错。
第775章
顺西一体
  “杨氏是个可怜人,乱世之中,身不由己,不可对其生出鄙夷之心。不过这杨氏也是个颇有心计的女子,不能小瞧。”
  要问陆四对张献忠那个“未亡人”的看法,大概就是对侄孙义良说的这句话了。
  当初固原来报,说是杨氏愿改嫁大顺监国,陆四还真是吃惊不小,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其实自古皇后改嫁并不新鲜,晋时有羊献容先为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再为前赵刘曜的皇后。唐初也有隋炀帝杨广的萧皇后改嫁数次。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皇后改嫁平常不过,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至于亡国之君的妻妾甚至母亲被人当成玩物,更是数不胜数。
  本已有丈夫却改嫁皇帝的女子更是多如牛毛,有名者包括汉景帝的皇后王娡(汉武帝生母),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尤其是后者,更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武则天之后又一临朝称制的“女帝”。
  南北朝时还有有个奇女子叫尔朱英娥,其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的女儿,先后嫁给了三个皇帝——北魏孝明帝元诩、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北齐神武帝高欢。
  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虽不为史学界承认,但有一点却是谁也避不过的事实,那就是张献忠称了帝,那么杨氏这个皇后就是名符其实的皇后,哪怕这个大西政权鼎盛之时仅据有四川一省之地。
  大顺、大西同根同源,陆四不会因为消灭了大西就否定大西的一切,同他正视明朝一样,将来同样也会命人为这个存在不过两三年的大西朝修史。一切都实事求是,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绝不会因为对方是自己的敌人,就在史书中将对方贬得一无是处。
  对待满洲同样也是如此。
  故而,翻翻史书,想想现实,在初期的惊讶之后,陆四欣然表态愿纳杨氏。
  这绝不是陆四有好他人之妻的恶俗,而是从政治层面考虑,毕竟张献忠死后只要孙可望没有登基为帝,那杨氏这个大西皇后才是大西法统的第一继承人。
  便同纳布木布泰为妻,以哲哲为“继母”,纳杨氏,也是国事,是谓大公无私。
  天子无小事,监国同样也无小事。
  只要能为国家出力,为民族作贡献,陆四向来是舍身取义的。
  当然,同对布木布泰更多是征服者的“玩弄”不同,对杨氏,陆四还是极为同情的。
  只不过,侄孙义良也没有说错,杨氏长得真的是挺不错。
  当初张献忠开始立的皇后是前明崇祯朝首辅陈演的女儿,但很快发现这个陈氏由于出身缘故同他八大王格格不入,并且立其为后严重影响大西军心,毕竟大西军的根本宗旨是打倒腐朽明朝统治阶级,故而张献忠最终还是立了小门小户出身的杨氏为皇后。
  杨氏同万历帝的生母李太后颇为相似。
  据说李太后的爹是村里的泥瓦匠,家中生活非常贫寒,由于家乡遇到了虫害,所以她爹只能带着全家来到了京城混日子。只不过他们一家的生活还是没有起色,所以李太后的爹只好将她卖进了大户人家,也就是裕王府。没想到就是李太后她爹的这个决定,却改变了李太后的一生。
  由于李太后出身贫寒,所以很是有些小家子出身的精明劲,就是那种年龄不大却看透人间世故,擅于做人经营,其能得宠于裕王除了美貌外,与其的精明脱不了干系。
  杨氏就是这种人。
  陆四见她的第一眼就感觉这个女人很像一个人,像谁呢?
  像他前世的初中政治老师。
  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特别斯文,特别有气质,但同样也很聪明的一个女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1/6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